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96474发布日期:2022-06-04 18:1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理疗浸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失能人群浸浴康复时,曾采用几种方案,均不能有效解决多人次次第浸浴时的交叉感染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直立升降式移位机,或两端连接浸浴铺板的曲臂旋转吊臂式结构,或是起吊车通过绳索吊起浸浴铺板进出浸浴缸体,都无法有效解决浸浴铺板带来的交叉感染问题,以及浸浴缸体清洁消毒杀菌不彻底带来的交叉感染问题。因为不论现有哪一种浸浴铺板,都需要承托着失能浸浴者一起浸入到浸浴缸体内的浸浴液中,浸浴铺板有多个连接件,周围表面凹凸不平,存在众多消毒死角而难以消毒杀菌彻底,为后续洗浴的其他浸浴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隐患。
3.而浸浴缸体内部的消毒杀菌则又是一个普遍难题。因为用于失能人群浸浴的康复浴缸都带有冲浪结构,失能人群通过浸浴缸内的药液或温水,在浸浴液持续恒温作用下具有温泉效应;再加上水流冲浪的带来的按摩作用,非常有利于失能人群的清洁和康复。然而,不论是通过水泵加压的管道式冲浪结构,还是叶片涡轮式的冲浪结构,都存在消毒杀菌的死角,这些死角给工作人员带来工作强度和难度,同时还存在着交叉感染的隐患问题,不利于浸浴的安全性和康复治疗效果。
4.例如:cn106491338a公开了一种医用浸浴式治疗机,它包括浸浴治疗机和辅助浴铺转运一体式装置;所述浸浴治疗机包括浸浴治疗机本体和设于浸浴治疗机本体内的浸浴槽,浸浴槽内设有气泡冲浪铺垫,浸浴治疗机本体一侧设有电路控制系统,浸浴治疗机本体另一侧设有水路控制系统;所述辅助浴铺转运一体式装置包括升降转移车和浸浴铺床,升降转移车包括车架底盘和设于车架底盘上的升降装置,浸浴铺床包括铺板外框架和设于铺板外框架上的分段式铺板。又如,cn202136557u公开了一种电动烧烫伤浸浴治疗装置,包括连接在盆体上的电动动力机构、浸浴冲浪机构及电控制机构,由电机及与其连接的蜗轮变速箱构成的电动动力机构,设置在盆体外侧中部并位于连接在盆体上的左吊臂及右吊臂之间,在盆体的底部上设置有蜗壳式浸浴冲浪机构,而电控制机构为壁挂式液晶触摸屏,所述蜗壳式浸浴冲浪机构由电机及与其连接的叶轮及蜗壳构成。上述浸浴理疗装置均无法解决潜在的交叉感染问题。
5.再如,cn105232311a公开了带一次性保护膜的烧伤浴缸,包括缸体和患者移动车,缸体内设有浸浴槽,浸浴槽内设有温度传感器、超声波发生器、加热器、水位传感器和自控式进水口,浸浴槽的外壁上设有控制器,浸浴槽的出水口与过滤仓相连,温度传感器、超声波发生器、加热器、水位传感器和自控式进水口都与控制器相连,患者移动车的顶端通过多个绳索连接有浸浴铺,浸浴槽内和浸浴铺上都铺设有一次性保护膜,一次性保护膜呈双层且其周边通过卡扣卡固在浸浴槽和浸浴铺的周边。该技术虽然在浸浴槽内和浸浴铺上都铺设有一次性保护膜,但是其浸浴铺是通过多个绳索与患者移动车连接,根据其说明书的记
载“患者移动车5一方面用于移动患者,另一方面在患者清洗或浸浴时为患者提供支撑并用于调节患者在水中的深度”可知,患者移动车在患者浸浴的整个过程一直存在,而浸浴铺又是浸泡在缸体内的水中的,因此可以确定连接患者移动车与浸浴铺的多个绳索是浸浴在缸体中的;而且浸浴铺用一次性保护膜铺设,周边通过卡扣卡固,很难将浸浴铺与多个绳索的连接部位完全密封,因此缸体内的水仍然会通过无法密封的连接部位进入浸浴铺,从而污染浸浴铺,进而难以达到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预期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并能够在浸浴铺板上套设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适用于失能人群的浸浴康复治疗,预防交叉感染。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包括容纳浸浴液的缸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缸体外侧的电动动力机构、冲浪动力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缸体设置浸浴液进口和浸浴液出口,所述电动动力机构和冲浪动力机构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动动力机构包括动力箱体、电机、动力臂和吊臂,所述动力臂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箱体连接,所述动力臂在所述电机的作用下绕水平轴线做圆周运动,所述动力臂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吊臂活动连接,所述吊臂保持自然下垂状态,所述吊臂与铺板的一端呈垂直状态连接,铺板的另一端完全悬空,所述铺板在所述电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旋进或旋出缸体。
9.优选地,所述电动动力机构设置在支柱上,所述支柱与所述动力箱体连接,所述动力箱体在电机的作用下绕所述支柱的垂直轴线在设定角度内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所述动力箱体在电机的作用下沿所述支柱的垂直轴线作升降往复运动。
10.优选地,所述冲浪动力机构包括空气净化器、气泵、空气加热器和冲浪组件,所述气泵的进口与空气净化器的出气端连接,所述气泵的出口与所述空气加热器连接,所述空气加热器通过输气管道与若干冲浪组件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冲浪组件包括与所述输气管道的端部可拆卸式密封连接的冲浪管、设置在所述冲浪管上的若干冲浪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冲浪口内用于防止浸浴液回流的单向阀门。
12.优选地,所述冲浪组件为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侧壁和/或底部,以使所述缸体内的浸浴液产生紊流。
13.优选地,所述气泵设置若干不同范围段的风量,从而将冲浪的力度分为若干不同的等级。
14.优选地,所述输气管道与冲浪组件之间连接加长软管,以方便手持,在浸浴程序完成后,可用一个或多个冲浪组件将浸浴者的身体表面的水分用温热洁净空气吹干,可避免毛巾擦拭时对创面造成擦伤或污染,可避免自然晾干时因水分蒸发导致浸浴者体温降低或造成的其他病情伤害。
15.优选地,所述缸体内设置若干第一温度感应探头,以检测所述浸浴液的实时温度,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探头与控制器连接,以将浸浴液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空气加热器和气泵连接,所述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浸浴液的温度信号转换为温度数
据,并将该温度数据与浸浴液的预设温度进行比对,以实时调整所述空气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和所述气泵的风量,来达到加热浸浴液的目的,使浸浴液达到预设温度,或通过升温或降温维持所述浸浴液的温度与预设温度相同。
16.优选地,所述输气管道内设置第二温度感应探头,以检测所述输气管道内的实时热风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探头与控制器连接,以将热风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将接收到的热风温度信号转换为温度数据,并将该温度数据与浸浴液的预设温度进行比对,以实时调整所述空气加热器的加热温度和所述气泵的风量,来达到加热浸浴液的目的,使浸浴液达到预设温度,或通过升温或降温维持所述浸浴液的温度与预设温度相同。
17.优选地,所述缸体的外侧面设置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电源开关、用于显示浸浴液温度的温度显示屏、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第一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电动升降柱的第二开关。
18.优选地,所述缸体的底面呈浅漏斗状,所述浸浴液出口位于浅漏斗状区域的最低端,所述浸浴液出口设置放液单向阀门,所述放液单向阀门与控制器连接。
19.优选地,所述缸体内设置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浸浴液进口设置进液单向阀门,所述进液单向阀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实时接收所述水位传感器传输的水位信号,并将该水位信号转换为水位数据,当该水位数据到达预设水位时,关闭所述进液单向阀门。
20.优选地,所述铺板的一端与所述吊臂嵌入式连接,所述铺板的短边一侧设置插接孔,所述吊臂的底端设置与所述插接孔适配的横撑。
21.优选地,所述吊臂设置加强筋。
22.优选地,所述支柱的底部连接若干条支腿,其中一条所述支腿与所述缸体连接。
23.优选地,所述支腿为两条,所述支腿自所述支柱的末端向侧面延伸呈八字型。
24.浸浴疗法是将病人身体的全部或部分浸泡于温水或药液中一定时间,是治疗创面和皮肤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清洗患者感染创面,清洁治疗后的残余创面,促进创面早期愈合。该类疾病患者的创面和皮肤表层堆积的渗出液和坏死组织,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所以创面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交叉感染以致产生耐药菌株,则更是医学研究中最难克服课题之一。因此,对于浸浴疗法而言,如何让患者在浸浴治疗中避免交叉感染成为重中之重。浸浴装置的彻底消毒灭菌和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成为关键。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浸浴装置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单方面的通过消毒杀菌解决无交叉感染问题,则难以实现,第一个难点是浸浴缸体内壁部表面的不平整,或因为在缸壁上设置有对向的冲浪口,或因为在浴缸底部有蜗壳式冲浪动力机构,诸多消毒杀菌死角存在,常规的消杀方法很难达到彻底的消毒效果;加上浸泡在缸体内的铺板本身组成件众多,也增加了消杀的难度。虽然目前的浸浴装置为便于消毒,降低感染,也曾考虑到使用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袋状医用防水耗材只有一个开口,只需要将开口处扎紧,即可起到较好的隔离效果。但是由于其浸浴装置结构上的限制,导致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的使用在客观上难以实现,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消毒效果,降低感染几率。
25.现有的带动浸浴铺板进出浸浴缸体的结构组成主要有三种,

是起吊机绳索吊装,在浸浴铺板上的受力点分置于浸浴铺板的两侧共四个位置;

是垂直升降移位推车,作用力在浸浴铺板中间部分,实施腰部托举浸浴铺板的方式;

是两端连接浸浴铺板的曲臂
旋转吊臂式结构,连接和受力位置在浸浴铺板的头、尾两端。由此可以看出,此三种带动浸浴铺板进出浸浴缸体的升降进出装置都在浸浴铺板的周围相对位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受力点,客观上不具备套设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的条件。
26.前述浸浴装置结构上的限制,主要指浸浴过程中铺板(或浸浴铺)在缸体内的连接状态、缸体的内部结构以及冲浪机构等。在现有技术中,浸浴过程中,铺板普遍是以吊装(例如:cn105232311a、cn208898399u、cn202136557u)或升降移位(例如:cn106491338a)或两端连接浸浴铺板的曲臂旋转吊臂式结构的方式送入或送出浸浴缸体内。可以看出带动浸浴铺板进出浸浴缸体的升降进出装置都在浸浴铺板的周围相对位置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受力点。一方面对于吊装方式而言,由于铺板与吊装机构之间众多连接件的阻碍,导致连接结构难以彻底消毒,而且铺板的外表面也无法做到完整套设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另一方面对于升降移位方式而言,虽然患者的移送便捷,但是由于铺板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冲浪机理的不同,导致铺板难以彻底消毒,也无法铺设一次性袋状医用防水耗材;此外,现有浸浴装置中对创面进行清洗的冲浪机构,例如超声波发生器、蜗壳式浸浴冲浪机构等,普遍设置在缸体内,增加了缸体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缸体内部凹凸不平,也增加了消毒难度和消毒的不彻底性。因此,现有浸浴装置普遍消杀难度大,不易实现彻底消毒,潜在的交叉感染几率较高。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8.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便于彻底消毒,避免浸浴交叉感染的浸浴装置,该浸浴装置通过对电动动力机构、铺板和冲浪机构等各个部件进行全新的设计与优化,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浸浴装置消毒程序繁琐,不易彻底消毒,而且存在一定交叉感染风险的弊端,具有很好地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29.首先,本实用新型中的铺板的一端与吊臂连接,另一端完全悬空,吊臂保持自然下垂状态,铺板的一端与吊臂垂直连接,另一端悬空,铺板在电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旋进或旋出缸体,上述结构使得铺板能够完全便捷套进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并且很容易在吊臂高出浸浴液的位置进行绑扎固定,将浸浴人体与浸浴铺板彻底隔离,同时也将浸浴铺板与浸浴液彻底隔离,从而有效解决多人次次第浸浴时的交叉感染问题。
30.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冲浪动力机构改变传统以水泵加压的管道式冲浪结构或叶片涡轮式的冲浪结构为主的冲浪体系,采用清洁空气作为冲浪动力,并且通过气泵可以调节冲浪力度,通过空气加热来加热或调整浸浴液温度,解决了其他浸浴冲浪装置易于藏污纳垢消毒杀菌不彻底的弊端,而且还不会产生因传统的通过加进冷/热水方式来调节水温带来的浸浴液被稀释问题。
31.再次,本实用新型基于冲浪动力机构的改进,使得缸体的内表面基本光滑平整,没有复杂的结构布设,既有利于彻底消毒,又方便在缸体内表面设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实现将浸浴者人体与浸浴缸体彻底隔离,避免人体与浸浴缸体的接触,进一步强化解决了多人次次第浸浴时的交叉感染问题。
32.又次,本实用新型冲浪动力机构的冲浪组件采用可拆卸式结构,冲浪组件结构简单体积小,一次浸浴完成,可以将冲浪组件拆卸下来,将其独立实施常规的消毒液浸泡消毒,可彻底消除冲浪组件存在的污染隐患,较之传统冲浪机构而言,消毒手段更简单,消毒效果更突出。
33.基于上述技术手段的协调作用,以更高效地解决浸浴疗法中多人次次第浸浴时的交叉感染问题。
附图说明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5.图1:本实用新型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的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本实用新型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的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本实用新型电动动力机构将铺板旋进缸体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38.图4:本实用新型铺板与吊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9.图5:本实用新型冲浪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本实用新型冲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其中,1-缸体,2-支柱,3-动力箱体,4-动力臂,5-吊臂,6-铺板,7-插接孔,8-横撑,9-加强筋,10-冲浪动力机构,11-空气净化器,12-气泵,13-空气加热器,14-冲浪组件,15-输气管道,16-冲浪管,17-冲浪口,18-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43.参阅图1-3,预防交叉感染的独臂回旋浸浴康复装置,包括容纳浸浴液的缸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缸体1外侧的电动动力机构、冲浪动力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缸体1设置浸浴液进口和浸浴液出口,所述电动动力机构和冲浪动力机构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动动力机构包括动力箱体3、电机、动力臂4和吊臂5,所述动力臂4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箱体3连接,所述动力臂4在电机的作用下绕水平轴线做圆周运动,所述动力臂4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吊臂5活动连接,所述吊臂5保持自然下垂状态,所述吊臂5与铺板6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铺板6的另一端悬空,所述铺板6在所述电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旋进或旋出缸体1。
44.上述结构中的,动力臂4在电机的作用下绕水平轴线做圆周运动,其中的水平轴线指动力臂4与动力箱体3之间连接的水平轴线,动力臂4可以绕该水平轴线在某一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使得动力臂4既能实现一定的位移,又能为铺板6旋进或旋出缸体1提供一定的高度差,使得铺板6能够旋进或旋出缸体1。
45.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动力机构为铺板6旋进与旋出浸浴缸体1提供支撑与动力。作为优选,电动动力机构设置在支柱2上,所述支柱2与所述动力箱体3通过电机连接,所述动力箱体3在电机的作用下绕所述支柱2的垂直轴线在设定角度内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样的结构设计为浸浴铺板6和吊臂5的拆卸与分离提供方便,使之不受浸浴缸体1的空间局限,上述设定角度可以选择0-360
°
内的任一值。
46.通过上述动力箱体3、动力臂4和吊臂5的配合,使得铺板6能够顺利可控地旋进和
旋出浸浴缸体1。
47.上述所使用的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或其他常规可调整或设定旋转角度的电机。
48.在本实用新型中,吊臂5始终保持自然下垂状态,吊臂5与铺板6的一端垂直连接,铺板6的另一端悬空,吊臂5与铺板6构成稳定的三维直角坐标状态,无论动力臂4处于任何位置,浸浴铺板6与吊臂始终垂直,保证浸浴的安全性。
49.由于铺板6与吊臂5采用上述连接方式,使得铺板6能够便捷地完全套设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而且吊臂5结构简单,铺板6的一端与吊臂5的末端连接,另一端悬空,套设铺板6的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的绑扎口能够很容易地套住吊臂5,使得吊臂5高于浸浴液表面的部分可被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包裹起来,这样在正常使用中不会使浸浴液接触到吊臂5和铺板6,实现人体与浸浴铺板6的彻底隔离,实现浸浴铺板6与缸体1内浸浴液的彻底隔离,实现双不接触的双重目的,从而解决不利于浸浴者康复的交叉感染问题。
50.为了便于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的绑扎,可以选择在吊臂5高于浸浴液液面以上的位置设置绑扎装置,以便于收口扎紧。
51.参阅图3,使用时,首先通过分别控制动力箱体3和动力臂4的旋转角度,将铺板6调整至所需位置,采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套在铺板6的表面,并在吊臂5的适宜高度收口绑扎;采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铺设在缸体1的内表面,并在缸体1的边缘处压紧固定;然后在缸体1内准备适宜温度的浸浴液,接着将患者移至铺板6上,将铺板6旋进缸体1内,即可开始浸浴。浸浴结束后,铺板6旋出缸体1的操作与上述步骤相反,不再赘述。
52.在本实用新型中,浸浴液进口可以连接热水源或冷水源,在缸体1内混合至适宜温度,也可以热水与冷水混合温度适宜后由浸浴液进口直接输入缸体1内。
53.缸体1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从而隔离浸浴缸体1与缸体1内浸浴液的接触,解决了浸浴缸体1及冲浪动力机构消毒不彻底带来的交叉感染问题。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一人一换,省时省工,卫生健康。
54.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浸浴铺板6与吊臂5采用嵌入式连接,既可快速连接,又可拆卸分离。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铺板6的一端设置插接孔7,所述吊臂5的底端设置与所述插接孔7适配的横撑8,插接孔7的数量可以为2个或3个,横撑8的形状与插接孔7适配。铺板6与吊臂5的上述连接方式便于铺板6与吊臂5的组装与拆卸,同时避免多余的连接件阻碍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隔离作用的真正实现。
55.进一步的,所述吊臂设置加强筋9,以使吊臂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更长。
56.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冲浪动力机构10包括空气净化器11、气泵12、空气加热器13和冲浪组件14所述气泵12的进口与空气净化器11的出气端连接,所述气泵12的出口与所述空气加热器13连接,所述空气加热器13通过输气管道15与若干冲浪组件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冲浪动力机构10整体设置在缸体1的外侧,与现有的管道式冲浪机构和叶片波轮式冲浪机构均不同,本实用新型冲浪动力机构10仅有冲浪组件14伸入缸体1的浸浴液中,与缸体1的结构独立,使得缸体1具有光滑平整的内表面成为可能,使得缸体1的消毒更为便捷、高效,也使得缸体1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的真正隔离效果得以突显。
57.其中,空气净化器11内置可更换空气滤芯,经过滤的空气为冲浪提供清洁的气体,
不污染浸浴液。气泵12用于为空气提供动力,同时在浸浴液温度的变化中能够通过调整风量的大小辅助完成对温度的调节。空气加热器13用于对清洁空气进行加热,通过温热空气冲浪可以加热浸浴液或调整和维持浸浴液的温度,尤其当浸浴液为药液时,不会稀释浸浴液的浓度,克服了传统以热水或冷水加入的方式调节浸浴液温度对浸浴液浓度造成稀释,不利于药效发挥的弊端。
58.参阅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冲浪组件包括与所述输气管道15的端部可拆卸式密封连接的冲浪管16、设置在所述冲浪管16上的若干冲浪口17、以及设置在所述冲浪口17内用于防止浸浴液回流的单向阀门。浸浴过程中,冲浪组件由缸体1的上部敞口伸入缸体1内部;浸浴结束后,冲浪组件可由输气管道15上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消毒。单向阀门的设置可防止浸浴液回流倒灌而污染输气管道15等器件。
59.在本实用新型更优选的一些方案中,输气管道15与冲浪管16之间可连接加长软管,以方便手持,在浸浴完成后将患者的身体表面吹干。
6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冲浪组件为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缸体1的侧壁和/或底部,以使所述缸体1内的浸浴液产生紊流,产生类似人工反复搓洗的效果。
61.本实用新型的冲浪动力机构10,采用经过净化的空气、经气泵12加压和加热后的洁净的温热空气作为温升动力与冲浪动力,经输气管道15输出到冲浪口17。冲浪组件安置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的内部,不与缸体1的表面及内壁直接接触,直接伸入浸浴液中。冲浪组件为多个,可以为2个、3个或4个,分别设置在浸浴液缸体1内部的不同位置,冲浪口17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或3个,出气口的方向可一致,可对向,可互逆。冲浪动力作用时,浸浴缸体1内的浸浴液在空气动力下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涡状水流,或对向互冲的水流,或正反互逆的水流,冲刷涤荡浸浴者身体表面,进行清洗和按摩理疗。加热后的清洁热空气,可以对浸浴缸体1内的浸浴液进行续热,补充散发掉的热量,以保持水温恒定;在保持缸体1内浸浴液温度恒温的同时,也保持了缸体1内的药液浓度的稳定,使药液浓度不被稀释,从而解决了其他同类设备单纯靠不断添加热水来维持缸体1内液体温度,忽略了不断加入热水使药液浓度被稀释的问题。浸浴者浸浴后,护理人员还可以手持冲浪组件14用加热后的清洁温热空气,对浸浴者进行身体暖风烘干的操作。
6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缸体1内设置若干第一温度感应探头,以检测所述浸浴液的实时温度,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探头与控制器连接,以将浸浴液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空气加热器13和气泵12连接,所述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浸浴液的温度信号转换为温度数据,并将该温度数据与浸浴液的预设温度进行比对,以实时调整所述空气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和所述气泵12的风量,通过升温或降温来达到和/或维持所述浸浴液的温度与预设温度相同。
63.在本实用新型中,浸浴液的调温可以通过检测浸浴液的温度与浸浴液预设温度的差值以调整空气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和气泵12的风量来实现。例如,当检测到的浸浴液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空气加热器13在控制器的指令下降低加热温度,同时气泵12在控制器的指令下调整鼓风量,从而以更低温度的清洁气体的输入使得浸浴液的高温能够更快地回落至预设温度;当检测到的浸浴液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空气加热器13在控制器的指令下提高加热温度,同时气泵12在控制器的质量下调整鼓风量,从而以更高温度的清洁气体的输入使得浸浴液的低温能够更快地得以回升。上述温度的调节对浸浴液的浓度不会产生任
何影响,克服了传统的加热水或加冷水的调温方式使得浸浴液的体积增加而造成浸浴液稀释的不足。
64.其中,气泵12的风量决定冲浪气流的力度大小,冲浪的力度可分为若干等级,气泵12根据接收到的控制器的指令调节鼓风量的大小。
6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输气管道15内设置第二温度感应探头,以检测所述输气管道15内的实时热风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探头与控制器连接,以将热风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将接收到的热风温度信号转换为温度数据,并将该温度数据与浸浴液的预设温度进行比对,以实时调整所述空气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和所述气泵12的风量,通过升温或降温来达到和/或维持所述浸浴液的温度与预设温度相同。
66.在本实用新型中,浸浴液的加热和恒温控制也可以通过检测输气管道15内的热风温度与浸浴液预设温度的差值以调整空气加热器13的加热温度和气泵12的风量来实现。
67.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浸浴液进行加热和恒温控制,这两个角度分别是缸体1内的浸浴液和输气管道15输入的热空气,从而实现对浸浴液加热和恒温使用的高效联动控制。
6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缸体1的外侧面设置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电源开关、用于显示浸浴液温度的温度显示屏、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第一开关。控制面板的设置可方便医护人员对浸浴液的温度及浸浴程序进行常规操作。
6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柱2为电动升降柱,所述动力箱体在电机的作用下沿所述支柱的垂直轴线作升降往复运动。
70.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控制所述电动升降柱的第二开关。采用可升降式支柱,方便患者的移位,增加患者旋进与旋出缸体1的可操作空间。
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缸体1的底面呈浅漏斗状,所述浸浴液出口位于浅漏斗状区域的最低端,所述浸浴液出口设置放液单向阀门,所述放液单向阀门与控制器连接,从而使得浸浴液能够彻底、顺利、可控地排出至缸体1外部。
7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缸体1内设置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浸浴液进口设置进液单向阀门,所述进液单向阀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实时接收所述水位传感器传输的水位信号,并将该水位信号转换为水位数据,当该水位数据到达预设水位时,关闭所述进液单向阀门。水位传感器、进液单向阀门和控制器的设置及其连接方便使用者知晓和控制浸浴液的输入量。
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柱2的底部连接若干条支腿18,其中一条所述支腿18与所述缸体1连接。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铺板6与吊臂5采用一端嵌入式连接,铺板6用于承载患者,因此需要关注支腿18的固定及配重问题,如果支腿18不能很好的固定或做适宜的配重,则电动动力机构整体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倾斜,但是如果对支腿18做单独的配重,则装置整体的重量及空间占用会明显增加,为此,本实用新型基于结构的整体优化设计,将其中一条支腿18与缸体1连接,即其中一条支腿18与缸体1连接在一起,向缸体1借力,将缸体1当作一条支腿或配重块,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在不增加装置重量或体积的情况下,电动动力机构得以稳定可靠地使用,还省去了额外加装配重块的成本。
74.参阅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支腿18为两条,所述支腿
18自所述支柱2的末端向侧面延伸呈八字型。支腿18为电动动力机构提供力量支撑,采用两条支腿18,且呈八字型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稳定,其中一条支腿18与缸体1连接,另一条支腿18可做辅助支撑,两条支腿18合力能够更安全地为患者旋进或旋出缸体1提供稳定支撑。
75.为便于移动,缸体1的底部及支腿18的底部均可设置若干带刹车的移动轮。
76.本实用新型基于对电动动力机构、冲浪动力机构10等的结构改进,使能够有效减少感染、便于彻底消毒的以下措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首先,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完全套进式包裹浸浴铺板6,隔离浸浴者人体与浸浴铺板6的接触;其次,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水耗材完全隔离浸浴缸体1与浸浴液体的接触;再次,使用洁净空气作为冲浪动力,解决了其他浸浴冲浪装置易于藏污纳垢消毒杀菌不彻底的弊端;又次,冲浪组件可拆卸下来,以其不大的体积,实施常规消毒液浸泡消毒,可彻底消除冲浪组件存在的隐患。四重作用之下,细菌病毒无处可藏,可真正起到预防多人次次第浸浴时的交叉感染问题。
7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