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

文档序号:30870300发布日期:2022-07-23 10:25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整形术后塑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


背景技术:

2.副乳是正常女性除双侧乳房外的多余的类乳房样肿块,多发于腋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患者可及腋窝局部隆起,重者站立位双上肢下垂时于腋下可见明显突出肿块,严重影响美观,并且有时可伴有胀痛等不适。除美学效果不佳及躯体症状外,副乳就诊的患者中也可见到类似于乳腺的良恶性疾病。副乳癌的发病率为2%~6%,该部位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加之靠近腋窝淋巴结,从而造成预后不良。副乳的存在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方式还是建议手术治疗。
3.造成副乳组织冗余外观的主要因素包括赘余松弛的腋窝处皮肤以及皮下的腺体及脂肪组织。因此手术的核心是去除多余的皮下组织、处理赘余的皮肤,并改善腋窝处整体的形态。去除皮下组织可以采取小切口吸脂并多通道切除腺体组织的方式得以完成,而如若要术后即刻即达到冗余皮肤去除的目的,则需采取腋窝甚至腋前长切口的方式得以完成,造成术后瘢痕明显,影响穿衣甚至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目前针对腋窝处赘余皮肤大多不采取手术一期切除,而是尽量利用腋窝处皮肤弹性回缩、与腋窝顶及四周组织粘连塑形的作用进而恢复腋窝处正常的形态。因此,术后对于腋窝处的压力包扎不仅起到局部压迫预防血肿的作用,对于术后腋窝处的美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当前市面上的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仅由单一弹力带组成,无法针对腋窝顶及腋窝四壁产生充分的压迫塑形效果,从而造成局部冗余皮肤受压力不均造成局部皮肤的隆起,解决此类情况可能需要二次手术进行多余皮肤的切除,给患者带来躯体及经济上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包括塑形衣主体和两个臂袖,两个所述臂袖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套设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的位置;所述塑形衣主体位于两个所述臂袖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臂袖的一端后侧缝合,用于紧贴患者的后背。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紧贴患者的后背,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多向调节的多头压力带式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绷带包扎后易松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弹力衣压力无法满足多向压迫作用的壁垒,为副乳术后腋窝处冗余皮肤的充
分弹性回缩及与腋窝深部组织充分粘连提供了可能,降低了术后因压迫塑形不佳而造成二次手术的几率。
9.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0.进一步,还包括两个束紧机构,两个所述束紧机构分别缝合在两个所述臂袖的一端或所述塑形衣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紧压患者两条手臂腋窝处的前侧。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紧贴患者的后背,同时两个束紧机构从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前侧紧压患者腋的腋窝处,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塑形效果更佳。
12.进一步,每个所述束紧机构均包括至少一根束紧带,每根所述束紧带的一端分别与对应所述臂袖的一端或所述塑形衣主体的一端缝合,且其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手术后,缠绕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进一步更全面紧压患者和腋窝处,塑形效果更佳。
14.进一步,每个所述束紧机构均包括多根所述束紧带,多根所述束紧带并排分布。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多根束紧带能够更全面的束紧患者的腋窝处,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的效果。
16.进一步,每根所述束紧带均为弹性带。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更够更好的束紧患者的腋窝处,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的效果;另外,弹性带可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无需专衣专用,使用更为方便。
18.进一步,每个所述连接件均包括魔术母贴和魔术子贴,所述魔术母贴和所述魔术子贴分别缝合在对应所述束紧带的两端,且可相互粘合。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魔术母贴和魔术子贴可相互粘合以连接束紧带的两端,以便束紧患者的腋窝处,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20.进一步,每个所述连接件均包括环形扣绳和至少一个扣子,所述环形扣绳缝合在对应所述束紧带的任意一端,所述扣子缝合在所述束紧带余下的一端,所述环形扣绳可套在所述扣子外。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环形扣绳可套在扣子外以连接束紧带的两端,以便束紧患者的腋窝处,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22.进一步,两个所述臂袖和/或所述塑形衣主体由弹性材料制成。
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无需专衣专用,使用更为方便。
24.进一步,两个所述臂袖均为短袖体。
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且节省材料。
26.进一步,所述塑形衣主体的上侧呈弧形结构。
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塑形衣主体的上侧形状与人体肩膀处的形状相匹配,以便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束紧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束紧带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3.1、塑形衣主体;2、臂袖;3、束紧带;4、魔术母贴;5、魔术子贴;6、环形扣绳;7、扣子。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5.实施例1
3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包括塑形衣主体1和两个臂袖2,两个臂袖2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套设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的位置;塑形衣主体1位于两个臂袖2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臂袖2的一端后侧缝合,用于紧贴患者的后背。
37.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2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1紧贴患者的后背,且两个臂袖2一端的后侧以及塑形衣主体1的两端分别紧压患者两条手臂腋窝处的后侧,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效果。
38.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塑形衣主体1的两端与两个臂袖2的连接处可以为弧形,使其每一端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包裹住患者手臂腋窝处的上侧和下侧,塑形效果更佳。
39.本实施例的结构简单,可多向调节的多头压力带式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绷带包扎后易松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弹力衣压力无法满足多向压迫作用的壁垒,为副乳术后腋窝处冗余皮肤的充分弹性回缩及与腋窝深部组织充分粘连提供了可能,降低了术后因压迫塑形不佳而造成二次手术的几率。
40.实施例2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两个束紧机构,两个束紧机构分别缝合在两个臂袖2的一端或塑形衣主体1的两端,分别用于紧压患者两条手臂腋窝处的前侧。
42.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2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1紧贴患者的后背,同时两个束紧机构从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前侧紧压患者腋的腋窝处,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塑形效果更佳。
43.实施例3
44.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个束紧机构均包括至少一根束紧带3,每根束紧带3的一端分别与对应臂袖2的一端或塑形衣主体1的一端缝合,且其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手术后,束紧带3缠绕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进一步更全面紧压患者和腋窝处,塑形效果更佳。
45.实施例4
46.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个束紧机构均包括多根束紧带3,多根束紧带3并排分布。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多根束紧带3能够更全面的束紧患者的腋窝处,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的效果。
47.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每根束紧带3均窄带(1-2cm),相邻两根束紧带3紧紧相邻分布,以便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
48.除上述实施方式外,每个束紧机构也可以采用一根束紧带3,此时束紧带3优选宽带(4-6cm),以便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相比较而言,一根宽带塑形的效果不如多根窄带塑形的效果。
49.需要说明的是,塑形时,医护人员可将每根束紧带3从患者手臂的后侧绕向前侧的方向绑在患者的腋窝处,也可以将每根束紧带3从患者手臂的前侧绕向后侧的方向绑在患者的腋窝处。
50.实施例5
51.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4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根束紧带3均为弹性带。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更够更好的束紧患者的腋窝处,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的效果;另外,弹性带可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无需专衣专用,使用更为方便。
52.实施例6
53.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5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均包括魔术母贴4和魔术子贴5,魔术母贴4和魔术子贴5分别缝合在对应束紧带3的两端,且可相互粘合。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魔术母贴4和魔术子贴5可相互粘合以连接束紧带3的两端,以便束紧患者的腋窝处,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5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魔术子贴5的长度可大于魔术母贴4,魔术母贴4可与魔术子贴5的任意部位粘合,以便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方便。
55.需要说明的是,魔术母贴4和魔术子贴5分别缝合在束紧带3的两端,且二者分别位于束紧带3的两侧,方便粘合,且可避免束紧带3发生扭带,增加患者塑形的舒适感。
56.实施例7
57.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5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均包括环形扣绳6和至少一个扣子7,环形扣绳6缝合在对应束紧带3的任意一端,扣子7缝合在束紧带3余下的一端,即环形扣绳6和扣子7分别位于环形扣绳6的两端,环形扣绳6可套在扣子7外。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环形扣绳6可套在扣子7外以连接束紧带3的两端,以便束紧患者的腋窝处,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58.上述环形扣绳6可缝合在对应束紧带3的一端,扣子7缝合在该束紧带3的另一端,或者环形扣绳6可缝合在对应束紧带3的另一端,扣子7缝合在该束紧带3的一端,环形扣绳6和扣子7的位置可以互换。
59.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均包括多个扣子7,多个扣子7沿束紧带3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60.需要说明的是,环形扣绳6可以缝合在束紧带3一端的端面,也可以缝合在束紧带3一端任意一侧;多个扣子7缝合在束紧带3的一侧表面,其可与环形扣绳6位于束紧带3的同一侧或两侧。
61.上述实施例7的方案与实施例6的方案为并列方案,二者均可实现束紧带3两端的
快速连接。
62.除上述实施方式外,连接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连接件包括两根系绳,通过手动将两根系绳系在一起即可实现束紧带3两端的连接,操作简便。
63.实施例8
64.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两个臂袖2和/或塑形衣主体1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涤纶面料。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方便患者穿戴,且可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无需专衣专用,使用更为方便。
65.实施例9
66.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两个臂袖2均为短袖体,可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且节省材料。
67.除上述实施方式外,两个臂袖2也可以采用半袖体或者长袖体,也其可以起到塑形效果,但是相较于上述短袖体耗材较多,成本较高。
68.实施例10
69.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塑形衣主体1的上侧呈弧形结构,设计合理,塑形衣主体1的上侧形状与人体肩膀处的形状相匹配,以便更好的起到塑形效果,增加患者穿戴的舒适感。
70.塑形衣主体1下侧的形状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直线形。
7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72.首先,手动将塑形衣穿戴在患者身上,使得塑形衣主体1紧贴患者的后背,且两个臂袖2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的位置;然后,将多根束紧带3绑在患者的手臂上,并分别通过上述任意一种连接件连接多根束紧带3的两端,以束紧患者的腋窝处,压迫塑形。
73.本实用新型设计一款可以针对腋窝顶及腋窝四周产生360
°
可调节松紧的全方位压迫作用的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是目前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74.另外,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可依据副乳患者术后腋窝不同部位的冗余皮肤产生多向性压迫作用的副乳弹力塑形衣,塑形衣的多向弹力带可对于腋窝顶及腋窝四壁皮肤产生全方位的可调节压力的压迫及塑形作用,从而使副乳术后局部赘余皮肤充分弹性回缩并与深部组织充分粘连,降低二次长切口切除的几率。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