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5329发布日期:2021-12-25 03:2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脑电微电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


背景技术:

2.目前,神经外科常用电生理监测方法记录或测定病患颅内组织、神经和细胞离子通道等的膜电位改变、传导速度和离子通道的活动。电生理监测可以通过电生理仪器和微电极等仪器进行记录和测定。
3.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可以监测颅内组织、神经和细胞离子通道等的膜电位改变、传导速度和离子通道的活动来观察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也可进行生化监测观察,即监测诸如脑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物质、自由基相关物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脑组织损伤标记等参数。
4.虽然在对病患的脑组织内部单独进行电生理监测时,得到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经过分析能够反映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效果,但是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获取病患颅内脑组织内部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包括一端敞口的套管,所述套管上设置有微透析件和多个电极点,与所述多个电极点连接的电极导丝通过设置于所述套管上的插接件伸出。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上设置的多个电极点能够在本技术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放入病患颅内时接收到脑电波信号,以实现电生理监测;同时微透析件能够获取脑组织细胞外液,以实现生化监测。本技术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能够同时进行电生理监测和生化监测,这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生理、病理和行为变化,进而能够提高获取病患颅内脑组织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9.可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极点之间间隔0.5mm

30mm。
10.可选的,所述微透析件为微透析管,所述微透析管插设于所述套管内,所述微透析管通过开设于所述套管上的一个通孔伸出。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插入病患颅内时,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不仅能够接收到脑电波信号,也能通过微透析管接收到生化信号,以同时进行电生理监测和生化监测。
12.可选的,所述微透析管设置有多个。
13.可选的,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套管远离敞口的一端。
14.可选的,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套管上相邻的两个电极点之间。
15.可选的,位于相邻两个电极点之间的通孔设置有至少一个。
16.可选的,所述微透析件为多块微透析膜,每一块微透析膜分别设置于一组相邻的电极点之间。
1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8.套管上设置的多个电极点能够在本技术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放入病患颅内时接收到脑电波信号,以实现电生理监测;同时微透析件能够获取脑组织细胞外液,以实现生化监测。本技术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能够同时进行电生理监测和生化监测,这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生理、病理和行为变化,进而能够提高获取病患颅内脑组织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微透析管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微透析膜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带有微透析管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微透析膜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套管;21、微透析管;22、微透析膜;3、电极点;4、插接件;5、导入管;6、导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适用于脑部、脊髓等人体其他组织,下面以应用于脑部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为例进行说明:
27.通过在套管上同时设置同于进行电生理监测的电极点以及用于进行生化监测的微透析件,使得医护人员将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插设于病患的颅内时,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能够对脑或脊髓等组织中某指定区域同时进行电生理监测和生化监测。
28.参照图1,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包括套管1、微透析件和多个电极点3,能够在获取脑电波信号的同时获取病患颅内细胞间液中生化物质的变化,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地观察病患生理、病理和行为变化,进而提高获取病患颅内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9.套管1用于承载多个电极点3及微透析件,是一端敞口的管式结构。优选的,套管1选用绝缘材料制成,以避免在监测脑电波信号和病患颅内细胞间液中生化物质的变化时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30.多个电极点3套设于套管1上,相邻的两个电极点3之间预设有固定间距,具体可为0.5mm

30mm,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1.5mm。其中,电极点3可采用铂铱合金、不锈钢、镍铬合金和钛合金其中一种材料制成。电极点3为环状,其直径为0.3mm

1.5mm,其沿轴线方向的长度
为0.5mm

5mm。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选用直径为0.8mm,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2mm的电极点3。
31.根据固定间距的最佳设置范围和套管1实际长度,套管1上设置的电极点3数量可以进行适应性设计。
32.可以了解的是,每个电极点3都连接有一根电极导丝,以在电极导丝与电生理仪器连接后传输接收到的脑电波信号。当所有电极点3套设于套管1上时,所有的电极导丝依次由设置于套管1上的插接件4伸出。具体的,插接件4上开设有与电极点3数量对应的插接孔,每一个插接孔均用于供一根电极导丝伸出。其中,插接件4通常设置于套管1具有敞口的一端,电极导丝的材质可以为铂铱合金、不锈钢、镍铬合金和钛合金其中一种。
33.由于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是插设于病患颅内的,每个电极点3所对应的脑组织的位置各不相同,故能够获取到来自颅内不同位置发出的脑电波信号。
34.目前,用于监测脑电波信号的脑电电极已为成熟技术,在相关文件中对其制作工艺、原理等有详细说明,故此处只对其进行简单介绍,不做过多说明。
35.参照图1和图2,微透析件是用于获取脑组织细胞外液中待测物质的装置,主要利用渗透扩散的原理,其包括微透析管21和微透析膜22两种形式。
36.参照图1,当选用微透析管21时,微透析管21中设置的半透膜能够在微透析管21插设入脑组织间隙中时,截留相对分子量不超过20000的分子,使得微透析管21能够获取脑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物质、自由基相关物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脑组织损伤标记物等,以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细胞间液生化物质的变化。
37.由于微透析技术为成熟技术,通常采用微透析管21进行在线取样,则微透析管21亦为成熟结构,且本技术不涉及对微透析管21结构的改进,故不再对微透析管21的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38.微透析管21套设于套管1内。具体的,套管1上开设有供微透析管21从套管1伸出的通孔,以便于获取病患颅内细胞间液中的生化物质。
39.可以了解的是,为了便于获取病患颅内不同位置细胞间液中的生化物质,微透析管21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应的,通孔也开设有多个,且每一个微透析管21只从一个通孔伸出。
40.参照图1和图3,具体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孔可以位于套管1远离敞口的一端,使得所有的微透析管21都从套管1远离敞口的一端伸出。参照图4,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孔可以位于套管1上每组相邻的两个电极点3之间,以使微透析管21能够从套管1侧壁上伸出,便于对病患颅内不同位置的细胞间液中的生化物质进行监测。可以理解的是,每组相邻的两个电极点3之间的通孔开设有至少一个。
41.参照图1,同理的,为了便于微透析管21与用于检测生物化学信号的化学物质检测仪器连接,微透析管21靠近套管1敞口的一端既可以从插接件4伸出,亦可以从套管1的敞口伸出。
42.当医护人员将与电生理仪器和化学物质检测仪器连接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插设于病患颅内时,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上的每一个电极点3都能够获取颅内某一位置的脑电波信号。对于通孔位于套管1远离敞口的一端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微透析管21能够对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所在的颅内脑组织中最深位置的细胞间液中的生化物质进行监测;对于通孔位于每组相邻的两个电极点3之间的生化脑电同步监
测深部电极,微透析管21能够沿套管1轴向依次对颅内脑组织不同位置的细胞间液中的生化物质进行监测。当然,在使用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进行监测时,医护人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
43.参照图2和图5,当选用微透析膜22时,微透析膜22设置于套管1上。优选的,在套管1上每组相邻的两个电极点3之间沿套管1周向均贴附有一块微透析膜22,微透析膜22沿轴向的长度以和固定间距相同为宜,以使每一块微透析膜22的面积尽可能大,进而使得在进行生化监测时,微透析膜22与脑组织细胞外液的接触面积更大,更便于采集脑组织细胞外液。
44.具体的,每一块微透析膜22上均设置有导入管5和导出管6。在使用贴附有微透析膜22的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时,所有的导入管5可以集中形成一根主导入管5伸出,所有的导出管6也可以集中形成一个主导出管6伸出,以便于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使用。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套管1上同时设置用于进行电生理监测的多个电极点3和用于进行生化监测的微透析件以形成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使得医护人员将生化脑电同步监测深部电极放置于病患颅内或脊髓等组织时,电极点3能够接收到相应的脑电波信号或脊髓电信号,微透析件能够获取相应的脑组织细胞外液或脊髓组织细胞外液,进而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病患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提高获取病患颅内皮层的生理、病理和行为的变化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