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暖手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9311发布日期:2022-09-14 08:2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暖手宝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暖手宝。


背景技术:

2.暖手宝是人们冬天取暖的常用工具,是运用物理及化学原理研制的自动取暖保健用品。目前市场上暖手宝产品众多,但都存在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实现加热功能,没有其他附加功能;且携带及使用不够方便,多数暖手宝都只是方便暖手,不能方便地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取暖。
3.相关技术通过设置佩戴件来将暖手宝固定在身体各个部位,但佩戴件通常采用硬质支架或柔质绳体制成,对用户肌肤造成的压强较大,导致用户的佩戴舒适度降低;并且硬质支架或柔质绳体的体积较大,难以收纳,造成暖手宝携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功能暖手宝,旨在解决如何提高多功能暖手宝佩戴舒适性和便携性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功能暖手宝包括:
6.电暖主体;
7.第一围挂段,所述第一围挂段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一围挂段连接于所述电暖主体的一端;
8.第二围挂段,所述第二围挂段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围挂段连接于所述电暖主体的另一端。
9.可选地,所述第一围挂段包括第一气囊段,所述第一气囊段可充气膨胀;所述第二围挂段包括第二气囊段,所述第二气囊段可充气膨胀。
10.可选地,所述电暖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收纳腔,所述第一气囊段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第一收纳腔用以收纳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
11.可选地,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段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用以盖设于所述第一收纳腔的腔口。
12.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收纳腔,所述第二气囊段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第二收纳腔用以收纳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二气囊段。
13.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安装腔,所述电暖主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腔的供热组件,所述第一收纳腔与所述安装腔通过分隔件隔开。
14.可选地,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可拆卸配合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气囊段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气囊段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
15.可选地,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充气装置,用以朝所述第一气囊段和/或第二气囊段充气。
16.可选地,所述电暖主体呈弧形设置。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段、电暖主体和第二气囊段围合形成围挂空间,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临近所述围挂空间,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围挂空间,所述电暖主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腔的电池,所述电池临近所述第二侧壁。
18.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将第一围挂段和第二围挂段分别连接于电暖主体的两端,以配合电暖主体围挂于身体各处,再由电暖主体产生热量实现取暖效果;由于第一围挂段和第二围挂段是中空的柔性件,其重量较小,可有效减轻颈部的受力负担,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此外,将重量相对较大的电暖主体设置为多功能暖手宝的中间段,可使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居中靠拢,从而在将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颈部后,后颈的支撑力能直接作用于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处,以使多功能暖手宝的佩戴状态更加稳定;此外,中空的柔性件易折叠,从而便于收纳,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电暖主体20第一气囊段30第二气囊段11壳体111第一收纳腔112第二收纳腔113安装腔12供热组件13分隔件14围挂空间114第一侧壁115第二侧壁15电池40第一围挂段50第二围挂段
2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功能暖手宝,用以供用户佩戴于身体各部位,以供用户对身体的目标部位取暖。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多功能暖手宝包括:第一围挂段40,所述第一围挂段40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一围挂段40连接于所述电暖主体10的一端;第二围挂段50,所述第二围挂段50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围挂段50连接于所述电暖主体10的另一端。
31.第一围挂段40和第二围挂段50呈条状设置,并可弯曲成与佩戴部位适配的形状,以挂接于手臂、腿部或颈部,下文以佩戴于颈部为例。第一围挂段40和第二围挂段50可设置为软管,也可设置为气囊,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其内部中空,且可以柔性变形弯曲即可。
32.电暖主体10用以产生热量传递至用户的佩戴部位,热量可直接从电暖主体10传递至用户体表,也可先传递至第一围挂段40和第二围挂段50后再传递至用户体表。也就是说,电暖主体的内腔可与两围挂段的内腔连通,也可相互隔离。
33.电暖主体10被佩戴于颈部时,电暖主体10抵接于颈部肌肤,可以是后颈处,也可以是前颈处或侧颈处,在此不做限制。两个围挂段远离电暖主体1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在此不做限制。
34.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将第一围挂段40和第二围挂段50分别连接于电暖主体的两端,以配合电暖主体围挂于身体各处,再由电暖主体产生热量实现取暖效果;由于第一围挂段40和第二围挂段50是中空的柔性件,其重量较小,可有效减轻颈部的受力负担,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此外,将重量相对较大的电暖主体设置为多功能暖手宝的中间段,可使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居中靠拢,从而在将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颈部后,后颈的支撑力能直接作用于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处,以使多功能暖手宝的佩戴状态更加稳定;此外,中空的柔性件易折叠,从而便于收纳,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性。
3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挂段40包括第一气囊段20,所述第一气囊段20可充气膨胀;所述第二围挂段50包括第二气囊段30,所述第二气囊段30可充气膨胀。
36.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具有弹性,以在充气时通过拉伸来扩大膨胀体积。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可保持闭合,在闭合状态,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的囊腔内应填充有足够的气体,以使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保持膨胀状态。两气囊段可通过电暖主体10充气,也可通过开设气口的方式独立充气。电暖主体10与两围挂段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37.由于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是通过空气来支撑挂接于颈部,因此其重量较小,对用户肩颈处造成的压力也较小,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改善用户的佩戴体验。此外,多功能暖手宝的重量集中与电暖主体10,也就是多功能暖手宝的中间段,而在佩戴状态下,电暖主体10被后颈处支撑,使得多功能暖手宝的整体重心能被准确支撑住,从而
可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佩戴稳定性,防止在用户活动的过程中因受力不均而脱落。
38.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将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分别连接于电暖主体10的两端,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充气后可膨胀鼓起,以配合电暖主体10围挂于身体各处,再由电暖主体10产生热量实现取暖效果;由于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是通过填充气体来实现在身体的支撑挂接,其重量较小,可有效减轻颈部的受力负担,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此外,将重量相对较大的电暖主体10设置为多功能暖手宝的中间段,可使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居中靠拢,从而在将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颈部后,后颈的支撑力能直接作用于多功能暖手宝的重心处,以使多功能暖手宝的佩戴状态更加稳定;此外,气囊未进气时可进入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体积小,易折叠,从而便于收纳,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性。
3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暖主体10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收纳腔111,所述第一气囊段20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第一收纳腔111用以收纳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
40.第一气囊段20具有充气后的膨胀状态和排气后的收缩状态,充气过程和排气过程可通过开设于第一气囊段20的气口实现。也就是说,第一气囊段20可在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切换。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多功能暖手宝时,或需要握住电暖主体10取暖时,可将第一气囊段20放气后进入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体积较小,方便折叠,从而可被收容于第一收纳腔111中,以对第一气囊段20起到收纳和保护作用,方便携带。
41.具体地,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第一盖体(图未示),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段20远离所述壳体11的一端,用以盖设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11的腔口。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装入第一收纳腔111后,连接于第一气囊段20末端的盖体可刚好盖住第一收纳腔111的腔口,以防止第一气囊段20从第一收纳腔111掉出,从而提高对第一气囊段20的收纳效果。此外,盖体盖设于第一收纳腔111的腔口后,还能使闲置状态或握取状态的多功能暖手宝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从而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外观一体性。
42.同理,所述壳体11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收纳腔112,所述第二气囊段30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第二收纳腔112用以收纳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二气囊段30,以使壳体11可同时收纳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进一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效果。
43.参考上述第一盖体的实施例可知,第二气囊段30远离壳体11的一端也可设有第二盖体,以盖设于第二收纳腔112的腔口。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在膨胀状态围挂于颈部时,两个气囊段末端的盖体可作为配重件,以使多功能暖手宝的两端受力均衡,提高佩戴稳定性。
4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可拆卸配合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气囊段20远离所述壳体1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气囊段30远离所述壳体11的一端。
45.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身体部位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以使多功能暖手宝整体环挂于身体部位,提高佩戴稳定性。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设置为磁吸件或魔术贴,以简化配合和拆卸方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46.结合上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实施例,第一连接件可与第一盖体一体设置,第二连接件可与第二盖体一体设置,以增加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功能,提高利用率。举例而
言,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均设置为磁性件,当收缩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分别收容于第一收纳腔111和第二收纳腔112时,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分别盖设于第一收纳腔111和第二收纳腔112的腔口。当膨胀状态的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围挂于用户身体部位时,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相互吸合,以使多功能暖手宝整体呈环状围挂。
4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1还设有安装腔113,所述电暖主体1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3的供热组件12,所述第一收纳腔111与所述安装腔113通过分隔件13隔开。供热组件12用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产生热量传递至用户的佩戴部位。将安装腔113与收纳腔通过分隔件13分隔,可避免第一气囊段20直接接触发热中的供热组件12,以防止第一气囊段20受热损坏,同时保证供热组件12能正常工作。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暖手宝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11内的充气装置(图未示),用以朝所述第一气囊段20和/或第二气囊段30充气。充气装置可为电动充气装置,也可为手动充气装置,在此不做限制,将充气装置安装于壳体11内,可从多功能暖手宝内部对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进行充气,无需另外借助充气工具,由此可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使用便利性。
49.举例而言,壳体11开设有气孔,充气装置包括充气涡轮,当需要充气时,气孔打开,充气涡轮启动,以将外部空气吸入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充气结束后,气孔关闭,充气涡轮停止,以使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保持膨胀状态。可以理解,气孔还可用以供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排气,以使第一气囊段20和第二气囊段30能进入收缩状态。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暖主体10呈弧形设置,以使多功能暖手宝不管是佩戴于身体部位上还是被握取于手中,都能更符合人体工学曲线,从而进一步提高佩戴和握取舒适性。
51.具体地,所述第一气囊段20、电暖主体10和第二气囊段30围合形成围挂空间14,所述壳体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14和第二侧壁115,所述第一侧壁114临近所述围挂空间14,所述第二侧壁115远离所述围挂空间14,所述电暖主体1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3的电池15,所述电池15临近所述第二侧壁115。
52.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颈部后,第一侧壁114会直接与肌肤接触。电池15用以向供热组件12提供电能,以使供热组件12能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池15在供电过程中会发热,且产生的热量较大,会直接通过第一侧壁114传递至肌肤会引起用户不适,因此,将电池15临近第二侧壁115,可使电池15与第一侧壁114形成间距,避免电池15产生是热量直接通过第一侧壁114集中传递至颈部肌肤,而是先扩散至安装腔113,以增加传递面积,合理控制单一部位的温度,从而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
5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组件12包括导热壳和印刷于所述导热壳的发热片。发热片可通过厚膜印刷技术印刷于导热壳上,“厚膜”是指一组电子元件经过涂覆特制浆料(或油墨)按一定的模式和顺序高温烧结在各种承印物上,以制成单个电子元件或整条电路,这些浆料通常采用丝网印刷法涂印,然后利用高温烘烤烧结印刷厚膜,并且将厚膜粘接至刚性陶瓷或其他类型的承印物上。通过厚膜印刷技术将发热片印刷在导热壳上,从而使发热片可以和导热壳紧密接触,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从而可将更多的热量通过导热壳传递至壳体11,再传递至人体。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