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6430发布日期:2022-04-09 08:1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背景技术:

2.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输入药液的种类调整输液滴速。
3.现目前,医护人员通常是根据经验判断输液滴速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这样的调整方式主观性较强,误差大,难以准确达到科学输液标准。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cn111803760a)公开了一种智能输液控制装置;但是上述结构存在设计不够合理,红外传感器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布置不够合理,不够紧凑,使得这个结构占用空间大,不方便使用的缺点。并且上述专利申请中,红外传感器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布置的位置不够封闭,致使两者均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检测得到的滴速不够准确。 中国专利(cn212914094u)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输液控制装置;该结构中,将用于与滴斗配合的卡接安装部分结构设置在其整体的一侧位置,致使安装在滴斗后,整个结构受重力影响呈倾斜设置的,滴斗也会产生偏斜,对滴液的检测也会产生影响。并且红外检测部分和电容检测部分沿竖向是呈间隔布置的,检测的位置不同,滴液在滴落时,一旦与管壁发生接触的情况,致使滴液会分散开,会造成两者检测产生误差。
4.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紧凑合理,能够更加方便安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滴液滴速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紧凑合理,能够更加方便安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滴液滴速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包括壳体和滴液探测结构,其特点在于,壳体整体呈扁平盒体结构设计,壳体一端横向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安装口,安装口与滴斗端部匹配以用于供滴斗一端置入;在安装口敞口端且沿壳体厚度方向呈间隔的设有抵接块和压接块,抵接块两端各自连接在壳体上并能够相贴支撑在安装口内的滴斗一侧;压接块一端铰接在壳体上,且压接块另一端朝向壳体转动后并能够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且使得压接块内侧相贴支撑在滴斗一侧以将滴斗夹紧;滴液探测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口敞口位置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且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检测端能够各自正对的朝向安装口内的滴斗设置。
7.这样,上述的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在使用时,将滴斗下端对应的置入安置到壳体上的安装口内,使得滴斗上端周向一侧相贴在抵接块内侧表面上,然后,操作压接块转动,压接块端部朝向壳体转动后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此时压接块能够相贴支撑
在滴斗周向表面,抵接块和压接块能够将滴斗夹紧以将整个装置安装设置在滴斗上。并且整个装置安装后,滴斗是位于壳体上端中部位置的,可以避免因安装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后导致输液管产生偏斜,能够使得滴斗和滴斗下端的输液管更好的保证呈竖向状态。其次,在对滴斗内滴液进行监测时,设置有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两种监测方式能够形成互补,避免环境变化对监测准确性产生影响。再者,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均是安装设置在壳体安装口敞口端的,两者对滴斗内的检测的位置是同一竖向位置,两者检测时,减少了检测位置的变量,两者检测的速度进行对比时,具有更好的可比性,能够更好的判断检测是否正确。因此,上述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中,壳体结构的设计能够更加方便安装设置在输液器滴斗上,方便操作夹持滴斗以及方便使用后的拆卸,还能够使得安装后,能够更好的保证输液管呈竖向状态,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整个壳体呈竖向状态,其上端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工作时呈水平状态。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在壳体上的位置的设计能够使得两个检测结构检测位置相同,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以及提高检测可靠性。
8.进一步的,压接块一端向外凸出形成铰接块,壳体上对应所述铰接块设置有铰接缺口以供所述铰接块置入,在铰接块上设置有铰接孔,铰接孔内设有铰接轴,且使得铰接轴两端各自对应插入到铰接缺口两侧壁具有的铰接插孔内。
9.这样,压接块与壳体之间的铰接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并且采用上述的结构,使得压接块的晃动量更小,更加方便对滴斗夹紧安装。
10.进一步的,卡接结构包括压接块一端端面上设有的卡接孔,在安装口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且压接块朝向壳体转动后,所述卡接凸起能够卡入到所述卡接孔内以限制抵接块转动。
11.这样,卡接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并且,卡接后,可靠性更好。
12.进一步的,卡接凸起外表面远端具有倒斜角结构。这样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
13.进一步的,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这样壳体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14.作为优化,所述红外检测结构包括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且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各自安装在安装口敞口端两侧壁上,且使得红外发射模块的工作端与红外接收模块的工作端呈正对布置;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15.这样,采用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并将信息发送到红外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再为后续操作做准备。
16.作为优化,所述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容探测片,在抵接块和压接块内侧各自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安装固定有所述电容探测片;且电容探测片与电容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
17.这样,采用两个电容探测片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电容探测液滴的原理为,根据电容计算公式c=εs/d,ε为板间介电常数,当滴斗中有液滴通过两金属探测片之间时,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因此电容发生变化,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高精度的数字电容转换芯片)和两个电容探测片,两金属片之间的电容值是否发生变化时,电容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收到信号并判断是否有药液滴下。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抵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一安置槽,在第一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一安置槽一端底面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凸台,且第一固定凸台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19.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将电容探测片安装设置的抵接块上,且结构简单,设计更加合理。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压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二安置槽,在第二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二安置槽两端底面各自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二固定凸台,且第二固定凸台各自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21.这样,电容探测片安装在压接块后,更加的稳定,能够更好的避免因压接块反复转动而掉落。
22.作为优化,安装口的沿壳体纵向方向的深度尺寸大于滴斗长度尺寸的二分之一设置。
23.这样,安装口的尺寸设计更加合理,滴斗安置在安装口后,更加的稳定。
24.作为优化,在壳体一表面中部设置有沿壳体纵向布置的容纳槽,且容纳槽的一端与安装口底部衔接;且使得连接在滴斗端部的输液管能够容纳配合在所述容纳槽内。
25.这样,通过设置容纳槽,能够对滴斗下端的输液管进行排布并对其进行约束,使得整个装置安装在滴斗后,能够更好的保持竖直状态。
26.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包括一端与所述安装口衔接的容纳槽前段,在容纳槽前段另一端连接有容纳后段;且使得容纳槽前段的宽度尺寸大于容纳槽后段的宽度尺寸设置。
27.这样,将容纳槽设计为容纳槽前段何容纳槽后段,且使得容纳槽前段的宽度尺寸大于容纳槽后段的宽度尺寸设置,能够更加方便将输液管压入安置在容纳槽内。
28.作为优化,在壳体上的背离安装口的一端端面中部成对的设有定位块,且两定位块各自位于容纳槽两外侧位置,且两定位块相对的端部各自向内凸出延伸至容纳槽两侧面内侧以形成定位凸起;两定位凸起内端呈间隔设置;且两定位凸起能够约束输液管从安置槽脱出。
29.这样,通过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上延伸凸出形成定位凸起并起到限制输液管从安置槽脱出的作用,整个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30.进一步的,两定位凸起内端的且与安置槽敞口端相邻的一侧各自设有倒斜角结构。这样倒斜角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更加方便输液管的置入。进一步的,定位块与壳体为一体成型得到这样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31.作为优化,还包括滴液控制结构,滴液控制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且位于所述容纳槽一侧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螺杆,在壳体内且对应所述驱动螺杆设置有驱动块,驱动块设有螺纹驱动孔并与所述驱动螺杆螺纹配合;并且在驱动块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螺杆旋转并能够带动驱动块在壳体内横向移动,且使得驱动块从安置槽对应侧壁上的让位口穿出后抵接在安置槽内的输液管上以控制滴液速度。
32.这样,通过设置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螺杆旋转并能够带动驱动块在壳体内横向移动,使得驱动块从安置槽对应侧壁上的让位口穿出后抵接在安置槽内的输液管上以控制滴液速度,整个控制结构简单,更加方便使用。
33.进一步的,驱动块前端两侧具有倒角结构,这样抵接在输液管上时,输液管能够更加容易产生变形以控制滴液速度。
34.进一步的,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包括安装设置的壳体内侧两个表面的导向块,导向块上对应驱动块表面设置有导向仿形槽以供驱动块横向滑动。这样,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更加简单,能够更好的进行导向。设计时,还可以设置为矩形的导向孔,将驱动块设置成与其匹配的矩形。也可设计为导轨和导向槽配合。
35.作为优化,在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且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驱动电机电控端相连。
36.这样,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能够各自将检测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两者检测到的滴速进行对比。在设备开机时,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同时工作,记录30s内药液总滴数,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与电容探测药液滴数一致,则说明该灵敏度合适,无需调整灵敏度;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大于电容探测药液总滴数,则说明存在漏检,需要提高探测灵敏度;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小于电容探测药液总滴数,则说明电容探测器受到外界电磁干扰,需要降低探测灵敏度,减少干扰;通过动态调节灵敏度的方式当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与电容探测药液滴数一致,则不在进行调节。这样的设计使得最终输液监测结构更加准确。并且还能够根据需要控制滴液的速度。
37.作为优化,还包括空气探测结构,所述空气探测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气泡信号处理模块和气泡探测片;气泡探测片为两个且各自位于安置槽内的输液管的两侧位置,安装槽两侧壁上各自对应气泡探测片设置有检测让位口;气泡探测片与气泡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且气泡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信号输入端相连,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还与壳体上的喇叭信号连接。
38.这样,气泡探测片能够检测滴斗下端的输液管内是否是滴液,如果是出现空气是,电容值减少,则说明输液管路中出现空气,此时控制器向喇叭发送信号并报警以提高输液的安全性。
39.作为优化,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池模块,在壳体上还设有usb接口和电源指示灯,电池模块、usb接口和电源指示灯均与控制器相连。
40.这样,设计更加合理,更加方便使用。
41.进一步的,在壳体内还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具有信号发射端并用于与外部的移动终端信号连接。这样更加方便与移动终端信号连接,方便远程监控。
42.进一步的,在壳体一表面设置有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包括lcd显示屏,lcd显示屏与控制器相连。这样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图1中的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5.图3是图1的正视图。
46.图4是图1中省去压接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图4中的b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8.图6是图4的正视图。
49.图7是图1省去上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图7中的c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1.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各部件的电连接示意图(图中省去了电池模块、喇叭、usb接口以及lcd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3.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包括壳体1和滴液探测结构,壳体整体呈扁平盒体结构设计,壳体一端横向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安装口2,安装口与滴斗端部匹配以用于供滴斗一端置入;在安装口敞口端且沿壳体厚度方向呈间隔的设有抵接块3和压接块4,抵接块两端各自连接在壳体上并能够相贴支撑在安装口内的滴斗一侧;压接块一端铰接在壳体上,且压接块另一端朝向壳体转动后并能够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且使得压接块内侧相贴支撑在滴斗一侧以将滴斗夹紧;滴液探测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口敞口位置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且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检测端能够各自正对的朝向安装口内的滴斗设置。
54.这样,上述的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在使用时,将滴斗下端对应的置入安置到壳体上的安装口内,使得滴斗上端周向一侧相贴在抵接块内侧表面上,然后,操作压接块转动,压接块端部朝向壳体转动后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此时压接块能够相贴支撑在滴斗周向表面,抵接块和压接块能够将滴斗夹紧以将整个装置安装设置在滴斗上。并且整个装置安装后,滴斗是位于壳体上端中部位置的,可以避免因安装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后导致输液管产生偏斜,能够使得滴斗和滴斗下端的输液管更好的保证呈竖向状态。其次,在对滴斗内滴液进行监测时,设置有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两种监测方式能够形成互补,避免环境变化对监测准确性产生影响。再者,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均是安装设置在壳体安装口敞口端的,两者对滴斗内的检测的位置是同一竖向位置,两者检测时,减少了检测位置的变量,两者检测的速度进行对比时,具有更好的可比性,能够更好的判断检测是否正确。因此,上述一种滴速式输液控制器中,壳体结构的设计能够更加方便安装设置在输液器滴斗上,方便操作夹持滴斗以及方便使用后的拆卸,还能够使得安装后,能够更好的保证输液管呈竖向状态,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整个壳体呈竖向状态,其上端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工作时呈水平状态。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在壳体上的位置的设计能够使得两个检测结构检测位置相同,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以及提高检测可靠性。
55.具体的,压接块一端向外凸出形成铰接块5,壳体上对应所述铰接块设置有铰接缺口6以供所述铰接块置入,在铰接块上设置有铰接孔,铰接孔内设有铰接轴,且使得铰接轴两端各自对应插入到铰接缺口两侧壁具有的铰接插孔内。
56.这样,压接块与壳体之间的铰接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并且采用上述的结
构,使得压接块的晃动量更小,更加方便对滴斗夹紧安装。
57.具体的,卡接结构包括压接块一端端面上设有的卡接孔,在安装口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7,且压接块朝向壳体转动后,所述卡接凸起能够卡入到所述卡接孔内以限制抵接块转动。
58.这样,卡接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并且,卡接后,可靠性更好。
59.具体的,卡接凸起外表面远端具有倒斜角结构。这样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
60.具体的,壳体包括上壳体8和下壳体9。这样壳体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61.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检测结构包括红外信号处理模块10、红外发射模块11和红外接收模块12,且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各自安装在安装口敞口端两侧壁上,且使得红外发射模块的工作端与红外接收模块的工作端呈正对布置;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62.这样,采用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并将信息发送到红外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再为后续操作做准备。
63.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13和电容探测片14,在抵接块和压接块内侧各自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安装固定有所述电容探测片;且电容探测片与电容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
64.这样,采用两个电容探测片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电容探测液滴的原理为,根据电容计算公式c=εs/d,ε为板间介电常数,当滴斗中有液滴通过两金属探测片之间时,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因此电容发生变化,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高精度的数字电容转换芯片)和两个电容探测片,两金属片之间的电容值是否发生变化时,电容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收到信号并判断是否有药液滴下。
65.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抵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一安置槽,在第一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一安置槽一端底面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凸台15,且第一固定凸台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66.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将电容探测片安装设置的抵接块上,且结构简单,设计更加合理。
67.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压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二安置槽,在第二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二安置槽两端底面各自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二固定凸台,且第二固定凸台各自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68.这样,电容探测片安装在压接块后,更加的稳定,能够更好的避免因压接块反复转动而掉落。
69.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口2的沿壳体纵向方向的深度尺寸大于滴斗长度尺寸的二分之一设置。
70.这样,安装口的尺寸设计更加合理,滴斗安置在安装口后,更加的稳定。
71.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一表面中部设置有沿壳体纵向布置的容纳槽16,且容纳槽的一端与安装口底部衔接;且使得连接在滴斗端部的输液管能够容纳配合在所述容纳槽内。
72.这样,通过设置容纳槽,能够对滴斗下端的输液管进行排布并对其进行约束,使得整个装置安装在滴斗后,能够更好的保持竖直状态。
73.具体的,所述容纳槽包括一端与所述安装口衔接的容纳槽前段17,在容纳槽前段另一端连接有容纳后段18;且使得容纳槽前段的宽度尺寸大于容纳槽后段的宽度尺寸设置。
74.这样,将容纳槽设计为容纳槽前段何容纳槽后段,且使得容纳槽前段的宽度尺寸大于容纳槽后段的宽度尺寸设置,能够更加方便将输液管压入安置在容纳槽内。
75.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上的背离安装口的一端端面中部成对的设有定位块19,且两定位块各自位于容纳槽两外侧位置,且两定位块相对的端部各自向内凸出延伸至容纳槽两侧面内侧以形成定位凸起20;两定位凸起内端呈间隔设置;且两定位凸起能够约束输液管从安置槽脱出。
76.这样,通过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上延伸凸出形成定位凸起并起到限制输液管从安置槽脱出的作用,整个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77.具体的,两定位凸起内端的且与安置槽敞口端相邻的一侧各自设有倒斜角结构。这样倒斜角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更加方便输液管的置入。具体的,定位块与壳体为一体成型得到这样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78.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滴液控制结构,滴液控制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且位于所述容纳槽一侧的驱动电机21,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螺杆,在壳体内且对应所述驱动螺杆设置有驱动块22,驱动块设有螺纹驱动孔并与所述驱动螺杆螺纹配合;并且在驱动块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螺杆旋转并能够带动驱动块在壳体内横向移动,且使得驱动块从安置槽对应侧壁上的让位口穿出后抵接在安置槽内的输液管上以控制滴液速度。
79.这样,通过设置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螺杆旋转并能够带动驱动块在壳体内横向移动,使得驱动块从安置槽对应侧壁上的让位口穿出后抵接在安置槽内的输液管上以控制滴液速度,整个控制结构简单,更加方便使用。
80.具体的,驱动块前端两侧具有倒角结构,这样抵接在输液管上时,输液管能够更加容易产生变形以控制滴液速度。
81.具体的,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包括安装设置的壳体内侧两个表面的导向块23,导向块上对应驱动块表面设置有导向仿形槽以供驱动块横向滑动。这样,驱动块横向导向结构更加简单,能够更好的进行导向。设计时,还可以设置为矩形的导向孔,将驱动块设置成与其匹配的矩形。也可设计为导轨和导向槽配合。
8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24,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且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驱动电机电控端相连。
83.这样,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能够各自将检测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两者检测到的滴速进行对比。在设备开机时,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同时工作,记录30s内药液总滴数,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与电容探测药液滴数一致,则说明该灵敏度合适,无需调整灵敏度;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大于电容探测药液总滴数,则说明存在漏检,需要提高探测灵敏度;如果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小于电容探测药液总滴数,则说明电容
探测器受到外界电磁干扰,需要降低探测灵敏度,减少干扰;通过动态调节灵敏度的方式当红外探测药液总滴数与电容探测药液滴数一致,则不在进行调节。这样的设计使得最终输液监测结构更加准确。并且还能够根据需要控制滴液的速度。
84.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空气探测结构,所述空气探测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气泡信号处理模块25和气泡探测片26;气泡探测片为两个且各自位于安置槽内的输液管的两侧位置,安装槽两侧壁上各自对应气泡探测片设置有检测让位口;气泡探测片与气泡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且气泡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信号输入端相连,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还与壳体上的喇叭27信号连接。
85.这样,气泡探测片能够检测滴斗下端的输液管内是否是滴液,如果是出现空气是,电容值减少,则说明输液管路中出现空气,此时控制器向喇叭发送信号并报警以提高输液的安全性。
86.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池模块28,在壳体上还设有usb接口29和电源指示灯30,电池模块、usb接口和电源指示灯均与控制器相连。
87.这样,设计更加合理,更加方便使用。
88.具体的,在壳体内还设置有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具有信号发射端并用于与外部的移动终端信号连接。这样更加方便与移动终端信号连接,方便远程监控。
89.具体的,在壳体一表面设置有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包括lcd显示屏,lcd显示屏与控制器相连。这样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90.实施时,在壳体一侧表面设置按键。控制器的型号为msp430g2553。
9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