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37335发布日期:2021-12-29 16:1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针灸器具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


背景技术:

2.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主要通过针次手法将针灸针刺入人体特定部位实现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现有的针灸针在携带时并非处于无菌状态,在使用时需要对针灸针进行消毒作业,而且在面临不同针灸患者时,其针灸所需要的消毒作业更为繁琐。因此,在针灸针使用时,如何提高消毒作业的便捷性和针对不同患者的一次性使用,成为针灸行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其能够实现针灸针的无菌性和一次性,针对不同患者实现较好的较好地无菌作业。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包括针体及针体操作部构成的针灸针,以及容纳针体及针体操作部的上筒体、下筒体,所述上筒体位于下筒体的顶部开口处;所述上筒体至少包括外壁与下筒体内壁贴合的上壳体,上壳体的顶端、底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封堵的上隔板、下隔板,下隔板在外部扭力作用下损坏;所述上隔板、下隔板与上壳体构成上腔体,上腔体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针体套筒,针体套筒的顶端开口、底端开口分别位于上隔板、下隔板处;所述针体穿过针体套筒后进入下筒体中,所述针体操作部位于上隔板的上方;所述下筒体包括下壳体,下壳体在位于下隔板下方的位置处填充有脱脂棉,脱脂棉与针体接触。
6.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壳体的顶端设置有旋转搭接部,旋转搭接部的外径大于上壳体的外径并且与上壳体构成搭接于下壳体顶部开口的台阶部;所述旋转搭接部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下壳体的外径。
7.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壳体在位于下隔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环形凹槽构成的扭转凹槽,在扭转凹槽下方的上壳体处设置有扭转限位部,扭转限位部卡接于下壳体内的限位隔板中。
8.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壳体包括上圆柱壳、锥形壳、下圆柱壳,其中所述上圆柱壳的外径、内径分别大于下圆柱壳的内径、外径,上圆柱壳、下圆柱壳通过锥形壳过渡连接;所述上圆柱壳的顶端为旋转搭接部,下圆柱壳的底端设置有扭转限位部,旋转限位部为绕下圆柱壳中心轴线均布的凸起构成;在扭转限位部上方的下圆柱壳外壁上加工有扭转凹槽,扭转凹槽对应的下圆柱壳内壁上设置有下隔板。
9.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隔板上加工有锥形孔,并通过隔板塞体进行封堵。
10.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壳体在位于上隔板的顶部插接有罩体,罩体
与上隔板形成容纳针体操作部的腔体。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针灸针置于适应其的壳体内,并且对壳体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了对针灸针的消毒,以达到其使用时处于无菌状态和一次性使用的目的,提高对患者针灸时的作业效率,避免不同患者之间因消毒不到位可能造成的健康隐患。
附图说明
13.为了充分展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结构,对附图中所涉及到的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以使其能够在附图允许的幅面中清楚进行展示,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筒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山筒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罩体;2、旋转搭接部;3、上隔板;4、针体套筒;5、上壳体;6、上腔体;7、下隔板;8、限位隔板;9、脱脂棉;10、下壳体;11、针体;12、扭转凹槽;13、针体操作部;14、上筒体;15、隔板塞体;16、扭转限位部;17、上圆柱壳;18、锥形壳;19、下圆柱壳。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段落可能涉及的方位名词,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所依据的方位均为对应的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视觉方位,其不应当也不该被视为是对本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其目的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说明书中所述的技术方案。
20.在下述段落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类似表述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设计规范、标准文献等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1.实施例1
22.一种无菌新型一次性针灸针,包括放置于上筒体、下筒体内部的针灸针,上筒体内插接有罩体1,针灸针包括位于上筒体与罩体1构成腔体内部的针体操作部13,穿过上筒体至下筒体内的针体11;所述上筒体包括由上圆柱壳17、锥形壳18、下圆柱壳19构成的上壳体5,上壳体5在上圆柱壳17的内部设置有上隔板3,在上圆柱壳17的顶端设置有与下筒体搭接的旋转搭接部2,旋转搭接部2的外径大于下筒体的外径;所述上圆柱壳17通过锥形壳18 与下圆柱壳19连接,下圆柱壳19的外径、内径均小于上圆柱壳17的外径、内径;所述下圆柱壳19上分别加工有扭转凹槽12、扭转限位部16,扭转限位槽12位于扭转限位部16的上方,扭转限位部16位于下圆柱壳19的底端且由绕下圆柱壳19中心轴线的凸起构成;所述扭转限位部16插接至下筒体中下壳体10的限位隔板8中,限位隔板8上加工有容纳凸起的缺口;所述的
上隔板3上加工有被隔板塞体15封堵的锥形孔,上隔板3与下隔板7在上壳体5 内形成容纳具有消毒液体的上腔体6,在上腔体6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供针体11穿过的针体套筒4,针体套筒4的顶端、底端分别与上隔板3、下隔板7连通,且针体套筒4的底端穿过下隔板7后与下圆柱壳19的底端平齐。所述下壳体10在位于限位隔板8下方的腔体内填充有脱脂棉9。
2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利用下述段落继续对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及该技术特征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技术方案并且予以重现。
24.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扭转限位部16被插入至限位隔板8的缺口中时,旋转搭接部3的底端能够与下筒体中的下壳体10顶端接触,当外力作用于旋转搭接部3时,能够使得上壳体5与下壳体10相对转动,由于上壳体5通过扭转限位部16被限位隔板8限位,使得加工有扭转凹槽12处的下圆柱壳19破裂,壁厚较薄的下隔板7在扭转过程中破裂,使得位于上腔体6的消毒液体,如75%的乙醇溶液、碘伏溶液,通过下隔板7及下圆柱壳19 的破损处进入到下壳体10内的脱脂棉9中。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位隔板8的缺口大于扭转限位部16,除便于扭转限位部16的插入限位外,还能够留有足够的间隙供消毒液体进入到底部的脱脂棉9中。
25.待上腔体6中的消毒液体通过上述位置进入到脱脂棉9中后,通过拔出位于上壳体5中的罩体1,握持针体操作部13即可实现针体11从脱脂棉9中的脱离,在脱离过程中针体11 被脱脂棉9中所蕴含的消毒液体进行消毒。由于针灸针所采用的针体11较长,且大部分的针灸针在使用时并不会将针体11全部刺入至人体特定部位中,因此被脱脂棉9所消毒的针体 11部分足够针灸作业使用。
26.为了促进上述过程中消毒液体从上腔体6内的排出,可在上隔板3上加工有隔板塞体15 封堵的锥形孔。上述结构不仅能够实现消毒液体的排出,而且还能够实现组装时消毒液体的装入,避免工艺的复杂性的同时又能够提高消毒作业的灵活性,可选择不同的消毒液体进行组装。
2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筒体、下筒体中所涉及到的部件可采用透明的医用塑料材质,以供使用者观察内部的状态。
28.具体来讲,在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针体操作部13被罩体1、上壳体5、上隔板3 封存在腔体中,与针体操作部13连接的针体11则穿过上壳体5内部的针体套筒4后进入到下壳体10内,具体来讲是位于下壳体10中限位隔板8下方的脱脂棉9内。
29.在使用时,操作者需要首先一只手握持下壳体10,并通过另一只手转动旋转搭接部2,使得贴合的上壳体5、下壳体10之间相对转动。通过上述段落可知,上壳体5、下壳体10分别被扭转限位部16、限位隔板8限位,旋转搭接部2的转动使得下圆柱壳19处的扭转凹槽 12发生破坏,发生破坏的同时,与扭转凹槽12同位置处设置的较薄的下隔板7发生破损,上腔体6内的消毒液体穿过限位隔板8进入到脱脂棉9中并被脱脂棉9吸收。脱脂棉9所吸收的消毒液与针体11接触。
30.待消毒液完全被针体11吸收后,操作者拔出位于上壳体5内的罩体1,并进一步通过针体操作部13拔出针体11,在拔出针体11的过程中使得针体11与脱脂棉9吸收的消毒液进一步接触,实现针体11拔出过程中的消毒。
31.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
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