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舒适型腰颈间盘病患者使用的升降睡眠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2659发布日期:2022-03-02 04:4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舒适型腰颈间盘病患者使用的升降睡眠枕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舒适型腰颈间盘病患者使用的升降睡眠枕。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颈间盘病患者在不断增多,对于这类患者来说睡眠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选择和正确使用睡眠枕不仅能够明显控制病情,而且还有很好的康复作用。为了保证在卧床过程中肢体和脊椎得到放松,专业人员设计出了各种能够根据不同睡眠体位调整枕体高度的可调式睡眠枕。本技术人发明了专利号为2019207479392的升降睡眠枕,该设计在试用过程中发现有时枕体移动方向会发生偏斜,系于肩部的背带勒紧腋下时,勒紧感觉明显,影响腋下血液循环系统等缺点,在此申请人对原有发明重新做了改进。另外现在有许多人都习惯于躺在床上利用手机支架观看电子屏幕,由于人们躺在床上时体位经常传经发生会变化,这时需要手机支架也随着同步做出相应的协同动作,而现有的手机支架几乎全都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申请人通过在此升降睡眠枕的相应位置上安装手机支架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舒适型腰颈间盘病患者使用的升降睡眠枕,该升降睡眠枕能够避免使用中枕体相对于人体头颈部的位置发生偏移,且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勒紧感觉。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跟随卧床体位变换的手机支架。
4.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升降睡眠枕的枕体包括左侧卧位枕体、右侧卧位枕体和仰卧位枕体,左侧卧位枕体和右侧卧位枕体其主体为一对形状相同的矩形枕,左右对称设置在仰卧位枕体的左右两侧。
5.仰卧位枕体的底部为一块旋转板,其上下向宽度与左侧卧位枕体和右侧卧位枕体相匹配,左右向长度略大于使用者头部宽度。该旋转板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平板或左右两侧向上翘起、与人体头部外形轮廓相匹配的弧面形。制作材质和结构可以为一块刚性板,也可以由刚性边框和柔性面料复合而成。所述的刚性材料可以为金属、硬朔料,竹片等等。
6.睡眠枕底面为光滑面,其可以是柔性面,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位于左右两端的睡眠枕底面边缘沿左侧卧位枕体、右侧卧位枕体的外侧壁面向上适当延伸。
7.旋转板的右沿与左侧卧位枕体的右侧底沿之间以及旋转板的左沿与右侧卧位枕体的左侧底沿之间分别装有两条旋转臂,旋转臂的两端通过旋转铰链分别固定在旋转板的侧沿和左侧卧位枕体、右侧卧位枕体的底沿之间,使得该旋转板能够沿着旋转板的左底沿向左或沿着右底沿向右旋转90度,其中旋转臂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旋转板的上下沿。
8.当旋转板的形状为弧面形时,旋转臂也应设置成与旋转板形状相匹配的弧形。
9.在旋转板上装有仰卧位枕体,仰卧位枕体的上下向宽度可以与旋转板相同,也可以仅在与使用者的颈部区对应处装有仰卧位颈椎枕,左侧卧位枕体和右侧卧位枕体侧面的
旋转铰链至仰卧位枕体的左、右两侧壁的距离应不小于旋转铰链至左侧卧位枕体和右侧卧位枕体其枕面的高度。在所述的仰卧位颈椎枕内还可以装有理疗或按摩装置。
10.在旋转板的下段装有旋转板与使用者躯体之间的背带固定装置,该装置由“y”形背带夹、左、右两条背带和两条背带之间的横向紧固带组成,“y”形背带夹的主体为三段筋板,为刚性片状构件,“y”形背带夹在本设计中倒置使用,其脊部的上段通过平面铰链固定在旋转板纵向中心线的下段,脊部下端下探至人体仰卧状态下的胸椎区域,底端左右两个侧翼下探至肩胛骨的下方。两条背带的下端分别与“y”形背带夹的两个侧翼连接,上端分别固定在旋转板下端左右两侧。
11.上述的“y”形背带夹还可以由“t”形背带夹代替。
12.每条背带都全部或者是部分采用具有适度弹性的松紧带制作,所谓的适度弹性是指即能避免背带在使用中出现局部堆积和紧绷现象,又能保证背带的固定性能。也可以通过缝缝纫的方法用弹性带将一段背带收缩成蛇形带。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人体与旋转板之间采用了背带固定装置,首先是通过旋转铰链将y形背带夹与旋转板固定在同一平面上,再通过两条背带将y形背带夹固定在人体的椎背部,这样由于使用者在睡眠中翻身时头、颈、背部需要同步动作,背带夹、旋转板和颈椎枕也会一起旋转,不仅会使翻身动作更加平稳,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装置两条背带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勒紧感觉。所设置的手机支架在人体翻身时能够做出相应的同步动作,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附图说明
1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实施例1中旋转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实施例1中平面旋转铰链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实施例2中旋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实施例2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实施例3中旋转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图6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中标号:
23.1、左侧卧位枕体2、右侧卧位枕体3、仰卧位枕体4、旋转板5、睡眠枕底面6、旋转臂7、旋转铰链8、仰卧位颈椎枕9、“y”形背带夹10、背带11、横向紧固带12、平面铰链13、“t”形背带夹14、手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4.例1
25.如图1所示,该升降睡眠枕的枕体包括左侧卧位枕体1、右侧卧位枕体2和仰卧位枕体3,左侧卧位枕体1和右侧卧位枕体2其主体为一对形状相同的矩形枕,左右对称设置在仰卧位枕体3的左右两侧。
26.如图2所示,仰卧位枕体3的底部为一块旋转板4,其上下向宽度与左侧卧位枕体1
和右侧卧位枕体2相匹配,左右向长度略大于使用者头部宽度。该旋转板4的形状为矩形平板,制作材质为一块刚性板,所述的刚性材料可以为金属、硬朔料,竹片等等。
27.睡眠枕底面5为光滑面,采用刚性材料制作。
28.旋转板4的右沿与左侧卧位枕体1的右侧底沿之间以及旋转板4的左沿与右侧卧位枕体2的左侧底沿之间分别装有两条旋转臂6,旋转臂6的两端通过旋转铰链7分别固定在旋转板4的侧沿和左侧卧位枕体1、右侧卧位枕体2的底沿之间,使得该旋转板4能够沿着旋转板4的左底沿向左或沿着右底沿向右旋转 90度,其中旋转臂6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旋转板4的上下沿,见图2。
29.在旋转板4上与使用者的颈部区对应处装有仰卧位颈椎枕8,左侧卧位枕体 1和右侧卧位枕体2侧面的旋转铰链7至仰卧位颈椎枕8的左、右两侧壁的距离应不小于旋转铰链7至左侧卧位枕体1和右侧卧位枕体2其枕面的高度。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避免仰卧位颈椎枕8旋转90度后与左侧卧位枕体1和右侧卧位枕体2之间出现相干现象。
30.如图3所示,在旋转板4的下段装有旋转板4与使用者躯体之间的背带固定装置,该装置由“y”形背带夹9、左、右两条背带10和两条背带10之间的横向紧固带11组成,“y”形背带夹9的主体为三段筋板,为刚性片状构件,“y”形背带夹9在本设计中倒置使用,其脊部的上段通过平面铰链12固定在旋转板4纵向中心线的下段,脊部下端下探至人体仰卧状态下的胸椎区域,底端左右两个侧翼下探至肩胛骨的下方。两条背带10的下端分别与“y”形背带夹9的两个侧翼连接,上端分别固定在旋转板4下端左右两侧。
31.在人体活动的带动下该“y”形背带夹9既可以在旋转板4平面左右摆动,又可以带动旋转板4左右旋转,见图3。
32.本设计中的“y”形背带夹9或“t”形背带夹13为重要的控制部件,并承受一定的扭力,作为一种公知的常识,“t”形背带夹13或“y”形背带夹8三段筋板的设计要有足够的宽度,制作材料也要有足够的刚性和韧性。
33.由于在仰卧和侧卧变换时人体的肌肉会出现松弛和收缩,背带10的受力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在仰卧时横向紧固带以上部分背带10比较松弛特别容易出现堆积,以下部分则处于紧绷状态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且也妨碍旋转扳运行。对此本设计的解决方案是每条背带都采用具有适度弹性的材料制作。所谓的适度弹性是指既能避免背带10在使用中出现局部堆积和紧绷现象,又能保证背带 10的固定性能。具体实施中可以是整条背带10全部采用弹性适度的松紧带,也可以在背带10中加入一段弹性适度的松紧带。本例中是通过缝纫的方法用弹性带将一段背带10收缩成蛇形带。
34.例2
35.如图4所示,本设计中旋转板4其形状为左右两侧向上翘起、与人体头部外形轮廓相匹配的弧面形,旋转臂6也为与旋转板4形状相匹配的弧形。
36.睡眠枕底面5为光滑面,其为柔性面,位于左右两端的睡眠枕底面边缘沿左侧卧位枕体1、右侧卧位枕体2的外侧壁面向上适当延伸。见图4。
37.如图5所示,旋转板4由刚性边框和柔性面料复合而成,采用“t”形背带夹13代替例1中的“y”形背带夹9。
38.例3
39.如图6、图7所示,该升降睡眠枕上还装有手机支架14,该手机支架14垂直安装在旋
转板4上沿中心处。该手机支架14采用现有技术,只是在设计时需保证支架杆的韧性和手机支架14安装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