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通冲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69354发布日期:2022-07-23 10:11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通冲吸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的三通冲吸器领域。


背景技术:

2.三通冲吸器主要用于人体腹腔内血液的冲吸,如申请号200820165416.9的可持式三通冲吸器,包括手柄,手柄的前端设有冲吸管,手柄上设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内设有转动连接的阀芯,阀芯上设有伸出控制阀门的阀门手柄,阀门手柄可带动阀芯转动,手柄的后端设有进水接口和吸水接口,进水接口连接冲水设备,吸水接口连接吸水设备,手柄内设有与进水接口连接的进水管,手柄内设有与吸水接口连接的吸水管。通过转动阀芯使冲吸管与进水管或吸水管连通,当冲吸管与进水管连通时,冲洗水依次经过进水接口、进水管和冲吸管进入腹腔,冲洗腹腔内的血液;当冲吸管与吸水管连通时,腹腔内的冲洗水以及冲洗下的血液依次进过冲吸管、吸水管、吸水接口排出。
3.现有三通冲吸器控制冲洗流速的方式是通过控制阀芯的转动角度实现,医生通过控制阀芯的转动角度改变冲吸管与进水管之间的通道面积大小,但阀芯受冲洗水冲击容易发生角度改变,从而冲洗流速改变,不能稳定的维持在医生所要的冲洗流速上,需要再次进行调节,这就导致三通冲洗器的使用较为麻烦。相应的,现有三通冲吸器控制吸水流速的方式也是通过控制阀芯的转动角度实现的,医生通过控制阀芯的转动角度改变冲吸管与吸水管之间的通道面积大小,但阀芯受冲洗水冲击容易发生角度改变,从而吸水流速改变,不能稳定的维持在医生所要的吸水流速上,需要再次进行调节,这也导致三通冲洗器的使用较为麻烦。
4.因此,现有三通冲洗器存在使用较为麻烦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通冲吸器。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较为方便和使用效果较好的优点。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三通冲吸器,包括管状的前壳体,前壳体的外侧设有管状的后壳体,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前壳体的前端伸出后壳体并设有冲吸管,前壳体的后端设有流道板,流道板上设有通孔,流道板的后侧设有与后壳体固定的分流板,分流板上设有进水孔和吸水孔,进水孔和吸水孔均垂直于分流板,进水孔的后端设有进水软管,进水软管上设有进水接口,吸水孔的后端设有吸水软管,吸水软管上设有吸水接口。
7.前述的三通冲吸器中,所述后壳体的后端设有封板,封板上设有进水硬管和吸水硬管,进水软管通过进水硬管连接进水接口,进水软管和进水接口分别位于封板的两侧,吸水软管通过吸水硬管连接吸水接口,吸水软管和吸水接口分别位于封板的两侧。
8.前述的三通冲吸器中,所述流道板与前壳体直接设有第二密封圈,流道板上设有螺钉,螺钉穿过流道板的轴线与与分流板固定,螺钉上套有弹簧,弹簧和分流板分别位于流
道板的两侧。
9.前述的三通冲吸器中,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吸水孔的截面形状和进水孔的截面形状均为c形并均与流道板保持同轴,通孔的截面包角、吸水孔的截面包角和进水孔的截面包角均为70-90
°
,所述通孔、吸水孔和进水孔均围绕流道板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
10.前述的三通冲吸器中,所述分流板的前侧端面上设有定位珠螺丝,定位珠螺丝位于进水孔和吸水孔之间,所述流道板的后侧端面上设有三个周向分布的凹槽,凹槽与定位珠螺丝配合。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分流板来控制三通冲洗器内水流的通断以及水流的流向,由于分流板的旋转面与水流的流动方向保持垂直,水流流动不会在分流板上产生驱动分流板旋转的力矩,从而使分流板调定后不会收水流冲击而旋转,保持冲洗流速和吸水流速恒定,持续维持在医生所要的流速上,不需要再次调节,从而使三通冲洗器的使用较为方便。通过在流道板上设有螺钉,在螺钉上套设弹簧,使分流板和流道板之间时刻保持紧贴状态,增加分流板和流道板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流窜道,保持水压,提高三通冲洗器的使用效果。通过将通孔截面、进水孔截面和吸水孔截面均设置为c型,使得分流板旋转后,具有较大的行程才能使通孔与进水孔完全重叠,或者通孔与吸水孔完全重叠,使得调节水流流速时,水流流速变化更加线性,便于医生调节至其所想到的水流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三通冲洗器使用的便利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较为方便和使用效果较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3.图2是流道板的右视图。
14.图3是分流板的左视图。
15.附图中的标记为:1-前壳体,2-后壳体,3-第一密封圈,4-冲吸管,5-流道板,6-通孔,7-分流板,8-进水孔,9-吸水孔,10-进水软管,11-进水接口,12-吸水软管,13-吸水接口,14-封板,15-进水硬管,16-吸水硬管,17-第二密封圈,18-螺钉,19-弹簧,20-定位珠螺丝,21-的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17.实施例。一种三通冲吸器,如图1所示,包括管状的前壳体1,前壳体1的外侧设有管状的后壳体2,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前壳体1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一密封圈3配合的第一环形槽,后壳体2的内周面上设有与第一密封圈3配合的第二环形槽,第一密封圈3不仅可以实现前后壳体间的密封,还可以避免前后壳体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相对轴向移动,前壳体1的前端伸出后壳体2并设有冲吸管4,前壳体1的后端设有流道板5,流道板5上设有通孔6,流道板5的后侧设有与后壳体2固定的分流板7,分流板7上设有进水孔8和吸水孔9,进水孔8和吸水孔9均垂直于分流板7,进水孔8的后端设有进水软管10,进水软管10上设有进水接口11,吸水孔9的后端设有吸水软管12,吸水软管12上设有吸水接口13。
18.所述后壳体2的后端设有封板14,封板14上设有进水硬管15和吸水硬管16,进水软管10通过进水硬管15连接进水接口11,进水软管10和进水接口11分别位于封板14的两侧,吸水软管12通过吸水硬管16连接吸水接口13,吸水软管12和吸水接口13分别位于封板14的两侧。
19.所述流道板5与前壳体1直接设有第二密封圈17,流道板5上设有螺钉18,螺钉18穿过流道板5的轴线与与分流板7固定,螺钉18上套有弹簧19,弹簧19和分流板7分别位于流道板5的两侧。
20.所述通孔6的截面形状、吸水孔9的截面形状和进水孔8的截面形状均为c形并均与流道板5保持同轴,通孔6的截面包角、吸水孔9的截面包角和进水孔8的截面包角均为70-90
°
,所述通孔6、吸水孔9和进水孔8均围绕流道板5的轴线周向均匀分布。
21.所述分流板7的前侧端面上设有定位珠螺丝20,定位珠螺丝20位于进水孔8和吸水孔9之间,所述流道板5的后侧端面上设有三个周向分布的凹槽21,凹槽与定位珠螺丝20配合,其中一个凹槽21和通孔6关于流道板5的轴线对称分布,另外两个凹槽21分别靠近通孔6的两侧。
22.工作原理:将进水接口11连接冲水设备,将吸水接口13连接吸水设备。初始状态下,如图2和图3所示,通孔6被分流板7阻挡,三通冲吸器内没有任何水流经过。需要进行冲洗时,使前壳体1和后壳体2相对正向旋转,使进水孔8与通孔6连通,水流从冲水设备流出,经进水接口11、进水硬管15、进水软管10、进水孔8、通孔6、前壳体1,从冲吸管4流出,通过控制相对正向旋转的角度,改变进水孔8与通孔6的重叠面积,改变水流速度,当前壳体1和后壳体2相对正向旋转至明显感受到阻力突然增加时,说明定位珠螺丝20与其中一个凹槽21建立连接,进水孔8与通孔6完全重叠,水流速度已经达到最大,不能再继续旋转。冲洗后关闭,先使前壳体1和后壳体2相对反向旋转,随着旋转进行,直至又出现阻力突然增加时,说明已经通孔6再次位于进水孔8和吸水孔9之间,被分流板7阻挡,没有任何水流能通过流道板5。然后进行吸引,使前壳体1和后壳体2继续相对反向旋转,使吸水孔9与通孔6连通,腹腔内的水和血液经冲吸管4、前壳体1、通孔6、吸水孔9、吸水软管12、吸水硬管16、吸水接口13进入到吸水设备中。通过在流道板5上设置三个周向分布的凹槽21、在分流板7上设置定位珠螺丝20,使三通冲洗器的最大水流冲洗状态、最大吸引水流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可被医生清楚的感知到,并避免吸水软管12和进水软管10连通,提高三通冲洗器使用的便利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