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

文档序号:29105699发布日期:2022-03-02 05:10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属于康健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及下肢残疾人员的医疗、护理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3.目前市面上移位机多用于辅助看护人员转移使用者的位置,例如将使用者在沙发、床、座便器等位置之间进行转移,但现有的移位结构复杂,操作繁琐,需要看护人员辅助完成繁琐的穿戴动作;此外市面上的沙发、座椅、床没有统一的标准高度,而传统意义上的移位机还止步于固定高度阶段,导致难以匹配沙发、床、坐便器的高度,护理整体还是不方便,需要通过护理人员搬、扛、抱的形式进行护理。并且现有的移位机不够很好的模拟人从坐姿状态下到站立状态下的动作过程以及不能很好的模拟人从站立状态下到坐姿状态下的动作过程。针对不同宽度的门、轮椅、座椅等目前移位机不能在保证其他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去进行底座的宽度调节;目前采用腋下支撑的移位机不能保证在抬升过程中支撑部分保持一定的姿态角度。
4.此外目前的移位机功能单一,只能进行简单的移位工作,但对于有一定下肢能力的长者以及需要做下肢训练的病患来言,得不到很好的助行效果。
5.综上所述,开发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6.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同时实现移位助行功能以及提供一定的减重作用。
7.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支撑架、支撑高度平行可调的腋下承载机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所述腋下承载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端。
9.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腋下承载机构包括第一机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杆、第一线性致动器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上的两根腋下支撑杆,所述第一机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一机架上,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一连杆上,所述线性致动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架或第一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中部,所述第一机架、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10.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架上铰接有与第一机架构成转动副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与第一机架之间的转动幅度。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与第一机架之间的角度,以此改变腋下支撑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11.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连接件、构成转动副的t型螺栓,所述t型螺栓的螺杆段穿过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的转轴,并设有与t型螺栓匹配的调整螺母。
12.作为优选,进一步地,两根所述腋下支撑杆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间距可调,具体在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具有正反向螺纹的螺纹杆,两根所述腋下支撑杆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的两端。
13.作为优选,进一步地,在所述腋下承载机构的下方还设置有可折叠承载座机构,其包括第二机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二连杆、第二线性致动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上的承载座,所述第二机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二机架上,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线性致动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或第二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接杆或第四连接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机架、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和第二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14.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底座具有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构成移动副的至少两个承载底座,两个承载底座之间间距随调。
15.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两侧设有两个承载底座,分别为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所述第一承载底座、第二承载底座与基座或支撑架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线性致动器;
16.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的侧部各自一体式设有辅助滑动部件,各所述辅助滑动部件通过滑动轴承与基座构成移动副。
17.作为优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底座和第二承载底座的底部还设置有定向轮和/或万向轮和/或电动轮,所述定向轮和/或万向轮和/或电动轮中至少有一或两个带有刹车机构。
18.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9.本实用新型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中的腋下承载机构,在保持腋下支撑杆一定姿态下,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驱动实现高度调节,可以较好的模拟人从坐姿状态完成站立以及较好的模拟人从站立姿态到坐姿状态的动作过程,并且腋下支撑杆高度的调节可以适用不同身高群体的人;并且可以通过腋下承载机构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20.本实用新型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中的承载座机构,在保持座一定姿态下,通过第二线性致动器驱动实现高度调节以及折叠,完成折叠后,给予使用者较大范围的活动空间,此外完成折叠后在进行移位时可以使装置更近地接近使用者,方便移位工作。可以通过调整座的姿态完成不同姿态下的移位;并且可以通过承载座机构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21.本实用新型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实现腋下承载机构以及承载座机构配合使用。
22.本实用新型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在不改变其他尺寸的情况下,第三线性致动器和第四线性致动器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对移动底座的宽度进行调节,适用更多情况下的移位助行。
23.本实用新型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可以实现移位、助行功能,可以简单快速的对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进行移位,移位方便,机构简单。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的立体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承载座机构完成收缩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腋下支撑杆角度调节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腋下支撑杆距离调节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移动底座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第一种移动底座距离调节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第二种移动底座距离调节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的移位助行减重装置承载底座距离调整机构示意图。
32.图中标号:10移动底座,101基座,102第一承载底座,103第二承载底座,104第三线性致动器,105第四线性致动器,106光轴,107辅助滑动部件,1011光轴固定器,1021第一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1031第二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20支撑架,30腋下承载机构,301第一机架,302第一连接杆,303第二连接杆,304第一连杆,305第一线性致动器,306腋下支撑杆,3001连接件,3002t型螺栓,3003调整螺母,40承载座机构,401第二机架,402第三连接杆,403第四连接杆,404第二连杆,405第二线性致动器,406承载座,104'承载底座距离调整机构,1041滑动导轨,1042滑块,1043线性致动器,1044第一支撑杆,1045第二支撑杆。
33.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实施例一
36.参见图1到图6。
37.本实用新型移位助行减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10、支撑架20、腋下承载机构30;其中,移动底座10具有基座101和两个承载底座,支撑架20插接在基座101上,并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蝶形螺栓锁紧在基座101上,腋下承载机构30设置在支撑架20的上端。具体设置中,两个承载底座之间的间距可调,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实现,在基座101的两侧设置两个承载底座,分别为第一承载底座102和第二承载底座103,并在第一承载底座102与基座101之间设置第三线性致动器104,在第二承载底座与基座101之间设置第四线性致动器105,光轴固定器1011设置在基座101内,用于固定光轴106,在第一承载底座102和第二承载底座103中分别设置与该光轴配合工作的第一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1021和第二直线轴承固定座组件1031,光轴106可以对两个承载底座的位移起到导向作用,以及在最大伸缩量的情况下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38.具体设置中,还可以两个承载底座的侧部各自设置辅助滑动部件107,各个辅助滑
动部件107与其对应的承载底座为一体式结构,可以通过滑动轴承实现两个辅助滑动部件与基座101构成移动副,以此减少两个承载底座和基座101之间的摩擦,第三线性致动器104和第四线性致动器105可以实现对第一承载底座102和第二承载底座103的不同控制,适应更多情况。并在两个承载底座的底部设置不同安装高度的定向轮或万向轮或电动轮(根据具体需求安装),也可根据具体需求决定某个或多个轮子带刹车机构,这样设计可以减少两个承载底座与地面的距离,适用于更多情况。
39.本实用新型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腋下承载机构30包括第一机架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第一连杆304、第一线性致动器305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304上的两根腋下支撑杆306,第一机架301设置在支撑杆20的上端,其中,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一机架301上,两者的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一连杆304上,第一线性致动器305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架20或第一机架301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接杆302或第二连接杆303的中部,第一机架301、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和第一连杆304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305对腋下支撑杆306实现高度调节。为了更精细地对腋下支撑杆306的俯仰进行调节,图3所示,在第一机架301上铰接有与第一机架301构成转动副的连接件3001,前述的第一连接杆302、第二连接杆303的首端各自铰接在连接件3001上,并在第一机架301与连接件3001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用以调整连接件3001与第一机架301之间的转动幅度,该转动幅度的实际上最终体现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俯仰角度。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前述调节组件可以为:设置与连接件3001本体构成转动副的t型螺栓3002,该t型螺栓的螺杆段穿过第一机架301设置的某个转动件(例如图示的类似于第一机架301上的转轴)并与该转动件构成移动副(可以理解为在该转动件上设置光孔以供t型螺栓穿过),并通过设置与该t型螺栓匹配的调整螺母3003来实现调节并锁定。
40.使用时,将移动底座10移至使用者位置,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305对腋下支撑杆306进行高度调节,将腋下支撑杆306置于使用者腋下,看护人员或使用者操控第一线性致动器305提升高度,在第一线性致动器305驱动过程中,腋下支撑杆306可以保持一定的姿态角度实现高度抬升,很好的模拟人从坐立状态到站立姿态的动作过程。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41.再通过调整螺母3003调整用以支撑两个腋下支撑杆306的平行四边形机构的俯仰角度,以此对腋下支撑杆306抬升或降低过程中姿态角度的改变。
42.本实用新型移位助行减重装置还包括可折叠的承载座机构40(供使用者坐在上面),该可折叠承载座机构40包括:第二机架401、第三连接杆402、第四连接杆403、第二连杆404、第二线性致动器405以及可调地设置在第二连杆404上的承载座406(类似于自行车的坐垫),第二机架401设置在支撑架20上,可在支撑架20上上下移动并通过蝶形螺栓锁定,前述第三连接杆402、第四连接杆403的首端各自铰接在第二机架401上,末端各自铰接在第二连杆404上,第二线性致动器405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架20或第二机架401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接杆402或第四连接杆403的中部,其中,第二机架401、第三连接杆402、第四连接杆403和第二连杆404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43.其中,第二线性致动器405实现对承载座机构40的折叠等动作;使用者可以配合腋下承载机构30使用,在通过第一线性致动器305完成高度调节以后,看护人员或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第二线性致动器405完成承载座机构40从折叠状态实现伸展,看护人员调节第二
机架401至合适的水平高度,再调节承载座406选取合适的高度,配合腋下承载机构30完成助行移位。此外在进行承载座机构的使用时,可以调节承载座406的姿态,使用者以不同姿态使用。
44.此外也可以单独使用腋下承载机构,此时前述可折叠承载座机构40处于折叠状态下,给予使用者较大的活动空间,以及在将腋下支撑杆306置于使用者腋下时,折叠状态下的可折叠座承载机构40可以使腋下支撑杆306较大长度的置于使用者腋下,减少力臂的长度以及适用于更多状态下的使用者,例如床、沙发、座便器等情况。
45.本实用新型的腋下承载机构30中腋下支撑杆306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调节,图4所示,可以在第一连杆304上设置具有正反向螺纹的螺纹杆,两个腋下支撑杆306分别螺纹连接在该螺纹杆的两端,通过旋转螺纹杆实现对腋下支撑杆之间的距离调节。使用时将腋下支撑杆306置于使用者腋下时,可以增大腋下支撑杆306之间的距离,增强支撑作用,也可以通过旋转螺纹杆减少腋下支撑杆306之间的距离,起到一定的夹紧固定作用。
4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未详细阐述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本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此处不再详述。
47.实施例二
48.图7和图8示出了另一种承载底座之间距离调节机构,与实施例一装置相比,区别是将实施例一中的设置在基座101和第一承载底座102之间的第三直线致动器104与设置在基座101和第二承载底座103之间的第四直线致动器105替换为承载底座距离调整机构104',所述承载底座距离调整机构104'包括滑动导轨1041、滑块1042、直线致动器1043、第一支撑杆1044、第二支撑杆1045.所述滑动导轨1041设置在支撑架20上,所述滑块1042设置在滑动导轨1041中,所述第一支撑杆1044一端铰接在滑块1042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承载底座103上,所述第二支撑杆1045一端铰接在滑块1042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承载底座102上,所述直线致动器一端铰接在基座101上,另一端铰接在滑块1042上,通过单个直线致动器实现对第一承载底座102与第二承载底座103之间距离调节。
49.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