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恢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6084发布日期:2022-08-31 13:41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加压恢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压恢复系统。


背景技术:

2.静脉血栓(dvi)是一种严重的且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致病因素是由于肢体血液不循环。静脉血流动不足会形成血块,从而导致局部血管堵塞;严重时可能在肺部或心脏里形成危及生命的血块,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提高或加速肢体深静脉回流能够预防深静脉血栓。一个普遍接受的预防措施是将压力加于肢体对应位置处上。此治疗法通常被称为“加压疗法”。
3.目前一般都采用加压绷带配合按摩方式,达到“加压疗法”的效果,但采用人力手工方法进行按摩存在对操作者有技能要求,用力容易不均匀,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市场上现有的保健治疗功能的按摩器,也无法与加压绷带直接配合,对使用者的限制较大,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达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压恢复系统。
5.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加压恢复系统,包括:气泵;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内设置有气囊,所述加压部件至少部分能够围绕呈环状,用于包裹肢体;导气管组,连接于气泵与加压部件气囊之间。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导气管组将气泵与加压部件的气囊进行连接,然后将加压部件套设于肢体,实现加压部件对肢体的包裹,最后,采用气泵通过导气管组对加压部件的气囊进行充气,使加压部件的气囊膨胀,即可对加压部件包裹的肢体进行加压,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7.可选的,所述加压部件包括上肢加压部件或下肢加压部件或局部加压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穿戴上肢加压部件对其上身进行加压,也可以穿戴下肢加压部件对其下身进行加压,此外,使用者也可以采用局部加压部件包裹于使用者不同部位,对使用者的局部进行加压,满足不同的需求。
9.可选的,所述加压部件包括加压衣;所述加压衣包括两半衣,两半衣沿加压衣的前中和后中的连线对称设置;两半衣的前片之间以及两半衣的后片之前均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用于连接两半衣形成加压衣。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两半衣拼接形成的加压衣,能够便于使用者的穿戴。
11.可选的,所述加压衣还包括:增宽带,能够填充于两半衣的前片或后片之间,所述增宽带的两侧均能够与第一连接结构拼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节加压衣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需求时,可以在将加压衣拆成两半衣之后,取增宽带填充于两加压衣的前片和/或后片之间,从而适应不同的使用者的体型。
13.可选的,所述加压衣还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两端能够与任一所述半衣的前片与后片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仅需要使用半衣时,可以取肩带,并将肩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半衣的前片和半片,然后,将半衣穿戴至使用者的上身,并通过肩带斜挂于使用者的肩上,即可实现半衣的穿戴,满足实用的需求。
15.可选的,所述加压部件包括:两分体裤腿,各所述分体裤腿的一侧均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能够展开分体裤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两个或单个分体裤腿进行穿戴,穿戴时,首先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直接将分体裤腿展开至平面,然后将分体裤腿包裹于穿戴者的腿部,再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将分体裤腿的分离侧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分体裤腿的穿戴,降低了穿戴者的穿戴难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17.可选的,所述加压部件包括加压裤;所述加压裤的裤腿一侧均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能够展开加压裤的裤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戴时,直接通过第三连接结构将加压裤的两裤腿展开,然后将加压裤的两裤腿包裹于穿戴者的腿部,再通过第三连接结构将加压裤的分离侧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加压裤的穿戴,降低了穿戴者的穿戴难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19.压部件还包括加压带;所述加压带的两端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四,所述连接结构四能够改变加压带围绕的环形尺寸。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连接结构四进行调节加压带围绕的环形尺寸,能够使加压带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部位,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21.可选的,所述导气管组包括导气管;所述气囊固定有气嘴,用于连接导气管;所述气嘴位于气囊内的一端固定有保险气球;所述保险气球一侧凹陷并与所述气嘴连通,所述保险气球的凹陷侧设置有出气孔,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保险气球与所述气囊之间对应设置有密封夹条,所述密封夹条设置于所述出气孔远离气嘴侧,随所述保险气球与所述气囊膨胀至成型后,所述密封夹条能够封闭所述保险气球与所述气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气囊与保险气球的逐渐膨胀,密封夹条封封闭气囊与保险气球之间,气囊内无法再继续充气,可以避免气囊的爆炸。
23.可选的,所述导气管的端部固定有弹性卡爪;所述气嘴内周壁设置有卡槽,与所述弹性卡爪配合限制所述导气管脱离气嘴;所述卡槽内设置有能够沿卡槽运动的挤压块;所述气嘴内设置有气道,气囊与保险气球间气体进入气道能够推动挤压块挤压弹性卡爪至脱离卡槽。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与保险气球之间通过密封夹条封闭之后,位于气囊、保险气球与气嘴之间的气体压力增加,气体将进入起到气道,然后推动挤压块运动,从而推动挤压块挤压导气管的弹性卡爪,从而使弹性卡爪从卡槽内脱离,导气管与气嘴快速失去连接,导气管内的气体也将不再充于气道内。此时,气囊的内的气体将排出,但由于气囊与保险气球依然通过密封夹条密封,因此气囊内此时不会排气,另一方面且排气后的保险气球增大了气囊内的空间,将降低气囊的内部压力,避免气囊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再者,气囊内的气球也将推动排气后的保险气球继续挤压着气囊内表面,保证了气囊内的气不会排出,当需要排出气囊内的气时,通过气嘴,插入任意长杆,推动保险气球,使保险气球与气囊之间的密封夹条分离即可实现气囊的排气。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使用时,通过导气管组将气泵与加压部件的气囊进行连接,然后将加压部件套设于肢体,实现加压部件对肢体的包裹,最后,采用气泵通过导气管组对加压部件的气囊进行充气,使加压部件的气囊膨胀,即可对加压部件包裹的肢体进行加压,当结束使用时,对加压部件的气囊放气即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压恢复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分接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压衣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肩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分体裤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压带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气泵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保险气球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气泵;11、壳体;12、出气咀;13、电源仓;14、直流泵芯;15、电磁阀;2、导气管组;21、导气管;23、弹性卡爪;3、加压部件;31、气囊;311、密封夹条;32、气嘴;321、卡槽;322、挤压块;323、气道;324、容气槽;325、排气限位口;33、压紧片;34、保险气球;341、进气口;342、出气孔;4、分接管组;41、分接管;42、分接头;5、加压衣;51、半衣;52、增宽带;53、肩带;6、分体裤腿;6、加压裤;7、加压带。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加压恢复系统。主要用于对使用者的肢体加压治疗,并能
够具有简化操作,提高使用便捷性的效果。
30.参照图1,一种加压恢复系统,包括气泵1、导气管组2以及加压部件3。
31.其中,气泵1作为气源动力输出端,用于向加压部件3内输送气体,以达到改变加压部件3的形态。
32.加压部件3用于包裹于使用者的肢体,作为实现加压治疗的主要单元,加压部件3的内部主要包括多个相互隔绝的气囊31,且加压部件3能够围绕呈环形,从而实现可以将加压部件3根据需求缠绕于使用的对应肢体部位,然后对加压部件3的各气囊31内通过气泵1输入带压气体,从而实现对加压部件3环绕部分的肢体达到加压的效果。
33.导气管组2作为连接气泵1与加压部件3各气囊31的主要连接单元。导气管组2包括多根导气管21,多根导气管21的一端均连接于气泵1,且多根导气管21的另一端均可分别连接于加压部件3的各气囊31,从而达到通过导气管21即可将气泵1的输出的气源送至各加压部件3各气囊31。而为了便于整体设备的收纳提高便携性,导气管组2的两端均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于气泵1和加压部件3,如采用插接配合,卡接配合、螺栓配合等可实现固定又能够拆解的连接方式。
34.该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达到了:通过多根导气管21将气泵1与加压部件3的各气囊31进行连接,然后将加压部件3套设于肢体,实现加压部件3对肢体的包裹,最后,采用气泵1通过导气管21对加压部件3的各气囊31进行充气,使加压部件3的气囊31膨胀,即可对加压部件3包裹的肢体进行加压,当结束使用时,对加压部件3的气囊31放气,分别拆卸气泵1、导气管21与加压部件3存放待下侧使用即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35.参照图2,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为实现一个气泵1可以同时连接多个加压部件3,可以增设分接管组4,用于连接气泵1与多个导气管组2,从而实现多个加压部件3的充气使用。
36.分接管组4具体的包括多根分接管41,多根分接管41的一端共同固定有连接有插接头,用于与气泵1插接,多根分接管41的另一端共同固定有分接头42,分接头42可以设置有两个用于与两组导气管组2分别连接的连接部,即分接头42能够将一根分接管的输出端分成多个输出端,用于于导气管组2的导气管21连接。分接头42与导气管组2的连接方式也同样可以采用插接,又或卡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实现,当需要采用气泵1同时对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导气管组2连接时,也可以设置分接头42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能够与导气管组2连接的连接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37.综上达到同时需要使用多个加压部件3时,可以将导气管组2从气泵1上拔出,并将分解管组的插接头一端与气泵1连接,然后将多个导气管组2分别与分接头42连接,从而实现一个气泵1对多个加压部件3的充气加压操作。
38.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加压部件3可以包括上肢加压部件、下肢加压部件以及局部加压部件,以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9.参照图3,上肢加压部件主要包括加压衣5。加压衣5包括两半衣51,两半衣51沿加压衣5的前中和后中的连线对称设置,从而实现将加压分成两对称的部分。半衣51内的多个气囊31可以沿衣袖的长度方向趋向半衣51的前中及后中方向排列设置。两半衣51的前片之间以及两半衣51的后片之前均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主要用于实现将两半衣51拼接成加压衣5,或将加压衣5分解成两半衣51,以便于使用者方便的穿戴,因此,第
一连接结构可以采用如拉链、尼龙搭扣,子母按扣,绳扣等可拆解的连接方式。
40.参照图3,为增大加压衣5的穿戴范围,适应更多体型的人穿戴,加压衣5还可以包括增宽带52。增宽带52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增宽带52用于填充于两半衣51的前片或后片之间,与两半衣51配合,从而增加压衣5的可适应范围,为进一步的增加压衣5的适应范围,增宽度还可以采用弹性材质制成。
41.由于增宽带52用于填充于两半衣51之间,因而增宽带52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两半衣51的第一连接结构适配的第一适配连接结构,第一适配连接结构根据第一连接结构的选择而选择,以保证两半衣51与增宽带52的连接。
42.如此,增宽带52的设置,达到了当需要调节加压衣5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需求时,可以在将加压衣5拆成两半衣51之后,取增宽带52填充于两加压衣5的前片和/或后片之间,从而适应不同的使用者的体型。
43.参照图4,为便于半衣51的单独使用,加压衣5还包括肩带53。肩带53用于连接于任一半衣51,以达到,当使用者仅需要穿戴半衣51时,可以在将连接有肩带53的半衣51穿戴同时,将肩带53斜挂于未穿戴半衣51的身体一侧肩部位置处,从而实现半衣51的穿戴。
44.为便于肩带53与任一半衣51的连接,肩带53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部件,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式依然可以采用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同的连接方式。
45.此外,为便于适用穿戴者的不同体型,肩带53与任一半衣51之间的连接部件可以采用可调节的连接方式,如将肩带53的一侧沿其长度设置于尼龙搭扣的绒带或勾带,而将半衣51对应肩带53的连接部设置为能够与肩带53的绒带或勾带适配的形式,构成尼龙搭扣,从而可以将调节肩带53与半衣51的连接长度。
46.如此,肩带53的设置达到了当仅需要使用半衣51时,可以取肩带53,并将肩带5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半衣51的前片和半片,然后,将半衣51穿戴至使用者的上身一侧,并通过肩带53斜挂于使用者的上身另一侧肩上,实现任一半衣51的穿戴。
47.参照图1和图5,下肢加压部件分成两种形式,一种采用分体裤腿6形式,另一种采用加压裤61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分体腿独立存在,可以仅包裹于使用者的一腿部,而加压裤61则可以同时包裹使用者的双腿直至腰部。分体裤腿6以及加压裤61内的气囊31均可以沿裤腿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为增加加压裤61与分体裤腿6的加压效果,分体裤腿6和加压裤61的腿部下侧均可以延伸至包裹部分脚部,即仅露出使用者的前脚趾或前脚趾及前脚掌部分,以避免加压过程中挤伤使用者的脚。
48.其中,为保证穿戴的舒适,分体裤腿6包括两个,分别用于穿戴于使用者的前腿与后腿。而为便于分体裤腿6的穿戴,分体裤腿6的一侧均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能够将分体裤腿6展开至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的采用形式可以与第一连接结构的采用形式相同,能够实现将分体裤腿6展开包裹于使用者的腿部,然后再将分体裤腿6连接即可。
49.分体裤腿6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两个或单个分体裤腿6进行穿戴,穿戴时,首先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直接将分体裤腿6展开至平面,然后将分体裤腿6包裹于穿戴者的腿部,再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将分体裤腿6的分离侧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分体裤腿6的穿戴,降低了穿戴者的穿戴难度。
50.为便于加压裤61的穿戴,加压裤61采用与分体裤相同的穿戴方式,即加压裤61的两裤腿一侧均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用于将加压裤61的两裤腿
展开,从而便于两裤腿能够快速的穿戴并包裹于使用者的腿部。同样的,第三连接结构的形式可以采用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同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51.加压裤61穿戴时,同样,采用第三连接结构将加压裤61的两裤腿展开,然后将加压裤61的两裤腿包裹于穿戴者的腿部,再通过第三连接结构将加压裤61的分离侧进行连接,即可完成加压裤61的穿戴。
52.参照图6,局部加压部件的适用范围相对于上肢加压部件以及下肢加压部件的范围更广,其可用于肢体的任意局部位置的加压治疗。局部加压部件包括加压带7,加压带7内的气囊31沿加压带7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沿加压带7的宽度方向一侧设置。加压带7为两端可相互连接围绕呈环状的带体结构,为实现加压带7可以围绕形成不同尺寸的环形,加压带7的两端设置第四连接结构。
53.第四连接结构采用可调节的连接方式,如采用尼龙搭扣的连接形式,即加压带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绒带与勾带,通过沿加压带7的长度延长绒带或勾带二者任一的长度,以达到通过尼龙搭扣的配合,使加压带7围绕呈不同尺寸的环形;又如采用子母按扣连接的形式,即将子母按扣分别固定于加压带7的两端,设置加压带7任一端的子扣或母扣数量为多个,且均沿加压带7的长度方向排列,以达到通过不同的子母按扣配合实现加压带7围绕呈不同尺寸的环形,以上两种第四连接结构的形式仅作为举例说明,并不代表第四连接结构仅能采用上述形式,即能够实现加压带7两端可调节位置的连接方式均可。
54.参照图4,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对导气管组2与加压部件3气囊31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的详描述:加压部件3的各气囊31位置处均固定有气嘴32,导气管组2的各导气管21均可以插接于各气囊31的气嘴32,从而实现各气囊31与导气管组2的各导气管21一端的连接。为保证气嘴32与导气管21的连接,避免气囊31移动时,导气管21从气嘴32脱离,加压部件3对应气嘴32的外侧设置有压紧片33,压紧片33的一侧固定于加压部件3,压紧片33的另一侧为便于打开,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如尼龙搭扣,字子母按扣或拉链等连接方式。
55.如此,在需要连接导气管21与加压部件3的气囊31时,打开压紧片33的活动端,将各导气管21的一端与加压部件3的气嘴32连接之后,再将压紧片33压紧于导气管21与气嘴32,并将压紧片33的活动侧连接于加压部件3,即可实现气嘴32与导气管21的进一步固定,避免导气管21与气嘴32的分离,操作简单,且一方面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实使用者活动导致气嘴32与导气管21的脱离,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56.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对气泵1做详细描述:参照图7,气泵1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主要设置有出气咀12,电源仓13、直流泵芯14以及电磁阀15。出气咀12安装于壳体11,出气咀12的出气孔342数量根据导气管组2的导气管21数量而定,用于实现各出气孔342对应各导气管21,以通过各出气孔342分别向各导气管21输送气流。
57.电源仓13用于存放电源,直流泵芯14能够通过电源仓13电连接于电源,从而为直流泵芯14提供动力。电源的可以采用固定于电源仓13内的一体式充电电源,也可以采用可从电源仓13内拆解的充电电源,又或使用一次性电池。
58.电磁阀15连接于直流泵芯14与出气咀12之间,直流泵芯14输出的气流通过电磁阀15输送至出气咀12。电磁阀15的数量根据壳体11的尺寸以及出气咀12的出气孔342数量而
定。
59.本实施例以出气咀12的出气孔342数量为六个时举例说明。
60.电磁阀15设置有两个,两电磁阀15安装于壳体11内两侧,两电磁阀15之间连接有三通,三通的三端分别连接于直流泵芯14的输出端以及两电磁阀15的输出端,各电磁阀15的输出端均同时连通出气咀12的三个出气孔342,通过电磁阀15的阀芯运动,实现电磁阀15的输出端与三个出气孔342的分别连通、同时连通以及同时阻断等多个状态的切换(电磁阀15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进而可以实现出气咀12的出气孔342的输出不同的气流状态,如此即可将实现使加压部件3的单一或部分气囊31加压,多个气囊31依次加压,多个气囊31同时加压等不同的模式,从而满足使用的不同需求。
61.为进一步的提高对直流泵芯14与电磁阀15的保护,电磁阀15与出气咀12之间还可以安装过滤盒。
62.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对加压部件3的气嘴32与导气管组2的导气管21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63.参照图8和图9,导气管21插接于加压部件3气嘴32的一端与气嘴32之间形成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连接于导气管21周面的弹性卡爪23,弹性卡爪23通过其自身弹性能够保持其远离导气管21端部的一端凸出于导气管21的周面,而按压弹性卡爪23,又可使弹性卡爪23凸出导气管21周面的一端缩至导气管21周面。卡接结构还包括开设于加压部件3气嘴32内周面的卡槽321,将导气管21插接于气嘴32内时,弹性卡爪23能够被压缩,实现导气管21插入气嘴32内,当导气管21插入至弹性卡爪23位于卡槽321的位置时,弹性卡爪23受自身的弹性推动将插接于卡槽321内,并限制导气管21脱离气嘴32,如此实现导气管21与气嘴32的连接固定。
64.气嘴32的外周面对应各卡槽321的位置均连接有挤压块322能够沿卡槽321运动的挤压块322,当需要拆解气嘴32时,挤压挤压块322,通过挤压块322挤压导气管21的弹性卡爪23,即可实现导气管21脱离气嘴32。
65.导气管21与气嘴32之间设置有保险部件,用于限制输入气囊31内的最大进入气压,避免气囊31爆裂。
66.保险部件包括保险气球34,保险气球34为充满气之后呈一侧具有弧面凹陷的球形结构,且保险气球34的强度大于气囊31强度。保险气球34的弧面凹陷中心开设有进气口341,保险气球34的进气口341与气嘴32位于气囊31内的一端固定并相互连通。
67.保险气球34的凹陷部对应进气口341的外侧开设有出气孔342,出气孔342连通保险气球34内部与气囊31内部,在对气囊31充气时,气嘴32进入的气体将首先进入保险气球34,再由保险气球34的出气孔342送至气囊31内实现对气囊31的充气,随着充气,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都将逐渐膨胀成型,当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膨胀至预定的状态时,该状态的设定与气囊31的强度有关,即气囊31膨胀至接近但低于其爆炸临界点的状态,保险气球34靠近气嘴32的一侧将抵紧于气囊31内表面围绕气嘴32的位置。
68.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膨胀后能够相互抵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夹条311,即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分别固定有环状的密封凸条和环状的密封凹条,随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的逐渐膨胀,密封凸条将扣合于密封凹条实现固定,如此封闭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的抵接部,使得气囊31内无法再继续充气。
69.气嘴32位于气囊31的一端外周面还开设有与卡槽321连通的气道323,挤压块322对应气道323的位置处与气嘴32之间形成有容气槽324。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之间通过密封夹条311封闭之后,位于气囊31、保险气球34与气嘴32之间的气体压力增加,气体将进入起到气道323,然后推动挤压块322运动,从而推动挤压块322挤压导气管21的弹性卡爪23,从而使弹性卡爪23从卡槽321内脱离,导气管21与气嘴32快速失去连接,导气管21内的气体也将不再充于气道323内。此时,气囊31的内的气体将排出,但由于气囊31与保险气球34依然通过密封夹条311密封,因此气囊31内此时不会排气,另一方面且排气后的保险气球34增大了气囊31内的空间,将降低气囊31的内部压力,避免气囊31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再者,气囊31内的气球也将推动排气后的保险气球34继续挤压着气囊31内表面,保证了气囊31内的气不会排出,当需要排出气囊31内的气时,通过气嘴32,插入任意长杆,推动保险气球34,使保险气球34与气囊31之间的密封夹条311分离即可实现气囊31的排气。
70.为避免弹性卡爪23与卡槽321脱离后,导气管21直接从气嘴32脱离造成危险,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参照图8,气嘴32对应限位圈与卡槽321之间的位置开设有排气限位口325,将导气管21插入气嘴32内时,弹性卡爪23能够插设于排气限位口325内,继续推动导气管21,即可使导气管21的弹性卡爪23越过排气限位口325继续深入气嘴32内,直至弹性卡爪23卡设于卡槽321内,完成导气管21与气嘴32的固定,而当导气管21的弹性卡爪23脱离卡槽321离开气嘴32时,弹性卡爪23会再次卡设于排气限位口325内,限制导气管21无法脱离气嘴32,且在此时,导气管21的喷出的气体能够从排气限位口325内快速排出,避免导气管21喷气状态下脱离气嘴32产生危险,当关闭气泵1,将导气管21脱离其气嘴32时,通过排气限位口325挤压弹性卡爪23合并于导气管21周面,即可将导气管21快速的从气嘴32内拔出,实现到导气管21与气嘴32的拆装。
7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