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

文档序号:29117981发布日期:2022-03-02 07:0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


背景技术:

2.耳再造术是一种皮肤扩张和自体软骨移植术,目前这种方法是一种成熟的技术,其适用于新手儿中发生的畸形或变形耳朵发生的情况,而手术后。
3.耳朵是由皮肤覆盖的软骨组成,正常的耳朵形状需要具备耳轮、耳舟、三角窝、对耳轮、耳甲、耳屏、对耳屏和耳垂,其中,耳轮需要有完整卷边的边缘,对耳轮需要有完整的弯曲形状,并且形成y型的对耳轮角,从而构成三角窝,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和耳轮脚之间形成的耳甲腔是放置耳塞的位置。
4.但据统计,新生儿中畸形或变形耳朵的发生率非常高,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率甚至达到了接近一半的新生儿发生耳朵畸形或变形,由此发展处了耳再造术,其本质是一种皮肤扩张和自体软骨移植术,目前这种方法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而术后的耳朵塑型固定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术后塑型加压器多采用医用胶带对其进行固定,该方式存在受汗渍影响较大和头发生长过快且取下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其二是每个人的耳朵形状不同,现有的术后塑型加压器无法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配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患者的耳部情况进行调节且固定简便不易给患者带来的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包括:
7.外壳,外壳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和固定罩,底板设有多个穿透孔,固定罩呈半环形;
8.加压部,加压部位于固定罩罩体内侧,包括控制组件和多个负压组件,控制组件与固定罩活动连接,负压组件与固定罩固定连接;
9.塑型部,塑型部包括塑型组件和定位组件,塑型组件包括连接杆一、弹性外圈和调节组件,连接杆一一端位于固定罩底部左侧且与其合页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弹性外圈外部,调节组件位于弹性外圈内部且与其固定连接,定位组件位于固定罩上端右侧,且其与固定罩固定连接。
10.优选的,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柄、t型板、空心板、连接杆二和入耳柱;
11.t型板下端套接于空心板上端,空心板下端与弹性外圈固定连接,调节柄一端穿过弧形孔置于底板外侧,另一端穿透空心板与t型板啮合连接,连接杆二一端与空心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入耳柱固定连接。
12.优选的,定位组件包括折叠面、折叠把和转柄,折叠面一侧固定连接于固定罩内侧,另一侧与折叠把固定连接,转柄一端穿过固定罩与所诉折叠把活动连接。
13.优选的,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柄、控制拉力带和拉力线,控制拉力带位于固定罩内部,控制柄位于固定罩上端外侧,其下端穿透固定罩且与其螺纹连接,控制拉力带两端分别通过拉力线与控制柄固定连接。
14.优选的,负压组件设有多个,其包括单向排气阀、气囊、单向进气阀和吸盘,气囊位于固定罩凸面内壁与控制拉力带之间,单向排气阀位于气囊左端外侧,单向进气阀位于气囊右端内侧,吸盘一端穿透固定罩固定连接于气囊上。
15.优选的,固定罩内侧壁上设有多个气流流通口。
16.优选的,吸盘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其塑型部的设置,通过外侧的调节柄可以调节弹性外圈的大小和入耳柱的位置使得其适应不同患者耳部的形状大小及耳朵的位置。
19.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其加压部的设置可以通过控制组件对多个负压组件进行排气和吸气的操作,进而通过多个负压组件的负压吸力将外壳牢牢的固定在患者耳部。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的主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壳的内部剖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负压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外壳;10、底板;100、穿透孔;11、固定罩;110、气流流通口;
28.2、加压部;20、控制组件;201、控制柄;202、控制拉力带;203、拉力线;21、负压组件;210、单向排气阀;211、气囊;212、单向进气阀;213、吸盘;
29.3、塑型部;30、塑型组件;301、连接杆一;302、弹性外圈;303、调节组件;3030、调节柄;3031、t型杆;3032、空心板;3033、连接杆二;3034、入耳柱;31、定位组件;310、折叠面;311、折叠把;312、转柄;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请参阅图,一种再造耳术后塑型加压器,包括:
32.外壳1,所述外壳1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10和固定罩11,所述底板10设有多个穿透孔100,所述固定罩11呈半环形;
33.加压部2,所述加压部2位于所述固定罩11罩体内侧,包括控制组件20和多个负压
组件21,所述控制组件20与所述固定罩11活动连接,所述负压组件21与所述固定罩11固定连接;
34.塑型部3,所述塑型部3包括塑型组件30和定位组件31,所述塑型组件30包括连接杆一301、弹性外圈302和调节组件303,所述连接杆一301一端位于所述固定罩11底部左侧且与其合页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弹性外圈302外部,所述调节组件303位于所述弹性外圈302内部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组件31位于所述固定罩11上端右侧,且其与所述固定罩11固定连接。
35.具体使用时,首先将外壳1上端的控制柄201松开,使得气囊211由吸盘213处吸入气体将其充满,随后通过转柄312调节折叠面310使其自身处于折叠状态,然后将入耳柱3034插入耳内以起到初步固定的作用,随后调节调节柄3030,当入耳柱3034的位置固定后,随着调节柄3030的调节,t型杆3031插入空心板3032的距离发生变化,弹性外圈302的形状大小也因为t型杆3031的位置发生变化,使得其形状尽可能的与患者耳朵的屏间切迹相吻合,随后再次转动转柄312,使得折叠面310打开,对耳轮进行定位,以起到塑型作用,接着轻压外壳1,使得多个吸盘213尽量与耳部周围的皮肤贴合,再旋转控制柄201,通过旋转缩短拉力线203的实际使用长度,进而实现控制拉力带202的收拢,通过控制拉力带202的收拢对多个气囊211形成挤压,将气囊211内的气体由单向排气阀212内排出,随后,再次松开控制柄201,由于吸盘213与患者的肌肤相贴合,单向进气阀212被堵住,此时气囊211自身的膨胀通过吸盘213对患者的皮肤形成吸力,进而实现外壳1的二次固定。
36.具体的,所述调节组件303包括调节柄3030、t型板3031、空心板3032、连接杆二 3033和入耳柱3034;
37.所述t型板3031下端套接于所述空心板3032上端,所述空心板3032下端与所述弹性外圈302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柄3030一端穿过所述弧形孔101置于所述底板10外侧,另一端穿透所述空心板3032与所述t型板3031啮合连接,所述连接杆二3033一端与所述空心板30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入耳柱3034固定连接;当调节柄3030转动调节时,通过啮合作用调节t型板3031的实际使用长度,而当t型板3031发生位置变化后,在入耳柱3034的位置固定的情况下,t型板3031上端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由此在弹性外圈302的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使其自身发生变化。
38.具体的,所述定位组件31包括包括折叠面310、折叠把311和转柄312,所述折叠面310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罩11内侧,另一侧与所述折叠把31固定连接,所述转柄312一端穿过所述固定罩11与所诉折叠把311活动连接;在外壳贴合在患者的耳部上时,通过打开折叠面310对患者的耳轮进行位置限定并对其形成保护,避免外壳1贴合紧密后耳轮长期被按压在肌肤上发生形状的改变。
39.具体的,所述控制组件20包括控制柄201、控制拉力带202和拉力线203,所述控制拉力带202位于所述固定罩11内部,所述控制柄201位于所述固定罩11上端外侧,其下端穿透所述固定罩11且与其螺纹连接,所述控制拉力带202两端分别通过拉力线 203与所述控制柄201固定连接;通过控制柄201的转动对拉力线203的实际长度进行调节,进而达到对控制拉力带202的控制的目的。
40.具体的,所述负压组件21设有多个,其包括单向排气阀210、气囊211、单向进气阀212和吸盘213,所述气囊211位于所述固定罩11凸面内壁与所述控制拉力带202 之间,所述
单向排气阀210位于所述气囊211左端外侧,所述单向进气阀212位于所述气囊211右端内侧,所述吸盘一端穿透所述固定罩11固定连接于所述气囊211上;通过控制拉力带202的收缩达到对气囊211挤压的目的,挤压气囊211时,单向进气阀212 关闭,气体由单向排气阀210排出,当控制压力带202放松后气囊211失去挤压力,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将单向进气阀212打开,通过单向进气阀212对外界形成吸引力,此时位于吸盘213外侧的为与其密切贴合的肌肤,在该吸引力下,变相实现外壳1固定于患者耳部周围的目的。
41.具体的,所述固定罩11内侧壁上设有多个气流流通口110;固定罩11内侧壁上设有的多个气流流通口110方便气囊211的排气。
42.具体的,所述吸盘213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由于吸盘213与患者皮肤贴合,其需要具备一定的形变量,并且由于其需要长时间贴合在患者耳部,硅胶材料对患者皮肤形成的刺激较小,选用该材料也最为适宜。
43.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