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和包含该组合物的祛痘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054646发布日期:2022-08-06 11:45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和包含该组合物的祛痘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和包含该组合物的祛痘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痤疮,俗称青春痘,又称暗疮或粉刺,是一种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病变。痤疮由多因素引起,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类:(1)皮脂分泌过多,导致其在毛囊内堵塞,继而产生粉刺并伴随炎症;(2)角质化异常,角质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层不断增厚、管径变小、通畅度减弱,最终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急性闭塞,毛囊隆起而形成粉刺;(3)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以皮脂为作用机质,其产生的脂肪酶使皮脂部分转化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是一种有刺激性的物质,可通过被损坏的毛囊壁侵入真皮使局部充血肿胀,形成红色的丘疹;(4)此外,引发痤疮的原因还有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总而言之,皮肤油脂过度分泌是导致痤疮产生的重要原因,厌氧性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3.市场上的祛痘产品的问题:1、易引起皮肤过敏,对皮肤刺激性大;2、加入化学抑菌剂破坏皮肤正常菌群;3、加入一些禁用物质如氯霉素等激素;4、加入重金属物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兼具控油和抑菌效果,从根源上祛痘;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祛痘化妆品,具有保湿、控油、消炎和抑菌效果,同时祛痘效果显著;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祛痘化妆品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
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包括保湿成分、抑菌成分和消炎舒缓成分;其中,保湿成分包括多元醇,抑菌成分包括季铵盐-73、邻伞花烃-5-醇、水杨酸;控油成分包括药用层孔菌提取物、连翘果提取物和野葛根提取物;消炎舒缓成分包括甘草酸二钾、忍冬花提取物、母菊花提取物、苦参根提取物和甘油磷酸肌醇胆碱盐。
7.具体地,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原料:所述保湿成分包括:0.1~6份d-泛醇、甘油葡糖苷1~10份和聚谷氨酸钠0.01~5份;所述抑菌成分包括:0.001~0.1份季铵盐-73、0.01~0.1份邻伞花烃-5-醇和0.01~2份水杨酸;所述控油成分包括:0.1~2份药用层孔菌提取物、0.1~8份连翘果提取物和0.1~8份野葛根提取物;所述消炎舒缓成分包括:0.01~0.5份甘草酸二钾、0.1~8份忍冬花提取物、0.1~10份母菊花提取物、0.1~10份苦参根提取物和0.01~1份甘油磷酸肌醇胆碱盐。
8.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9.一种祛痘化妆品,包括上述的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
10.进一步,所述祛痘化妆品还包括辅料和水。
11.具体地,所述辅料为乳化剂、柔润剂、成膜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多元醇保湿剂、油脂、防腐剂、螯合剂、ph调节剂、香精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物。
12.再进一步,所述祛痘化妆品,包括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
13.a相:螯合剂0.01~0.1%、增稠剂0.02~0.5%、多元醇保湿剂2~10%和所述保湿成分1~2.5%;
14.b相:乳化剂0.5~5%、成膜剂1~2%和油脂1~15%;
15.c相:所述控油成分2~3%、所述消炎舒缓成分2~3%和所述抑菌成分0.1~0.5%;
16.d相:防腐剂0.1~0.5%;
17.e相:香精0.01~0.05%;
18.f相:ph调节剂0.1~0.5%;
19.g相:水,补足100wt%。
20.进一步,所述多元醇保湿剂为甘油、丙二醇、丁二醇和1,2戊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物;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卡波姆、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物;所述螯合剂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再进一步,所述乳化剂为peg-100硬脂酸酯、甘油硬脂酸酯、鲸蜡醇聚醚-20、硬脂醇聚醚-2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物;所述成膜剂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所述油脂为角鲨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鲸蜡醇乙基己酸酯和白池花籽油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物。
22.本发明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23.上述的祛痘化妆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1)将a相和g相成分投入乳化锅中,搅拌分散并加热,得到水相;
25.2)将b相成分投入油相锅中,加热搅拌,得到油相;
26.3)将步骤2)的油相投入步骤1)的乳化锅中,均质搅拌;
27.4)在乳化锅中加入c相、d相、e相和f相成分,搅拌均匀,得到祛痘化妆品。
28.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29.1)将a相和g相成分投入乳化锅中,搅拌分散并加热至80~85℃,在1000~2000r/min均质搅拌3~5min,得到水相;
30.2)将b相成分投入油相锅中,加热搅拌至80~85℃,得到油相;
31.3)在均质状态下,将步骤2)的油相投入步骤1)的乳化锅中,以1000~2000r/min的速度均质搅拌3~5min至乳化完全,开始降温;
32.4)降温至40~45℃后,在乳化锅中加入c相、d相、e相和f相成分,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得到霜状的祛痘化妆品。
33.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34.(1)本发明的组合物包括保湿成分、抑菌成分和消炎舒缓成分;其中,保湿成分包括多元醇,抑菌成分包括季铵盐-73、邻伞花烃-5-醇、水杨酸;控油成分包括药用层孔菌提取物、连翘果提取物和野葛根提取物;消炎舒缓成分包括甘草酸二钾、忍冬花提取物、母菊花提取物、苦参根提取物和甘油磷酸肌醇胆碱盐。从保湿、抑菌、控油和消炎舒缓方面进行设计,从多维度减少痘痘的形成以及祛痘。保湿成分能减少水分散失,避免水脂膜结构受
损,从而提高皮肤屏障功能;抑菌成分能抑制引发炎症的痤疮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控油成分能减少油脂分泌,避免油脂堵塞毛囊口以及毛囊角化过度;消炎舒缓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和抗菌增强免疫的效果,还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起到消炎舒缓的作用。
35.(2)本发明的祛痘化妆品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再选择性加入乳化剂、柔润剂、成膜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多元醇保湿剂、油脂、防腐剂、螯合剂、ph调节剂和香精等辅料,能进一步提高祛痘化妆品的保湿性,且不会影响其他性能,起到保湿缩水,减轻出油症状,抑制有害菌生长以及消炎舒缓的作用。
36.(3)本发明的祛痘化妆品的制备方法中,是先将a相和g相制成水相以及将b相成分制成油相,再将水相和油相混合乳化,在制备过程中,控制温度,在加入c相、d相、e相和f相成分前需要确保温度低于45℃,避免高温影响有效成分的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8.本发明的保湿控油消炎抑菌祛痘组合物,包括保湿成分、抑菌成分和消炎舒缓成分;其中,保湿成分包括多元醇,抑菌成分包括季铵盐-73、邻伞花烃-5-醇、水杨酸;控油成分包括药用层孔菌提取物、连翘果提取物和野葛根提取物;消炎舒缓成分包括甘草酸二钾、忍冬花提取物、母菊花提取物、苦参根提取物和甘油磷酸肌醇胆碱盐。
39.具体地,抑菌成分中季铵盐-73(皮傲宁)是一种高效新型祛痘抗炎剂,外观为黄色无味结晶粉末;具有抗菌活性的粉刺、痤疮抑制剂;可用作防腐剂,对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极强杀灭能力,防腐性能优于尼泊金酯类;此外,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o-伞花烃-5-醇在化妆品中作防腐剂和抗粉刺剂使用。水杨酸是油溶性,可渗透到富含脂质的毛孔内,清除毛孔中堆积的粉刺污垢,使粉刺栓变松,同时发挥一些抗炎作用,它是治疗痤疮的有效成分,可配合在清洁剂、柔润剂、和面霜中使用。
40.控油成分中的药用层孔菌提取物是一种萃取自生长于东欧的担菇-阿里红菌肉汁的纯净的浓缩的活性物。能够解决皮肤油脂的过度分泌,有收敛、毛孔收缩和保湿及平滑紧致肌肤的效果。连翘果提取物有抗菌性和抗炎性,对一些皮肤疾患有防治作用;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吸湿效力属于中等,可用于改善皮肤干燥和粗糙;有较好的综合抗氧化性,结合对上皮增殖因子等的促进作用,有活肤作用,可用于抗衰化妆品。野葛根提取物来源于葛根,具有清除自由基、美白和抗炎的功效。对组织蛋白酶的活化显示,可增强皮肤细胞新陈代谢,加上它的清除氧自由基和对表皮纤维芽细胞的增殖作用,因此有抗衰作用;葛根提取物对nf-κb的活化有抑制,它的活化是炎症发生的信号,对它的抑制表明葛根提取物具有皮肤抗炎作用。
41.消炎舒缓成分中甘草酸二钾是作为皮肤调理剂使用,主要为甘草根部及茎部的甘草甜素(甘草酸)成分适合过敏性肌肤,抗刺激及控油,退红肿消炎愈合作用。忍冬花提取物内含咖啡鞣酸有强烈的抗菌、减脂美肤和防止皮肤老化的作用,其含有的木犀草素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对皮肤的渗透力强,可达到皮肤深处,可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与透明质酸酶同用可延长该物质的活性,还可消除自由基,并且具有紫外线吸收的功能,所以可以抑制
和消除皮肤色斑,特别是老年斑。母菊花提取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舒缓抗敏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可起到预防过敏、保湿、防治粉刺和抗衰老等功效。苦参根提取物主要来源于苦参的根部,有效成分主要为苦参碱,是一种传统的草药。用于治疗湿疹和皮炎,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对胶原蛋白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也有促进作用,可用作皮肤抗衰老;同时具有保湿的功效。甘油磷酸肌醇胆碱盐能通过一个特殊的途径,可以针对磷脂酶a起作用,专门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42.实施例1~5和对比例1~4的祛痘化妆品的配方如表1所示,其中,对比例1~4是实施例1的对比例,实施例1~5中组合物的配方如表2所示。
43.表1实施例1~5和对比例1~4的祛痘化妆品的配方
[0044][0045]
表2实施例1~5中组合物的配方
[0046]
[0047][0048]
其中,实施例1~5的祛痘化妆品所用的螯合剂均为edta-2na,成膜剂均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实施例1的增稠剂为质量比为1:3.75的卡波姆和黄原胶,多元醇保湿剂为质量比为1:4的丙二醇和甘油,乳化剂为质量比为2:1:1:0.8的peg-100硬脂酸酯、甘油硬脂酸酯、鲸蜡醇聚醚-20和硬脂醇聚醚-20,油脂为质量比为3:4:3:1的角鲨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鲸蜡醇乙基己酸酯和白池花籽油。实施例2的增稠剂为卡波姆,多元醇保湿剂为质量比为1:1:1的甘油、丙二醇和丁二醇,乳化剂为质量比为peg-100硬脂酸酯,油脂为白池花籽油。实施例3的增稠剂为质量比为1:1的卡波姆和黄原胶,多元醇保湿剂为质量比为1:1:1:1的甘油、丙二醇、丁二醇和1,2戊二醇,乳化剂为质量比为1:1的甘油硬脂酸酯和鲸蜡醇聚醚-20,油脂为质量比为1:1:1:1的角鲨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鲸蜡醇乙基己酸酯和白池花籽油。实施例4的增稠剂为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多元醇保湿剂为甘油,乳化剂为质量比为1:2的鲸蜡醇聚醚-20和硬脂醇聚醚-20,油脂为质量比为1:1:的角鲨烷和白池花籽油。实施例5的增稠剂为质量比为1:1的卡波姆和黄原胶,多元醇保湿剂为质量比为1:1的丙二醇和甘油,乳化剂为质量比为1:1:1:peg-100硬脂酸酯、鲸蜡醇聚醚-20和硬脂醇聚醚-20,油脂为质量比为1:1:1:1的角鲨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鲸蜡醇乙基己酸酯和白池花籽油。
[0049]
实施例1~5和对比例1~4的祛痘化妆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0]
1)将a相和g相成分投入乳化锅中,搅拌分散并加热至80℃,在2000r/min均质搅拌5min至均匀无颗粒,保温搅拌20min,得到水相;
[0051]
2)将b相成分投入油相锅中,加热搅拌至80℃,得到油相;
[0052]
3)在均质状态下,将步骤2)的油相投入步骤1)的乳化锅中,以2000r/min的速度均质搅拌3min至乳化完全,开始降温;
[0053]
4)降温至45℃后,在乳化锅中加入c相、d相、e相和f相成分,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得到霜状的祛痘化妆品。
[0054]
性能测试与评价
[0055]
1、保湿测试
[0056]
取直径6cm的培养皿,用透气胶带贴在底部以模拟皮肤的实际情况;准确称取实施例1~5和对比例1~4的祛痘霜各0.1g,加入超纯水配制成100g/l质量浓度的水溶液,准确称取3.0g涂布于透气胶带上,各平行3份,分别置于2个干燥器中,温度(20
±
2)℃,干燥器内分别放有饱和氯化钙(rh=34%)和干微粉硅胶,放置1、3、6、9、12、18、24、36、48h,分别称量样品放置前水分质量(m0)和放置后水分质量(mn)。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保湿率:p保湿率(%)=mn/m0×
100%。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0057]
表3各组祛痘霜的保湿率数据
[0058][0059]
由表3可知,实施例1具有最佳的保湿效果,对比例1中由于不添加保湿成分,所以保湿效果大打折扣,对比例2~4分别没有添加控油成分、抑菌成分和消炎舒缓成分,对保湿效果影响甚微。
[0060]
2、抑菌测试
[0061]
抑菌试验
[0062]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4的产品通过滤纸片法测试抑菌效果,具体如表4。
[0063]
表4各组产品的抑菌效果
[0064]
项目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
[0065]
由表4可知,影响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抑菌成分,对比例4由于不添加抑菌成分,所以抑菌效果大大降低,所以实施例1的祛痘霜能起到抑制引起炎症的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生长。
[0066]
3、控油测试
[0067]
招募25名20~30周岁的油性肌肤的志愿者,皮肤油脂测试显示前额油脂量≥200,两颊油脂量≥150。将25名志愿者分为5组,分别使用实施例1和对比例1~5的祛痘霜4周,每日早晚使用,期间仅配合使用无功效成分的洁面及柔肤水。本次测试选取受试者前额、两颊部位作为测试区域。
[0068]
油脂测试采用世界公认的sebumeter方法。该测试探头基于光度计原理,采用特定的消光胶带吸收面部肌肤上油脂从而使胶带呈现半透明状,此时胶带的透光量增大,通过光学转换能够得出油脂含量数值。使用窄带蓝光拍摄面部卟啉图像,卟啉在窄带蓝光作用下呈现近圆的白点,在未服用或使用影响皮肤卟啉分泌的药物或化妆品的前提下,运用卟啉个数来反馈面部皮肤油脂粒的数量,而卟啉面积则能够侧面反应皮肤油脂分泌的多少,在无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2个指标都能够体现皮肤油脂分泌的情况。具体数据如表5。
[0069]
表5实施例1和对比例1~4祛痘霜的控油效果
[0070]
组别ⅲ型卟啉个数变化率/%ⅲ型卟啉面积变化率/%实施例1-34.9-43.9
对比例1-34.5-43.2对比例2-23.5-22.3对比例3-31.5-31.8对比例4-34.3-43.5
[0071]
由表5可知,控油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4>对比例3>对比例2,所以保湿成分和消炎舒缓成分不是影响油脂的重要因素,控油成分的加入能明显降低油脂分泌,而抑菌成分由于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对控油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0072]
4、消炎舒缓测试
[0073]
取实施例1和对比例1~4的祛痘霜进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将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5组为实验组;1组为空白组,空白组小鼠左耳双面均匀涂抹甘油;实验组分别在小鼠左耳双面均匀涂抹实施例1和对比例1~4的祛痘霜,10μl/只。给药60min后,用棉球擦去左耳所涂试剂,将二甲苯涂抹到左耳的位置上,50μl/只;等到炎症持续2个小时以后,将小鼠处死并且将双耳剪下,同时在耳朵的同一个位置取下耳片,并其进行称重并记录。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0074]
肿胀度左耳=左耳耳片质量-右耳耳片质量;左耳肿胀率=(左耳耳片质量-右耳耳片质量)/右耳耳片质量
×
100%;抑制率=(实验组肿胀率均值-空白组肿胀率均值)/空白组肿胀率均值
×
100%。数据如表6。
[0075]
表6实施例1和对比例1~4的消炎效果数据
[0076]
组别肿胀率均值/%肿胀抑制率/%空白组56.27/实施例13.1894.35对比例15.6290.01对比例218.3367.42对比例321.5961.63对比例437.4433.46
[0077]
由表6可知,肿胀抑制效果最好的是实施例1,其次是对比例1,说明保湿成分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对比例4中由于没有消炎舒缓成分,所以并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情况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由此证明消炎舒缓成分具有良好的消炎效果。
[0078]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