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调节装置及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1001发布日期:2022-01-29 13:0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状态调节装置及轮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椅,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状态调节装置,可以调节背靠组件相对于坐垫组件的状态。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折叠轮椅基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折叠。第一种是轮椅的两侧框架向内折叠,以这种方式折叠的轮椅的靠背部分或背靠组件和左右框架分别固定在一起,无法单独折叠。第二种是采用多组连杆机构进行折叠,背靠组件是其连杆结构的一部分,在轮椅折叠时背靠组件也同时折叠。这两种方案的折叠轮椅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乎到了极限,但是体积还是较大。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无论哪种折叠方式,折叠轮椅背靠组件在折叠后的位置是随轮椅的其它结构一起固定的,无法单独展开。发明人认为,如果折叠轮椅的背靠组件可以单独展开,整个轮椅的结构调整或状态调整更加灵活,甚至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模式。
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状态调节装置,可以独立且方便地调节背靠组件相对于坐垫组件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状态调节装置,可以独立且方便地调节背靠组件相对于坐垫组件的状态。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状态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背靠组件相对于坐垫组件的状态,所述背靠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坐垫组件。所述状态调节装置包括配合部件和调节组件,所述配合部件安装至所述坐垫组件和所述背靠组件中的第一方,所述配合部件设置有锁槽,所述调节组件安装至所述坐垫组件和所述背靠组件中的第二方,所述调节组件设置有锁轴,所述背靠组件设置成可转动至第一位,在所述第一位,所述锁轴卡入所述锁槽中,借此,所述背靠组件相对于所述坐垫组件处于背靠展开状态。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状态调节装置还包括解锁组件,用于使得所述锁轴脱离所述锁槽。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解锁组件包括触发杆和活动件,所述触发杆可转动地安装至所述第一方,所述活动件可活动地支撑于所述配合部件,并且随所述触发杆转动而被所述触发杆的一端推动,借此推动所述锁轴脱离所述锁槽。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具有使得所述触发杆推动所述活动件的趋势。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件在两侧各提供一滑槽;所述活动件包括构成u型的两个侧壁和底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配合部件在两侧的所述滑槽滑动配合,所述底壁由所述触发杆推动,所述两个侧壁的自由端推动所述锁轴。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槽在槽长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配合部件在两侧的所
述滑槽连通;所述两个侧壁的自由端各自设置有朝向彼此凸伸的凸起,所述凸起由所述锁槽的槽底止挡。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件提供光滑的滚动面,用于引导所述锁轴卡入所述锁槽。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支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支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方,所述锁轴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二方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具有使得所述锁轴保持卡入所述锁槽的趋势。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是所述坐垫组件。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件还具有卡口;所述背靠组件设置成可经由所述第一位转动至第二位,在所述第二位,所述锁轴卡入所述卡口,借此,所述背靠组件相对于所述坐垫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椅,包括前述状态调节装置。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轮椅包括背靠组件和坐垫组件;在背靠展开状态,所述背靠组件与所述坐垫组件之间的夹角为98-108
°
;和/或,在完全展开状态,所述背靠组件与所述坐垫组件之间的夹角为188-198
°

17.上述状态调节装置中,配合部件和调节组件分别安装至坐垫组件和背靠组件,通过锁轴卡入锁槽即可使得背靠组件处于背靠展开状态,通过锁轴脱离锁槽即可使得背靠组件例如在重力作用下达到折叠状态。背靠组件可以单独展开,且操作便捷,也即可以独立且方便地调节背靠组件相对于坐垫组件的状态。
18.上述状态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解锁组件。解锁组件包括触发杆和活动件,通过转动触发杆即可经由触发杆推动活动件,进而经由活动件将锁轴推离锁槽。用户手动也仅需扳动触发杆即可,可以提升操作的舒适度。而且,应用于其它结构特别是后轮组件可以折叠的轮椅时,可以和后轮组件的折叠联动进行同步操作,方便实现整体的自动化折叠。
19.上述状态调节装置中,配合部件进一步设置有卡口,通过锁轴越过锁槽而卡入卡口,可以使得背靠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此时背靠组件可以充当把手,将轮椅的其它部分作为行李箱的箱体而进行拖拽,特别是应用于此时在下方可以提供滚轮的轮椅,特别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21.图1是示例性示出状态调节装置与背靠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22.图2是示例性示出状态调节装置的底部的示意图。
23.图3是示例性示出解锁组件的示意图。
24.图4是示例性示出解锁组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活动件与图3中位置不同。
25.图5是示例性示出解锁组件与配合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26.图6是示例性示出配合部件的示意图。
27.图7是示例性示出状态调节组件与背靠组件配合的另一示意图。
28.图8是示例性示出轮椅处于行李箱模式的示意图。
29.图9a是示例性示出背靠组件处于折叠位时状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30.图9b是示例性示出背靠组件处于折叠位和背靠位之间的中间位时状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31.图9c是示例性示出背靠组件处于背靠位时状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32.图9d是示例性示出背靠组件处于把手位时状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33.图10a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背靠组件处于背靠展开状态,并且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均处于展开状态。
34.图10b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前轮组件相对于图10a从展开状态折叠至中间状态,使得前轮组件的前表面可以支撑整个轮椅。
35.图10c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后轮组件相对于图10b从展开状态折叠至中间状态。
36.图10d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后轮组件相对于图10c从该中间状态进一步折叠至另一中间状态。
37.图10e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后轮组件相对于图10d从该另一中间状态进一步折叠至折叠状态。
38.图10f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背靠组件相对于图10e从背靠展开状态折叠至中间状态。
39.图10g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背靠组件相对于图10f从中间状态折叠至折叠状态。
40.图10h是示例性示出轮椅的示意图,其中,前轮组件相对于图10g从中间状态折叠至折叠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2.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状态调节装置10的示例构造如图1所示。图10a示出了状态调节装置10应用于轮椅100的状态,状态调节装置10可以调节背靠组件20相对于坐垫组件30的状态。也即,轮椅100可以包括状态调节装置10,轮椅100还包括背靠组件20和坐垫组件30。其中,背靠组件20可转动地安装于坐垫组件30,图1示出了铰轴h0,用于铰接背靠组件20和坐垫组件30,从而使得背靠组件20可以相对于坐垫组件30转动。也即,背靠组件20可以通过相对于坐垫组件30转动而相对于坐垫组件30展开或折叠。可以理解,状态调节装置10及其
调节的背靠组件20和坐垫组件30也可以用于其它场景,诸如车用座椅、家用座椅或者办公椅等。图示实施方式中,坐垫组件30可以设置有支座301。图示实施方式中,铰轴h0铰接背靠组件20和支座301。需要理解,附图均仅作为示例,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44.参见图1,状态调节装置10包括配合部件1和调节组件2。配合部件1设置有锁槽3,调节组件2设置有锁轴4。
45.图1中,配合部件1安装至坐垫组件30。图1中,配合部件1通过支座301安装至坐垫组件30,也即,配合部件1安装至支座301,而支座301安装至坐垫组件30。调节组件2安装至背靠组件20。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设置锁槽3的配合部件1也可以安装至背靠组件20,而对应地,设置锁轴4的调节组件2也可以安装至坐垫组件30。也即,设置锁槽3的配合部件1可以安装至坐垫组件30和背靠组件20中的第一方,而设置锁轴4的调节组件2可以安装至坐垫组件30和背靠组件20中的第二方。图示实施方式中,前述第一方是坐垫组件30,而前述第二方是背靠组件20。
46.背靠组件20设置成可转动至第一位p1,可参见图10a和图9c,图10a和图9c均示出背靠组件20处在第一位p1。可以结合图10a和图9c,在第一位p1,锁轴4卡入锁槽3中,借此,背靠组件20相对于坐垫组件30处于背靠展开状态。第一位p1也可以称之为背靠位,背靠组件20在第一位p1时,背靠组件20或轮椅100可以认为是在背靠模式下。可以理解,背靠组件20处在第一位p1以及后面将会描述的折叠位p0、第二位p2等均意指背靠组件20相对于坐垫组件30的位置或状态。
47.为了方便描述,文中可能使用诸如“上”、“下”、“前”、“后”等等的空间关系词语来描述附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文中的方向均以用户背靠在背靠组件20且就座于坐垫组件30上时的常规使用状态作为参考进行描述,例如,“侧边”可以是此时用户的左侧或右侧,“上侧”、“下侧”等也以此时作为参考,而且,文中沿着特定方向延伸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并非要求严格遵照数学意义上的定义,而是要求延伸方向需在该特定方向具有分量,优选地,延伸方向与该特定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45
°
。需要理解,使用空间关系词语意图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元件或组件的、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翻折附图中的组件,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的方向将改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上”。
48.上述状态调节装置10中,锁轴4和锁槽3分别连接到通过转动副连接的背靠组件20和坐垫组件30,通过锁轴4卡入锁槽3,即可使得背靠组件20相对于坐垫组件30处于背靠展开状态,此时可供用户背靠。轮椅100中,在背靠展开状态,背靠组件20与坐垫组件30之间的夹角优选为90-120
°
,进一步优选为98-108
°
,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103
°
,以提升用户的背靠舒适度。此时的夹角在图9c中示出为α1。该范围值包含两端的端点值。通过背靠组件20转动至离开第一位p1,诸如到达图9b中的中间位p11,使得锁轴4脱离锁槽3,背靠组件20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坐垫组件30折叠至图9a示出的折叠状态,此时,背靠组件20可以称之为到达折叠位p0。在中间位p11,背靠组件20向前倾斜,换言之,锁轴4脱离锁槽3时,从侧边看,背靠组件20相对于严格的上下方向朝向前侧倾斜,也即,背靠组件20与水平延伸的坐垫组件30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49.图示实施方式中,状态调节装置10还可以包括解锁组件5,用于使得锁轴4脱离锁
槽3。例如,解锁组件5可以是一推杆,将锁轴4推离锁槽3。又例如,解锁组件5可以是拉钩,将锁轴4拉离锁槽3。
50.可以理解,文中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一个实施方式”、“另一实施方式”、和/或“一些实施方式”意指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个实施方式”或“另一实施方式”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方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也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1.结合图2至图4,图示实施方式中,解锁组件5可以包括触发杆51和活动件52。触发杆51可转动地安装至坐垫组件30(作为前述坐垫组件30和背靠组件20中的第一方的示例)。图中,触发杆51例如通过转轴h1可转动地安装至支座301,借此可转动地安装至坐垫组件30。活动件52可活动地支撑于配合部件1,并且随触发杆51转动而被触发杆51的一端(图中,触发杆51的上端512)推动,借此推动锁轴4脱离锁槽3。可以参见图9b和图9c,触发杆51例如通过转轴h1可转动地安装至坐垫组件30(图9b和图9c中未示出),通过向上扳动图9c中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图中,下端),触发杆51绕着转轴h1转动,至此,触发杆51的上端512会接触推动活动件52向后运动,因而活动件52会向后推动锁轴4,使得锁轴4脱离锁槽3,从而达到图9b的状态。如图3所示,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可以设置有滚轴511a,方便后面将会描述的后轮支梁50b滚动接触触发杆51。
52.上述解锁组件5的结构使得仅需扳动触发杆51,即可快速方便地从锁槽3推出锁轴4,从而使得背靠组件20从背靠展开状态脱离出来,例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达到折叠状态。上述解锁组件部件少,即可实现简单操作便可解锁的功能。而且,上述解锁组件5用于图示轮椅100中时,可以便于配合轮椅100的后轮组件50(图10a中示出)朝向坐垫组件30折叠而自动解锁,这在后面将会进一步描述。
53.图示实施方式中,解锁组件5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s2,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具有使得触发杆51推动活动件52的趋势,也即,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具有使得锁轴4脱离锁槽3的趋势。参见图2,第二弹性件s2可以是绕着转轴h1设置的一扭簧,该扭簧的一端抵顶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另一端抵顶支座301,因而,作为第二弹性件s2的扭簧始终具有推顶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的趋势,也即,其弹性力具有使得触发杆51推动活动件52的趋势。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提供触发杆51的预紧力,使得活动件52在该预紧力作用下处于图4所示的位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s2例如也可以是压缩弹簧,设置在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和支座301之间,其弹性力也可以具有使得触发杆51推动活动件52的趋势。
54.图示实施方式中,配合部件1在两侧(图中,左侧和右侧)各提供一滑槽11。可以参见图3至图5,配合部件1可以包括(图中,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平板件1a、1b,每个平板件(例如,1a)在与另一平板件(例如,1b)相反的侧面设置一滑槽11,借此使得配合部件1在两侧各提供一滑槽11。锁槽3可以认为是由两个平板件1a、1b各自在后端设置的朝向后侧开口的槽口3a、3b共同构成。相应地,支座301可以设置成包括底板301a和从底板301a的两侧向上延伸的安装块301b,构成配合部件1的两个平板件1a、1b可以例如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安装至支座301的两个安装块301b的相对面,铰轴h0穿过支座301的安装块301b,背靠组
件20的供铰轴h0穿过的部分设置在两个安装块301b之间。上面提及的作为第二弹性件s2的扭簧的另一端可以抵顶支座301的底板301a。支座301可以通过底板301a安装至坐垫组件30。这种安装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又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55.活动件52可以包括构成u型的两个侧壁521和底壁522。两个侧壁521分别与配合部件1在两侧的滑槽11滑动配合。而底壁522由触发杆51(图中,其上端512)推动,两个侧壁521的自由端(也即,与底壁522所连接的端部相反的一端,图中,后端)推动锁轴4,可以参见图9a至图9c。
56.图示实施方式中,锁槽3可以在槽长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配合部件1在两侧的滑槽11连通。锁槽3沿左右延伸,也即,锁槽3的槽长方向是左右方向。锁槽3在左端(构成锁槽3的左侧槽口3b的左端)、右端(构成锁槽3的右侧槽口3a的右端)分别与配合部件1在左侧的滑槽11(构成配合部件1的平板件1b的滑槽11)、在右侧的滑槽11(构成配合部件1的平板件1a的滑槽11)连通。
57.两个侧壁521的自由端各自设置有朝向彼此凸伸的凸起523,凸起523由锁槽3的槽底31止挡。也即,图3至图5中,左侧侧壁521的后端设置有向右凸伸的凸起523,而右侧侧壁521的后端设置有向左凸伸的凸起523,凸起523钩住锁槽3的槽底31,也即由锁槽3的槽底31止挡。上述结构中,锁槽3的槽底31止挡侧壁521的凸起523,可以限制活动件52向前移位,而配合部件1止挡底壁522,可以限制活动件52向后移位,滑槽11不仅可以引导活动件52前后移动从而推动锁轴4,还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对活动件52进行限位,因而活动件52可靠地安装于配合部件1且可前后滑动一定距离。优选地,活动件52在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作用下处于图4所示的位置时,活动件52的侧壁521的凸起523可以封堵锁槽3的开口,因而使得锁轴4需要克服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才可进入锁槽3。
58.图示实施方式中,配合部件1可以提供光滑的滚动面12,用于引导锁轴4卡入锁槽3,可以参见图9a至图9c。“光滑的滚动面12”意指该滚动面12在锁轴4的滚动路径上的每一点曲率连续。如图5所示,构成配合部件1的平板件1a、1b均具有部分侧面沿着弧线延伸,从而构成光滑的滚动面12。优选地,锁轴4为圆形轴,方便沿着滚动面12滚动。
59.图示实施方式中,调节组件2还可以包括支架21。支架21可以可转动地安装于背靠组件20(作为前述坐垫组件30和背靠组件20中的第二方的示例)。而锁轴4设置于支架21的一端211,可以参见图1。图1中,支架21例如通过铰轴h2铰接于背靠组件20,锁轴4设置于支架21的后端,可以随着支架21绕着铰轴h2转动而相对于背靠组件20活动。这种结构方便锁轴4卡入锁槽3。
60.状态调节装置10可以包括锁定保持机构,用于保持锁轴4卡入锁槽3。例如,锁定保持机构可以是一可拆卸的紧固件,可以在锁轴4卡入锁槽3后,例如将锁轴4紧固至配合部件1。紧固件例如可以是螺钉、螺栓,又或者是锁销、胶带、绳索、钩环等。图示实施方式中,该锁定保持机构是一弹性件,可以称之为第一弹性件s1,第一弹性件s1的弹性力具有使得锁轴4保持卡入锁槽3的趋势。
61.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s1可以设置在调节组件2的支架21和背靠组件20(作为前述坐垫组件30和背靠组件20中的第二方的示例)之间。例如,参见图7,支架21可以具有前壁213和分别从前壁的两侧朝向后侧凸伸的两个凸臂214,前壁213和两个凸臂214大致构成u形结构。支架21的u形结构可以从前侧包容背靠组件20的背靠臂201,铰轴h2穿连支架21
的两个凸臂214和包容在两个凸臂214之间的背靠臂201,借此来实现支架21可转动地安装于背靠组件20。第一弹性件s1可以是压缩弹簧,连接在支架21的前壁213和背靠臂201之间,图9a中还示出了背靠臂201设置的弹簧槽201a,用于容纳作为第一弹性件s1的压缩弹簧。而锁轴4横设在两个凸臂214之间。随着支架21相对于铰轴h2绕着使锁轴4卡入锁槽3的方向转动,该压缩弹簧的压缩变形逐渐减少,因而,该压缩弹簧的弹性力可以使得支架21具有绕着使锁轴4卡入锁槽3的方向转动。在图7中,支架21绕着下端211朝前运动的方向转动,锁轴4会卡入锁槽3。上述结构构造简单,布置更加紧凑。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s1也可以是连接在支架21和背靠臂201之间的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布置成,随着支架21相对于铰轴h2绕着使锁轴4卡入锁槽3的方向转动,该拉伸弹簧的拉伸变形逐渐减少。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s1也可以是设置在锁轴4和例如配合部件1之间的拉伸弹簧,始终具有将锁轴4拉入锁槽3的拉伸弹性力。
62.该第一弹性件s1可以作为调节组件2的一部分,也即,调节组件2可以包括该第一弹性件s1。如前所述,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可以使得活动件52的侧壁521的凸起523封堵锁槽3的开口,阻止锁轴4进入锁槽3,因而第一弹性件s1使得锁轴4卡入锁槽3的作用力可以克服第二弹性件s2阻止锁轴4进入锁槽3的作用力。例如可以使得,第一弹性件s1的弹性力大于第二弹性件s2的弹性力。可以手动将背靠组件20转动至(或,接近)第一位p1,在第一弹性件s1的弹性力作用下,锁轴4能将活动件52从图4的位置推至图3的位置,同时锁轴4也能进入锁槽3,实现靠背组件20打开或展开,并使之固定。
63.图示实施方式中,配合部件1还具有卡口6。背靠组件20设置成可经由第一位p1转动至第二位p2,也即,从图9c的状态位置转动至图9d的状态位置。如图9d所示,在第二位p2,锁轴4卡入卡口6,借此,背靠组件20相对于坐垫组件3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轮椅100中,在完全展开状态,背靠组件20与坐垫组件30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80-220
°
,进一步优选为188-198
°
,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193
°
。此时的夹角在图9d中示出为α2。这样,对于图示轮椅100,座椅组件30的与背靠组件20铰接所在端相反的一端(图8中,下端)附近设置有滚轮309,可以在该完全展开状态下,将背靠组件20作为类似于行李箱拉杆的把手或提手,而坐垫组件30作为类似于行李箱的箱体,从而形成图8中的行李箱模式,可以拖拉整个轮椅100。图示实施方式中,卡口6是配合部件1中两侧开放的缺口,图中是在配合部件1下方设置的前侧和下侧均开放的缺口,这样的缺口结构可以使得用户易于操作使得锁轴4脱离卡口6。可以理解,卡口6也可以是一侧开放的槽口,可以对锁轴4进行限位即可。第二位p2也可以称之为把手位。图中,背靠组件20从背靠位转动至把手位和从背靠位转动至折叠位的转动方向相反。
64.图示实施方式中,类似于滚动面12,配合部件1还可以提供光滑的滚动面12a,用于引导锁轴4卡入卡口6,可以参见图9a至图9d。滚动面12a所延伸的弧线可以与滚动面12所延伸的弧线一致。
65.如图1所示,背靠组件20可以在两侧分别具有背靠臂201,还具有连接两个背靠臂201的横臂202。对应每个背靠组件20,可以分别设置一状态调节装置10。图示实施方式中,两个状态调节装置10的支架21的与锁轴4相反的一端212(图1中示出)之间连接有解锁杆24,可以通过手动操纵解锁杆24,使得支架21转动至锁轴4脱离锁槽3,来实现背靠展开状态或完全展开状态的解锁。
66.图示实施方式中,轮椅100还包括前轮组件40和后轮组件50,其中,前轮组件40和后轮组件50均可以相对于坐垫组件30折叠,例如,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在坐垫组件30下方。例如,图10a中,上端401铰接在坐垫组件30下方的前轮组件40可以通过连杆400的拉动而相对于坐垫组件30折叠,连杆400的前端400a可以与前轮组件40铰接,而连杆400的后端400b可以与相对于坐垫组件30可前后移动的滑块连接,该滑块例如可由电机电控驱动而滑动。上端501铰接在坐垫组件30下方的后轮组件50可以通过连杆500的拉动而相对于坐垫组件30折叠,连杆500的后端500b可以与后轮组件50铰接,而连杆500的前端500a可以与相对于坐垫组件30可前后移动的滑块连接,该滑块例如可由电机电控驱动而滑动。
67.图8中,座椅组件30的下端附近设置的滚轮309可以设置于前轮组件40,在前轮组件40折叠至贴近坐垫组件30时,滚轮309才移位至坐垫组件30的下端附近。
68.可以参见图10a至图10e,其中,g0表示地面。前轮组件40可以从图10a的直立状态转变成图10b的折叠状态。从图10b的状态,后轮组件50可以经由图10c和图10d的状态逐渐转变成图10e的折叠状态。图10e中,后轮组件50的后轮50a部分收容于收纳盒中,而后轮组件50的后轮支梁50b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动扳动状态调节装置10的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如图10e中示出的位置ap所示,后轮支梁50b接触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如前所述,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可以设置有滚轴511a,后轮支梁50b可以滚动接触触发杆51。
69.这一自动扳动即可使得解锁组件5对锁轴4卡入锁槽3导致的背靠展开状态进行解锁,因而背靠组件20从背靠展开状态脱离出来,如图10e至图10g所示,在重力作用下达到折叠状态,如图10g所示。也即,在轮椅100折叠的过程中,轮椅100的坐垫组件30大致处于竖直的位置,触发杆51的触发端511和轮椅100的后轮支梁50b接触,进而推动和触发杆51接触的活动件52,活动件52将在锁槽3中的锁轴4推出,没有锁定的靠背组件20在重力的作用下将自动折叠。
70.从图10g至图10h还示出了此时前轮组件40也继续折叠。最终,轮椅100达到完全折叠状态,折叠成一个体积最小化的大致箱体构造,如图10h所示。因而,上述状态调节装置10可以在轮椅100的框架结构折叠的同时实现背靠组件20的折叠自动化,克服了背靠组件20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结构而难以和其他组件联动进行同步操作的问题,而可以与后轮组件50特别是其后轮支梁50b进行互动。
71.如前所述,配合部件1还具有卡口6,用户可以从图10h的状态将背靠组件20经由第一位p1转动至第二位p2,即可到达图8示出的行李箱状态。其中,背靠组件2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背靠组件20可以作用为行李箱拉杆,而坐垫组件30、前轮组件40和后轮组件50共同组成的折叠体可以作用为行李箱的箱体,因而可以方便用户拖拉整个轮椅100。若使得坐垫组件30如使用状态那样仍然水平放置,则坐垫组件30、前轮组件40和后轮组件50共同组成的折叠体的高度太低,而将坐垫组件30竖向放置,则如图8所示,也即将背靠组件20翻折充当把手,此时折叠体的高度较高,因而在搬运轮椅100时可以使用背靠组件20特别是其横臂202作为行李箱拖动的把手。此时,背靠组件20或轮椅100可以认为是在行李箱模式下。
72.上述状态调节装置10可以使得轮椅100配套有多模式的折叠背靠组件20,可以配合自动化折叠的轮椅的框架结构,例如采用转移重心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折叠的轮椅,可以使得背靠组件20可以在轮椅100折叠时同步折叠。该背靠组件20可以分别实现靠背折叠、靠背打开和充当行李箱移动用把手的三种状态,其中,靠背打开和充当行李箱移动用把手的
状态例如可以通过锁扣将背靠组件20的位置固定。
73.以可以自动化折叠的轮椅100为例,在轮椅100的框架结构自动展开后,锁槽3可以处于开放状态,用户可以手动将背靠组件20打开,在锁轴4进入锁槽3后可以将背靠组件20固定在背靠位也即第一位p1,这时如果需要将背靠组件20翻折需要按压解锁组件5的触发杆51。在轮椅100的框架结构自动折叠时,锁轴4会被由后轮组件50推动的触发杆51借由活动件52从锁槽3推出,这时背靠组件20在其重力作用下向下翻折至折叠位p0,可以配合实现轮椅100的整体自动化折叠。
74.在轮椅100的打开状态下,在需要折叠之前先将背靠组件20翻折至行李箱模式的把手位,可以在自动折叠完后即可进入行李箱模式。在轮椅100的折叠状态下,如果搬运的时候需要行李箱模式的话需要将背靠组件20打开翻折,翻折的过程中,上述状态调节装置10处于图9a的折叠状态,由后轮组件50推动的触发杆51将背靠位的锁槽3堵住,在翻折的过程中可以跳过背靠位而直接翻折到把手位,从而进入行李箱模式。
75.上述状态调节装置10的解锁组件5可以使得在折叠状态让背靠组件20跳过背靠位,所以如果在折叠后需要进入行李箱模式的话也可以把处于折叠状态的背靠组件20直接翻折到行李箱模式的把手位而跳过背靠位,类似地,如果需要将行李箱模式的背靠组件20折叠也可以直接进入折叠位而跳过背靠位。因而,可以减少用户解锁的过程和时间。
76.总体上,上述状态调节装置使得背靠组件有三个锁定位,分别是折叠位、背靠位和把手位,在图示轮椅折叠时可以跳过背靠位而直接在折叠位和把手位之间转换,在轮椅展开时才可以进入背靠模式,该状态调节装置可以让背靠组件的翻折“智能化”,且可简化操作,提高效率。
77.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