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2961发布日期:2022-01-12 06:11阅读:6199来源:国知局
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管连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2.在输氧过程中,将氧气袋软管直接插接在吸氧管中会出现软管与吸氧管脱离的现象,工作人员往往会在软管与吸氧管之间增加连接接头,临床上的连接接头一般包括有直管,直管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插头,插头均呈圆台状,目的是使插头可以快速地与软管、吸氧管相连接。
3.但通常情况下,圆台状的插头仍然容易从软管、吸氧管中脱出,使得氧气袋软管与吸氧管连接接头密封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氧气袋软管与吸氧管连接接头的连接紧密度,本技术提供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能够增强氧气袋软管与吸氧管的密封性能。
5.本技术提供的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包括直管,所述直管靠近软管一端安装有第一插头,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直管通过螺纹连接相固定,所述第一插头远离所述直管的一端与软管相插接,所述直管靠近吸氧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插头,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直管采用螺纹连接相固定,所述第二插头远离直管的一端与吸氧管相插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安装在直管一端的第一插头插接在软管中,将安装在直管另一端的第二插头插接在吸氧管中,可以使软管与吸氧管相连接。
8.优选的,所述直管的外壁安装有吸持组件,所述吸持组件用于对直管连接在软管与吸氧管中的密封。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持组件的设置能够提高软管与吸氧管之间的密封性能。
10.优选的,所述吸持组件包括:对称安装在所述直管外壁的第一连接带;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带内侧的第一挡边;开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带靠近所述第一插头一侧的第一盲槽;镶嵌在所述第一盲槽中部的第一磁块;对称安装在所述直管外壁的第二连接带;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带内侧的第二挡边;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带靠近所述第二插头一侧的第二盲槽;镶嵌在所述第二盲槽中部的第二磁块,其中,所述第一磁块与所述第一盲槽相适配,所述第一挡边用于对所述第一磁块的定位和夹持,所述第二磁块与所述第二盲槽相适配,所述第二挡边用于对所述第二磁块的定位和夹持,位于直管外壁相同一侧的第二连接带与第一连接带处于同一延伸线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带的设置可以将第一磁块进行固定,第二连接带可以将第二磁块进行固定。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挡边远离所述第一
连接带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磁块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边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侧相平齐。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磁块远离第一连接带的一侧与第一挡边远离第一连接带的一侧相平齐设置,使得第一磁块与第一插头相吸引时更加贴合,使软管紧密地环套在第一插头上,第二磁块远离第二连接带的一侧与第二挡边远离第二连接带的一侧相平齐设置,使得第二磁块与第二插头吸合得更加紧密,提高吸氧管与第二插头之间的连接密度。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插头靠近软管的一端开设有圆弧面,所述第二插头靠近吸氧管的一端开设有弧形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面的设置为第一插头插进软管中提供了导向作用,使得第一插头可以快速地插进软管中,弧形面的设置同样为第二插头插进吸氧管中提供了导向作用,使第二插头可以迅速地插接在吸氧管中。
16.优选的,所述圆弧面的外壁与所述弧形面的外壁均为磨砂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面的外壁设置为磨砂面,可以增大第一插头与软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一插头与软管 之间连接得更紧密,弧形面的外壁设置为磨砂面,可以增大第二插头与吸氧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二插头与吸氧管之间连接得更紧密。
18.优选的,所述直管包括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安装在所述直管靠近所述第一插头的一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缘的设置可以提高软管与直管之间的连接紧密度。
20.优选的,直管包括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安装在所述直管靠近所述第二插头的一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凸缘的设置可以提高吸氧管与直管之间的连接紧密度。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将安装在直管一端的第一插头插接在软管中,将安装在直管另一端的第二插头插接在吸氧管中,可以使软管与吸氧管相连接;
24.圆弧面的外壁设置为磨砂面,可以增大第一插头与软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一插头与软管之间连接得更紧密,弧形面的外壁设置为磨砂面,可以增大第二插头与吸氧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二插头与吸氧管之间连接得更紧密。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直管;11、第一凸缘;12、第二凸缘;2、吸氧管;3、软管;41、第一插头;411、圆弧面;42、第二插头;421、弧形面;51、第一连接带;511、第一磁块;512、第一挡边;513、第一盲槽;52、第二连接带;521、第二磁块;522、第二挡边;523、第二盲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2以
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
30.参照图1和图2,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包括有直管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直管1包括有第一凸缘11和第二凸缘12,直管1由塑料制成,直管1的截面呈圆柱形,第一凸缘11安装在直管1靠近软管3的一端,第一凸缘11与直管1一体成型,第一凸缘11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在第一凸缘11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插头41,第一插头41的材质为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第二凸缘12安装在直管1靠近吸氧管2的一端,第二凸缘12直管1一体成型,第二凸缘1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在第二凸缘12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二插头42,第二插头42同样由马氏体不锈钢材料制成。
31.在第一插头41靠近软管3一端开设有圆弧面411,使得第一插头41靠近软管3一端的直径小于软管3的径向尺寸,圆弧面411的外壁为磨砂面,圆弧面411为第一插头41插进软管3提供导向作用,使得第一插头41可以便捷地插进软管3中,磨砂面增大了第一插头41与软管3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软管3不易从第一插头41上脱落。
32.同样地,在第二插头42靠近吸氧管2一端开设有弧形面421,使得第二插头42靠近吸氧管2一端的直径小于吸氧管2的径向尺寸,弧形面421的外壁为磨砂面,在第二插头42插进吸氧管2过程中,弧形面421也能够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将第二插头42插进吸氧管2内,磨砂面增大了第二插头42与吸氧管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吸氧管2不易从第二插头42上脱落。
33.通过将螺纹连接在第一凸缘11中部的第一插头41穿插在软管3内,并且,将螺纹连接在第二凸缘12中部的第二插头42穿插在吸氧管2内,使得氧气管与吸氧管2能够连接在一起。
34.参照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避免软管3从第一插头41上脱落,在直管1的外壁安装有第一连接带51,第一连接带51有两条,第一连接带51对称布设在直管1的外壁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带51由塑料制成,第一连接带51的侧面为矩形面,第一连接带51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挡边512,第一挡边512的截面呈圆形,第一连接带51靠近第一插头41一侧开设有第一盲槽513,第一盲槽513的径向尺寸与第一挡边512的内圈直径相一致。
35.在第一盲槽513的中部镶嵌有第一磁块511,第一磁块511呈圆形,第一磁块511与第一盲槽513相适配,第一磁块511通过胶水粘贴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连接带51的内侧,使得第一磁块511远离第一连接带51的一侧与第一挡边512远离第一连接带51的一侧相持平,第一挡边512能够用于对第一磁块511进行定位和夹持,在第一连接带51的带动下,第一磁块511可以与第一插头41的外壁相吸合,使得软管3可以紧密地环套在第一插头41的外壁上。
36.参照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避免吸氧管2从第二插头42上脱落,在直管1的外壁同样安装有第二连接带52,第二连接带52有两条,位于直管1外壁相同一侧的第二连接带52与第一连接带51处于同一延伸线上,第二连接带52也是对称布设在直管1的外壁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带52也是由塑料制成,第二连接带52的侧面为矩形面,在第二连接带52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挡边522,第二挡边522的截面为圆形,第二连接带52靠近第二插头42一侧开设有第二盲槽523,第二盲槽523的径向尺寸与第二挡边522的内圈直径相一致。
37.在第二盲槽523的中部镶嵌有第二磁块521,第二磁块521呈圆形,第二磁块521与第二盲槽523相适配,第二磁块521通过胶水粘贴的方式固定在第二连接带52上,使得第二
磁块521远离第二连接带52的一侧与第二挡边522远离第二连接带52的一侧相平齐,第一挡边512能够用于对第二磁块521进行定位和夹持,在第二连接带52的带动下使得第二磁块521与第二插头42的外壁相吸合,使得吸氧管2可以紧密地环套在第二插头42的外壁上。
38.本技术实施例中氧气袋与吸氧管连接接头的实施原理为:
39.将安装在直管1一端的第一插头41穿插在软管3中,同时,将安装在直管1另一端的第二插头42穿插在吸氧管2中,使得软管3与吸氧管2可以连接在一起。
40.通过第一磁块511与第一插头41的外壁相吸合,使得软管3可以紧密地环套在第一插头41的外壁上,通过第二磁块521与第二插头42的外壁相吸合,使得吸氧管2可以紧密地环套在第二插头42的外壁上,从而使得第一插头41与软管3之间、第二插头42与吸氧管2之间不易脱落,增强了氧气袋软管3与吸氧管2之间的密封性能。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