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手持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3080发布日期:2022-06-15 17:5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手持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手持部。


背景技术:

2.医疗内窥镜的手持部,也称操作部,为内窥镜的关键部分。每家公司的手持部都有各自的特点,一般都由多股极细的钢丝缠绕在线轮上,通过拨动线轮旋转的方式,使线轮带动钢丝以传动内窥镜前端的弯曲部,实现内窥镜前端弯曲至任意角度。
3.内窥镜手持部的结构特点一般取决于两大因素:
4.一、操作方式契合人的手掌:内窥镜的手持部,是医生操作内窥镜的焦点,一款舒适、轻便的内窥镜手持部,直接关系到需要使用内窥镜的手术的难易程度。因此,内窥镜手持部一般需契合人体手掌的人因工程分析。
5.二、内窥镜手持部内部的传动结构:不同的内窥镜,其弯曲角度不同,弯曲部需要的力矩也不同;对于部分内窥镜,手术时需要内窥镜前端弯曲后在任意角度停下,在手柄中需要特殊的锁紧机构。
6.那么,内窥镜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医疗仪器,在设计、制造和使用内窥镜手持部时便存在如下问题:内窥镜手持部的形状、尺寸要求制约了内窥镜手持部内部的结构,为满足内窥镜手持部的结构要求,需要在狭窄的区域布置较多的精密结构件,这会导致其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高昂;医护人员在使用内窥镜做实验或者手术时,要在能够看到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的同时,注意不能松开手上的内窥镜操控,若操作方式复杂便会使得操作者的手很累。
7.因此,在设计内窥镜手持部结构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怎样设计内窥镜握持部的结构以及握持部与插线部的连接关系,才能在实现内窥镜更可靠的定位的同时,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操作并具备高可靠性的内窥镜手持部。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手持部,包括壳体和镜头调节装置,所述镜头调节装置包括: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钢丝以及同步带调节器。
11.所述拨杆活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所述拨杆伸出所述壳体。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钢丝均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均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拨杆与所述主动轮相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随着所述拨杆的运动而转动。所述同步带分别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相连接,所述从动轮随着所述主动轮转动而转动。所述钢丝固定在所述从动轮上,所述钢丝随着所述从动轮的转动而移动。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相配合,且所述同步带调节器至少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12.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
摩擦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
13.其中,本发明采用主动轮、从动轮和同步带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选择不同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尺寸,从而获得不同的镜头调节灵敏度。例如:在对尿道、胆道等人体自然通道进行观察、诊断和摄影,所述从动轮的尺寸可以大于所述主动轮,使镜头调节更加灵活以方便观察到人体的整体形貌;在需要配合钬激光、取样钳等其他医疗器械对人体自然通道进行手术治疗、取样(如碎石、取石、活检等)时,所述从动轮的尺寸则可以小于所述主动轮,使镜头调节的幅度降低从而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
14.优选地,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配合结构,和/或,所述调节轮的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对应开设的槽中,所述调节轮的轴与所述壳体的槽的接触面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调节轮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摩擦力。
15.优选地,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包括调节轮,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
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粗糙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光滑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
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轮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衔接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且为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第一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第二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此时,所述调节轮可以为凸轮或其他任意符合上述特征的结构。
18.根据另外一些具体且优选实施方式,沿着所述调节轮的外周方向,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的抵设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呈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最大;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最小。采用上述调节轮的结构,其目的在于,在医护人员操作内窥镜时,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调节轮来对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进行调节,这样能使医护人员对内窥镜的操控更加方便、简单。
19.更进一步的,所述突出部结构可以与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结合: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为粗糙面,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为光滑面,从而提高所述调节轮对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的调节的可靠性。
20.通过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即使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被调节至最
大,所述调节轮也不会将整个镜头调节装置锁死,防止内窥镜的镜头处于人体内部时,由于镜头调节装置的锁死使镜头结构过硬,从而导致镜头在人体内发生折断或镜头划伤人体组织等医疗事故的发生。
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同步带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带面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带面。所述同步带通过所述第一带面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连接,所述调节轮可以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一带面相接触,也可以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相接触。当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的第一带面相接触时,所述调节轮仅适用于上述的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而当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与所述调节轮相接触时,所述调节轮则可以适用于上述的突出部结构或上述的突出部结构与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结合的结构。因此,所述调节轮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相接触的方案更为优选。
22.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带面为齿面,所述第二带面为平面;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外周部均包括齿状部,并且,所述齿状部能够与所述齿面相啮合。这样,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的同步动作的可靠性便能得到有效提升。
2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同步带调节器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调节轮上的扳柄。所述扳柄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壳体外侧,通过扳动所述扳柄来调节所述调节轮的位置,利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另外,扳柄可以为月牙、逗号等非对称结构,从而方便医护人员确认所述调节轮的状态;或者,所述扳柄还可以呈指针状或具有指针标识等结构,此时所述壳体外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刻度,使调节轮的状态能够一目了然。
24.具体的,所述壳体包括握持部和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一端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握持部的连接处的调节部的尺寸半径大于所述握持部的尺寸半径,从而便于医护人员确认握持位置,以及在医护人员操作内窥镜时,调节部可以挂在手上进而节省医护人员握持手持部所需要的握持力。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拨杆从所述壳体的调节部伸出,并且,在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所述调节部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上方,所述拨杆位于手的拇指所在位置。
25.更加具体的,所述扳柄安装在所述壳体的调节部处的侧壁上,并且,在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所述扳柄位于远离掌心的一侧。
26.具体的,所述内窥镜手持部的插线部安装在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调节部的一端。
27.所述内窥镜手持部具备上述结构时更加契合人体手掌的人因工程分析:一方面,医护人员在操控所述拨杆时更加顺手,不会因长时间的手术而使医护人员感到手部疲劳,且所述插线部的安装位置不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握持;另一方面,所述扳柄的安装位置是医护人员握持内窥镜手持部不容易触及的位置,能够起到防止误操作的作用。
28.优选地,所述从动轮的外周安装有多个压块,所述钢丝能够通过所述压块更加牢固地固定在所述从动轮的外周上。
29.优选地,所述镜头调节装置还包括保持架,所述主动轮、所述从动轮的轴均安装在所述保持架对应开设的槽中,从而使所述镜头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可靠,还能方便后期对所述内窥镜手持部的维护和修理。
30.更加优选地,所述从动轮的轴与所述保持架的槽之间安装有阻尼块,从而增大所述从动轮的旋转阻力,防止因医护人员用力较大而导致镜头产生过大幅度转动的情况出现。
31.最后,医护人员还可以在术后将所述调节轮调节至第二位置以解除内窥镜的偏转锁紧功能,使内窥镜的弯曲部自动恢复至竖直,从而方便将内窥镜的镜头从人体的自然通道中取出。
3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窥镜手持部的操作方式更加契合人的手掌,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舒适、准确地操作内窥镜手持部;同时,内窥镜手持部内部的传动结构更加具有可靠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33.以上所述的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34.图1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35.图2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第一视角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第二视角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传动结构中从动轮和钢丝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扳柄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扳柄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调节轮的形状示意图。
42.图9为本发明的内窥镜手持部的壳体和调节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图9剖面线位置的剖视图。
44.以上附图中:
45.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保持架,4—盖线轮,5—拨杆,6—主动轮,7—同步带,8—从动轮,9—阻尼块,10—调节轮,11—钢丝,12—压块,13—扳柄,l—调节轮与同步带的抵设面与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不同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为本行业中的常规条件。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4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窥镜手持部,包括壳体和镜头调节装置,所述镜头调节装置包括:拨杆5、主动轮6、同步带7、从动轮8、钢丝11以及同步带调节器。
48.所述主动轮6、同步带7、从动轮8以及钢丝11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保持架3,所述保持架3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部,所述主动轮6和从动轮8的轴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和所述保持架3上对应开设的槽中,且所述主动轮6与所述从动轮8能够绕轴任意转动,从而使所述镜头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可靠。所述拨杆5的一侧与所述主动轮6相固定连接,所述拨杆5的另一侧伸出所述壳体,拨动所述拨杆5能够带动所述主动轮6转动。所述同步带7的内侧面为齿面、外侧面为平面,所述主动轮6和所述从动轮8的外周面呈齿状部,所述同步带7通过所述齿面与所述主动轮6和所述从动轮8的齿状部啮合,这样,所述从动轮8能够随着所述主动轮6转动而
转动。如图5所示,所述钢丝11通过所述从动轮8的外周安装的多个压块12固定在所述从动轮8上,从而使所述钢丝11随着所述从动轮8的转动而移动,进而由钢丝11的移动来对内窥镜的镜头角度进行调节,实现内窥镜手持部的传动结构。所述从动轮8的轴与所述保持架3的槽之间安装有阻尼块9,从而增大所述从动轮8的旋转阻力,防止因医护人员拨动所述拨杆5时用力较大而导致镜头产生过大幅度转动的情况出现。
49.关于主动轮6和从动轮8的结构方面:在对尿道、胆道等人体自然通道进行观察、诊断和摄影,所述从动轮8的尺寸大于所述主动轮6,使镜头调节更加灵活以方便观察到人体的整体形貌;在需要配合钬激光、取样钳等其他医疗器械对人体自然通道进行手术治疗、取样(如碎石、取石、活检等)时,所述从动轮8的尺寸则可以小于所述主动轮6,使镜头调节的幅度降低从而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所述壳体为可拆卸结构,这能方便医护人员根据手术需要更换相应的主动轮6和从动轮8,使所述内窥镜手持部能够适用于各类手术,还能方便后期对所述内窥镜手持部的维护和修理。
50.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包括调节轮10和扳柄13,所述调节轮10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调节轮10的轴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和所述保持架3上对应开设的槽中。所述扳柄13的一端与所述调节轮10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的槽中的轴固定连接,所述扳柄13的另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侧。通过扳动所述扳柄13可以转动所述调节轮10,并且,在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所述第二壳体2位于远离掌心的一侧。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的所述外侧面相抵设,转动所述调节轮10从而调节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的抵设面。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调节轮10的轴与所述第二壳体2上对应的槽的接触面之间具有摩擦力,从而能够阻止所述调节轮10随所述同步带7的移动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扳柄13呈逗号状,从而方便医护人员确认所述调节轮10的状态。
51.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调节轮10为凸轮,因此,所述调节轮10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相衔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为所述粗糙面,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为所述光滑面。如图8所示,沿着所述调节轮的外周方向,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的抵设面与所述调节轮10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l呈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即,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10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10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以,所述调节轮10至少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调节轮1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10的粗糙面及第一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10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7相抵设;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调节轮1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10的光滑面及第二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10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7相抵设。因此,所述调节轮1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之间的摩擦力最大,所述拨杆5活动所受到的阻力也最大;所述调节轮1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之间的摩擦力最小,所述拨杆5活动所受到的阻力也最小。这样,医护人员在操作内窥镜时,便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调节轮10来使其与同步带7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或减小,从而对所述拨杆5活动所受到的阻力进行调节。另外,即使将所述调节轮10与所述同步带7之间的摩擦力调节至最大,所述摩擦力所产生的阻力也不会将整个镜头调节装置锁死,从而防止内窥镜的镜头处于人体内部时,由于镜头调节装置的锁死使镜头结构过硬,导致镜头在人体内发生折
断或镜头划伤人体组织等医疗事故的发生。
52.所述壳体还包括握持部,以及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固定连接于所述握持部上端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握持部的连接处的调节部的尺寸半径大于所述握持部的尺寸半径,从而便于医护人员确认握持位置,以及在医护人员操作内窥镜时,调节部可以挂在手上进而节省医护人员握持手持部所需要的握持力。所述拨杆5从所述壳体的调节部伸出,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所述拨杆5位于手的拇指所在位置。所述内窥镜手持部的插线部安装在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调节部的一端,因此,医护人员在操作所述内窥镜手持部时,手握持在所述握持部上,并位于所述插线端和所述调节部之间。上述结构更加契合人体手掌的人因工程分析,医护人员在操控所述拨杆5时更加顺手,不会因长时间的手术而使医护人员感到手部疲劳,且所述插线部的安装位置不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握持。
53.最后,医护人员还可以在术后将所述调节轮10调节至如图7所示的第二位置,以解除内窥镜的偏转锁紧功能,使内窥镜的弯曲部自动恢复至竖直,从而方便将内窥镜的镜头从人体的自然通道中取出。
54.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