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3349发布日期:2022-06-02 00:1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担架,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


背景技术:

2.当患者突发疾病时,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治疗,需要使用急救车将患者转送至医院,担架是急救车的重要设备,医护人员通过担架能够快速将患者移至急救车上并从急救车快速移至急救室。
3.公开号为cn213431102u的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内壁均等距固定安装有三根同尺寸的第一固定杆,每根第一固定杆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每根第一固定杆均与第二固定杆铰接安装,每组第二固定杆均与第二支撑杆固定安装,每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顶部均粘接安装有海绵垫,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两侧均可拆卸安装有握柄。本发明通过折叠第一固定杆贴近第二固定杆,可实现担架的折叠,节省存放空间,帆布套与挂柱可拆卸安装,方便拆卸帆布套进行清洗,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通过蓄电池为充电加热毯提供电能,充电加热毯可为患者提供加热的功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加重病情,虽然上述专利能够进行折叠节省存放空间,但上述专利在对患者进行转移时,无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防护,患者很可能从担架中摔落,易造成患者的二次伤害。
4.针对以上问题,现对此方面的担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需要设计一种不仅能够折叠节省空间还能有效对患者进行防护避免二次伤害的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担架无法对患者进行防护,患者容易从担架上摔落的缺点,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不仅能够折叠节省空间还能有效对患者进行防护避免二次伤害的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
6.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包括有转移架、支撑布、第一连接杆、连接板、第一扭力弹簧、固定机构和绑住机构,转移架共两个,两个转移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一连接杆,两个转移架之间连接有支撑布,支撑布用于患者躺在上面,横向同侧的两根第一连接杆的前后两侧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板,四根第一连接杆均与同侧的两块连接板转动式相连,并且每块连接板均与转移架接触,连接板能够对转移架起到限位的作用,外侧的两块连接板的左右两侧与同侧的第一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第一扭力弹簧,外侧的两块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机构,支撑布上设有能够防止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绑住机构。
7.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机构包括有第二连接杆、第一卡块、第一连接弹簧、卡珠、第二连接弹簧、连接滑轮、限位环、拉绳和顶块,两个转移架内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二连接杆,四根第二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卡块,第一卡块能够对转移架起到固定的作用,四块第一卡块均与同侧的转移架滑动式相连,四块第一卡块相互远离的一侧与同侧的转移架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弹簧,四根第二连接杆上部偏外侧的位置均滑动式设有
卡珠,每个卡珠与同侧的第二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第二连接弹簧,每块第一卡块内部下侧均开有卡槽,每个卡槽均与同侧的卡珠接触,外侧两块连接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左右对称设有连接滑轮,每个连接滑轮均能够自转,两个转移架前后的外壁内侧均设有限位环,四个连接滑轮上均绕有拉绳,每根拉绳的一端均穿过同侧的限位环与同侧的第一卡块相连,每根拉绳的另一端均与同侧的连接板相连,外侧的两块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壁上均设有顶块,每块顶块的上部均为斜面,第一卡块转动会与同侧的顶块接触,每块第一卡块均与同侧的两块连接板顶部接触,进而卡住连接板。
8.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绑住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块、套筒、第三连接杆、固定带、第一连接块、涡圈弹簧、第二固定块、卡杆、第三连接弹簧、第二连接块、第三固定块和第二卡块,支撑布底部前侧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固定块,两块第一固定块顶部均设有套筒,两个套筒内均转动式设有第三连接杆,两根第三连接杆的左右两侧与同侧的套筒之间均连接有涡圈弹簧,两根第三连接杆上均绕有固定带,两个固定带均位于对应的套筒内部,两个固定带均穿过套筒上侧,并且两个固定带顶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块,两块第一固定块前部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第二固定块,两块第二固定块上均滑动式设有卡杆,两根卡杆与同侧的第二固定块之间均连接有第三连接弹簧,两根第三连接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均沿周向开有10个限位槽,两根卡杆分别位于同侧的第三连接杆上的限位槽内,支撑布后壁左右对称设有第二连接块,两块第二连接块左右两侧壁上均设有第三固定块,四块第三固定块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卡块,四块第二卡块均贯穿同侧的第二连接块,四块第二卡块与同侧的第三固定块之间均连接有卡紧弹簧,两块第一连接块通过人们的拉动均能够滑进第二连接块内部,并且与对应的第二卡块接触,四块第二卡块的后壁均为斜面,两块第一连接块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开有固定槽,四块第二卡块均与同侧的固定槽滑动式连接。
9.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能够一人完成对患者的转移工作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有第四固定块、第四连接杆、第三连接块、移动轮和第二扭力弹簧,支撑布底部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设有第四固定块,四块第四固定块上均转动式设有第四连接杆,四根第四连接杆中间均设有第三连接块,四块第三连接块下侧均转动式设有移动轮,四块第三连接块上部前后两侧与同侧的第四固定块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扭力弹簧,每根第二扭力弹簧均套在同侧的第四连接杆上。
10.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能够自动将移动机构整体转动收起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有第四连接块、第五固定块、第五连接杆、复位弹簧、固定杆和第五连接块,第四连接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第四连接块,每块第四连接块均与同侧的第四固定块接触,第四固定块能够对第四连接块起到限位的作用,支撑布前后两侧壁上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五固定块,每块第五固定块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五连接杆,每根第五连接杆与同侧的第五固定块之间均连接有复位弹簧,外侧的两块连接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左右对称设有固定杆,每根固定杆上均设有第五连接块,每块第五连接块均为斜坡状,前后两侧的两根第五连接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与同侧的第五连接块接触,四块第四连接块均与同侧的第五连接杆接触。
11.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悬挂输液瓶的悬挂机构,悬挂机构包括有第六连接杆、挂液杆、第三扭力弹簧、卡住环、第七连接杆和推杆,支撑布前部左侧设有第六连接杆,第六连接杆上转动式设有挂液杆,挂液杆用于悬挂输液瓶,挂液杆下侧与第六
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第三扭力弹簧,支撑布顶部前侧位于第六连接杆右侧的位置设有卡住环,挂液杆通过转动能够卡进卡住环上,挂液杆上部前侧设有第七连接杆,左部第五连接杆顶部右侧设有推杆,推杆上侧为斜面,推杆移动会与同侧的第七连接杆接触。
12.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能够防止折叠后的两个转移架随意转动展开的卡住机构,卡住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八连接杆、第三卡块和第四连接弹簧,左部转移架的左侧前后对称设有第一连接环,右部转移架的右侧前后对称设有第二连接环,两个第二连接环前后两侧壁上均设有第八连接杆,四根第八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三卡块,每块第三卡块与同侧的第八连接杆之间均连接有第四连接弹簧,两个第一连接环的前后两侧均开有槽口,四块第三卡块均与同侧的槽口接触。
13.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支撑布的面料为化纤织物面料。
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具备以下优点:1、通过拉动第一连接块,可将固定带拉长,使得固定带圈紧患者,可将第一连接块拉动至第二连接块内部,进而通过第二卡块固定,如此能够防止患者从支撑布上掉落,在紧急转移过程中更加安全;2、通过向外侧移动第一卡块一点,使得第一卡块脱离连接板,两个转移架便会因第一扭力弹簧复位的力进行转动折叠,进而使本发明整体进行折叠,可节省本发明整体的占地面积;3、通过移动轮,无需双人抬送患者,可通过移动轮转动使本发明进行移动,更加省力,一人便可完成对患者的转移工作;4、通过联动机构能够自动将移动轮转动收起,在本发明折叠后更加小巧;5、在对一些在输液中的患者进行转移时,可将输液瓶悬挂在挂液杆上,无需人工手持输液瓶,更加省力实用,且通过联动机构的配合在本发明展开时可自动使挂液杆反转立起;6、通过第三卡块与槽口的配合卡住,能够固定两个转移架,防止两个转移架转动展开,提高本发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第一种部分剖视图。
20.图6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第二种部分剖视图。
21.图7为本发明绑住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发明绑住机构的第一种部分剖视图。
23.图9为本发明绑住机构的第二种部分剖视图。
24.图10为本发明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发明移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本发明联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3为本发明联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4为本发明悬挂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5为本发明悬挂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6为本发明卡住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7为本发明卡住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其中:1、转移架,2、支撑布,3、第一连接杆,4、连接板,5、第一扭力弹簧,6、固定机构,61、第二连接杆,62、第一卡块,63、第一连接弹簧,64、卡珠,65、第二连接弹簧,66、连接滑轮,67、限位环,68、拉绳,69、顶块,7、绑住机构,71、第一固定块,72、套筒,73、第三连接杆,74、固定带,75、第一连接块,76、涡圈弹簧,77、第二固定块,78、卡杆,79、第三连接弹簧,710、第二连接块,711、第三固定块,712、第二卡块,713、卡紧弹簧,8、移动机构,81、第四固定块,82、第四连接杆,83、第三连接块,84、移动轮,85、第二扭力弹簧,9、联动机构,91、第四连接块,92、第五固定块,93、第五连接杆,94、复位弹簧,95、固定杆,96、第五连接块,10、悬挂机构,101、第六连接杆,102、挂液杆,103、第三扭力弹簧,104、卡住环,105、第七连接杆,106、推杆,11、卡住机构,111、第一连接环,112、第二连接环,113、第八连接杆,114、第三卡块,115、第四连接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34.实施例1一种多功能急救转移担架,在图1-3中示出,包括有转移架1、支撑布2、第一连接杆3、连接板4、第一扭力弹簧5、固定机构6和绑住机构7,转移架1共两个,两个转移架1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前后对称焊接有第一连接杆3,两个转移架1之间连接有用于患者躺在上面的支撑布2,支撑布2的面料为化纤织物面料,该面料疏水性强、易清洗和消毒并且质量轻,横向同侧的两根第一连接杆3的前后两侧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板4,四根第一连接杆3均与同侧的两块连接板4转动式相连,并且每块连接板4均与转移架1接触,连接板4能够对转移架1起到限位的作用,外侧的两块连接板4的左右两侧与同侧的第一连接杆3之间均连接有用于复位的第一扭力弹簧5,外侧的两块连接板4之间连接有便于对本装置进行折叠的固定机构6,支撑布2上设有能够对患者进行防护的绑住机构7。
35.在图1、图4、图5和图6中示出,固定机构6包括有第二连接杆61、第一卡块62、第一连接弹簧63、卡珠64、第二连接弹簧65、连接滑轮66、限位环67、拉绳68和顶块69,两个转移架1内侧均前后对称焊接有用于导向的第二连接杆61,四根第二连接杆61上均滑动式设有能够固定转移架1的第一卡块62,四块第一卡块62均与同侧的转移架1滑动式相连,四块第一卡块62相互远离的一侧与同侧的转移架1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弹簧63,四根第二连接杆61上部偏外侧的位置均滑动式设有用于固定第一卡块62的卡珠64,每个卡珠64与同侧的第二连接杆61之间均连接有第二连接弹簧65,每块第一卡块62内部下侧均开有卡槽,每个卡槽均与同侧的卡珠64接触,外侧两块连接板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左右对称设有用于限位的连接滑轮66,每个连接滑轮66均能够自转,两个转移架1前后的外壁内侧均焊接有限位环67,四个连接滑轮66上均绕有能够拉动第一卡块62的拉绳68,每根拉绳68的一端均穿过同侧的限位环67与同侧的第一卡块62相连,每根拉绳68的另一端均与同侧的连接板4相连,外侧的两块连接板4的左右两侧壁上均焊接有顶块69,每块顶块69的上部均为斜面,第一卡块
62转动会与同侧的顶块69接触,每块第一卡块62均与同侧的两块连接板4顶部接触,进而卡住连接板4。
36.在图1、图7、图8和图9中示出,绑住机构7包括有第一固定块71、套筒72、第三连接杆73、固定带74、第一连接块75、涡圈弹簧76、第二固定块77、卡杆78、第三连接弹簧79、第二连接块710、第三固定块711和第二卡块712,支撑布2底部前侧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一固定块71,两块第一固定块71顶部均通过螺丝连接的方式连接有套筒72,两个套筒72内均转动式设有第三连接杆73,两根第三连接杆73的左右两侧与同侧的套筒72之间均连接有用于复位的涡圈弹簧76,两根第三连接杆73上均绕有能够圈紧患者的固定带74,两个固定带74均位于对应的套筒72内部,两个固定带74均穿过套筒72上侧,并且两个固定带74顶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块75,第一连接块75的左右两侧均开有固定槽,两块第一固定块71前部相互远离的一侧均通过螺丝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固定块77,两块第二固定块77上均滑动式设有能够固定第三连接杆73的卡杆78,两根卡杆78与同侧的第二固定块77之间均连接有第三连接弹簧79,两根第三连接杆7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沿周向开有10个限位槽,两根卡杆78分别位于同侧的第三连接杆73上的限位槽内,支撑布2后壁左右对称设有第二连接块710,两块第二连接块710左右两侧壁上均焊接有用于导向的第三固定块711,四块第三固定块711上均滑动式设有能够卡住第一连接块75的第二卡块712,四块第二卡块712均贯穿同侧的第二连接块710,四块第二卡块712与同侧的第三固定块711之间均连接有卡紧弹簧713,两块第一连接块75通过人们的拉动均能够滑进第二连接块710内部,并且与对应的第二卡块712接触,四块第二卡块712的后壁均为斜面,两块第一连接块75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开有固定槽,四块第二卡块712均与同侧的固定槽滑动式连接。
37.在需要对急救患者进行转移时,人们可辅助患者躺在支撑布2上,使患者呈仰卧位躺在支撑布2上,该体位能够避免患者颈部及脊椎的过度弯曲而防止椎体错位的发生,接着人们可先拉动卡杆78,使得两根卡杆78向相互远离的反向移动,第三连接弹簧79被拉伸,卡杆78向外侧移动便不再卡住限位槽,人们便可拉动第一连接块75,进而带动固定带74移动,可将固定带74拉长,固定带74被拉动进而带动第三连接杆73转动,使得涡圈弹簧76发生形变,人们可将固定带74圈住患者身体,可将第一连接块75滑进第二连接块710内,使得第一连接块75与对应的第二卡块712自身的斜面接触,进而推动第二卡块712,使得对应的两块第二卡块712向相互远离的反向移动,卡紧弹簧713随之压缩,在第一连接块75自身的固定槽与第二卡块712对齐时,每对应的两块第二卡块712均在卡紧弹簧713的复位作用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复位,进而卡进固定槽内,如此便将固定带74固定,可通过固定带74圈紧患者,防止患者从支撑布2上掉落,接着人们可松开卡杆78,使得两根卡杆78在第三连接弹簧79的复位作用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复位,进而卡进对应的限位槽内,如此可固定第三连接杆73,防止第三连接杆73随意转动,在患者固定完毕后,可两个人双手握住两个转移架1相互远离的一侧,进而抬起转移架1,带动本装置进行移动,使得支撑布2托着患者进行移动,可将患者紧急转移到合适的场所,在人们运送患者去到指定的场所后,人们便可向外侧拉动第二卡块712,使得卡紧弹簧713被压缩,第二卡块712向外侧移动便不再卡住固定槽,这时人们便可将第一连接块75从第二连接块710内取出,在第一连接块75脱离第二连接块710后,便可松开第一连接块75,接着松开第二卡块712,使得第二卡块712在卡紧弹簧713的复位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复位,然后人们向外侧拉动卡杆78,第三连接弹簧79随之压缩,卡
杆78向外侧移动不再卡住限位槽,这时第三连接杆73便会在涡圈弹簧76的复位作用下反向转动复位,使得第三连接杆73带动固定带74转动进行收卷,固定带74尾端便带动第一连接块75向靠近套筒72的方向移动复位,第三连接杆73可将固定带74收卷复位,第一连接块75也将随着复位,在固定带74收卷至第三连接杆73上后,人们便可松开卡杆78,使得卡杆78的复位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复位,进而重新卡进对应的限位槽内,在需要对其余的患者进行转移时,可重复上述操作完成转移工作,在人们无需使用本装置时,人们可先向外侧移动第一卡块62一点,第一连接弹簧63随之被压缩,因初始时第一扭力弹簧5处于形变状态,而第一卡块62挡住连接板4,可防止转移架1转动,在第一卡块62向外侧移动脱离连接板4后,第一连接杆3便会在第一扭力弹簧5的作用下带动转移架1转动,使得两个转移架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进而使支撑布2进行折叠,转移架1转动将同时带动限位环67转动,限位环67便不再与顶块69处于一个水平面,限位环67转动将拉动拉绳68,连接滑轮66随着转动,在拉绳68处于绷紧状态时,人们可松开第一卡块62,两个转移架1继续转动,使得第一卡块62与第二连接杆61随之进行转动,限位环67拉动拉绳68一端,进而通过拉绳68带动第一卡块62在随着转移架1转动的基础上沿着第二连接杆61向靠近卡珠64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卡块62移动至与卡珠64接触时,将先挤压卡珠64向下移动,使得第二连接弹簧65被压缩,在第一卡块62自身的卡槽与卡珠64对齐时,卡珠64便会在第二连接弹簧65的复位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进而卡进卡槽内,从而固定第一卡块62,在支撑布2进行转动折叠时,绑住机构7也会随着进行转动折叠,在两个转移架1转动折叠后,可对本装置进行收纳,如此折叠收纳的方式更加节省空间,在需要将本装置展开使用时,人们可反向转动转移架1,使得两个转移架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支撑布2随着转动展开,支撑布2进而带动绑住机构7整体反向转动,转移架1将同时带动第二连接杆61、第一卡块62、卡珠64与限位环67反向转动复位,限位环67随着转移架1转动的角度,将逐渐不再拉着拉绳68,使得拉绳68逐渐放松,在第一卡块62反向转动至与顶块69接触时,顶块69将挡住第一卡块62,而第二连接杆61继续反转,在顶块69自身斜面的作用下向推动第一卡块62向内侧移动,使得第一卡块62挤压卡珠64,第二连接弹簧65随之压缩,卡珠64便脱离卡槽,这时第一卡块62便会在第一连接弹簧63的复位作用下沿着第二连接杆61向内侧移动复位,进而重新与对应的两块连接板4接触,可卡住连接板4,进而防止第一扭力弹簧5复位,在第一卡块62复位的同一时间,卡珠64将会在第二连接弹簧65的复位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第一卡块62向内侧移动将拉动拉绳68,使得连接滑轮66反向转动复位,拉绳68便复位至初始状态,如此便将本装置展开了,人们便可使用本装置对患者进行紧急转移。
38.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在图1、图10和图11中示出,还包括有移动机构8,移动机构8包括有第四固定块81、第四连接杆82、第三连接块83、移动轮84和第二扭力弹簧85,支撑布2底部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设有第四固定块81,四块第四固定块81上均转动式设有第四连接杆82,四根第四连接杆82中间均焊接有第三连接块83,四块第三连接块83下侧均转动式设有能够使本装置移动更为便利的移动轮84,四块第三连接块83上部前后两侧与同侧的第四固定块81之间均连接有能够将移动轮84收起的第二扭力弹簧85,每根第二扭力弹簧85均套在同侧的第四连接杆82上。
39.在图1、图12和图13中示出,还包括有联动机构9,联动机构9包括有第四连接块91、
第五固定块92、第五连接杆93、复位弹簧94、固定杆95和第五连接块96,第四连接杆8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焊接有第四连接块91,每块第四连接块91均与同侧的第四固定块81接触,第四固定块81能够对第四连接块91起到限位的作用,支撑布2前后两侧壁上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五固定块92,每块第五固定块92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五连接杆93,每根第五连接杆93与同侧的第五固定块92之间均连接有复位弹簧94,外侧的两块连接板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左右对称焊接有固定杆95,每根固定杆95上均通过螺丝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五连接块96,每块第五连接块96均为斜坡状,前后两侧的两根第五连接杆9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与同侧的第五连接块96接触,四块第四连接块91均与同侧的第五连接杆93接触。
40.在人们使用本装置时,还可一个对患者进行转移,在患者躺在支撑布2上后,使用固定带74对患者进行固定,然后可直接抬起其中一个转移架1,使得本装置呈倾斜的状态,本装置其中的两个移动轮84被向上抬起,可通过另外的两个移动轮84转动来完成本装置的进行移动,人们拉动转移架1带动本装置进行移动,进而使与地面接触的两个移动轮84转动,第二扭力弹簧85初始状态处于形变的状态,第五连接杆93挡住第四连接块91,使得移动轮84可顺利的进行转动,在人们将患者运送到指定位置后,可轻轻放下抬起的一个转移架1,使得抬起的两个移动轮84与地面接触,接着将固定带74打开,可将支撑布2上的患者扶下,去到指定的场所,人们可重复上述操作对其余的患者进行转移,如此在移动轮84的作用下可一人完成对患者的转移工作,同时更加高效省力,无需搬运进行运送,在人们无需使用本装置时,人们可操作使两个转移架1转动进行折叠,使得支撑布2带动移动机构8整体进行转动,在此同一时间第四连接块91也会随着转动,并且支撑布2会带动第五固定块92与第五连接杆93转动,初始时复位弹簧94处于拉伸状态,在第五连接杆93转动至不再与第五连接块96接触时,第五连接杆93便会在复位弹簧94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五连接块96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五连接杆93向内侧移动不再挡住第四连接块91,这时第三连接块83便会在第二扭力弹簧85的复位作用下带动第四连接杆82与移动轮84转动,进而带动第四连接块91转动,使得移动轮84向靠近支撑布2的方向转动,将不再处于展开的状态,如此便可将移动轮84自动收起,更加节省本装置的占地面积,当人们需要再次使用本装置时,人们可反向转动两个转移架1,使得转移架1带动支撑布2反向转动展开,进而带动移动机构8整体反向转动,支撑布2反向转动同时带动第五固定块92与第五连接杆93反向转动复位,在第五连接杆93反向转动至与第五连接块96自身的斜面接触时,第五连接块96将会挡住第五连接杆93,而第五连接杆93继续转动,使得第五连接杆93沿着第五连接块96自身的斜面移动,进而向远离第五连接块96的方向移动,使得复位弹簧94被拉伸,第五连接杆93向外侧移动将同时推动第四连接块91,使得第四连接块91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四连接杆82与第三连接块83反向转动,第二扭力弹簧85随之发生形变,第三连接块83同时带动移动轮84反向转动,在转移架1展开后,第五连接块96便重新挡住第五连接杆93,防止第五连接杆93复位,而第五连接杆93便挡住第四连接块91,防止第四连接块91转动,如此便可自动将移动机构8整体展开,便于人们使用本装置。
41.在图1、图14和图15中示出,还包括有悬挂机构10,悬挂机构10包括有第六连接杆101、挂液杆102、第三扭力弹簧103、卡住环104、第七连接杆105和推杆106,支撑布2前部左侧设有第六连接杆101,第六连接杆101上转动式设有用于挂置输液瓶的挂液杆102,挂液杆102下侧与第六连接杆101之间均连接有第三扭力弹簧103,支撑布2顶部前侧位于第六连接
杆101右侧的位置设有能够固定挂液杆102的卡住环104,卡住环104为硅胶材质,挂液杆102通过转动能够卡进卡住环104上,挂液杆102上部前侧设有第七连接杆105,左部第五连接杆93顶部右侧焊接有推杆106,推杆106上侧为斜面,推杆106移动会与同侧的第七连接杆105接触。
42.在转移一些还在输液中的患者时,可将输液瓶悬挂在挂液杆102上,患者便可躺在支撑布2上继续进行输液,无需另外手持着输液瓶,在去到指定场所后,将输液瓶从挂液杆102上取下,在人们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折叠时,人们可先操作使两个转移架1转动,在联动机构9操作使移动机构8继续转动收起时,左部的第五连接杆93向右侧移动也将带动推杆106向右侧移动,在推杆106移动后,人们便可顺势转动挂液杆102,带动第七连接杆105转动,使得第三扭力弹簧103发生形变,人们可将第七连接杆105转动至与卡住环104接触,进而可挤压卡住环104,使得卡住环104发生变形,挂液杆102便可卡进卡住环104内,可防止挂液杆102复位,在挂液杆102不再挤压卡住环104后,卡住环104便会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到初始形状,收起状态后的推杆106位于第七连接杆105的右侧,在人们需要将本装置展开时,人们反转两个转移架1,使得联动机构9开始完成复位展开的运动,联动机构9中的第五连接杆93在与第五连接块96接触后便会向外侧移动,使得左部的第五连接杆93向左移动带动推杆106向左侧移动,使得推杆106自身的斜面与第七连接杆105接触,进而推动第七连接杆105向外移动,使得第七连接杆105向上转动挤压卡住环104,使得卡住环104形变,便可脱离卡住环104,这时挂液杆102便会在第三扭力弹簧103的复位作用下带动第七连接杆105反向转动展开,在挂液杆102脱离卡住环104后,卡住环104便会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到初始形状,如此人们在将本装置展开后,挂液杆102也将反转立起,便于将输液瓶挂在第七连接杆105上,能够保持患者安全的输液治疗。
43.在图1、图16和图17中示出,还包括有卡住机构11,卡住机构11包括有第一连接环111、第二连接环112、第八连接杆113、第三卡块114和第四连接弹簧115,左部转移架1的左侧前后对称焊接有第一连接环111,右部转移架1的右侧前后对称设有第二连接环112,两个第二连接环112前后两侧壁上均设有第八连接杆113,四根第八连接杆113上均滑动式设有能够卡住第一连接环111的第三卡块114,每块第三卡块114与同侧的第八连接杆113之间均连接有第四连接弹簧115,两个第一连接环111的前后两侧均开有槽口,四块第三卡块114均与同侧的槽口接触。
44.在人们需要将本装置进行折叠收起时,左部的转移架1转动会带动第一连接环111转动,右部的转移架1转动会带动第二连接环112、第八连接杆113与第三卡块114转动,当第三卡块114与第一连接环11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至互相接触时,第一连接环111会挡住第三卡块114,而第三卡块114继续转动,使得第三卡块114被第一连接环111挤压着向外侧移动,第四连接弹簧115随之压缩,在第三卡块114移动至与槽口对齐时,第三卡块114便会在第四连接弹簧115的复位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复位卡进槽口内,进而固定两个转移架1,防止两个转移架1随意转动打开,在人们需要将本装置展开时,人们反转两个转移架1,使得第一连接环111随着左部的转移架1反转,第二连接环112、第八连接杆113与第三卡块114便随着右部的转移架1反转复位,第三卡块114与第一连接环11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反向转动,第三卡块114会因第一连接环111的挤压而向外侧移动,第四连接弹簧115随之被压缩,第三卡块114便不再卡住槽口,在第三卡块114脱离第一连接环111后,第三卡块114便会在第四连
接弹簧115的复位作用下向内侧移动复位,这样便使第三卡块114与槽口脱离,在卡住机构11的作用下能够增加本装置的稳定性。
45.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