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16044发布日期:2021-12-15 11:0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现有的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大部分捆绑在脖子上,但是固定时需要考虑脖子的舒适度,固定并不牢靠,而且不容易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魔术贴捆绑固定在患者肩部,并且利用散热装置,加强散热的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支撑板、螺杆、支撑杆、防护罩、散热装置、透气孔、转动环和魔术贴,所述散热装置设于防护罩顶部,所述透气孔均匀分布贯穿防护罩设置,所述支撑杆对称设于防护罩两侧,所述支撑杆为l型杆状结构设置,所述螺杆可转动设于支撑杆内,所述转动环可转动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转动环套接于螺杆上,所述转动环与螺杆内啮合设置,所述支撑板设于螺杆下,所述魔术贴对称设于支撑板下,利用魔术贴将装置固定在肩部,并且通过控制转动环转动,控制螺杆从支撑杆内伸出,方便适用于脖子长短不同的患者。
5.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进气孔、扇叶外壳、散热扇叶、微型电机、外壳和送气管,所述外壳设于防护罩顶部,所述进气孔均匀分布贯穿外壳上壁设置,所述微型电机设于外壳内上壁下,所述扇叶外壳设于外壳内壁上端,所述散热扇叶可转动设于扇叶外壳内且固定连接于微型电机下,所述送气管连接于外壳和防护罩,微型电机带动散热扇叶转动,通过进气孔抽取外界空气,并通过送气管送入防护罩内,促进放置罩内空气流动,进而增强散热能力。
6.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外侧面对称内嵌设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腔体结构设置,所述放置块外侧面上设有拉环,所述外壳内壁侧面下端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于放置块下,可以在放置块内放置冰块或者低温水,增强散热能力,拉环可以方便更换。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为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支撑板下设有垫块,提高肩部的舒适度。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与防护罩连接处设有固定套块,所述固定套块套接于支撑杆上且设于防护罩侧面上,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9.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操作简单,机构紧凑,设计合理,利用魔术贴将装置固定在肩部,并且通过控制转动环转动,控制螺杆从支撑杆内伸出,适用于脖子长短不同的患者,实现固定,并且散热装置可以促进防护罩散热。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12.图3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13.其中,1、支撑板,2、螺杆,3、支撑杆,4、防护罩,5、散热装置,6、透气孔,7、转动环,8、魔术贴,9、进气孔,10、扇叶外壳,11、散热扇叶,12、微型电机,13、外壳,14、送气管,15、放置块,16、拉环,17、限位板,18、垫块,19、固定套块。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6.如图1

3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支撑板1、螺杆2、支撑杆3、防护罩4、散热装置5、透气孔6、转动环7和魔术贴8,所述散热装置5设于防护罩4顶部,所述透气孔6均匀分布贯穿防护罩4设置,所述支撑杆3对称设于防护罩4两侧,所述支撑杆3为l型杆状结构设置,所述螺杆2可转动设于支撑杆3内,所述转动环7可转动设于支撑杆3下,所述转动环7套接于螺杆2上,所述转动环7与螺杆2内啮合设置,所述支撑板1设于螺杆2下,所述魔术贴8对称设于支撑板1下。
17.所述散热装置5包括进气孔9、扇叶外壳10、散热扇叶11、微型电机12、外壳13和送气管14,所述外壳13设于防护罩4顶部,所述进气孔9均匀分布贯穿外壳13上壁设置,所述微型电机12设于外壳13内上壁下,所述扇叶外壳10设于外壳13内壁上端,所述散热扇叶11可转动设于扇叶外壳10内且固定连接于微型电机12下,所述送气管14连接于外壳13和防护罩4。
18.所述外壳13外侧面对称内嵌设有放置块15,所述放置块15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腔体结构设置,所述放置块15外侧面上设有拉环16,所述外壳13内壁侧面下端设有限位板17,所述限位板17设于放置块15下。
19.所述支撑板1为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支撑板1下设有垫块18。
20.所述支撑杆3与防护罩4连接处设有固定套块19,所述固定套块19套接于支撑杆3上且设于防护罩4侧面上。
21.具体使用时,首先将支撑板1放置在患者肩部,之后控制转动环7转动,控制螺杆2从支撑杆3内伸出,使防护罩4可以完全笼罩患者头部,之后通过魔术贴8将装置固定在患者肩部,然后拉动拉环16,抽出放置盒,向放置盒内放入冰块或者低温水,然后将放置盒推入外壳13内,启动微型电机12,微型电机12带动散热扇叶11转动,通过进气孔9抽取外界空气,并通过送气管14送入防护罩4内,促进放置罩内空气流动,进而增强散热能力。
2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螺杆、支撑杆、防护罩、散热装置、透气孔、转动环和魔术贴,所述散热装置设于防护罩顶部,所述透气孔均匀分布贯穿防护罩设置,所述支撑杆对称设于防护罩两侧,所述支撑杆为l型杆状结构设置,所述螺杆可转动设于支撑杆内,所述转动环可转动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转动环套接于螺杆上,所述转动环与螺杆内啮合设置,所述支撑板设于螺杆下,所述魔术贴对称设于支撑板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进气孔、扇叶外壳、散热扇叶、微型电机、外壳和送气管,所述外壳设于防护罩顶部,所述进气孔均匀分布贯穿外壳上壁设置,所述微型电机设于外壳内上壁下,所述扇叶外壳设于外壳内壁上端,所述散热扇叶可转动设于扇叶外壳内且固定连接于微型电机下,所述送气管连接于外壳和防护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外侧面对称内嵌设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腔体结构设置,所述放置块外侧面上设有拉环,所述外壳内壁侧面下端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于放置块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支撑板下设有垫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与防护罩连接处设有固定套块,所述固定套块套接于支撑杆上且设于防护罩侧面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支撑板、螺杆、支撑杆、防护罩、散热装置、透气孔、转动环和魔术贴,所述散热装置设于防护罩顶部,所述透气孔均匀分布贯穿防护罩设置,所述支撑杆对称设于防护罩两侧,所述支撑杆为L型杆状结构设置,所述螺杆可转动设于支撑杆内,所述转动环可转动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转动环套接于螺杆上,所述转动环与螺杆内啮合设置,所述支撑板设于螺杆下,所述魔术贴对称设于支撑板下。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利用魔术贴捆绑固定在患者肩部,并且利用散热装置,加强散热的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经外科颅脑术后护理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吴静 黎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静
技术研发日:2021.06.04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