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41056发布日期:2022-08-31 10:1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厌食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2.小儿厌食是儿童常见的脾系疾病之一,以较长时间不思饮食、食量减少,甚至出现厌恶进食为主要表现。小儿厌食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致患儿抗病能力低下,严重者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国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发病率为12%~34%,并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与饮食、精神心理、微量元素锌缺乏、幽门螺杆菌感染、全身疾病及药物等相关。厌食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枢调控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衡及黏膜和免疫功能失调等范畴,治疗上主要应用促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微量元素等进行对症治疗,常用药物由于疗效不确切及长时间使用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等问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厌食上从整体出发,恢复脾胃正常的纳化功能,在疗效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3.因此研制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对于治疗小儿厌食有着重大的意义。中药治疗能标本兼治,安全、有效,且治疗费用较低。目前市场上专门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制品不多,且治疗侧重点多较单一,或以补益脾胃为主,或以消食去积为主,如醒脾养儿颗粒、健胃消食口服液均用于脾胃气虚证,山麦健脾口服液、保和丸则多用于病程较短的饮食积滞所致的小儿厌食。另外如中国发明专利201810836825.5公开了一种健脾养胃、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及身体成长的面条及其制备方法,但是其成分复杂,添加益生菌保存期短,制备工艺较复杂。
4.本发明是针对小儿厌食的病机特点,以“运脾”为主要理念,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用于治疗临床小儿厌食最常见的证型即脾失健运兼食积证,组方符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运补兼施、以运为主”,“运”而助消,收消补兼顾之效,能很好地克服目前上市同类品种的不足之处,达到显效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小儿厌食脾失健运兼食积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善厌食患儿脾胃功能,能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中药组合物药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6.小儿厌食的病因一般认为是由喂养不当、胃肠道内稳态变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失调、精神心理等相关多种原因致使食欲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胃肠蠕动减慢、排空延迟等一系列变化,临床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由家长喂养不当,后天调护失宜;或先天胎禀不足,脾胃薄弱以及疾病影响等影响脾胃的正常纳
化功能,而成厌食。厌食的病机主要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各种原因造成脾胃纳化失司,都能导致厌食的发生,加上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易为食困,病程的各个阶段常常伴有食积情况,为小儿厌食不可忽视的重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故脾失健运兼食积证是目前小儿厌食最常见的证候,也是本发明治疗的重点方向。本发明立足对小儿厌食发病机理的认识,结合多年诊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反复筛选、精心研制而成。因食积和湿邪皆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最常见的病理产物,其中食积在小儿脾胃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儿一旦喂养不当,稍有饮食失节,则易出现食积,且无形湿邪常附于有形食积之上,二者常相兼出现。故其治疗理念以运脾法为主,既重视运脾化湿以解脾困,又强调消食法在儿科运脾中的重要地位。运脾法是从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以达脾运则健的目的。本发明之中药组合物以“运脾”为主要用药思想,具有运脾开胃、消食助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的治疗。
7.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它包括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
9.苍术6~14g,白术6~14g,陈皮2~10g,焦山楂6~14g,炒麦芽6~14g,鸡内金1~9g,生薏苡仁8~16g,炒山药11~19g,莪术1~9g。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下列优选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11.苍术8~12g,白术8~12g,陈皮4~8g,焦山楂8~12g,炒麦芽8~12g,鸡内金3~7g,生薏苡仁10~14g,炒山药13~17g,莪术3~7g。
12.作为更加优选方案,所述的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13.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
1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方解规律为:
15.处方由苍术、白术、陈皮、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生薏苡仁、炒山药、莪术共9味药物组成。
16.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善燥湿健脾。脾喜燥恶湿,湿邪易困遏脾气,影响其运化功能。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脾气不得伸展,升降失常,故饮食不化,不思饮食。故宜醒脾化湿,恢复脾运。苍术走而不守,燥湿醒脾以助脾运化水湿,湿去则脾气无所困,脾运得健,为运脾要药。
17.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小儿脾常不足,加上调护失宜、久病伤及脾胃者,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水谷则纳少厌食。中气亏虚,运化气血津液不及易滞而为患,脾土郁滞,气滞、食积皆可由之而生,出现腹胀等,进一步加重厌食。白术功擅鼓动脾气升生,益气助运以杜生湿之源,防止脾虚无力运化而水湿、宿食复聚。
18.生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功用健脾利湿,主治脾虚湿盛。薏苡仁为治中焦湿邪常用之品,其性甘淡,利水渗湿之余功兼健脾补脾,合苍、白术则健脾燥湿之效更强,利水而不伤阴,又有健脾之功,药食同源。
19.炒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能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肺脾肾三脏之不足。山药肺脾肾气阴双补,清补平和,补而不滞,助它药燥湿之余而兼顾患儿气
阴。
20.焦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功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善消肉油之积。消食是改善厌食夹积患儿胃口的关键,一则消宿食有助于推陈出新,二则防止有形食积酝湿化热。山楂消食之中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并能行气活血。
21.炒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功能消食行气,健脾开胃。消食之中尤善消米面诸果食积,兼助疏肝理气,厌食夹积患儿脾胃气滞,土壅木郁,生升疏散之功又可助肝木疏泄。
22.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用消食健胃,固精止遗。鸡内金为治疗饮食积滞之要药,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与焦山楂、炒麦芽同用,可增强消食导滞之效,为小儿积滞常用之品。
23.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其性平而味甘,常用于脾胃积滞所致中焦胀满,气滞不行等,药简效宏。
24.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用行气活血,又兼消食助运。莪术一药,有消积散结之力。厌食患儿日久损伤脾胃,胃络瘀阻,食积气滞血瘀互结,更致脾胃运化功能受阻。故本方加入莪术以祛瘀散结消积,以助脾运,相得益彰。
25.本方中,苍术、白术共为君药,补运兼施;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生薏苡仁、炒山药健脾化湿;陈皮、莪术理气助运,食消湿化,气机调畅,则胃纳自开。以上药物合用,消中有补,燥中有润,补不碍滞,消不伤正,共奏运脾开胃,消食助长之效,体现了消食、化湿、健脾、行气、平润的特点,助脾胃恢复纳运之机,胃纳渐开,达到开胃助运之功效,对小儿厌食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6.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作用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步骤如下:
27.(1)按重量份数取苍术、白术、陈皮、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生薏苡仁、炒山药和莪术,置于提取罐中,先加水浸泡,然后加热提取,滤过,合并滤液,浓缩;
28.(2)取步骤(1)所得的滤液,加入乙醇,搅拌,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各种制剂。
29.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先加8~12倍药物重量的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提取1~2小时,滤渣再加6~10倍量水提取1~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30.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以上提取方法为煎煮法、回流法或连续回流提取法。
31.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步骤(2)中加入浓度为95%的乙醇,使药液含醇量达70%~80%,静置24~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至相对密度1.1~1.3。
32.本发明提取的浓缩浸膏中可以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再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常用口服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剂型。
33.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治疗小儿厌食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34.1、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各药味的组成和最佳重量配比,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改善厌食大鼠食欲并增加其饮食,并且可改善胃蠕动,增加胃排空,促进食物消化。并且临床实验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运脾开胃、消食助长等功
能,对小儿厌食具有很好的治疗功效,特别适用于脾失健运兼食积证的使用,且安全性好。
35.2、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共9味药是通过大量临床和药理实验优选得到,各药味相辅相成,科学配伍,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的作用。
附图说明
36.图1为各组大鼠胃排空柱状结果图。
37.图2为各组大鼠肠推进柱状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39.实施例1
40.1.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41.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
42.2.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口服液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43.(1)取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置于提取罐中,加10倍于中药重量的饮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滤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二次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44.(2)取步骤(1)药液,加入浓度95%的乙醇至浓缩液中,使含乙醇量达8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2,加蒸馏水至规定体积,加入适量的矫味剂等辅料,混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罐装,灭菌,即制成口服液。
45.实施例2
46.1.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47.苍术14g,白术14g,陈皮10g,焦山楂14g,炒麦芽14g,鸡内金9g,生薏苡仁16g,炒山药19g,莪术9g。
48.2.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胶囊剂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49.(1)取苍术14g,白术14g,陈皮10g,焦山楂14g,炒麦芽14g,鸡内金9g,生薏苡仁16g,炒山药19g,莪术9g,置于提取罐中,加10倍于中药原料重量的饮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滤渣再加8倍量水回流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二次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50.(2)在步骤(1)药液中加体积浓度95%的乙醇至含醇量达75%,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3,加入糊精,混匀,真空干燥,粉碎,制粒,干燥,整粒,装囊,即制成胶囊剂。
51.实施例3
52.1.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53.苍术6g,白术6g,陈皮4g,焦山楂6g,炒麦芽6g,鸡内金2g,生薏苡仁8g,炒山药11g,
莪术2g。
54.2.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片剂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55.(1)取苍术6g,白术6g,陈皮4g,焦山楂6g,炒麦芽6g,鸡内金2g,生薏苡仁8g,炒山药11g,莪术2g置于提取罐中,加12倍于药物重量的饮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连续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再加10倍量水连续回流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56.(2)在步骤(1)药液中加95%的乙醇至含醇量达78%,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3,加入糊精,混匀,真空干燥,粉碎,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即制成片剂。
57.实施例4
58.1.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59.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
60.2.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61.(1)取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置于提取罐中,加12倍于药物重量的饮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提取1.5小时,滤过,滤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62.(2)在步骤(1)药液中加95%的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48小时,滤过,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一步制粒,整粒,分装,即制成颗粒剂。
63.实施例5
64.1.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厌食疾病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
65.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
66.2.一种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软胶囊剂的制备,其包括以下步骤:
67.(1)取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鸡内金5g,生薏苡仁12g,炒山药15g,莪术5g,置于提取罐中,加12倍于药物重量的饮用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煎煮提取2小时,滤过,再加10倍量水煎煮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药材和药液重量体积比为2∶1;
68.(2)在步骤(1)药液中加体积浓度95%的乙醇至含醇量达75%,静置24小时,滤过,取上液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干燥,加入适量甘油,混匀,滴制或压制成软胶囊,分装,即制成软胶囊剂。
69.实施例6中药组合物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夹积证临床实验
70.(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来自2020年5月到2022年1月间在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符合小儿厌食诊断患儿,选取149例,其中男87例,女62例,发病年龄最小者1岁6月龄,最大者14岁,平均年龄为6.48岁。
71.(2)治疗药物及服用剂量:实施例1步骤(1)的方法加水煎煮得到,1-5岁,每日80ml,5-10岁,每日120ml,10-14岁,每日150ml,分早晚2次口服。
72.(3)治疗效果观察:
73.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厌食脾失健运夹积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周总有效率为85.91%,2周总有效率为96.64%,说明本方能显著改善脾失健运夹积证厌食患儿的症状。2个疗程后厌食患儿的主症、次症均有明显改善,次症中口气、舌苔、大便、恶心呕吐、嗳气疗效较好(有效率分别为95.87%,95.74%,94.95%,92.59%和90.63%),对腹胀腹痛、夜寐改善略逊于其它症状(有效率分别为86.44%和73.56%)。具体如下表1-9。
74.表1治疗1周疗效统计
[0075][0076]
表2治疗2周疗效统计
[0077][0078][0079]
表3治疗1周总积分
[0080] 治疗前治疗1周后zp症状总积分19.00(16.00,21.00)10.00(8.00,12.00)-10.6070.000
[0081]
表4治疗2周总积分
[0082] 治疗前治疗2周后tp症状总积分18.56
±
4.084.23
±
2.9342.4470.000
[0083]
表5治疗1周各项主症积分
[0084] 治疗前治疗1周后zp食欲6.00(3.00,6.00)3.00(0.00,3.00)-10.8850.000食量6.00(6.00,6.00)3.00(3.00,3.00)-10.1740.000
[0085]
表6治疗2周各项主症积分
[0086] 治疗前治疗2周后zp食欲6.00(3.00,6.00)0.00(0.00,0.00)-10.7460.000食量6.00(6.00,6.00)0.00(0.00,3.00)-10.5720.000
[0087]
表7治疗1周各项次症积分
[0088] 治疗前治疗1周后zp面色1.00(1.00,2.00)1.00(1.00,2.00)-1.6330.102恶心呕吐0.00(0.00,0.00)0.00(0.00,0.00)-3.7200.000嗳气0.00(0.00,0.00)0.00(0.00,0.00)-4.3150.000腹胀腹痛0.00(0.00,1.00)0.00(0.00,1.00)-5.7380.000口气2.00(1.00,3.00)1.00(0.00,1.00)-9.3740.000夜寐1.00(0.00,2.00)1.00(0.00,1.00)-2.5480.011大便1.00(0.00,3.00)0.00(0.00,1.00)-8.0260.000舌苔1.00(0.00,1.00)0.00(0.00,1.00)-7.1470.000
[0089]
表8治疗2周各项次症积分
[0090][0091][0092]
表9治疗2周次症改善及消失情况
[0093][0094]
实施例7中药组合物治疗机制及作用
[0095]
(1)试剂及实验药物
[0096]
中药组:本发明中药饮片,购于江苏省中医院,按实施例1制备(简称健脾消食方)。
[0097]
吗丁啉组: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lgj1873。
[0098]
给药剂量:运用《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提出的实验动物与人体临床用药剂量转换公式:
[0099]
注:db是欲求算的b种动物的千克体重剂量、da是已知a种动物的千克体重剂量;wa,wb是已知动物a,b的体重;ra,rb是a,b动物的体型系数。
[0100]
(2)实验动物
[0101]
健康sd大鼠38只,离乳后1周,体重60
±
10g,雌雄各半,spf级,购自杭州医学院,动物合格证编号:20220118aazz0100000172。
[0102]
(3)实验方法
[0103]
(3.1)厌食模型动物造模
[0104]
将购得的38只大鼠,除正常组6只外,其余实验模拟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采用特制高蛋白高脂饲料(以下简称特制饲料)喂养幼龄大鼠建立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特制饲料由鱼肉松、奶粉、玉米粉、黄豆粉、白糖、鲜鸡蛋、鲜肥肉按1∶1∶1∶2∶1∶1.8∶2重量比例混匀,制成饼状,烘干备用。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除空白组给予常规饲料,其余均以特制饲料喂养造模。以造模组大鼠摄食量平均下降30%~60%、体重低于对照组10%~15%为造模成功。
[0105]
(3.2)给药
[0106]
造模完成后,将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健脾消食方)低、中、高
剂量组和吗丁啉组,每组6-7只。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灌生理盐水1.5ml/100g,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浓度为7.5g/kg、15g/kg(临床等效剂量)、30g/kg的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灌胃,吗丁啉组以3.63mg/kg浓度灌胃(临床等效剂量),每日1次。
[0107]
(3.3)实验标本采集
[0108]
体重及进食量:第1、7、14、21、28、35、42日称取并记录大鼠饲料重量,根据前1日饲料补充量及当日残留量计算大鼠24小时进食量。同时称取并记录大鼠体重,监测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0109]
取血:末次灌胃后,禁食24小时,期间大鼠自由饮水。禁食24小时后,大鼠均灌胃营养性半固体糊(每只2ml)。灌胃60min后,以3%戊巴比妥溶液30mg/kg,0.1ml/100g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采血,静置30分钟,3000rpm 10min离心后取上清,分装-70℃保存备用。
[0110]
胃排空:结扎胃贲门和幽门,迅速将胃取出。取胃后用滤纸拭干、称重,在胃部上方开口,用生理盐水冲洗胃内残留物后,用滤纸将胃部拭干称其净重并进行记录。胃内残留率=(胃部全重-净重)/灌胃量
×
100%。
[0111]
肠推进:取出胃体后,迅速分离肠系膜,找出小肠并将整段小肠不施加牵引力放置于白纸上,测量从幽门括约肌到炭末糊到达处为活性炭推进距离l2,测量自幽门括约肌到回肠末端的距离为小肠全长l1。小肠推进率=l2/l1
×
100%。
[0112]
(4)实验结果
[0113]
(4.1)体重情况
[0114]
如表10所示,造模28天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体重增量比正常组减少13%,符合造模体重减少10-15%。给予不同剂量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2周后,体重增量均高于模型组。其中,高剂量组比模型组体重明显上升(p《0.05)。
[0115]
表10各组大鼠体重结果比较
[0116][0117]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
[0118]
(4.2)食量情况
[0119]
如表11所示,模型组摄食增量比正常组减少46.7%,符合造模食量减少30-60%。造模28天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摄食量和摄食增量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恢复正常饮食后,给药2周与给药前相比,模型组摄食量几乎无增加(p《0.05),摄食量明显低于正
常组(p《0.01)。不同剂量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组与模型组相比,摄食量增加,且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增加最为明显(p《0.05)。从摄食增量来看,不同剂量组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组比模型组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能够改善厌食大鼠食欲并增加其饮食。
[0120]
表11各组大鼠摄食量结果比较
[0121][0122][0123]
注:与正常组比较,
#
p《0.05,
##
p《0.01,
####
p《0.0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
p《0.01,****p《0.0001
[0124]
(4.3)胃排空
[0125]
如图1所示(与正常组相比,###p《0.001;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p《0.001),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内残余量明显升高(p《0.001)。给予不同剂量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后,胃内残余量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可改善胃蠕动,增加胃排空,促进食物消化。(4.4)肠推进
[0126]
如图2所示(与正常组比较,
###
p《0.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
p《0.001),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推进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给予不同剂量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后,肠推进水平提高,且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例1中药组合物可改善肠道蠕动,增加肠推进,促进食物消化。
[0127]
以下通过临床个案疗效观察,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有益效果。
[0128]
病例一
[0129]

××
,女,9岁
[0130]
主诉:厌食1年余。
[0131]
现病史:患儿近1年食欲不振,较少出现饥饿感,食量约为正常量1/2左右,形体偏瘦,面色少华,挑食,嗜甜食,食后无腹胀嗳气,晨起恶心感明显,时有口气,夜寐翻覆,时有磨牙,大便尚调,日一行。
[0132]
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舌质暗淡红,苔白微腻。
[0133]
诊断:中医:厌食病(脾失健运兼食积证);西医:消化不良
[0134]
处方:
[0135]
共7付每日1付,加水煎煮,每次80ml,早晚温服。
[0136]
服药1周后复诊:患儿食欲改善,口气减轻,磨牙次数减少,晨起仍有恶心感,大便调,一日一行。舌质暗淡红,苔白。
[0137]
处方:原方继服7剂。
[0138]
服药2周后随访:患儿食欲改善,食量接近正常,夜寐安,磨牙未作,口气改善明显,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
[0139]
病例二
[0140]

××
,男,5岁
[0141]
主诉:长期厌食
[0142]
现病史:患儿长期食欲不振,食量约为正常量1/2左右,形体偏瘦,面色萎黄,食后无腹胀嗳气,时有口气,夜寐欠安,喜翻覆,时有磨牙呓语,大便质稍粘,基本每日一行。既往湿疹、过敏性鼻炎病史,母亲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0143]
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舌质暗红,根部苔白腻。
[0144]
诊断:中医:厌食病(脾失健运兼食积证);西医:消化不良
[0145]
处方:
[0146]
共7付每日1付,加水煎煮,每次60ml,早晚温服。
[0147]
服药1周后复诊:患儿食欲稍改善,口气减轻,夜寐磨牙次数减少,仍有呓语,大便基本正常,一日一行。舌质暗淡红,苔薄白。
[0148]
处方:前方继服7剂。
[0149]
服药2周后复诊:患儿自主进食,食量基本正常,面色较前稍前改善,口气减轻,夜寐尚安,磨牙呓语偶作,大便调,一日一行。舌质暗淡红,苔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