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7537发布日期:2022-07-13 04:5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科康复训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科,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抽搐)、帕金森、癫痫、脑瘫、共济失调、扭转痉挛、孤独症、老年性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疾病,采用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变学检查等检测手段。同时诊治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需要对部分患者进行腿部功能训练,但是现存的训练装置无法对患者进行较轻强度的训练,造成患者腿部承受较大的压力,影响患者的恢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发明人设计了本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旨在改善现存的神经科训练装置无法对患者进行较轻强度的训练,造成患者腿部承受较大的压力,影响患者的恢复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康复用训练座椅,还包括位于训练座椅前方下端的腿部用训练组件,训练组件包括支撑机构和套设在支撑机构的跑步带,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支撑板和位于两个支撑板之间的滚柱,支撑机构还包括位于支撑板前端的管状电机,管状电机带动跑步带运动,训练组件还包括位于对称放置在支撑机构两侧且与训练座椅连接的两个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升降板、下端螺纹穿过升降板的螺杆和输出轴与螺杆连接的电机,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便于为神经科患者提供腿部轻度康复训练装置,以便让患者坐立在训练座椅上脚踏跑步带,通过跑步带的转动训练患者的腿部的行走能力,避免患者站立训练时承载自身的重力造成患者不适,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做铺垫,滚柱的设置便于为跑步带的转动提供支撑,同时承载患者腿部的作用力,管状电机的设置便于通过其转动带动跑步带转动,为患者模拟行走提供便利,螺杆的设置便于通过其转动调整升降板的高度,进而调整支撑机构的高度,为不同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提供便利,防止因训练组件位置固定影响其使用,电机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带动螺杆转动。
6.进一步的,升降板包括连接板和安装在连接板侧边的滑动卡板,滑动卡板的端面垂直开设有螺纹孔,连接板靠近支撑机构的侧面下端垂直开设有插槽且在插槽的侧边开设有限位槽,连接板后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滑动卡槽、连接板和滑动卡板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机构稳定安装在训练座椅的支撑腿上,为训练组件稳定工作提供支撑,插槽的设置便于为调节电机输出轴插入提供空间,以便通过调节电机的工作调整训练组件的状态,当不使用训练组件时使其处于竖直状态,进而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限位槽、限位框的设置便于为限位板的插入提供空间,且限位框、限位槽与限位板配合使训练组件稳定的处于不同的状
态。
7.进一步的,训练座椅前侧两个支撑腿相互靠近侧面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滑动卡槽,滑动卡板、螺杆和电机安装在滑动卡槽内,且螺杆螺纹穿过螺纹孔。
8.进一步的,两个支撑板相互远离侧面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电机,且调节电机的输出轴稳定安装在插槽内。
9.进一步的,支撑板上侧面外边缘的后端开设有卡扣槽,卡扣槽位置处设置有限制机构,卡扣槽的设置便于为卡扣板的安装和移动提供通道,以便根据训练组件状态的变化控制限位板移动插入限位槽或限位框内,限制机构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限制训练组件的位置,进而使训练组件稳定的处于不同状态。
10.进一步的,限制机构包括限位板、安装在限位板下方一端的卡扣板和螺纹贯穿卡扣板的螺纹杆,螺纹杆的一端与动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卡扣板活动安装在卡扣槽内,动力电机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带动螺纹杆转动,进而带动卡扣板在卡扣槽内移动。
11.进一步的,限位板随着训练组件状态的变化插入限位槽或限位框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便于为神经科患者提供腿部轻度康复训练装置,以便让患者坐立在训练座椅上脚踏跑步带,通过跑步带的转动训练患者的腿部的行走能力,避免患者站立训练时承载自身的重力造成患者不适,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做铺垫,螺杆的设置便于通过其转动调整升降板的高度,进而调整支撑机构的高度,为不同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提供便利,防止因训练组件位置固定影响其使用,限制机构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限制训练组件的位置,进而使训练组件稳定的处于不同状态。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训练组件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板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训练座椅;11、滑动卡槽;2、训练组件;3、滑动卡槽;31、支撑板;311、卡扣槽;32、滚柱;33、状电机;34、调节电机;35、限制机构;351、限位板;352、卡扣板;353、动力电机;354、螺纹杆;4、跑步带;5、升降板;51、插槽;52、限位槽;53、连接板;54、滑动卡板;55、螺纹孔;6、螺杆;61、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
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21.实施例:参照图1-图5所示:一种神经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康复用训练座椅1,训练座椅1前侧两个支撑腿相互靠近侧面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滑动卡槽11,还包括位于训练座椅1前方下端的腿部用训练组件2,训练组件2包括支撑机构3和套设在支撑机构3的跑步带4,支撑机构3包括两个平行放置的支撑板31和位于两个支撑板31之间的滚柱32,两个支撑板31相互远离侧面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电机34,支撑板31上侧面外边缘的后端开设有卡扣槽311,卡扣槽311位置处设置有限制机构35,限制机构35包括限位板351、安装在限位板351下方一端的卡扣板352和螺纹贯穿卡扣板352的螺纹杆354,螺纹杆354的一端与动力电机353的输出轴连接,卡扣板352活动安装在卡扣槽311内,支撑机构3还包括位于支撑板31前端的管状电机33,管状电机33带动跑步带4运动,训练组件2还包括位于对称放置在支撑机构3后端两侧且与训练座椅1连接的两个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升降板5、下端螺纹穿过升降板5的螺杆6和输出轴与螺杆6连接的电机61,升降板5包括连接板53和安装在连接板53侧边的滑动卡板54,滑动卡板54的端面垂直开设有螺纹孔55,滑动卡板54、螺杆6和电机61安装在滑动卡槽11内,且螺杆6螺纹穿过螺纹孔55,连接板53靠近支撑机构3的侧面下端垂直开设有插槽51且在插槽51的侧边开设有限位槽52,连接板53后侧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且调节电机34的输出轴稳定安装在插槽51内,限位板351随着训练组件2状态的变化插入限位槽52或限位框内。
22.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便于为神经科患者提供腿部轻度康复训练装置,以便让患者坐立在训练座椅上1脚踏跑步带4,通过跑步带4的转动训练患者的腿部的行走能力,避免患者站立训练时承载自身的重力造成患者不适,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做铺垫,滚柱32的设置便于为跑步带4的转动提供支撑,同时承载患者腿部的作用力,管状电机33的设置便于通过其转动带动跑步带4转动,为患者模拟行走提供便利,螺杆6的设置便于通过其转动调整升降板5的高度,进而调整支撑机构3的高度,为不同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提供便利,防止因训练组件2位置固定影响其使用,电机61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带动螺杆6转动。
23.滑动卡槽11、连接板53和滑动卡板54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机构3稳定安装在训练座椅1的支撑腿上,为训练组件2稳定工作提供支撑,插槽51的设置便于为调节电机34输出轴插入提供空间,以便通过调节电机34的工作调整训练组件2的状态,当不使用训练组件2时使其处于竖直状态,进而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限位槽52、限位框的设置便于为限位板351的插入提供空间,且限位框、限位槽52与限位板351配合使训练组件2稳定的处于不同的状态。
24.卡扣槽311的设置便于为卡扣板352的安装和移动提供通道,以便根据训练组件2状态的变化控制限位板351移动插入限位槽52或限位框内,限制机构35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限制训练组件2的位置,进而使训练组件2稳定的处于不同状态。
25.动力电机353的设置便于通过其工作带动螺纹杆354转动,进而带动卡扣板352在卡扣槽311内移动。
26.安装时,将训练组件2通过调节机构稳定安装在训练座椅1上,且将训练组件2与训
练座椅1的控制系统连接,工作时,当患者坐立在训练座椅1上后,使用人员操作控制系统使电机61工作调整训练组件2的高度,使患者的脚掌抵压跑步带4,启动管状电机33工作带动跑步带4转动,进而使患者模拟行走,当训练完成后,使调节电机34工作调整训练组件2处于竖直状态,并通过动力电机353工作带动限位板351插入限位框内使其稳定处于竖直状态。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