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86417发布日期:2022-07-16 08:13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氧面罩,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


背景技术:

2.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典型的摄入障碍引起的缺氧病例,在发病时会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此之外,缺氧环境如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冬天不换气的室内空间是外界因素引起的摄入障碍。而驼背、含胸等不良的姿势使得呼吸时肺部不能充分舒展而引起缺氧,这是因为肺通气量不足引起氧气的摄入障碍。
3.在医院给患者治疗疾病或在某些指定地方,患者身体机能不足以满足自身呼吸系统所需氧气时,则需要使用氧气供给患者吸收,而吸氧通常使用的是面罩式和鼻吸式,面罩式在吸取氧气时,需要将吸氧面罩戴在头上,形成压迫感,而鼻吸式在吸取氧气时,不能将鼻孔密闭,导致外界空气与供患者吸收的氧气一起被患者吸入,从而影响患者吸入氧气的浓度。
4.因此,需要发明一种在使用者坐下时自动进行佩戴,能隔绝外界空气,可供给使用者高浓度的氧气,不会形成压迫感的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面罩式在吸取氧气时,需要将吸氧面罩戴在头上,形成压迫感,而鼻吸式在吸取氧气时,不能将鼻孔密闭,导致外界空气与供患者吸收的氧气一起被患者吸入,从而影响患者吸入氧气的浓度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在使用者坐下时自动进行佩戴,能隔绝外界空气,可供给使用者高浓度的氧气,不会形成压迫感的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
7.一种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包括有支腿、座垫、空心靠背、驱动机构和升降吸氧装置,四个支腿上安装有座垫,座垫上安装有空心靠背,空心靠背内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上安装有升降吸氧装置,升降吸氧装置用于给使用者供氧。
8.进一步的是,驱动机构包括有安装杆、螺纹杆、大齿轮、滑动架、腰靠、第一弹簧、齿条和小齿轮,空心靠背内左右对称式各焊接有两根安装杆,左边两根安装杆右端转动式安装有一根反丝螺纹杆,右边两根安装杆左端转动式安装有一根正丝螺纹杆,下部两根安装杆中部下侧均转动式安装有大齿轮,空心靠背前侧滑动式安装有滑动架,滑动架穿过空心靠背前壁,滑动架前部焊接有腰靠,腰靠与空心靠背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滑动架左右两侧均焊接有齿条,齿条穿过空心靠背前壁,左部齿条与左部大齿轮右侧下部啮合,右部齿条与右部大齿轮左侧下部啮合,两根螺纹杆下部均通过键连接安装有小齿轮,左部小齿轮与左部大齿轮右侧上部啮合,右部小齿轮与右部大齿轮左侧上部啮合,通过齿条往后移动,由于大齿轮和小齿轮齿比为二十比一,可实现大齿轮旋转一圈带动小齿轮旋转二十圈。
9.进一步的是,升降吸氧装置包括有滑动板、空心弯管、安装架、安装座、扭力弹簧、
吸氧罩和输氧三分管,空心靠背内滑动式安装有滑动板,螺纹杆旋转穿过滑动板,滑动板中部固定穿接有空心弯管,空心弯管上部滑动式穿出空心靠背顶部,空心弯管上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安装架下部转动式安装有安装座,安装架与安装座之间安装有两个扭力弹簧,安装座下固定安装有吸氧罩,吸氧罩连通有输氧三分管,输氧三分管穿过空心弯管后从空心靠背后侧穿出。
10.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自动贴紧装置,自动贴紧装置包括有柱体、方形活塞杆、第二弹簧、活塞缸、圆形活塞杆和输液管,安装座上中部固定安装有一个柱体,柱体周向开有一个卡孔,安装架下部开有空腔,空腔内滑动式安装有方形活塞杆,方形活塞杆下部穿出空腔底部后插入卡孔,通过方形活塞杆上下移动,可锁紧或者松开吸氧罩,方形活塞杆上侧与空腔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滑动板前侧焊接有活塞缸,活塞缸内滑动式安装有圆形活塞杆,圆形活塞杆下部穿出活塞缸,活塞缸与空腔之间连接有输液管,输液管中段嵌在空心弯管上,初始时空腔、活塞缸和输液管内均充满液压油,通过圆形活塞杆上下移动,可实现方形活塞杆的上下移动,空心靠背内前侧开有开槽,开槽和圆形活塞杆配合,通过圆形活塞杆往下移动后与开槽底部接触,可实现将活塞缸内的液压油往空腔内排入。
11.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高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有接触板、u形卡杆和第三弹簧,空心靠背后侧滑动式安装有接触板,接触板后部滑动式安装有两根u形卡杆,两根u形卡杆与接触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弹簧,空心靠背后侧开有两排调节孔,每排调节孔的个数为五个,两根u形卡杆分别插入左右对称的调节孔的最下一排,通过将u形卡杆拉出使其与调节孔脱离,再重新插入其他调节孔,可实现上下调节接触板的位置。
12.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有卡勾板、头枕和第四弹簧,空心靠背上前侧滑动式安装有两块卡勾板,两块卡勾板均左右对称式穿出空心靠背上前侧,两块卡勾板前侧焊接有头枕,两块卡勾板与空心靠背内上侧之间均连接有两根第四弹簧,通过将两块卡勾板往后移动,可解开对滑动板的锁定。
13.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有橡胶波纹管,腰靠与空心靠背之间连接有橡胶波纹管。
14.本发明其显著进步在于:
15.1、通过使用者坐在座垫上,腰部将腰靠往后压动,腰靠往后移动带动两根齿条往后移动,齿条驱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与螺纹杆旋转,螺纹杆旋转驱动滑动板与空心弯管往下移动,空心弯管往下移动带动吸氧罩与使用者面部贴合,随后打开阀门,从输氧三分管排入氧气到吸氧罩,如此,便可在使用者坐下时供给使用者高浓度的氧气。
16.2、通过圆形活塞杆底部与开槽接触后活塞缸继续往下移动,便会将活塞缸内的液压油通过输液管排入空腔,方形活塞杆往上移动至与柱体上的卡孔脱离,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吸氧罩摆动至与使用者面部完全贴合,如此,便可将吸氧罩与使用者面部自动紧贴。
17.3、通过将两根u形卡杆往后拉出,u形卡杆往后移动至与调节孔脱离后,通过u形卡杆带动接触板上下移动,将接触板移动到适当位置后,将u形卡杆往前移动重新卡入调节孔,便可调节圆形活塞杆与接触板接触的水平高度,如此,便可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驱动机构和升降吸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大齿轮、齿条和滑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升降吸氧装置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升降吸氧装置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锁紧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的c部分放大示意图。
30.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支腿,2:座垫,3:空心靠背,4:驱动机构,41:安装杆,42:螺纹杆,43:大齿轮,44:滑动架,45:腰靠,451:第一弹簧,46:齿条,47:小齿轮,5:升降吸氧装置,51:滑动板,52:空心弯管,53:安装架,54:安装座,55:扭力弹簧,56:吸氧罩,57:输氧三分管,6:自动贴紧装置,61:柱体,62:卡孔,63:空腔,64:方形活塞杆,65:第二弹簧,66:活塞缸,67:圆形活塞杆,68:输液管,69:开槽,7:高度调节机构,71:接触板,72:u形卡杆,73:第三弹簧,74:调节孔,8:锁紧机构,81:卡勾板,82:头枕,83:第四弹簧,9:橡胶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并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32.实施例
33.一种自动升降式吸氧面罩,包括有支腿1、座垫2、空心靠背3、驱动机构4和升降吸氧装置5,请参阅图1-图4所示,四个支腿1上安装有座垫2,座垫2上安装有空心靠背3,空心靠背3内安装有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上安装有升降吸氧装置5,升降吸氧装置5用于给使用者供氧。
34.驱动机构4包括有安装杆41、螺纹杆42、大齿轮43、滑动架44、腰靠45、第一弹簧451、齿条46和小齿轮47,请参阅图3-图5所示,空心靠背3内左右对称式各焊接有两根安装杆41,左边两根安装杆41右端转动式安装有一根反丝螺纹杆42,右边两根安装杆41左端转动式安装有一根正丝螺纹杆42,下部两根安装杆41中部下侧均转动式安装有大齿轮43,空心靠背3前侧滑动式安装有滑动架44,滑动架44穿过空心靠背3前壁,滑动架44前部焊接有腰靠45,腰靠45与空心靠背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451,滑动架44左右两侧均焊接有齿条46,齿条46穿过空心靠背3前壁,左部齿条46与左部大齿轮43右侧下部啮合,右部齿条46与右部大齿轮43左侧下部啮合,两根螺纹杆42下部均通过键连接安装有小齿轮47,左部小齿轮47与左部大齿轮43右侧上部啮合,右部小齿轮47与右部大齿轮43左侧上部啮合,通过齿条46往后移动,由于大齿轮43和小齿轮47齿比为二十比一,可实现大齿轮43旋转一圈带动小齿轮47旋转二十圈。
35.升降吸氧装置5包括有滑动板51、空心弯管52、安装架53、安装座54、扭力弹簧55、吸氧罩56和输氧三分管57,请参阅图4、图6和图7所示,空心靠背3内滑动式安装有滑动板51,螺纹杆42旋转穿过滑动板51,滑动板51中部固定穿接有空心弯管52,空心弯管52上部滑
动式穿出空心靠背3顶部,空心弯管52上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53,安装架53下部转动式安装有安装座54,安装架53与安装座54之间安装有两个扭力弹簧55,安装座54下固定安装有吸氧罩56,吸氧罩56连通有输氧三分管57,输氧三分管57穿过空心弯管52后从空心靠背3后侧穿出。
36.首先使用者坐在座垫2上,腰部靠在腰靠45上,头部靠在将空心靠背3前上侧,腰部将腰靠45往后压动,第一弹簧451随之压缩,腰靠45往后移动带动两根齿条46往后移动,左边齿条46往后移动带动左边大齿轮43反转,右边齿条46往后移动带动右边大齿轮43正转,左边大齿轮43反转带动左边的小齿轮47和螺纹杆42正转,右边大齿轮43正转带动左边的小齿轮47螺纹杆42反转,左边的螺纹杆42正转和右边的螺纹杆42反转带动滑动板51往下移动,滑动板51往下移动带动空心弯管52往下移动,空心弯管52往下移动带动安装架53和安装座54往下移动,安装座54往下移动带动吸氧罩56往下移动,同时,吸氧罩56与空心弯管52带动输氧三分管57一起往下移动,吸氧罩56往下移动后即将与使用者面部接触时,使用者将吸氧罩56往前翻起,扭力弹簧55随之扭曲,当吸氧罩56往下移动至与使用者面部完全对应后,松开吸氧罩56,吸氧罩56便会与使用者面部紧密贴合,随后打开阀门,从输氧三分管57排入氧气到吸氧罩56,此时,使用者便可进行吸氧,待到吸氧完毕后,关闭阀门,使用者将腰部往前弯曲,缓慢松开对腰靠45的压力,在第一弹簧451的作用下,腰靠45往前移动带动两根齿条46往前移动,左边齿条46往前移动带动左边大齿轮43正转,右边齿条46往前移动带动右边大齿轮43反转,左边大齿轮43正转带动左边的小齿轮47和螺纹杆42反转,右边大齿轮43反转带动左边的小齿轮47螺纹杆42正转,左边的螺纹杆42反转和右边的螺纹杆42正转带动滑动板51往上移动,滑动板51往上移动带动空心弯管52往上移动,空心弯管52往上移动带动安装架53和安装座54往上移动,安装座54往上移动带动吸氧罩56往上移动,同时,吸氧罩56与空心弯管52带动输氧三分管57一起往上移动,吸氧罩56往上移动后逐渐与使用者面部脱离,在扭力弹簧55的作用下,吸氧罩56逐渐进行复位,待到吸氧罩56与使用者面部完全脱离,吸氧罩56往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后,使用者便可离开座垫2,如此,便可在使用者坐下时供给使用者高浓度的氧气。通过使用者坐在座垫2上,腰部将腰靠45往后压动,腰靠45往后移动带动两根齿条46往后移动,齿条46驱动大齿轮43带动小齿轮47与螺纹杆42旋转,螺纹杆42旋转驱动滑动板51与空心弯管52往下移动,空心弯管52往下移动带动吸氧罩56与使用者面部贴合,随后打开阀门,从输氧三分管57排入氧气到吸氧罩56,如此,便可在使用者坐下时供给使用者高浓度的氧气。
37.还包括有自动贴紧装置6,自动贴紧装置6包括有柱体61、方形活塞杆64、第二弹簧65、活塞缸66、圆形活塞杆67和输液管68,请参阅图3、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安装座54上中部固定安装有一个柱体61,柱体61周向开有一个卡孔62,安装架53下部开有空腔63,空腔63内滑动式安装有方形活塞杆64,方形活塞杆64下部穿出空腔63底部后插入卡孔62,通过方形活塞杆64上下移动,可锁紧或者松开吸氧罩56,方形活塞杆64上侧与空腔6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65,滑动板51前侧焊接有活塞缸66,活塞缸66内滑动式安装有圆形活塞杆67,圆形活塞杆67下部穿出活塞缸66,活塞缸66与空腔63之间连接有输液管68,输液管68中段嵌在空心弯管52上,初始时空腔63、活塞缸66和输液管68内均充满液压油,通过圆形活塞杆67上下移动,可实现方形活塞杆64的上下移动,空心靠背3内前侧开有开槽69,开槽69和圆形活塞杆67配合,通过圆形活塞杆67往下移动后与开槽69底部接触,可实现将活塞缸66内
的液压油往空腔63内排入。
38.还包括有高度调节机构7,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有接触板71、u形卡杆72和第三弹簧73,请参阅图8和图12所示,空心靠背3后侧滑动式安装有接触板71,接触板71后部滑动式安装有两根u形卡杆72,两根u形卡杆72与接触板71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弹簧73,空心靠背3后侧开有两排调节孔74,每排调节孔74的个数为五个,两根u形卡杆72分别插入左右对称的调节孔74的最下一排,通过将u形卡杆72拉出使其与调节孔74脱离,再重新插入其他调节孔74,可实现上下调节接触板71的位置。
39.当滑动板51往下移动时,滑动板51往下移动带动活塞缸66与圆形活塞杆67一起往下移动,当圆形活塞杆67底部与开槽69接触后,吸氧罩56恰好与使用者面部对应,活塞缸66继续往下移动,便会将活塞缸66内的液压油通过输液管68排入空腔63,空腔63内的方形活塞杆64便会往上移动与柱体61上的卡孔62脱离,第二弹簧65随之压缩,当方形活塞杆64往上移动至与柱体61上的卡孔62脱离后,在扭力弹簧55的作用下,吸氧罩56摆动至与使用者面部完全贴合,待到吸氧完毕后,使用者将腰部往前弯曲,缓慢松开对腰靠45的压力,此时滑动板51往上移动,滑动板51往上移动带动活塞缸66与圆形活塞杆67一起往上移动,当圆形活塞杆67底部与开槽69脱离后,吸氧罩56恰好与使用者面部脱离,使用者将吸氧罩56下部往前摆动,扭力弹簧55扭转,在第二弹簧65的作用下,吸氧罩56下部摆动至柱体61上的卡孔62与方形活塞杆64底部对应时,方形活塞杆64往下移动重新卡入柱体61上的卡孔62,方形活塞杆64往下移动时空腔63内的液压油通过输液管68排入活塞缸66,圆形活塞杆67进行复位,如此,便可将吸氧罩56与使用者面部自动紧贴。通过圆形活塞杆67底部与开槽69接触后活塞缸66继续往下移动,便会将活塞缸66内的液压油通过输液管68排入空腔63,方形活塞杆64往上移动至与柱体61上的卡孔62脱离,在扭力弹簧55的作用下,吸氧罩56摆动至与使用者面部完全贴合,如此,便可将吸氧罩56与使用者面部自动紧贴。
40.通过将两根u形卡杆72往后拉出,第三弹簧73随之拉伸,当两根u形卡杆72往后移动至与调节孔74脱离后,将两根u形卡杆72同时往上移动,u形卡杆72往上移动带动接触板71往上移动,当接触板71往上移动后,使两根u形卡杆72与上部调节孔74对应,随后松开两根u形卡杆72,在第三弹簧73的作用下,两根u形卡杆72往前移动重新卡入调节孔74,接触板71往上调节后,便可使圆形活塞杆67接触到接触板71的水平位置增高,驱动方形活塞杆64从卡孔62内脱离,使吸氧罩56提前解锁往后摆动,再与使用者的面部紧密贴合,当需要在推迟解锁往后摆动时,将两根u形卡杆72往后拉出,第三弹簧73随之拉伸,当两根u形卡杆72往后移动至与调节孔74脱离后,将两根u形卡杆72同时往下移动,u形卡杆72往下移动带动接触板71往下移动,当接触板71往下移动后,使两根u形卡杆72与下部调节孔74对应,随后松开两根u形卡杆72,在第三弹簧73的作用下,两根u形卡杆72往前移动重新卡入调节孔74,接触板71调节至更低的水平高度,便可使圆形活塞杆67更慢接触到接触板71,驱动方形活塞杆64从卡孔62内脱离,使吸氧罩56在更低的水平高度时解锁往后摆动,再与使用者的面部紧密贴合,如此,便可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通过将两根u形卡杆72往后拉出,u形卡杆72往后移动至与调节孔74脱离后,通过u形卡杆72带动接触板71上下移动,将接触板71移动到适当位置后,将u形卡杆72往前移动重新卡入调节孔74,便可调节圆形活塞杆67与接触板71接触的水平高度,如此,便可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41.还包括有锁紧机构8,锁紧机构8包括有卡勾板81、头枕82和第四弹簧83,请参阅图
8所示,空心靠背3上前侧滑动式安装有两块卡勾板81,两块卡勾板81均左右对称式穿出空心靠背3上前侧,两块卡勾板81前侧焊接有头枕82,两块卡勾板81与空心靠背3内上侧之间均连接有两根第四弹簧83,通过将两块卡勾板81往后移动,可解开对滑动板51的锁定。
42.还包括有橡胶波纹管9,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腰靠45与空心靠背3之间连接有橡胶波纹管9。
43.当使用者坐在座垫2上,腰部靠在腰靠45上时,头部靠在头枕82前侧,将头枕82往后靠,头枕82往后移动带动两个卡勾板81往后移动,第四弹簧83随之拉伸,当两个卡勾板81往后移动至与滑动板51脱离后,使用者可将腰靠45往后压动,驱动滑动板51往下移动,当使用者吸氧完毕后腰部与腰靠45脱离,滑动板51往上移动,使用者面部与吸氧罩56脱离后,使用者头部离开头枕82,在第四弹簧83的作用下,两个卡勾板81带动头枕82往前移动复位,同时滑动板51往上移动后,滑动板51的后斜面将与两个卡勾板81下前侧的斜面接触,滑动板51驱动两个卡勾板81带动头枕82往后移动,第四弹簧83随之拉伸,当滑动板51往上移动至与两个卡勾板81脱离后,在第四弹簧83的作用下,两个卡勾板81带动头枕82往前移动复位,对滑动板51锁紧,如此,便可将滑动板51与其上安装的空心弯管52和吸氧罩56锁紧。通过两个卡勾板81往后移动,使用者可将腰靠45往后压动,驱动滑动板51往下移动,两个卡勾板81往前移动复位,对滑动板51锁紧,如此,便可将滑动板51与其上安装的空心弯管52和吸氧罩56锁紧。
44.通过腰靠45与靠背之间的橡胶波纹管9,能有效的防止滑动架44和齿条46前后滑动时,使用者的衣物被卷入空心靠背3,从而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45.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仅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所做出的非本质改进和调整,均属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