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0060发布日期:2022-01-15 09:1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晶状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2.对于一些眼科治疗方法,其理想方法是将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放置于囊袋的内部。在特殊情况下,如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情况下,对于人工晶状体而言,一般选择睫状沟夹持或光学部夹持。
3.对于睫状沟夹持,需要根据不同眼轴来调整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传统的人工晶状体,一般为圆形,直径为13mm,晶体襻的长度稍长,可能会接触到虹膜组织后表面。在夹持后,撕囊口由于圆形人工晶状体夹持的张力由圆形变成椭圆形,如果存在撕囊裂扣口,容易导致后囊撕裂。
4.对于光学部夹持,其需要通过撕囊口来实现。撕囊口必须在比人工晶状体的光学直径小至少 1.0-2.0mm,撕囊直径要求为4-5mm,夹持是通过双侧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弯曲边缘来实现的。弯曲的撕囊口边缘经常会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上滑脱,从而导致夹持失败,特别是撕囊口较大的时候。晶状体襻放在睫状沟或者采用以往人工晶体光学夹持的方法仍然可能会导致葡萄膜组织擦伤,从而导致持续性葡萄膜炎、色素弥散等问题。
5.因此,光学部夹持需要严格的撕囊大小(一般小于晶状体光学直径1-2mm),以及环形撕囊口要位于中央。后期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依靠囊袋纤维化的发生。然而,这种夹持方式存在缺陷,如晶状体襻放置于睫状沟时容易导致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色素播散、色素性青光眼、葡萄膜炎以及ugh综合征(uveitis-glaucoma-hyphema sydrome),在植入iol时需要调整iol度数。
6.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撕囊要求高、连接稳定性差、需要调节屈光度、导致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撕囊要求高、连接稳定性差、需要调节屈光度、导致术后并发症等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包括:
10.晶状体部件,所述晶状体部件包括:
11.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呈椭圆形;
12.四晶体襻元件,四所述晶体襻元件呈十字形对称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的外侧,每一所述晶体襻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光学元件连接;
13.若干微孔,若干微孔设置于两对称的所述晶体襻元件。
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襻元件的宽度由所述晶体襻元件的第二端向所述晶体襻元件的第一端保持不变或减少。
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襻元件的第二端呈弧形。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17.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夹持所述晶状体部件设置。
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件包括:
19.夹持盖元件;
20.夹持盒元件,所述夹持盒元件设置于所述夹持盖元件的下侧,用于放置所述晶状体部件;
21.按压旋转元件,所述按压旋转元件与所述夹持盖元件转动连接、与所述夹持盒元件固定连接;
22.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夹持盖元件的下端的一侧;
23.第二锁定元件,所述第二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夹持盒元件的上端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配合;
24.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夹持盒元件的内部,用于对所述晶状体部件进行限位。
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6.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包裹所述夹持部件设置。
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件包括:
28.防护袋元件,所述防护袋元件包裹所述夹持部件设置,所述防护袋元件的内部真空或充满防护液;
29.撕裂元件,所述撕裂元件设置于所述防护袋元件的一侧。
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1.收纳部件,包覆有所述夹持部件的所述防护部件可移除地设置于所述收纳部件的内部。
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纳部件包括:
33.收纳盒元件,包覆有所述夹持部件的所述防护部件可移除地设置于所述收纳盒元件的内部;
34.缓冲元件,所述缓冲元件覆盖所述收纳盒元件的内壁设置。
3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晶体襻元件包括至少两微孔,至少两所述微孔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晶体襻元件的第二端。
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襻元件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学元件的短轴之比小于等于1/2。
37.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3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对连续环形撕囊的要求不高,只需要连续环形撕囊居中即可;利用四个晶体襻元件机械能对角线夹持,提供了紧密的人工晶状体(晶状体部件)-囊膜连接,相比睫状沟植入iol的方法,无需再次调整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人工晶状体(晶状体部件)和虹膜后表面之间有足够的空间,避免人工晶状体与虹膜的接触,降低发生葡萄膜炎的风险;利用对角线夹持,降低人工晶状体错位风险,提高稳定性;利用较短的晶体襻元件可以避免虹膜组织后表面与人工晶状体前表面的摩擦,避免发生葡萄膜炎;微孔可以提供散光晶体在散光轴位对位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3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晶状体部件的示意图(一);
4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晶状体部件的示意图(二);
4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4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部件的示意图(一);
4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部件的示意图(二);
4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部件的示意图(三);
4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部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46.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部件的示意图(一);
47.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部件的示意图(二);
48.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部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49.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部件的示意图;
50.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部件的剖视图;
51.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纳部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52.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晶状体部件的示意图(三);
53.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晶状体部件的示意图(四)。
54.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晶状体部件;101、光学元件;102、晶体襻元件;103、微孔;
55.200、夹持部件;201、夹持盖元件;202、夹持盒元件;203、按压旋转元件;204、第一锁定元件;205、第二锁定元件;206、限位元件;
56.300、防护部件;301、防护袋元件;302、撕裂元件;
57.400、收纳部件;401、收纳盒元件;402、缓冲元件;
58.a、囊膜。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62.实施例1
63.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包括晶状体部件100,晶状体部件100用于放置于囊袋的内部,以进行眼部疾病治疗。
64.晶状体部件100包括光学元件101、四晶体襻元件102以及若干微孔103。
65.光学元件101呈椭圆形,与相关技术中的光学面呈圆形相比,使得晶状体部件100更加适应对前囊囊膜开口方向的牵拉作用。
66.四晶体襻元件102呈十字形对称设置于光学元件101的外侧,且每个晶体襻元件
102的第一端与光学元件101连接。
67.具体地,在光学元件101的长轴方向对称地设置两晶体襻元件102,在光学元件101的短轴方向对称地设置两晶体襻元件102。其中,从俯视视角观察,位于光学元件101的长轴方向的两晶体襻元件102的对称轴与光学元件101的长轴共线,位于光学元件101的短轴方向的两晶体襻元件 102的对称轴与光学元件101的短轴共线。
68.对于每一晶体襻元件102而言,其宽度与光学元件101的短轴之比小于等于1/2。
69.对于每一晶体襻元件102而言,其长度(即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一端与其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与光学元件101的短轴之比小于等于1/4。
70.对于每一晶体襻元件102而言,其厚度小于光学元件101的厚度。
7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晶体襻元件102的厚度与光学元件101的厚度相同。
72.进一步地,对于每一晶体襻元件102而言,其长度小于其宽度,且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等于 1/2。
73.在对称设置地两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二端设置有微孔103,用于进行定位、透气等作用。
74.进一步地,在每一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二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微孔103,且若干微孔103在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二端对称设置。
75.具体地,若微孔103为两个,则两个微孔103对称地设置于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二端的左侧和右侧;若微孔103为三个或以上,则微孔103在晶体襻元件102的第二端沿晶体襻元件102的宽度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
76.进一步地,微孔103的直径与晶体襻元件102的长度之比小于等于1/5。
7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晶状体部件100的使用方法如下:
78.将晶状体部件100放入囊袋,光学元件101与囊袋a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79.位于光学元件101的短轴方向的两晶体襻元件102夹持在前囊的表面;
80.位于光学元件101的长轴方向的两晶体襻元件102夹持在后囊的后面。
81.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晶状体部件,其优点如下: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对连续环形撕囊的要求不高,只需要连续环形撕囊居中即可;利用四个晶体襻元件机械能对角线夹持,提供了紧密的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部件)-囊膜连接,相比睫状沟植入iol的方法,无需再次调整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人工晶状体(晶状体部件)和虹膜后表面之间有足够的空间,避免人工晶状体与虹膜的接触,降低发生葡萄膜炎的风险;利用对角线夹持,降低人工晶状体错位风险,提高稳定性;利用较短的晶体襻元件可以避免虹膜组织后表面与人工晶状体前表面的摩擦,避免发生葡萄膜炎;微孔可以提供散光晶体在散光轴位对位的准确性。
82.实施例2
83.进一步地,新型人工晶状体还包括夹持部件200,人工晶状体部件100被夹持在夹持部件200 的内部。
84.如图4~6所示,夹持部件200包括夹持盖元件201、夹持盒元件202、按压旋转元件203、第一锁定元件204、第二锁定元件205和限位元件206,其中,夹持盖元件201与夹持盒元件202通过按压旋转元件203进行连接,第一锁定元件204设置于夹持盖元件201的下端的一侧,第二锁定元件205设置于夹持盒元件202的上端一侧并与第一锁定元件204进行可拆卸
连接,限位元件206 设置于夹持盒元件202的内部。
85.按压旋转元件203设置于夹持盖元件201的一侧,用于分别连接夹持盖元件201与夹持盒元件202。其工作原理如下;
86.在初始状态下,夹持盖元件201封闭夹持盒元件202;
87.第一次向按压旋转元件203施加压力,夹持盖元件201向上弹起,然后绕着按压旋转元件203 旋转夹持盖元件201,以露出夹持盒元件202的内部;
88.再次绕着按压旋转元件203旋转夹持盖元件201,以使夹持盖元件201位于夹持盒元件202的正上方;
89.再次向按压旋转元件203施加压力,夹持盖元件201向下运动,以封闭夹持盒元件202。
90.具体地,按压旋转元件203包括弹簧、按压旋转块、按压旋转槽,弹簧套设按压旋转块设置,按压旋转块与按压旋转槽相互匹配。
91.夹持盖元件201与按压旋转元件203旋转连接。
92.第一锁定元件204为锁定钩,第二锁定元件205为锁定槽,两者相互配合,以使夹持盖元件 201与夹持盒元件202进行锁定。
93.具体地,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锁定元件204与第二锁定元件205相互锁定;在第一次向按压旋转元件203施加压力后,第一锁定元件204与第二锁定元件205分离,解除锁定。
94.若干限位元件206对称地设置于夹持盒元件202的内部,用于在放置晶状体部件100的情况下,对晶状体部件100的光学元件101进行位置限位(如图7所示),避免出现光学元件101脱位的情况。
95.实施例3
96.进一步地,新型人工晶状体还包括防护部件300,防护部件300包裹夹持部件200设置。
97.如图8所示,防护部件300包括防护袋元件301以及撕裂元件302,其中,防护袋元件301包裹夹持部件200设置,撕裂元件302设置于防护袋元件301的一侧。
98.防护袋元件301由不透明材料和透明材料制成。具体地,防护袋元件301由一不透明面板和一透明面板组成,不透明面板和透明面板密封连接。
99.其中,不透明材料可以为纸,透明材料为塑料。
100.进一步地,防护袋元件301的内部真空或者充满防护液,从而对夹持部件200进行防护。
101.其中,防护液为疏水聚丙烯酯。
102.撕裂元件302为缺口或齿纹结构,便于破坏防护袋元件301,以取出晶状体部件100。
10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撕裂元件302设置于防护袋元件301的一端,其为撕裂带,与缺口或齿状纹相比,撕裂带更易于破坏防护袋元件301。
104.如图10所示,内部夹持有晶状体部件100的夹持部件200密封设置于防护袋元件301的内部。使用时,通过撕裂元件302破坏防护袋元件301后,取出夹持部件200即可。
105.实施例4
106.进一步地,新型人工晶状体还包括收纳部件400,收纳部件400用于对包覆有防护
部件300的晶状体部件100进行收纳保藏。
107.如图11~13所示,收纳部件400包括收纳盒元件401以及缓冲元件402,其中,包覆有夹持部件200的防护部件300设置于收纳盒元件401的内部,缓冲元件402覆盖收纳盒元件401的内壁设置,用于吸收外界震动、减少外界震动对晶状体部件100的影响。
108.收纳盒元件401为具有锁紧装置的收纳盒。
109.其中,收纳盒元件401包括收纳盒以及收纳盖,收纳盖与收纳盒转动连接。
110.其中,收纳盒元件401由不透明材料制成。
111.缓冲元件402包括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第一缓冲垫设置于收纳盒的内部,第二缓冲垫设置有收纳盖的内部。在收纳盖封闭收纳盒的情况下,第二缓冲垫嵌入第一缓冲垫设置,以减少防护部件300的活动空间,避免防护部件300在收纳盒元件401的内部产生晃动。
112.实施例5
113.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其区别在于:晶状体部件100不同。
114.如图14~15所示,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包括晶状体部件100。
115.晶状体部件100包括光学元件101、四晶体襻元件102以及若干微孔103。
116.其中,光学元件101、微孔103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17.在本实施例中,晶体襻元件10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晶体襻元件102的宽度不同。
118.具体地,晶体襻元件102的宽度由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减少,包括但不限于阶梯形减少、逐渐减少。
119.对于阶梯形减少,如晶体襻元件102的横截面呈t形;对于逐渐减少,晶体襻元件102的横截面呈倒三角形。
120.对于上述形状设计,在提供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材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感染风险。
121.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