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43746发布日期:2022-05-07 15:2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医联体共享体系下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


背景技术:

2.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就是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按照网格化,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级别,然后组建成的一个联合体。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各省市贯通了省、市、县、街道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同时盘活了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在实际就医的过程中,各级的医疗服务地点能够用于各种类和各阶段的疾病服务。例如,简单的感冒发烧或治疗后阶段仅需要定量定品类的输液仅需要街道或县级的医疗服务地点。腹部长达2小时以上的非排泄感觉的绞痛,由于疑似阑尾坏死,因此需要市级或省级以上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基于阑尾坏死的急症问题,市级或省级的医疗服务地点的选择能够以距离为选择的优先项,即与患者的距离越近则作为优先推荐级。
3.即使是医疗体系完整建立,但患者在基于简单的就诊轨迹(例如,仅包含导航)选择医疗服务地点时,仅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简单的判断并选择患者认知范围内的最好的医院。一方面,上述的选择使患者需要经过长距离行进,并以溢出价值的方式在三甲医院选择医生诊治;另一方面,三甲医院的诊治容量有限,在一些县级或市级医院即可完成诊治的病患拥挤至同一家或几家三甲医院时,会导致满负载的三甲医院无法接诊一些特大或特难疾病的患者,导致这部分患者拖延诊治并增加三甲医院的诊治压力。专利号为cn11259923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患者就医路径规划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系统包括就医信息生成模块、路径规划模块、患者操作模块、时间预估模块、一键排号模块、信息汇总模块和信息存储模块;通过各组成模块的协调运作使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从备选路径确定和项目时间预估两个角度进行就医路径规划,但该方法更多的是从时间节省的目的帮助患者规划快速就医,而并未对患者提供就诊目标的指导性建议。
4.同时,对于就医向导方面,现有的医院网站或就医应用软件仅是显示一些流程指引信息,并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向导服务,就目前而言,医院的向导方式主要还是为:设有人工服务的导医台,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方便,但是随着就诊患者逐年增加、医院规模越来越大、且就诊疾病种类多样、诊疗方法和流程出现改进,导致人工导诊效率低下,且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反复咨询挂号哪个科室、挂号后需要寻找就诊科室在哪以及执行检查流程中又不断的询问检查顺序、位置等等,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非常不人性化的就诊体验。专利号为cn113130054a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就诊服务方法和系统,通过获取患者需要进行的就诊项目,并根据各就诊项目的先后顺序,生成从患者的实时位置开始依次前往这些就诊项目对应的就诊业务地点的最短路径和相应的导航信息,当患者需要进行的就诊项目中存在不具有先后顺序的就诊项目时,还依据这些不具有先后顺序的就诊项目的等待时长进行排序,再与其他已具有先后顺序的就诊项目一起形成就诊流程规划,将就诊流程规划、最短路径和导航信息发送给用户端供患者查看。
5.基于对患者疾病就诊的医院和科室的正确路径引导,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
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7.在现代医疗进程中,患者需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去寻找合适的就诊科室,并在第一次就诊过程中根据医生的要求前往采血点或影像科室,然而在医院的实际划分中,就诊科室、采血点、尿液/粪便采集点和影像科室往往距离较远,能够处于不同楼层甚至不同大楼。对于不经常就诊的患者而言,仅仅依靠简单的指示牌前往不同大楼的不同楼层的各个医疗位置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同时,在寻找路线的行进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因为指示牌选择最近的医疗位置而集中一条路线行进,造成人员的拥堵和电梯的过负载。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医院中,各个采血点、影像室或其他信息采集中心会分出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就诊室,例如彩超a室和彩超b室、采血点a室和采血点b室。而对于这些位置的排队,是基于患者的意愿,并未采用统一分派的方法,从而造成一些显眼的就诊室排队人数较多,而偏角落的就诊室人数较少,造成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和谐。
8.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基于分诊导航的目的,本发明通过生成满足患者就诊需求的,无拥堵的且相对距离较近的路径而将各个医疗位置的患者分散管理,从而保证各个医疗位置的人员均匀且减少院内或室内的移动拥挤。
9.本发明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包含:用于实时获取患者的物理位置和患者的目标就诊诊室的患者终端、采集院内或室内环境信息的信息采集移动设备和基于所述信息采集移动设备和所述患者终端发送的信息而生成就诊路径的数据处理中心。
10.在所述数据处理中心根据所述患者终端所确定或所提供的相应患者的目标就诊诊室来确定与该患者相适应的就诊路径,其中,所述就诊路径是由所述数据处理中心结合所述信息采集移动设备提供的室内环境信息并按照与人员约束条件和/或运载设备约束条件相关的方式来修订和/或所预先规划的导航路径。
11.在本发明中,患者终端提供的目标就诊诊室往往与患者行动能力直接相关,比如孕妇、腿部骨折病人、患有眼疾、精神狂躁的病人往往会去往特定诊室,特别是此类患者在医院内的病历档案可以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加以筛选的情况下,由此能够根据患者的行动能力来确定“与该患者相适应的就诊路径”,以便相应患者能够安全、舒适地抵达诊室。为此,本发明规定,患者终端在确定或提供患者的目标就诊诊室时,由患者终端与医院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交互,例如借助于医院内的自助挂号机。
12.优选地,由患者终端根据所确定的相应患者的目标就诊诊室来确定用于提供给该患者的导航路径的呈现方式。在此,在医院内的病历档案可以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加以筛选的情况下,患者终端通过直接地或间接地(例如经由医院内的自助挂号机)与数据处理中心交互,确定携带该患者终端的相应患者的行动能力。在行动能力被确定为受限时,在数据处
理中心根据相应患者的目标就诊诊室来确定与该患者相适应的就诊路径之时,该数据处理中心将该就诊路径中存在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的节点确定为“非途径点”,并据此更新患者终端的就诊路径。
13.优选地,在由于就诊路径存在“非途径点”而使得患者终端的就诊路径更新失败之时,该数据处理中心对该就诊路径中存在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的节点进行二次确定,将其中能够借助于相应信息采集移动设备来消除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的节点确定为“备选节点”。在医院中,例如电梯中设置的监控设备在确定人满为患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之时,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借助于监控设备向电梯值守人员提供特殊患者乘梯需求,由此能够将原本人满为患的“非途径点”更新为“备选节点”,并在经过电梯值守人员进行秩序维护得到较为空闲的空间之后,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借助于电梯及电梯间的监控设备(信息采集移动设备)更新为“可经行节点”。
14.优选地,就诊路径中存在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至少受人员约束条件和/或运载设备约束条件约束。人员约束条件主要指院内人员密集度是否达到符合第一阈值而被系统判定为拥堵点的条件。具体地,“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包含院内人员的位置和数量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基于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的人员位置和数量信息而计算出区域面积内的人员密集度。当人员密集度高于第一阈值时,数据处理中心在生成就诊路径时能够该就诊路径中存在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的节点确定为“非途径点”,并据此更新患者终端的就诊路径。例如,数据处理中心基于人员位置信息而发现数量超过3人的彼此接近的位置。数据处理中心针对以该位置而形成的第一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数量进行统计,并计算出该区域的人员密集度高于第一阈值。数据处理中心在生成就诊路径时能够该就诊路径中存在的“与行动能力受限相关的室内环境信息”的节点确定为“非途径点”,并据此更新患者终端的就诊路径。优选地,第一阈值能够为2人/cm2。第一区域能够为落在导航路径上的某一固定面积区域,其能够为1m*1m的范围。
1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患者终端生成患者目标就诊位置时,所述患者终端实时将路径的起点和终点,即患者当前位置和患者目标就诊位置发送至所述数据处理中心;所述患者能够根据所述数据处理中心生成的,由所述信息采集移动设备提供的与人员约束条件和/或运载设备约束条件相关的方式所预先规划的导航路径进行移动。
1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患者终端能够基于gps等设备对患者的实时位置定位,并生成第一位置信息的数据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
1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患者终端还能够允许患者通过其输入目标就诊名称。患者终端将目标就诊名称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基于目标就诊名称在数据库中搜索并生成与目标就诊名称匹配的第二位置信息。
18.就诊前规划路径以如下方式生成:数据处理中心基于患者终端提供的与患者实时物理位置相关的第一位置和由患者终端生成的与就诊需求相关的就诊科室的第二位置而生成的用于为患者提供就诊导航服务的若干行进路线。
19.人员约束条件能够与落入路径上的人员密集度相关。通过医院内的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落入路线范围的人员位置和数量,并进行路线上的人员密集度计算。在上述人员密集度达到第一阈值时,判定该位置为拥堵点。数据处理中心基于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的落入路线范围的人员位置和数量而生成人员约束条件。
20.运载设备约束条件能够与落入路径上的运载设备工作状态相关。通过医院内的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落入路线范围的运载设备的人员排队情况,并进行路线上的运载设备的工作状态计算。基于运载设备前的人员数量和运载设备的单次运载量,在运载设备的运载次数达到第二阈值时,判断该运载设备为忙碌状态。数据处理中心基于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的落入路线范围的运载设备的人员排队情况而生成运载设备约束条件。优选地,运载设备的运载次数指基于运载设备前的人员数量和运载设备的单次运载量而计算出的运载设备还需要进行的运载次数,第二阈值能够为3次。
21.数据处理中心响应于用于为患者提供就诊导航服务的若干行进路线与由拥堵点和忙碌状态的运载设备构成的行进路线之间形成的非重合区域而生成去往就诊科室的物理位置的去程用时最短的路径。
2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患者基于医嘱而需要进行第一采集项和第二采集项时,本发明中涉及的系统能够基于多项终点位置和单项出发位置的路径进行规划。优选地,第一采集项能够为采血。第二采集项能够为ct影像拍摄。
2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预先规划的导航路径的终点由患者终端基于患者的主诉病征而生成与就诊需求相关的就诊科室。
24.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各个终点位置的人员数量。优选地,各个终点位置的人员数量信息能够为该医疗信息采集点中每个医生的独立采集点的电子排队信息。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采集点的排队人数从而确定医疗信息采集类型,如第一采集项。在确定采集类型后,信息采集移动设备采集的该采集类型还设置有不同的分诊室,如在房间a进行的采血或在房间b进行的采血。信息采集移动设备能够将生成第一采集项和第二采集项集合,并基于第一采集项和第二采集项的排队人数将每个集合中的排队人数最少的集合点位置抓出,并将抓出的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
25.第一终点排队人数为第一采集项集合中的抓出数据。第二终点排队人数为第二采集项集合中的抓出数据。
26.在数据处理中心得到第一采集项和第二采集项的最少人数信息后,针对就诊后的下一级患者信息采集的多目标点路径的终点顺序是由数据处理中心根据与医嘱提供的采集内容相同的约束条件下的第一终点排队人数小于第二终点排队人数的情况下生成的。数据处理中心基于上述生成的终点顺序和患者终端采集的患者的物理位置而生成用于为患者提供就诊导航服务的若干行进路线。数据处理中心响应于用于为患者提供的患者医疗信息采集导航服务的若干行进路线与由拥堵点和忙碌状态的运载设备构成的行进路线之间形成的非重合区域而生成去往由数据处理中心根据与医嘱提供的采集内容相同的约束条件下的第一终点排队人数小于第二终点排队人数的情况下生成的医疗信息采集点的去程用时最短的路径。通过为患者呈现人数最少的信息采集点而使患者能够以减少排队时间为目的前往上述采集点,一方面节省患者的检查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使医院的各位置的资源平均。
27.由同类型的各个终点位置的人员数量比较而得到的人员数量最少的终点位置坐标值而生成起点为患者当前位置坐标值的若干行进路线。
28.数据处理中心响应于超出处于路径范围内的人体数量的第一阈值而生成去往就诊科室的去程最短路径,其中,针对去程最短路径的以下一级患者信息采集点为终点的路
径是由数据处理中心根据相同信息采集点类型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少排队人数因素的情况生成的。即,患者在根据症状确定就诊科室后,数据处理中心在考虑路径拥挤和上下梯方便的问题下生成用时最短的路径,以此保证处于疼痛、虚弱或拥有狂躁等心理疾病既往史的患者不需要经过嘈杂或拥挤的人群,并长时间等待电梯。在患者获得医嘱,需要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包含血检、尿检或影像检查)时,数据处理中心会根据信息采集移动设备传达的信息而以排队人数最少的约束条件下生成以信息采集点为终点的前往顺序。在确定终点的顺序后再次生成用时最短的路径。
2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方法还包含:基于医联体内共享的医院科室信息和疾病信息之间的匹配关系,获取具有对患者具有诊治能力的医院的院内就诊导航的多项可选择的路径;基于患者选择的,用于为患者提供导航信息的路径选择,生成用于为患者提供行进视野的节点,其中,基于患者的实时位置,至少能够向患者呈现路径上的,且靠近实时位置的三个连续节点。优选地,本方法适用于院内或室内的路径导航使用。
3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三个节点的选择:距离患者的实时位置最近的第一节点为中心,使患者明确其在路径上的对应位置;选取与第一节点连续性分布于路径上的,且分布于第一节点前和后的两个节点,在患者到达路径分支处,从而允许患者基于至少三个连续性节点构成的视野内的路径。通过醒目且容易辨识的节点或者说标志,保证患者至少能够识别眼前的短距离路径移动方向。
3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检测到患者选中匹配关系内包含的科室位置信息时,科室位置作为目标位置以规划患者所在当前位置到达目标位置的路径的方式响应患者的选择。
3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节点的筛选方法包含:
33.收集路径范围内存在的,且能够进入患者视野范围内的物体;基于物体的相似度,筛选得到在路径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物体。
3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患者提供行进视野的节点至少包含:路牌、具有形状或命名的建筑物或车站。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就诊轨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37.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弱方向感和不识文字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在医院中进行就诊时,即使提供最近的移动路径,但因为指示牌大多都是文字形式且指示不明确,会导致老年人经常性走错路线。在基于上述系统而形成的去时最短路径,本导航还能够根据三节点原则而为不识路的患者进行短距离的路径导航。在生成去时最短路径后,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与患者当前位置最近的且处于路径上的第一节点,并生成距离第一节点最近的且处于患者待前行方向的第三节点和距离第一节点最近的且处于患者经过路径的第二节点,如图1所示,从而为不需要文字和方向感即能够为患者提供导航服务。同时,在老年人发现自己前进找错标牌时,还能够通过第二节点后退回复原来的位置。
38.实施例1
3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方法包含:基于医联体内共享的医院科室信息和疾病信息之间的匹配关系,获取对患者具有诊治能力的医院的院内就诊导航的多项可选择的路径;基于患者选择的,用于为患者提供导航信息的路径选择。
4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医联体内共享的医院科室信息至少包含业务内容信息、科室名称信息、科室人员信息、科室位置信息以及科室属性信息。疾病信息至少包含疾病名称信息。优选地,疾病信息还能够包含治疗所需对应的科室属性信息,此处尤其是指曾就诊过的疾病。在医联体内共享的医院科室信息和疾病信息彼此间的信息部分或全部重合时,医院科室信息和疾病信息实现对应性的匹配,从而得到重合的医院科室的位置信息。
4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还包含能够使用上述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的装置。装置至少包含信息处理单元、信息采集单元和信息呈递单元。
42.信息采集单元包含外部信息收集和内部信息存储两部分。信息采集单元能够存储有医联体内共享的医院科室信息。信息采集单元还能够通过患者采集到患者的疾病信息。
43.信息处理单元能够基于信息采集单元呈递的信息,筛选得到与疾病信息具有重合的医院科室,并自信息采集单元获取该医院科室的位置信息。通过信息采集单元采集患者的实时位置,并基于获取的医院科室的位置信息进行患者的移动路径规划。
44.信息呈递单元能够将信息处理单元生成的多条可选择的移动路径以图像、三维图像或数据的方式呈递至患者的终端,以辅助患者进行目标科室的正确路径的行进。
4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患者选择确定的路径时,信息处理单元能够基于选择的路径生成用于为患者提供行进视野的节点。例如,当患者选择自医院正门口到达内科2号诊室时,装置通过信息呈递单元向患者的终端或其他显示设备发送可选择的三条路径。
46.在我们人体的大脑中的海马体里,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它叫做“位置细胞”,他通过各种感官来接受外界的位置消息,它就是我们人体的指南针,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还可以和其他的神经细胞一起为我们在大脑中绘制一副“地图”。同时,大脑内的嗅觉皮层的“网格细胞”,它在工作时放电,这些放出的电汇形成网格状,这就是记忆空间形成的关键。这两者共同配合建立坐标,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地方清晰的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明确接下来怎么走,在行进过程中为我们做出规划与导航。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先天或后天的不具备找寻目标位置的导航能力,甚至于简单的电子导航依然无法识别,例如,难以分辨东西南北、对于导航设备提示的左右方向无法正确选择。进一步,医院内环境复杂,通往不同建筑的路径交错分布,导航设备基于成本或设备精度的问题而无法在院内环境对患者导航。基于此,本发明的就诊轨迹的呈现方式还能够包含多节点连线,即在向患者呈现其需要行进的路径时,以路径中独特的标识为节点,节点连线形成线性路径,通过设置的节点作为行进指示为患者行进指明方向。优选地,节点的呈现信息还能够包含其展示的先后顺序,通过节点的顺序性排列来明确路径的导向,即患者的行进方向。这种方向性的判定尤其是对于在医院内存在的老年患者群体尤其难以理解和记忆,复杂的导航图像对于患者认路非常困难。在患者选择其中一条路径时,信息处理单元能够基于其选择的路径进行路径内的节点展示。节点能够位于路径上。节点用于向患者提示其是否行走于正确的路径上。优选地,为患者提供行进视野的节点能够包含:路牌、具有形状或命名的建筑物或车站。
4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基于患者的实时位置,至少能够向患者呈现路径上的,且靠近实时位置的三个连续节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顺序展示的三点能够指示直线或曲线的延伸方向。通过三个具有提示作用的连续节点的小地图内展示,帮助方向感差的患者在院内外的轨迹上寻找正确行进的路线。同时,三个连续节点的展示能够以先后顺序区分,以帮助患者在行进过程找寻行进的方向或拐弯的方向。
4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三个节点的选择:距离患者的实时位置最近的第一节点为中心,使患者明确其在路径上的对应位置;选取与第一节点连续性分布于路径上的,且分布于第一节点前和后的两个节点,在患者到达路径分支处时,允许患者基于至少三个连续性节点构成的视野内的路径识别其需要行进的方向和路径。例如,如图所示,第一节点为距离患者最近的标示性路牌。第二节点为患者已经经过的且距离第一节点最近的医院车站。第三节点为患者还未经过的且距离第一节点最近的医院建筑体。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为路径上连续的三个节点。以中间的第一节点为位置中心,通过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判断行进的路径是否正确。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导向患者需要行进的路径和方向。患者能够在行进至医院车站时,基于自身移动的方向(标示性路牌

医院车站)而明确自己行进正确,并在视野内寻找医院建筑体,自当前位置朝向医院建筑体行进,从而完成该段路径的正确移动。通过醒目的且独特的节点进行行进路径的确认和指导,帮助在具有繁杂路径的医院院内行进的患者寻找正确的就诊位置。
4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检测到患者选中匹配关系内包含的科室位置信息时,科室位置作为目标位置以规划患者所在当前位置到达目标位置的路径的方式响应患者的选择。优选地,当检测到用户当前位置在医院占地面积覆盖区域内时,主要是短距离室内高精度定位,装置能够借助医院电子地图,生成以当前位置为起始位置和以目标科室位置为终点位置之间的路径。或者,当检测到用户当前位置不在医院占地面积覆盖区域内时,本装置能够将室外路径定位(例如,到医院的路线)和短距离室内高精度定位进行拼接。具体地,利用导航地图软件,生成以患者当前的实时位置为起始位置和以医院入口处为终点位置之间的路径。剩余的路径借助医院电子地图。依靠医院电子地图生成以医院入口处为起始位置和以目标接诊位置为终点位置之间的路径,将以上两个路径进行拼接,最终作为以科室位置为目标位置规划用户所在当前位置到达目标位置的路径。
5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节点的筛选方法包含:收集路径范围内存在的,且能够进入患者视野范围内的物体;基于物体的相似度,筛选得到在路径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物体。优选地,物体的筛选条件为醒目的独特特征。该条件包含物体的标准名称、颜色、大小、表面文字和特殊形状。例如,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筑楼,其具有醒目的可识别的表面文字。或者,院内范围唯一具备挡棚座位的车站站点。
5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方法中的步骤涉及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能够存储在用于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能够实现本方法中涉及的各个流程步骤指定的功能。
5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能够为
计算机可读介质。.
53.实施例2
54.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55.很多患者在无子女陪伴时无法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电子导航,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电子设备导航需要输入文字终点,并在行进过程中对图片中的各个方向进行识别。一方面,三维虚拟化的本装置能够在实地场景中使用从而达到引导行进的目的;另一方面,本装置通过将行进过程以三维虚拟化图像的方式呈现给患者,从而实现患者在家中子女的陪伴下提前感受并熟悉医院环境,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路线,患者能够通过在三维虚拟化的医院中重复体验,并记忆医院中具有引导作用的节点来保证在现实医院中的正确路径的行进。
56.应用于医联体的就诊路径分析及推荐方法能够以扩展现实技术的方式提供沉浸式导航体验。本方法能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并通过整合以5g为代表的信息传递模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定位引导模块和以大数据共享为代表的镜像世界模块,使以患者为代表的意识控制映射、以智能导航为代表的导航映射和以医院实景为代表的环境映射能够在同时空下交互,增加患者对现实医院的模拟程度。
57.基于至少三方的三维虚拟化图像的交互过程,能够设置有受人体操控的意识控制映射、静态存储设备生成的环境映射和动态存储设备基于使用者要求生成的导航映射。
58.当患者在家中使用本装置时输入疾病信息。本装置通过疾病信息进行相关医院和科室的匹配。在患者确定了需要前往的医院和科室后,系统能够基于患者在真实世界的位置信息生成到达医院入口处位置的相关行进信息。系统还能够生成自医院入口处位置到科室位置的相关行进信息,该信息能够包含建筑体内外的路线。
59.静态存储设备调取对应医院的电子地图,并基于相关二元数据和三元图像信息生成该医院的三维虚拟化图像。患者将自身的意识控制映射投射至该三维虚拟化图像中。动态存储设备能够基于分析得到的科室位置信息生成动态的路径指示。在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在虚拟化医院中行进时,动态存储设备能够基于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在虚拟化医院中的坐标信息的变化实时生成对患者具有移动指示作用的以图像形式存在的导航映射。例如,导航映射的存在形式能够为箭头亮标,箭头的方向指向行进方向,箭头与路径平行设置,以帮助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在虚拟化医院中正确行进。或者,导航映射能够形成一个智能ai,其形成一个与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的图像形态大致相同的图像形态,并以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图像的位移和语音的提示引导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正确移动。
6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由于环境映射的真实性,因此,路径中的节点同样能够以三维虚拟化图像存在于路径的正确位置处。优选地,当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经过正确的节点时,该节点的物体能够被动态存储设备形成的导航映射标亮,或上述的三个连续节点被标亮。一方面,标亮的节点能够指导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正确行进;另一方面,标亮的节点能够通过提示患者的意识控制映射的正确性而鼓励患者继续行进。
6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意识控制映射能够通过人体佩戴可穿戴组件而生成。可穿戴组件至少包括显示屏、摄像头和虹膜摄像头。摄像头获取动作信息。可穿戴组件基于摄像头动作信息映射虚拟动作信并将映射后的虚拟动作信息加入到环境要素形成的虚拟化三维图像中,以获得更新后的虚拟现实画面。虹膜摄像头用于获取眼球虹膜的虹膜坐标。可
穿戴组件将虹膜坐标映射为显示屏的屏幕坐标。显示屏基于屏幕坐标显示相关虚拟画面,其中,相关虚拟画面为更新后的虚拟现实画面中的与屏幕坐标相关的画面,相关虚拟画面包含环境要素形成的三维图像。可穿戴组件还能够基于映射后的虚拟动作信息对相关虚拟画面中的虚拟物件进行虚拟操作。优选地,可穿戴组件包含vr眼镜和操作手柄。患者能够通过操控可穿戴设备,以三维映射组件为三维虚拟图像映射的媒介,与可穿戴组件通过三维映射组件形成的医院三维图像虚拟化的环境因素形成上述虚拟现实画面、动作信息和虹膜坐标等多种信息的交互。
62.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