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

文档序号:29690380发布日期:2022-04-16 11:1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

1.本发明涉及神经病理反射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是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病理检测作为常见的医学检测方法,因为其检测方式的严谨性以及准确性,被很多有经验的医师作为疾病的诊断方法。对于人体的神经中枢而言,神经中枢在受到外界的破坏时,会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但是在传统的神经中枢系统的检测方式,即生理检测需要对患者进行ct检测,进而判断患者的病理状况。对于神经中枢系统而言,病理反射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患者出现病理反射,即证明患者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此处为了严谨性进行说明,婴儿也会出现病理反射,但是其原理是一种保护反射条件)。脊髓性和脑性的各种病理反射主要是由锥体束受损后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需要针对患者在进行病理反射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射情况,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诊断。在对足部的不同位置进行不同路径的刺激时,神经中枢系统的锥体束会因为不同病变,产生不同的反应情况。因为在对患者进行病理反射检查时,需要医师根据自身的诊断经验手动判断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患者足部的指定位置以指定路径进行神经刺激动作,进而观察患者足部的反应情况,用来判断患者的神经中枢受损情况。但是根据经验进行诊断误诊率较高,并且对于年轻医师而言,其诊断经验较少,致使年轻医师很难准确的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合理的刺激。因此,基于神经中枢的反射原理设计病理反射检测装置,能够实现对患者神经刺激的智能化,并且根据患者足部所反应的刺激反射动作,对患者的神经中枢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患者神经中枢反射情况的检测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它能够实现自动对神经中枢受损患者的足部和腿部的合适位置进行有效刺激,使得患者在感受到准确的刺激后做出反射动作,使得医师能够根据患者所做出的反射动作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神经中枢受损情况,进而避免出现因为医师手动进行检测操作而因为诊断经验不足而出现误诊问题。
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与控制组件相连接的病理检测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为plc控制系统,且与所述控制组件相连接,对控制组件进行控制;所述病理检测组件包括足部刺激组件和腿部刺激组件;所述足部刺激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划动件,所述划动件为电动伸缩件,划动件连接有万向驱动件,且所述万向驱动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带动划动件以万向驱动件为圆心进行移动;所述腿部刺激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和按压件,所述按压件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且所述按压件与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的移动件相连接,使第二支撑件带动按压件进行移动;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
与人体相接触面上均设置有压力触点感应板,且两个所述压力触点感应板均与所述plc控制系统相连接。
6.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压力触点感应板连接有牵引装置,且所述牵引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件的一侧,带动压力触点感应板沿第一支撑件与人体的接触面滑动;所述牵引装置将压力触点感应板牵引滑动后,所述划动件与人体皮肤相接触。
7.所述万向驱动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所述划动件设置在从动齿轮的外端面处,所述主动齿轮配合连接的伺服电机带动主动齿轮进行转动,且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配合,主动齿轮转动驱动从动齿轮带动划动件进行旋转;所述万向驱动件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带动万向驱动件整体进行旋转。
8.所述足部刺激组件连接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带动足部刺激组件进行横向移动;所述滑动组件为丝杠传动机构,所述足部刺激组件上设置有与第一支撑件配合的滑块,且所述滑块落入到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的滑槽中;所述丝杠传动机构的丝杠穿过所述滑动配合设置的螺纹孔,且所述丝杠的一端连接有转动件。
9.所述电动伸缩件为电动伸缩杆,且所述电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压力感应端头,所述压力感应端头与所述电动伸缩杆相连接。
10.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移动件均连接按压件后,配合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压力触点感应板外侧;所述移动件为伺服推杆,所述伺服推杆设置在第二支撑件上,且所述伺服推杆与按压件相连接。
11.所述按压件为夹持按压夹具,所述夹持按压夹具与所述伺服推杆相连接,在伺服推杆的带动下进行移动;所述夹持按压夹具的开闭端朝向第二支撑件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设置。
12.所述夹持按压夹具内设置有双轴推杆,且所述双轴推杆的两个伸缩端分别与所述夹持按压夹具的两夹板相连接。
13.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固定或可拆卸或转动连接。
14.对于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5.s1,患者平躺,并使患者的足部、腿部分别对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产生作用力,并将识别的作用力图像传递给plc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16.s2,plc控制系统控制足部刺激组件进行足部刺激;丝杠传动机构连接的转动件带动丝杠进行转动,带动足部刺激组件运动到合适位置后,牵引装置带动第一支撑件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离开第一支撑件,划动件与人体足部相接处,且在万向驱动件的带动下,对患者的足部产生刺激,使患者产生反射动作;
17.s3,plc控制系统控制腿部刺激组件进行腿部刺激;夹持按压夹具在移动件的带动下运动到患者腿部的肌肉处,此时夹持按压夹具内的双轴推杆收缩,带动夹持按压夹具的夹板对患者的腿部肌肉夹持产生刺激,使患者产生反射动作;
18.s4,医师观察患者在足部和腿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反射动作,并且判断患者所发生的反射动作是否为病理反射,进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神经中枢受损的情况。
19.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0.1、本装置设置的足部刺激组件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足部产生刺激,因为对于患者足部刺激而言,不同患者的足部大小不同,因此在对患者足部进行刺激时,需要准确的对患者
足部神经产生刺激。而本装置设置的压力触点感应板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足部大小压力图像,使得本装置的plc控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信息,控制足部刺激组件对患者的合适位置进行刺激,进而提高对患者足部刺激的准确程度。
21.2、本装置设置的腿部刺激组件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腿部产生刺激,因为在对患者的腿部产生刺激时,只需要识别到患者腿部腓肠肌等肌肉群的正确位置后,即可对患者的腿部位置产生刺激,并且在本装置的第二支撑件上也设置压力触点感应板对患者的腿部压力图像进行识别,进而使腿部刺激组件能够对患者的合适位置进行有效刺激,产生反射条件。
附图说明
22.附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3.附图2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24.附图3是本发明足部刺激组件结构示意图。
25.附图4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26.附图5是本发明足部刺激组件结构示意图。
27.附图6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7是本发明腿部刺激组件结构示意图。
29.附图中所示标号:
30.1、足部刺激组件;2、腿部刺激组件;3、第一支撑件;4、划动件;5、电动伸缩件;6、万向驱动件;7、第二支撑件;8、按压件;9、移动件;10、压力触点感应板;11、壳体;12、主动齿轮;13、从动齿轮;14、伺服电机;15、转动电机;16、丝杠传动机构;17、滑块;18、滑槽;19、压力感应端头;20、伺服推杆;21、夹持按压夹具;22、双轴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
32.本发明所述是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在对本装置进行结构描述之前,需要对神经中枢受损时的各项症状以及病理检测方法进行描述:
33.因为当神经中枢受损时,在对患者进行神经刺激实验时,患者会表现出不同于正常人的病理反射条件,使得医师能够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病理反射,进而判断患者神经中枢中损伤的严重程度,但是在传统的神经中枢病理检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经验,处刺激产生反射条件的位置,进而使患者产生反射条件。因为需要医师手动进行操作检查,因此对于年轻医师而言不友好,因为年轻医师的实操经验较少,进而很容易出现误诊的事情,但是相比于其他病理情况而言,在对神经中枢进行检查时,病理反射是证明锥体束受损的中药判断条件。而对于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有下述: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临床上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伸,只能认为
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2.戈登征: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3.查多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指背屈,即为阳性。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4.基于上述病理反射条件的神经反射特点,对本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35.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与控制组件相连接的病理检测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为plc控制系统,且与所述控制组件相连接,对控制组件进行控制;利用plc控制系统实现对本装置中的病理检测组件进行控制,使得病理检测组件根据plc控制系统做出的实时控制操作。并且plc控制系统在对病理检测组件进行控制时,能够实现对病理检测组件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单独控制,进而在电路元件层面上,具有一个控制病理检测组件的“大脑”,方便工作人员对病理检测组件进行控制。
36.所述病理检测组件包括足部刺激组件1和腿部刺激组件2;根据上述对神经中枢受损时,所对应的具体症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而传统的刺激位置大多是患者的足部位置以及腿部位置,因为当锥体束受到损害时,发生病理反射最清晰的位置是患者下肢部位,因此本装置设置足部刺激组件1和腿部刺激组件2,进而实现对患者足部和腿部的病理反射检测。
37.足部刺激组件1(足部刺激组件1主要对上述的巴彬斯基征以及查多克征进行病理反射检测):
38.所述足部刺激组件1包括第一支撑件3和划动件4,所述划动件4为电动伸缩件5,划动件4连接有万向驱动件6,且所述万向驱动件6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上,带动划动件4以万向驱动件6为圆心进行移动;上述已经对巴彬斯基征的检测位置以及检测方式进行了描述,因此应针对检测方式进行足部刺激组件1结构上的设置。第一支撑件3对患者的足部进行支撑,并且设置的划动件4为电动伸缩件5,在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划动,使得患者足部感受到刺激,进而产生反射条件。而划动件4连接的万向驱动件6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上,带动划动件4以万向驱动件6为圆心进行移动,使得在万向驱动件6的带动下,使划动件4以指定的轨迹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刺激。
39.腿部刺激组件2(腿部刺激组件2主要对上述的戈登征进行病理反射检测):
40.所述腿部刺激组件2包括第二支撑件7和按压件8,所述按压件8设置在第二支撑件7上,且所述按压件8与设置在第二支撑件7上的移动件9相连接,使第二支撑件7带动按压件8进行移动;上述已经对戈登征的检测位置以及检测方式进行描述,但是应注意腿部刺激组件2与上述足部刺激组件1的检测方式。因为当患者的神经中枢出现受损的情况时,患者的自身可能会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因此需要使足部刺激组件1或腿部刺激组件2单独对患者进行刺激作用,进而判断患者所发生的具体症状。在腿部刺激组件2中,第二支撑件7对患者的腿部进行支撑,使得按压件8对患者的腿部神经进行按压刺激操作,使得患者的腿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反应,而因为患者的神经中枢受到损坏,进而使患者发生病理反射。
41.对于上述足部刺激组件1和腿部刺激组件2进行结构上的补充说明:
42.所述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7与人体相接触面上均设置有压力触点感应板10,且两个所述压力触点感应板10均与所述plc控制系统相连接。因为本装置区别于医师进行手动病理反射检测,因此需要使划动件4以及按压件8对患者的指定位置进行合理的刺激,
进而使患者能够发生反射条件,判断患者所发生的反射条件是正常反射条件还是病理反射。而对于不同的患者而言,其足部长度以及腿部长度会有较大的区分,而上述设置的万向驱动件6、移动件9,能够使划动件4、按压件8对患者的合适位置产生刺激。而在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7与人体相接触面上设置压力触点感应板10,进而使压力触点感应板10上所产生的压力感应图像传递给plc控制系统,使得plc控制系统能够识别患者的腿部轮廓以及足部轮廓,进而对足部、腿部的合适位置产生刺激。这对于本装置而言,需要使压力触点感应板10感受到患者足部和腿部位置的压力信息后,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控制足部刺激组件1和腿部刺激组件2进行驱动,并且对患者的合适位置进行刺激,避免出现刺激位置不正确,进而导致误诊问题的发生。
43.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连接有牵引装置,且所述牵引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的一侧,带动压力触点感应板10沿第一支撑件3与人体的接触面滑动;所述牵引装置将压力触点感应板10牵引滑动后,所述划动件4与人体皮肤相接触。因为在确定好患者足部以及腿部的位置后,不需要也不能够使患者进行移动,但是在本装置的设置中,避免第一支撑件3的设置对万向驱动件6带动划动件4对患者的足部产生刺激造成影响,因此在第一支撑件3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连接牵引装置,能够在牵引装置的带动下将第一支撑件3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进行移动,避免划动件4对患者的足部刺激产生影响(此处设置的牵引装置可以选择电动拉杆,当然为了使压力触点感应板10具有移动的行进路程空间,因此可以选择将牵引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下方位置,且配合压力触点感应板10在第一支撑件3上设置沉槽,进行第一支撑件3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滑动操作;当然此处也可以不设置牵引装置,在压力触点感应板10识别到足部压力图像后,可直接将压力触点感应板10去除,当时在于plc控制系统之间进行配合时,要注意电路设置问题)。而第二支撑件7需要患者腿部下部肌肉与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相接触,因此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的设置对腿部刺激不造成影响,因此不需要将其在压力感应后去除。
44.对上述足部刺激组件1进行结构上的进一步设置:
45.所述万向驱动件6包括壳体11和设置在壳体11内的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所述划动件4设置在从动齿轮13的外端面处,所述主动齿轮12配合连接的伺服电机14带动主动齿轮12进行转动,且所述从动齿轮13与主动齿轮12相配合,主动齿轮12转动驱动从动齿轮13带动划动件4进行旋转;所述万向驱动件6连接有转动电机15,所述转动电机15带动万向驱动件6整体进行旋转。如说明书附图图5所示,在伺服电机14的驱动下带动主动齿轮12进行旋转,而万向驱动件6整体连接有转动电机15,进而带动整个万向驱动件6进行旋转,使得在两个方向上使与从动齿轮13相连接的划动件4进行移动,对于足部刺激时,能够保障划动件4以指定的位置轨迹在足部进行划动。
46.所述足部刺激组件1连接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3上,带动足部刺激组件1进行横向移动;所述滑动组件为丝杠传动机构16,所述足部刺激组件1上设置有与第一支撑件3配合的滑块17,且所述滑块17落入到所述第一支撑件3上设置的滑槽18中;所述丝杠传动机构16的丝杠穿过所述滑动配合设置的螺纹孔,且所述丝杠的一端连接有转动件。如说明书附图图3所示,当转动件进行转动时,转动件带动丝杠进行转动,此时滑块17在丝杠转动的带动下,在滑槽18内进行移动,进而实现足部刺激组件1的横向移动,此处设置的转动件可以选择手动调节,也可以选择电机进行驱动。因为本装置对于足部刺激
组件1所处位置的精确度较高,因此在对丝杠进行设置时,选择螺距较小的丝杠进行设置,进而满足足部刺激组件1位置的精确调节,确保在丝杠进行转动时带动足部刺激组件1产生较大位移,不方便确定足部刺激组件1的位置。
47.所述电动伸缩件5为电动伸缩杆,且所述电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压力感应端头19,所述压力感应端头19与所述电动伸缩杆相连接。因为需要划动件4对足部进行刺激作用,而产生刺激作用需要对患者的足部造成一定的压力,才能够使患者产生反射条件。上述虽然描述划动件4是电动伸缩件5,能够使电动伸缩件5作用给患者足部压力,但是对于压力的大小而言,本装置在电动伸缩件5的端部,即电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压力感应端头19,如说明书附图图5所示,能够使压力感应端头19感应到作用到患者足部的压力值,进而通过感应到的压力值对电动伸缩杆的伸缩长度进行调节,使得电动伸缩杆与足部之间的作用力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对患者的足部产生合适的刺激压力值,使患者根据所感受到压力值做出反射动作。
48.对上述腿部刺激组件2进行结构上的进一步设置:
49.所述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移动件9均连接按压件8后,配合设置在第二支撑件7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外侧;所述移动件9为伺服推杆20,所述伺服推杆20设置在第二支撑件7上,且所述伺服推杆20与按压件8相连接。因为需要对患者左右腿均需要进行病理反射检测,因此在第二支撑件7上设置两个压力触点感应板10,能够分别对患者的左右腿均进行病理反射检测。所以上述设置两个移动件9带动按压件8进行移动,分别对患者的左右腿单独进行病理反射检测。
50.所述按压件8为夹持按压夹具21,所述夹持按压夹具21与所述伺服推杆20相连接,在伺服推杆20的带动下进行移动;所述夹持按压夹具21的开闭端朝向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设置。夹持按压夹具21能够实现对患者腿部腓肠肌等肌肉群的有效夹持作用,使得腿部就产生刺激后,做出反射动作。而所述夹持按压夹具21内设置有双轴推杆22,且所述双轴推杆22的两个伸缩端分别与所述夹持按压夹具21的两夹板相连接;在双轴推杆22的作用下,能够带动与双轴推杆22伸缩端相连接的两个夹板同步伸缩,对患者的肌肉产生夹持刺激,因此设置在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已经将腿部作用图像进行识别,所以不需要对夹持按压夹具21对腿部的夹持力度产生要求,即能够使患者腿部产生反射条件即可。
51.所述第一支撑件3与第二支撑件7之间固定(使得装置整体性更强)或可拆卸(方便本装置进行拆卸运输)或转动(方便在使用时能够对患者足部的侧面位置进行更加准确且有效的刺激方式)连接。
52.对于基于神经中枢反射原理的病理反射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53.s1,患者平躺,并使患者的足部、腿部分别对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7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产生作用力,并将识别的作用力图像传递给plc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54.s2,plc控制系统控制足部刺激组件1进行足部刺激;丝杠传动机构16连接的转动件带动丝杠进行转动,带动足部刺激组件1运动到合适位置后,牵引装置带动第一支撑件3上的压力触点感应板10离开第一支撑件3,划动件4与人体足部相接处,且在万向驱动件6的带动下,对患者的足部产生刺激,使患者产生反射动作;
55.s3,plc控制系统控制腿部刺激组件2进行腿部刺激;夹持按压夹具21在移动件9的
带动下运动到患者腿部的肌肉处,此时夹持按压夹具21内的双轴推杆22收缩,带动夹持按压夹具21的夹板对患者的腿部肌肉夹持产生刺激,使患者产生反射动作;
56.s4,医师观察患者在足部和腿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反射动作,并且判断患者所发生的反射动作是否为病理反射,进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神经中枢受损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