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70544发布日期:2022-03-09 09:5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穿刺点压迫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


背景技术:

2.介入手术常用于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检查与治疗,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最普遍、标准的方法,临床上广泛开展,然而,介入术是一种经股动脉穿刺的有创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常出现皮下淤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因此,穿刺点的压迫至关重要。传统的压迫器的边缘只有两个穿带孔,并只有一条绑带通过穿带孔固定在患者腰腿部,另一条绑带未经穿带孔固定,这样压迫器固定不牢固,稳定性差,特别患者在翻身时,压迫器易移位,出现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周围皮肤出现皮下瘀血、血肿等状况,同时压迫面积小,边缘吸附力不够,患者移动时容易移位,并且边缘不够柔软,容易造成压迫边缘皮肤摩擦形成水泡。
3.专利号cn201820982665.0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括壳体底座,在壳体底座外周设置有环绕包围底座外周的圆环气囊,圆环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上设置有与充气口配合的活塞,圆环气囊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能在对介入手术病人的穿刺点进行压迫时更加柔软舒适,同时在压迫时能增大压迫器与皮肤之间的吸附力,防止压迫器移位,还能显示压迫的压力,防止压迫的压力过大,对患者造成损伤。
4.现有技术的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有以下缺点:1、对压迫器的固定效果不好;2、对压板的调节不便捷,整体结构复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通过底壳上安装的四个绷带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通过对边绷带上连接的粘口对其进行固定,通过四个边的绷带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使得对压迫器固定时固定的更加牢固,防止病人在移动时发生偏离,提高压迫效果,固定后通过底壳内安装的固定板来对其进行压迫,通过摇杆摇动的带动连接的丝杆进行转动,丝杆带动连接的丝杆套进行转动,连接杆通过连接的滑块和调节壳内部安装的滑槽板b可以对其进行移动调节的效果,在通过固定板另一侧安装的滑槽板a和滑动杆来对移动时的固定板提供稳定的效果,带动压板对其进行压迫的压力调节,通过压板两边安装的软垫可以为病人提供一种舒适的压迫效果,在压迫时通过固定板上安装的缓冲弹簧可以对在进行压迫固定后的缓冲效果,使得压迫时不那么紧固也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稳定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绷带,所述底壳上方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端固定连接压板,所述底壳内部安装有调节壳,所述调节壳上方安装有摇杆,所述摇杆一端固定连接丝杆,所述丝杆一端贯
穿连接丝杆套,所述固定板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调节壳内部安装有滑槽板b,所述滑块一端滑动连接滑槽板b。
8.可选的,所述底壳内部安装有滑槽板a,所述固定板一侧固定连接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一端滑动连接滑槽板a。
9.可选的,所述绷带一端设置有粘口。
10.可选的,所述压板一侧安装有软垫。
11.可选的,所述固定板一端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有点固定连接底壳。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
14.1、通过底壳上安装的四个绷带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通过对边绷带上连接的粘口对其进行固定,通过四个边的绷带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使得对压迫器固定时固定的更加牢固,防止病人在移动时发生偏离,提高压迫效果,固定后通过底壳内安装的固定板来对其进行压迫,通过摇杆摇动的带动连接的丝杆进行转动,丝杆带动连接的丝杆套进行转动,连接杆通过连接的滑块和调节壳内部安装的滑槽板b可以对其进行移动调节的效果。
15.2、在通过固定板另一侧安装的滑槽板a和滑动杆来对移动时的固定板提供稳定的效果,带动压板对其进行压迫的压力调节,通过压板两边安装的软垫可以为病人提供一种舒适的压迫效果,在压迫时通过固定板上安装的缓冲弹簧可以对在进行压迫固定后的缓冲效果,使得压迫时不那么紧固也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的压板调节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的绷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粘口;2、绷带;3、底壳;4、摇杆;5、连接杆;6、固定板;7、缓冲弹簧;8、压板;9、滑槽板a;10、软垫;11、调节壳;12、丝杆套;13、丝杆;14、滑槽板b;15、滑块;16、滑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下面将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进行详细的说明。
23.参考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
括底壳3,所述底壳3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绷带2,所述底壳3上方安装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一端固定连接压板8,所述底壳3内部安装有调节壳11,所述调节壳11上方安装有摇杆4,所述摇杆4一端固定连接丝杆13,所述丝杆13一端贯穿连接丝杆套12,所述固定板6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一端设置有滑块15,所述调节壳11内部安装有滑槽板b14,所述滑块15一端滑动连接滑槽板b14。
24.示例的,通过底壳3上安装的四个绷带2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通过四个边的绷带2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使得对压迫器固定时固定的更加牢固,防止病人在移动时发生偏离,提高压迫效果,固定后通过底壳3内安装的固定板6来对其进行压迫,通过摇杆4摇动的带动连接的丝杆13进行转动,丝杆13带动连接的丝杆套12进行转动,连接杆5通过连接的滑块15和调节壳11内部安装的滑槽板b14可以对其进行移动调节的效果,在通过固定板6另一侧安装的滑槽板a9和滑动杆16来对移动时的固定板6提供稳定的效果,带动压板8对其进行压迫的压力调节,使得压迫时不那么紧固也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稳定的效果。
25.参考图1所示,所述底壳3内部安装有滑槽板a9,所述固定板6一侧固定连接滑动杆16,所述滑动杆16一端滑动连接滑槽板a9。
26.示例的,对滑动调节的固定板6进行稳定的效果。
27.参考图1所示,所述绷带2一端设置有粘口1。
28.示例的,对绑好的绷带2进行固定。
29.参考图1所示,所述压板8一侧安装有软垫10。
30.示例的,便于在压迫时给病人提供一种舒适的压迫效果。
31.参考图1所示,所述固定板6一端设置有缓冲弹簧7,所述缓冲弹簧7有点固定连接底壳3。
32.示例的,便于在压迫时对其进行缓冲的效果。
33.使用时,通过底壳3上安装的四个绷带2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通过对边绷带2上连接的粘口1对其进行固定,通过四个边的绷带2对其进行固定的效果,使得对压迫器固定时固定的更加牢固,防止病人在移动时发生偏离,提高压迫效果,固定后通过底壳3内安装的固定板6来对其进行压迫,通过摇杆4摇动的带动连接的丝杆13进行转动,丝杆13带动连接的丝杆套12进行转动,连接杆5通过连接的滑块15和调节壳11内部安装的滑槽板b14可以对其进行移动调节的效果,在通过固定板6另一侧安装的滑槽板a9和滑动杆16来对移动时的固定板6提供稳定的效果,带动压板8对其进行压迫的压力调节,通过压板8两边安装的软垫10可以为病人提供一种舒适的压迫效果,在压迫时通过固定板6上安装的缓冲弹簧7可以对在进行压迫固定后的缓冲效果,使得压迫时不那么紧固也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稳定的效果。
3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器,包括1、粘口;2、绷带;3、底壳;4、摇杆;5、连接杆;6、固定板;7、缓冲弹簧;8、压板;9、滑槽板a;10、软垫;11、调节壳;12、丝杆套;13、丝杆;14、滑槽板b;15、滑块;16、滑动杆,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5.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