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45513发布日期:2022-03-30 10:5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树木输液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


背景技术:

2.澳洲坚果果仁具有独特的奶香味,是品质较佳的食用坚果。长期食用有助于降低血液总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小板粘度等功效。农民种植澳洲坚果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是十四五振兴乡村区域特色产业。速衰病是澳洲坚果树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病后叶片从顶端变成红黄色,迅速向下扩展,造成整个树冠叶片全部变成红黄色,整株树快速死亡,严重时可导致整园毁灭。该病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病因不明,因而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澳洲坚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重大威胁。
3.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速衰病是虫、病共同导致的一种全身性危害,提出了一种输液滴干套具进行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能够对澳洲坚果树干、根部综合治理。
6.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包括:
7.容器,其上设有可开启/密封的注液口,所述容器的体积不小于4l;
8.主输液管,其一端与所述容器底端连通,其中,所述主输液管上设有流量调节器,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不小于3mm。
9.优选的是,所述容器体积为5l,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为4mm。
10.优选的是,所述容器为类长方体形,所述注液口位于所述容器顶部。
11.优选的是,所述注液口设于所述容器顶部一端,所述容器顶部具有提手,所述提手呈倒置u形,且提手顶端沿所述容器顶端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提手两端分设于所述容器中轴线的两侧,以使当所述容器通过提手悬挂时,所述输液管与所述容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容器底部的低端。
12.优选的是,所述主输液管的另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一三通接头,所述第一三通接头剩余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孔洞输液管和分支输液管,所述分支输液管的另一端连通设置第二三通接头,所述分支输液管上也设有流量调节器;
13.还包括:灌根输液管,其沿树干周向环设,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两端连通设置,其中,所述灌根输液管朝向树干的一侧等间隔贯穿设置多个出液孔。
14.优选的是,所述流量调节器为压力补偿滴头。
15.优选的是,所述主输液管与所述容器底端之间通过双倒钩接头连通,所述第一三
通接头、所述第二三通接头均为三通倒钩接头。
16.优选的是,所述容器底端贯穿具有穿孔,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容器密封固接导管,所述导管位于所述容器内,且底端不凸出于所述容器,其中,所述双倒钩接头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导管内,且外周与所述导管内壁密封连接。
17.优选的是,所述双倒钩接头位于导管内的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顶端设置支撑框,所述导管为刚性管,其内设置顶升开启组件,所述顶升开启组件包括:
18.连杆,其设于所述导管顶端,所述连杆中心贯穿具有导孔;
19.密封塞,其为倒置圆台状,所述密封塞通过螺旋弹簧弹性连接于所述连杆底端,其中,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导管同轴设置,所述密封塞顶部同轴固接导杆,所述导杆滑动穿过所述导孔;
20.密封环,其设于所述导管内,其内环呈与密封塞匹配的倒置圆台状,其中,当所述双倒钩接头不与导管连接时,所述螺旋弹簧带动所述密封塞密封塞设于所述密封环内,以密封导管;当所述双倒钩接头与导管连接时,所述支撑框顶升所述密封塞上移至打开密封环,以连通导管。
21.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第一、提供一种能够对澳洲坚果树干、根部综合治理的输液滴干套具。具体的,限定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不小于3mm,相对于传统的输液针头,扩大输液孔径实现滴干,使用过程中,树根处挖有孔洞用于导液,溶液由主输液管引流至孔洞内,部分通过孔洞吸收经由树干向上吸收、部分向下由下方树干吸收、剩余部分经由树干向下由根部吸收,以对澳洲坚果树起到全身性的治疗防护作用。
23.第二、通过压力补偿滴头实现流量的稳定、精确控制,通过双倒钩接头实现快速装配,进一步,提手的设置提供握提作用的同时,提供将容器悬挂于树枝或其他支撑装置上的空间,且配合与主输液管连通的输液口提高排液效果。
2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容器和主输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双倒钩接头和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具体为:容器1;注液口10;提手11;主输液管2;双倒钩接头21;管体210;凸台211;凸起212;压力补偿滴头22;第一毛管23;第二毛管24;第一三通接头30;第二三通接头31;孔洞输液管4;分支输液管5;第三毛管50;第四毛管51;灌根输液管6;导管7;支撑架8;支撑框80;连杆9;导孔90;密封塞91;螺旋弹簧92;导杆93;密封环94。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
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30.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3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包括:
32.容器,其上设有可开启/密封的注液口,所述容器的体积不小于4l;
33.主输液管,其一端与所述容器底端连通,其中,所述主输液管上设有流量调节器,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不小于3mm。
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注液口向所述容器内灌注待处理液,容器体积不小于4l,满足常规使用过程中操作便利性的同时,大容积设计,所述主输液管通过流量调节器调节流速,其中,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不小于3mm,便于实现通过流量调节器配合主输液管调节流速为2l/h时,水流通过主输液管流出时为滴灌状态,而不使水流冲击力带动主输液管脱离树孔,使用过程中,s1、确定待处理树木以及打孔点,在打孔点打孔,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孔洞输液管4为4mm(内直径)/7mm(外直径)管,打孔的孔深为3-4cm,打孔的孔直径略大于7mm,具体为7.5-8mm;
35.s2、连通容器1与主输液管2,关闭主输液管上的流量调节器,向所述容器1内灌装待输药液,而后悬挂容器1,其中一实施例中,容器1的悬挂高度为1.6m;
36.s3、将所述主输液管2的自由端插入孔洞;
37.s4、调节主输液管2上流量调节器的流速为2l/h;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对树干、土壤综合治理的输液滴干套具。
3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体积为5l,所述主输液管的内管径为4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容器体积为5l,满足常规使用过程中操作便利性的同时,大容积设计,减少加液次数,甚至满足一次加液即可的要求,无需二次添加,同时限定内管径为4mm,满足配合流量调节器控制流速为2l/h。
3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1为类长方体形,所述注液口10位于所述容器1顶部,所述类长方体体形具体包括长方体形、及在长方体形的基础上座适当调整的形状,具体的可为包括长方体形本体以及位于长方体形本体顶端连通管四棱台状上部,进一步,夹角处可采用倒角设置成平滑过渡。采用这种方案,顶部设置注液口10便于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根据添加药液。
4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液口10设于所述容器1顶部一端,所述容器1顶部具有提手11,所述提手11呈倒置u形,且提手11顶端沿所述容器1顶端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提手11两端分设于所述容器1中轴线的两侧,以使当所述容器1通过提手11悬挂时,所述输液管与所述容器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容器1底部的低端,满足悬挂后,容器1内的溶液能够尽可能排出。采用这种方案,提手11的设置提供握提作用的同时,提供将容器1悬挂于树枝或其他支撑装置上的空间,对于澳洲坚果速衰病治疗过程中,容器1的悬挂高度通常为1.5-1.8m。
4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输液管2一端与所述容器1底端连通,另一端连通设置第一三通接头30,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30剩余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孔洞输液管4和分支输液管5,所述分支输液管5的另一端连通设置有第二三通接头31,其中,所述分支输液管5上也设有流量调节器;
42.还包括,灌根输液管6,其沿树干周向环设,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31的
两端连通设置,其中,所述灌根输液管6朝向树干的一侧等间隔贯穿设置多个出液孔。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1优选为形状固定的容器1,具体可为塑料桶,使用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
44.s1、确定待处理树木、打孔点以及环设灌根输液管6部位,在打孔点打孔,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孔洞输液管4为4mm(内直径)/7mm(外直径)管,打孔的孔深为3-4cm,打孔的孔直径为7-8mm;
45.s2、连通容器1与各管道,关闭主输液管2上流量调节器,向所述容器1内灌装待输药液,而后悬挂容器1,其中一实施例中,容器1的悬挂高度为1.6m;
46.s3、将所述孔洞输液管4的自由端插入孔洞;
47.s4、将所述灌根输液管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通接头31的两端密封插接,其中,灌根输液管6根据实际固定位置竖杆的粗细确定其长度,即现场剪切,以使所述灌根输液管6形成围设所述竖杆一圈的输液圈,输液圈朝向竖杆的内侧等间隔贯穿多个出液孔用于出液,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药液设计为10-12%通过孔洞由树干向上传递吸收,剩余通过树干向下传递由下部树干及根部吸收,在该实施例中调节主输液管2上流量调节器的流速为2l/h,同步通过控制分支输液管5上流量调节器控制孔洞输液管4、灌根输液管6的排液比,其中,所述灌根输液管6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31之间的插拔力满足将其定位于竖杆上,进一步,可以通过防漏胶带做进一步的固定;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三通接头30引出孔洞输液管4和分支输液管5,通过第二三通接头31配合分支输液管5引出灌根输液管6,灌根输液管6沿竖杆周向设置并通过与第二三通接头31连通的同时固定,同步实现通过树干向上吸收及通过树干向下流通灌根的效果。
4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流量调节器为压力补偿滴头22,其中,所述主输液管2包括第一毛管23和第二毛管24,第一毛管的两端分与所述容器1、对应压力补偿滴头22进水端连通,第二毛管与对应压力补偿滴头22出水端连通;所述分支输液管5包括第三毛管50和第四毛管51,第三毛管的两端分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30一端、对应压力补偿滴头22进水端连通,第四毛管与对应压力补偿滴头22出水端连通。采用这种方案,通过压力补偿滴头22实现流量的稳定、精确控制。
4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输液管的第一毛管23与所述容器1底端之间通过双倒钩接头21连通,所述第一三通接头30、所述第二三通接头31均为三通倒钩接头。采用这种方案,所述双倒钩接头21包括管体210、设于管体210中部的凸台211、同轴设于管体210两端外周的圆台状凸起212(倒钩),其中,凸起212起到密封作用,凸台211的设置便于握持控制及控制双倒钩接头21插入深度,所述三通倒钩接头根据实际需求可为t型、y型。
5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1底端贯穿具有穿孔,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容器1密封固接导管7,所述导管7位于所述容器1内,且底端不凸出于所述容器1,其中,所述双倒钩接头2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导管7内,且外周与所述导管7内壁密封连接。采用这种方案,提高容器1与双倒钩接头21连接的密封性,所述导管7具体可为毛管、或者刚性管、或混合管(一截毛管一截刚性管),当为刚性管时,其内部与双倒钩接头21的倒钩接触的部位敷设橡胶层,当为混合管时,与双倒钩接头21的倒钩接触的部位为毛管,其余为刚性。
5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倒钩接头21位于导管7内的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顶端设置支撑框80,所述导管7为刚性管,其内部与双倒钩接头
21的倒钩接触的部位敷设橡胶层,所述导管7内设置顶升开启组件,所述顶升开启组件包括:
52.连杆9,其设于所述导管7顶端,所述连杆9中心贯穿具有导孔90,所述连杆9提供支撑点,具体可为十字形、米字形;
53.密封塞91,其为倒置圆台状,所述密封塞91通过螺旋弹簧92弹性连接于所述连杆9底端,其中,所述密封塞91与所述导管7同轴设置,所述密封塞91顶部同轴固接导杆93,所述导杆93滑动穿过所述导孔90;
54.密封环94,其设于所述导管7内,其外环与所述导管7内侧壁固接,内环呈与密封塞91匹配的倒置圆台状,其中,当所述双倒钩接头21不与导管7连接时,所述螺旋弹簧92带动所述密封塞91密封塞91设于所述密封环94内,以密封导管7,此时所述螺旋弹簧92呈压缩状态;当所述双倒钩接头21与导管7连接时,所述支撑框80顶升所述密封塞91上移至打开密封环94,以连通导管7,具体的,此时所述凸台211与所述容器1底端抵接,所述支撑框80与所述密封塞91抵接,且与所述密封环94之间间隔设置。使用过程中,步骤s2中,无须先连通容器1与各管道,直接先灌装待输药液,而后悬挂容器1,进一步关闭主输液管2上流量调节器后再将各管道连接,当打开时,容器1内的溶液经过导管7顶端、密封环94与密封塞91之间的间隙、支撑框80、支撑架8进入双倒钩接头21的管体210内,采用这种方案,容器1底端在未使用实为密封状态,便于灌装药液及悬挂,进一步当通过双倒钩接头21插接后实现连通,不影响输液。
55.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9中部呈圆盘状,所述导孔90贯穿圆盘状中部。采用这种方案,提高装置安装的稳固性。
56.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治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输液滴干套具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57.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