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和微导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53385发布日期:2022-07-30 08:4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微导管和微导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血管介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导管和微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2.血管介入技术(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对病变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血管介入技术一般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等优点,使一些不能耐受大手术及耐药患者得到了治疗,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亦日益增多。
3.但,由于导丝相对较软,往往难以到达病变处,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微导管辅助导丝植入,以便于将导丝导入迂曲的血管管路中。
4.然而,现有技术中利用微导管植入导丝的方式难以在保证微导管的推送性及柔顺性的同时便于操控微导管在血管管路内移动,不便于控制微导管的运动至病变处。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在保证对微导管的推送性及柔顺性的同时便于操控微导管在血管管路内移动的问题,提供一种微导管和微导管装置。
6.一种微导管,所述微导管包括:
7.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设有相对设置的控制端与导向端,所述导管本体包括沿所述控制端至所述导向端的方向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所述导向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管本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通过所述导向孔与外界连通,所述容置腔还通过所述控制端与外界连通。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与所述导向孔的孔壁连接处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内的导丝通过所述导向孔向外导出。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为楔形面,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
°
至180
°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为圆滑曲面,在所述导向部的一个横截面上,所述导向部任意一处的切线与所述容置腔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
°
至180
°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包括内层,所述容置腔开设于所述内层内部,所述内层为光滑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包括中层,所述中层包括弹性体、韧性体或者相互连接的弹性体与韧性体。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包括外层,所述外层包括沿所述控制端至所述导向端的方向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端的截面尺寸沿远离所述控制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导向端远离所述控制端的一端为圆滑曲面。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导管还包括标记件,所述标记件设于所述导向端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记件环绕所述导向孔设置或所述标记件设于所述导向孔的侧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端包括导管头端,所述导管头端为所述导向端上远离所述控制端的一端,所述导管头端为显影件。
18.一种微导管装置,包括:
19.如上述的微导管;
20.导丝,所述导丝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导丝能够从所述导向孔移动至所述微导管外部。
21.上述微导管。通过使沿控制端至导向端的方向,导管管路依次设置有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即靠近医护人员操作的一端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医护人员驱动微导管时,便于控制微导管在血管管路内的运动;使靠近病变处的一端具有相对较低的硬度,便于适应迂曲的血管管路,能够提高微导管的推送性及柔顺性。如此设置,能够在保证微导管推送性及柔顺性的同时,更加便于控制微导管在血管管路内的移动,以使便于导丝进入迂曲的血管内到达病变处。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硬度逐渐减小的管段,能够保证多个管段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便于将运动自控制端传导至导向端;也便于导向端将适应性变形传导至控制端。
附图说明
22.图1为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微导管的截面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微导管中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微导管中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4为一处病变处的截面示意图;
26.图5为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微导管装置植入图4所示病变处的截面示意图;
27.图6一处需要植入图5所示微导管装置的血管的截面示意图;
28.图7为图5所示微导管装置植入图6所示血管的截面示意图;
29.图8为图5所示微导管装置植入一处病变处的截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0、微导管装置;100、微导管;110、导管本体;111、导向端;111a、导管头端;112、控制端;113、内层;114、中层;115、外层;115a、第一段;115b、第二段;115c、第三段;116、容置腔;116a、导向部;117、导向孔;120、标记件;200、导丝;300、第一血管;400、第二血管;500、病变处;a、延伸方向;b、导向部与容置腔腔壁的夹角方向;c、血管夹角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截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微导管中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的微导管100,包括导管本体110。导管本体110设有相对设置的控制端112与导向端111。导管本体110包括沿控制端112至导向端111的方向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导向端111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117。导管本体110内部开设有容置腔116。容置腔116通过导向孔117与外界连通,容置腔116还通过控制端112与外界连通。具体地,上述控制端112指的是微导管100上靠近医护人员操作的一端。上述导向端111指的是微导管100在使用时微导管100上靠近肿瘤等病变处的一端。通过使沿控制端112至导向端111的方向,导管本体110依次设置有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即靠近医护人员操作的一端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便于医护人员驱动微导管100,便于控制微导管100在血管管路内的运动;靠近病变处的一端具有相对较低的硬度,便于适应迂曲的血管管路,能够提高微导管100的推送性及柔顺性。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硬度逐渐减小的管段,能够保证多个管段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便于将运动自控制端112传导至导向端111;也便于导向端111将适应性变形传导至控制端112。
38.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中相邻两管段之间的硬度是具有一定的过渡硬度部分,以衔接相邻两个硬度不同的管段。
39.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中,其尺寸也相应地逐渐减小。具体地,导管本体110包括沿所述控制端112至所述导向端111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如此,由于导向端111为导管本体110上最先进入人体内的部分,且导向
端111的径向尺寸小于控制端112。则导向端111能够为微导管100的植入以及在血管中的运动起导向作用,便于微导管100的植入。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依次设置、且尺寸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中的相邻两管段之间的尺寸具有一定的过渡部分,以衔接相邻两个尺寸不同的管段。
40.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上述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是通过使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实现的。具体地,多个管段的可以采用硬度相同的材料,由于多个管段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故多个管段的硬度也会随径向尺寸的减小而相应减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多个管段也可以采用硬度不同的材料,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设置多个管段的径向尺寸随之减小。
41.参阅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116的腔壁与导向孔117的孔壁连接处设有导向部116a,导向部116a用于将容置腔116内的导丝200通过导向孔117向外导出。在容置腔116的腔壁与导向孔117的孔壁连接处设置导向部116a,且位于容置腔116内的导丝200能够通过导向部116a自导向孔117导出,即导向部116a对导丝200具有导向作用。如此,自导向孔117穿出的导丝200能够在导向部116a的导向作用下改变方向,以适应迂曲的血管。从而便于使导丝200进入复杂迂曲的血管管路中,便于导丝200到达病变处500。
42.结合图4及图5,具体例如当病变处500为如图4及图5所示位置,且不便于直接向第二血管400中植入微导管100时,能够采用上述微导管100配合导丝200植入至第一血管300与第二血管400的迂曲连接处。随后,从控制端112沿容置腔116向导向端111推送导丝200,导丝200在导向部116a的作用下能够改变其伸出导向孔117的方向。如此,导丝200能够进入迂曲复杂的第二血管400,以对病变处500进行微创治疗或输送药物至上述位于病变处500。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对微导管100末端弯曲定型的设计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所述的微导管100由于其导向端111无需弯曲定型,从而一方面更便于微导管100在第一血管300中运动,降低与第一血管300管壁的抵接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微导管100对第一血管300管壁的损伤,降低手术时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43.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第一血管300指的是微导管100所在的血管,也可以是微导管100植入过程所经过的血管。上述第二血管400指的是肿瘤等病变处500所在的血管,或者到达病变处500导丝200所必经的血管,也即是需要改变导丝200的方向才能够较为方便进入的血管。关于第一血管300以及第二血管400的说明,下述相同。
44.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部116a为楔形面(图中未示出),导向部116a与容置腔116的延伸方向a的夹角为0
°
至180
°
。上述延伸方向a如图3中箭头a所示。由于导向部116a位于容置腔116的腔壁与导向孔117的孔壁的连接处,且导向部116a为楔形面。如此,在控制端112向导向端111推动导丝200时,导丝200靠近导向部116a的一端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与导向部116a抵接。则导丝200在与导向部116a的抵接配合过程中能够改变移动的方向。即在导向部116a的作用下,导丝200能够改变伸出导向孔117的方向。从而使导丝200能够适应不同迂曲的血管,便于将导丝200输送至病变处500。
45.参阅图3并结合图4至图8,在某些实施例中,导向部116a还可以为圆滑曲面,在导向部116a的一个横截面上,导向部116a任意一处的切线与容置腔116的延伸方向a的夹角b为0
°
至180
°
。采用圆滑曲面的导向部116a能够更加便于逐渐改变导丝200的方向,更加便于使导丝200进入迂曲的血管中。具体地,导向部116a在沿容置腔116的腔壁至导向孔117的孔
壁的方向上,上述夹角为逐渐增大。从而能够逐渐改变导丝200的方向,能够实现导丝200具有较大范围的伸出角度变化。参阅图3并结合图6,当第一血管300与第二血管400之间的夹角c大于90
°
时,导丝200需要在导向部116a的作用下改变较大的角度。则采用具有圆滑曲面的导向部116a能够逐渐改变导丝200的方向,以适应迂曲的血管,更加便于使导丝200进入迂曲的血管中。上述夹角b参见图3中标号为b的箭头。上述夹角c参见图6中标号为c的箭头。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横截面指的是在上述延伸方向a上经过导向孔117的一个截面,也即图3所示的截面。
46.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的设置为15
°
、30
°
、45
°
、60
°
、75
°
、90
°
、105
°
、120
°
、130
°
、150
°
、165
°
以及其他合适的角度,在此不进行限定。
47.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10包括内层113,容置腔116开设于内层113内部,内层113为光滑体。由于导丝200滑动穿设于所述容置腔116内,且容置腔116开设于内层113内部,从而设置内层113为光滑体,即设置容置腔116的腔壁为光滑体,能够便于移动位于容置腔116内的导丝200,便于驱动导丝200在导向部116a的作用下改变伸出的方向,并进入迂曲的血管中。上述光滑体的材料具体例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通过设置内层113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以减小导丝200与内层113之间的摩擦阻力,便于驱动导丝200在容置腔116内活动。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光滑件的材料不限于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还可以为其他医疗器械中常用的无毒无害的低摩擦系数的材料,在此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48.应当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部116a亦为光滑件。如此能够防止导向部116a在对导丝200施加导向作用时,导丝200与导向部116a“卡死”,从而堵塞导向孔117使导丝200无法伸出导向孔117。避免由此造成导向孔117无法配合植入导丝200,防止因此导致医疗事故。
49.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10包括中层114,中层114包括弹性体、韧性体或者相互连接的弹性体与韧性体。首先,通过设置中层114为弹性体,能够使微导管100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形的能力。从而使微导管100植入人体内后,能够基于形状复杂的血管管路进行被动地适应性变形。如此,一方面,能够降低血管管壁对微导管100的阻挡作用,便于微导管100在血管移动。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微导管100的刚度过高,避免微导管100在输送过程中损伤血管的管壁,提高微导管100植入时的安全性。上述刚度指的是微导管100抵抗变形的能力,刚度越高则微导管100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即刚度越高则微导管100越不易基于血管的形状而被动变形。上述相互连接的弹性体与韧性体指的是:中层114可以同时包括弹性体与韧性体,弹性体可以套设于韧性体上,与韧性体连接以形成中层114。或者韧性体可以套设于弹性体上,与弹性体连接以形成中层114。又或者弹性体与韧性体可以采用设置其他的相互连接位置关系,以形成上述中层114。
50.其次,设置中层114为韧性体,能够使导管本体110具有一定的韧性。由于导向端111为相对较软的一端,且导向端111为微导管100中最先进入第一血管300的一端。则在植入微导管100的过程中,导向端111往往容易发生弯折而停滞不前,通过设置中层114为韧性体,能够使微导管100具有一定的抗弯折性。从而避免导向端111在植入过程中发生弯折而停滞不前的现象。此外,设置中层114为韧性体还能够增强导管本体110的强度,避免在微导管100卡设于某个血管的弯曲处无法抽动,防止由此带来的手术风险。上述强度指的是微导
管100抵抗破坏的能力,强度越高则导管本体110抵抗破坏的能力越强。
51.请再次参阅图3,进一步的,中层114还可以为相互连接的弹性体与韧性体。如此,能够使导管本体110具有适应血管变形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一方面防止微导管100在植入的过程中发生弯折而停滞不前,以此降低手术难度。另一方面,能够使微导管100具有一定适应血管的能力,从而便于微导管100在血管内的运动,且能够减小血管所受损伤。
52.请再次参阅图3,更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中层114为弹性体或相互连接的弹性体及韧性体,还能够使血管更加适应血管的复杂形状。如此,能够使位于第一血管300内的微导管100上的导向孔117更加准确的对准第二血管400的入口处,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进入第二血管400中。
53.在上述实施例中,为弹性体的中层114可以是弹簧层,如此能够使微导管100具有一定适应血管的能力。为韧性体的中层114可以是编织层,如此能够使微导管具有一定抗弯折性。进一步地,弹簧层可以是矩形的或者椭圆形的扁平弹簧。该扁平弹簧具有锥度,即沿控制端112至导向端111的方向扁平弹簧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使微导管100整体尺寸逐渐减小。
54.应当理解的是,中层114还可以是相互连接的弹簧层和编织层。如此,一方面防止微导管100在植入的过程中发生弯折而停滞不前,以此降低手术难度。另一方面,能够使微导管100具有一定适应血管的能力,从而便于微导管100在血管内的运动,且能够减小血管所受损伤。应当理解的是,中层114还可以是其他弹性体和/或韧性体,在此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应当理解的是,弹簧层可以套设于编织层上以形成上述中层114。也可以是编织层套设于弹簧层上以形成上述中层114。又或者可以是弹簧层与编织层设置其他相互连接的位置关系,在此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弹簧层与编织层相互的位置关系。
5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中层114套设于所述内层113上,并与内层113连接。
56.请再次参阅图2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管本体110包括外层115,外层115包括沿控制端112至导向端111的方向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多个管段。具体地,外层115包括第一段115a、第二段115b以及第三段115c,第一段115a至第三段115c硬度逐渐减小。如上述,导向端111为导管本体110中先植入人体内的一端,则使第一段115a至第三段115c硬度逐渐减小,即导向端111的硬度相对较小,在微导管100植入过程中,能够避免微导管100戳破血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血管创口,以提高微导管100植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使控制端112的硬度相对较大,能够便于在人体外控制导向端111的方向,降低操控微导管100输送的难度。应当理解的是,外层115还可以包括沿控制端112至导向端111的方向依次设置、且硬度逐渐减小的两段、四段及五段等,在此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57.并且,通过使导向端111的硬度相对更小,能够使位于导向端111上的导向孔117更加贴合于第一血管300的管壁。从而当微导管100移动至第一血管300与第二血管400的连接处时,导向孔117能够更准确的对准第二血管400,并在导向部116a的导向作用下更加准确地进入第二血管400中。
5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外层115套设于中层114上,并与中层114连接。换
言之,上述导管本体110沿容置腔至外界的方向依次连接有内层113、中层114及外层115。
59.请参阅图2及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端111包括导管头端111a,导管头端111a为导向端111上远离控制端112的一端。
60.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端111的截面尺寸沿远离控制端112的方向逐渐减小,且导向端111远离控制端112的一端为圆滑曲面。换言之,导向端111远离控制端112的一端为圆滑曲面,也即是导向头端111a为圆滑曲面。则,结合上述实施例,导向端111为导管本体110中先植入人体内的一端,而导管头端111a为导向端111上最先接触血管管壁的一端。从而,通过设置导管头端111a为圆滑曲面,能够防止导管头端111a戳伤血管。使导向端111的截面尺寸沿远离控制端112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对导管本体110上其他部位的植入起导入作用,便于植入微导管100。
61.请参阅图2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微导管100还包括标记件120。标记件120设于导向端111上。具体地,标记件120可以设于导向端111的外壁上,也可以压接在导向端111的管壁内。标记件120具体例如可以由显影材料(钨粉、硫酸钡等)和聚合物共同挤出而制成,上述显影材料和聚合物共同挤出而制成的标记件120能够在x光的照射显影出,以此获知标记件120位于人体内的位置。从而能够获知导向端111的位置,便于微导管100的植入。应当理解的是,标记件120还可以是设于导向端111外壁上或压接在导向端111的管壁内的显影环,或者其他显影的手段,在此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62.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记件120环绕导向孔117设置或标记件120设于导向孔117的侧部。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标记件120同样可以为金属显影环、聚合物和显影材料共挤出的复合型材料显影环。如此,在x光的照射下能够获知导向孔117的准确位置,使导向孔117对准第二血管400,以便于将导丝200伸入血管内。
63.应当理解的是,各实施例中具体举例标记件120的材料及组成,其并非是限定各实施例中的标记件120仅可采用上述材料或仅包括上述组成部分。标记件120还可以采用其他使标记件120具有标记显影效果的材料及组成方式,在此不进行限定。
64.结合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导管头端111a为显影件。具体地,上述导管头端111a可以为由具有显影效果的显影材料与聚合物掺杂后共挤出而形成的显影件,以此能够获知导管头端111a的位置,便于植入微导管100,以及便于获知何时可以在控制端112推送导丝200,以使导丝200伸出导向孔117并进入第二血管400中。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导管头端111a具有与标记件120相同或几乎相同的显影作用,以便于更准确,更方便的确定微导管100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显影材料与聚合物掺杂后共挤出而形成的显影件具有一定的柔性。如此,能够使导管头端111a具有一定的柔性,避免导管头端111a在植入过程中戳伤血管的管壁。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导管头端111a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显影效果的材料制得,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65.参阅图4至图8,一种微导管装置10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微导管100、导丝200。导丝200活动地穿设于容置腔116,且导丝200能够从导向孔117移动至微导管100外部。从而通过微导管100辅助导丝200的植入,使导丝200能够进入迂曲的血管中,并到达病变处500以进行微创治疗或输送治疗药剂。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