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

文档序号:28702062发布日期:2022-01-29 13:1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


背景技术:

2.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严重关节病变、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部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有效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疾病日益增多,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重建病变关节的功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在已经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3.髋关节置换术后部分关节囊切除,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关节囊还没有形成瘢痕之前,患者的下肢要时刻保持外展中立位。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在病床上休养时,要避免做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等动作,以避免引发术后髋关节脱位。为保证患者下肢无内收、外旋等动作,有时还会用到丁字鞋对患者足部进行外固定,以使患者的足部与下肢保持约90 度角。如此,患者的下肢既要保持外展中立位,足部又要在丁字鞋的束缚下与腿部保持约90
°
角,因此会非常劳累,且容易形成压疮,不利于患者恢复。
4.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改变患者平躺姿势,且仍能使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的辅助工具,以减轻患者劳累,帮助患者恢复,是当前护理工作的追求。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只能保持平躺姿势,无法改变休养姿势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45
°
侧躺姿势下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的侧躺辅助垫。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包括:
7.第一垫体,具有第一底面、第一立面和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底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面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面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弧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面的另一端连接;
8.第二垫体,具有第二底面、第二立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底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立面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立面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弧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面的另一端连接;
9.所述第一垫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垫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可拆卸连接;
10.限位垫,与所述第二弧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底面的一侧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限位垫与所述第二弧面的未与所述限位垫连接的部分形成限位凹陷。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垫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二垫体的纵向长度。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垫包括:
13.第一限位弧面,适于与所述第二弧面贴合接触;
14.第二限位弧面,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弧面连接,适于承托;
15.第一限位立面,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弧面和所述第二限位弧面连接。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垫与所述第二垫体通过粘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垫体与所述第二垫体通过粘扣结构或拉链结构可拆卸连接。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19.l型板,具有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立板,所述l型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的长度之和;
20.所述第一垫体的第一底面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垫体的第一立面与所述立板可拆卸连接;
21.所述第二垫体的第二底面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垫体的第二立面与所述立板可拆卸连接。
2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定位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适于对足部限位。
2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块的朝向所述第二垫体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的朝向所述立板的内侧面相对于所述立板成130-140
°
夹角;
24.所述限位开口的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具有垫板,所述垫板与所述定位块一体成型,所述垫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垫体与所述限位垫的交叉位置的高度基本一致。
2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块的底面设有第一凸起条,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凸起条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匹配插接;
26.所述定位块的立面设有第二凸起条,所述立板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凸起条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匹配插接;
27.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定位块限位在所述l型板的设定位置的限位结构。
2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29.第一限位孔,均匀开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底面上;
30.第一限位插柱,可插拔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内部;
31.和/或,
32.第二限位孔,均匀开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底面上;
33.第二限位插柱,可插拔地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部。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35.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包括第一垫体,与第一垫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垫体和与第二垫体可拆卸连接的限位垫;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第一垫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第二垫体、限位垫配合使用,当第一垫体单独使用时,第一垫体仅供病人的后背倚靠,此时的倚靠只改变病人上半身的体位,下半身的体位不变;当第一垫体与第二垫体和限位垫配合使用时,病人可以45
°
侧躺,也即上半身和下半身可以同时以45
°
侧躺,此时第一垫体垫在病人后背位置,第二垫体托起患者的患肢,并使患肢与髋臼的位置高度一致;限位垫与第二垫体之间形成的限位凹陷,可以很牢靠稳定地托起患肢,避免发生脱位风险;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一般建议在病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一定时间后再使用,更加安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侧躺垫,可以尽早帮助病人侧躺,减缓病人劳累,促进术后恢复。
36.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限位垫包括第一限位弧面、第二限位弧面和第一限位立面,其中第一限位弧面与第二弧面通过粘扣结构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弧面与第一限位弧面连接,适于承托患肢,第一限位立面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弧面和第二限位弧面相连,第二限位弧面与第二弧面配合,构成限位凹陷;这种粘扣式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拆装方便,且当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导致侧躺时需要支撑患肢的高度变化时,调节也十分方便,第二限位弧面的弧面形设计,能够使患肢被稳定在限位凹陷,不易滑脱。
37.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还包括l型板,l型板具有底板和与底板连接的立板,l型板的长度大于第一垫体与第二垫体长度之和,第一垫体与第二垫体可拆卸的与l型板连接;l型板采用硬塑料或其他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制作,当同时使用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限位垫时,将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安放在l型板上后,再放置在病床上,患者倚靠上去之后,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基本不会因患者的倚靠发生侧移,因而安全性更高。
38.4.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还包括定位块,可滑动地安装在底板上,用于对足部进行限位,使其保持与小腿的垂直。具体的,定位块的朝向第二垫体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开口,限位开口的朝向立板的内侧面相对于立板成130
°‑
140
°
夹角。当患者侧躺时,脚部会向内偏,限位开口的内侧面相对于立板成130
°‑
140
°
夹角,可以对脚部进行更好的定位。限位开口朝向底板一侧具有垫板,垫板的高度与限位垫的交叉位置的高度基本一致;垫板的设置能够帮助患者侧躺时脚后跟位置与腿部位置的高度一致。
39.5.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定位块可滑动地安装在地板上,具体为:定位块的底面和立面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条和第二凸起条;l型板的底板和立板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凸起条与第一限位槽配合,第二凸起条与第二限位槽配合,使定位块在l型板上滑行移动,可以对具有不同腿长的患者的脚部进行不同的调整固定。
40.6.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还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对调整好的定位块进行限位固定,具体包括均匀开设在第一限位槽底面上的第一限位孔、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一限位孔内的第一限位插柱,和/或均匀开设在第二限位槽底面上的第二限位孔和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二限位孔内部的第二限位插柱;当定位块调整至合适位置时,将限位插柱插入限位孔内,即可对定位块进行固定,方便病人休养时对脚部的稳定定位。
41.7.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第二垫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第二垫体、l型板和定位块进行组合使用,能够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灵活选用使用方式,为病人缓解劳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43.图1是本实用新型侧躺辅助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图1中第一垫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是图1中第二垫体和限位垫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图1中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限位垫配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图1中l型板和定位块配合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图6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50.图8是图6的俯视图的一部分。
51.图9是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标记:1、第一垫体;11、第一底面;12、第一立面;13、第一弧面;2、第二垫体;21、第二底面;22、第二立面;23、第二弧面;3、限位垫;31、限位凹陷;32、第一限位弧面;33、第二限位弧面;34、第一限位立面;4、l型板;41、底板;42、立板;43、第一限位槽;44、第二限位槽;45、第一限位孔;46、第二限位孔;5、定位块;51、第一凸起条; 52、第二凸起条;53、第一限位插柱;54、第二限位插柱;55、限位开口; 56、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54.实施例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
56.其中:第一垫体1具有第一底面11、第一立面12和第一弧面13,第一底面11的一端与第一立面12的底端连接,第一立面12的顶端与第一弧面13的一端连接,第一弧面13的另一端与第一底面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垫体2具有第二底面21、第二立面22和第二弧面23,第二底面21的一端与第二立面22的底端连接,第二立面22的顶端与第二弧面23的一端连接,第二弧面23的另一端与第二底面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弧面23靠近第二底面21的位置上设有粘接带;限位垫3底面上设有魔术贴,与第二弧面23靠近第二底面21通过粘接带可拆卸粘接连接,与第二弧面23的未连接的部分构成限位凹陷31。
57.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第一垫体1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第二垫体2、限位垫3配合使用;当第一垫体1单独使用时,第一弧面13置于病人背下,与第一底面11和第一立面12配合供病人后背倚靠使用,此时病人的上半身倾斜,下半身体位不变;
58.当第一垫体1与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配合使用时,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通过拉链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垫体1置于病人背后,供病人倚靠,患肢置于第二垫体2上,使患肢与髋臼的位置高度一致,再将限位垫3粘接在第二垫体2合适位置上,所构成的限位凹陷31可以牢固地托起患肢,避免患肢发生脱位风险。
59.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一般建议在病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一定时间后再使用,更加安全;使用本实施例的侧躺垫,可以尽早帮助病人侧躺,减缓病人劳累,促进术后恢复。
60.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限位垫3的纵向长度≤第二垫体2的纵向长度;限位垫3包括:第一限位弧面32、第二限位弧面33 和第一限位立面34,其中:第一限位弧面32与第二弧面23通过粘接结构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弧面33与第二弧面23配合,构成限位凹陷31;第二限位弧面33一端与第一限位弧面32一端连接;第一限位立面34处于两限位弧面之间,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弧面32和第二限位弧面33另一端连接。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限位垫3的长度小于第二垫体2的长度,能够使患者休养时更
加舒服;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当不同患者的身体高度有所差异导致需要抬高患肢的高度不同时,方便调节限位垫3的位置高度,第二限位弧面33能够使患肢被稳定在限位凹陷31内,避免患肢滑脱。
61.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如图6-8所示,还包括l 型板4,l型板4具有底板41和立板42;底板41和立板42垂直连接,且长度大于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的长度之和;l型板4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塑料材料制成,表面被布料所覆盖,立板42与底板41所成空间内表面覆盖的布料上缝有粘接带,第一垫体1的第一底面11、第一立面12和第二垫体2的第二底面21和第二立面22上设有魔术贴,能够与l型板4上粘接带可拆卸粘接连接。
62.当同时使用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时,先将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安装在l型板4上后,再将整体放置在病床上,使患者背部倚靠在第一垫体1上、患肢放置在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之间,侧躺垫整体不会因患者的倚靠而发生位移,安全系数高。
63.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如图9所示,还包括定位块5,可滑动地安装在底板41上,定位块5朝向第二垫体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开口55,限位开口55的朝向立板42的内侧面相对于立板42成130
°ꢀ‑
140
°
夹角,限位开口55朝向底板41的一侧设有垫板56,垫板56与定位块5一体成型,垫板56的高度与限位凹陷31高度基本一致。定位块5用于对脚部进行限位,当患者倚靠在第一垫体1上,患肢处于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之间时,患者脚部会向内偏,限位开口55的内侧面相对于立板成 130
°‑
140
°
夹角,能够对脚部进行更好的定位,使患者保持外展中立位,脚部始终与腿部成约90
°
夹角;垫板56的设置能够使患者身体保持平衡,更好的进行休养。
64.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定位块5的底面和立面分别设有第一凸起条51和第二凸起条52,底板41和立板42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43和第二限位槽44;第一凸起条51与第一限位槽43插接连接,第二凸起条52与第二限位槽44插接连接,使定位块5能够在l型板4上滑动,能够对腿部长度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调整,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养。
65.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还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对调整好的定位块5进行限位,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孔45、第二限位孔 46、第一限位插柱53和第二限位插柱54。其中第一限位孔45均匀开设在第一限位槽43的底面上,第二限位孔46均匀开设在第二限位槽44的底面上;第一限位插柱53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一限位孔45内,第二限位插柱54 可插拔地安装在第二限位孔46内,当定位块5调整至合适位置时,将限位插柱插入限位孔内,即可对定位块5进行位置上的限制,此时患者脚部置于垫板56上不会将定位块5推动。
66.本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术后防脱位侧躺垫的使用方法如下:
67.使用方式1:单独使用第一垫体1;
68.单独使用第一垫体1时,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将背部抬起,然后将第一垫体1放置在患者的背部下方,此时患者上半身倾斜,下半身体位不变。
69.使用方式2: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配合使用;
70.先将第一垫体1与第二垫体2使用拉链连接在一起;然后将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放到病床合适位置,此时病人背部倚靠在第一垫体1上,患肢放置在第二垫体2上;调整患肢高度,使患肢与患者髋部高度一致;最后将限位垫3与第二垫体2粘接连接,将
患肢置于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构成的限位凹陷31内。此种使用方式适用于感知能力较好的病人。
71.使用方式3: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限位垫3和l型板4配合使用;
72.先将第一垫体1与第二垫体2使用拉链连接在一起;再将连接后的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与l型板4粘接连接在一起;之后的操作与使用方式2后半部分使用方法一致。此种装置配合适用于感知能力差的病人,尤其是年龄大的老人。
73.使用方式4: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限位垫3、l型板4和定位块5 配合使用;
74.先将第一垫体1与第二垫体2使用拉链连接在一起;再将连接后的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与l型板4粘接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定位块5可滑动地安装在l型板4上;将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l型板 4和定位块5放置在病床合适位置,将病人背部倚靠在第一垫体1上,患肢放置在第二垫体2上;调整患肢高度,使患肢与患者髋部高度一致;将限位垫3与第二垫体2粘接连接,将患肢置于第二垫体2和限位垫3构成的限位凹陷31内;最后滑动定位块5,调整至合适位置,使患者脚放置在限位开口55内的垫板56上,使用第一限位插柱53和第二限位插柱54分别插入第一限位孔45和第二限位孔46内,对定位块5进行固定。
75.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