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03042发布日期:2022-07-09 20:3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介入式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是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形式,是栓子在身体其中一条深静脉(例如,髂静脉)内发生和发展。这些栓子能从静脉壁脱离,穿过心脏,嵌入肺动脉,导致潜在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多见于长期卧床、四肢无法活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在美国,深静脉血栓的年发病率约为0.1%。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甚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调查显示患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发病率可达42.6%~48.4%。
4.目前,国内外关于dvt的预防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措施的。如机械预防(早期活动、使用等级压缩袜等)和药物预防等。然而,单纯的预防无法完全避免dvt的发生。例如,抗凝药物预防不能有效地消除血栓,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使用溶栓药物或者降纤药物的导管接触溶栓和系统溶栓亦不能完全消除血栓。
5.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机械清除血栓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取栓支架捕获血栓后将血栓带出体外。然而,在经过多次实验后,申请人发现,通常血管内的血栓大部分情况下无法一次性去除干净,需要多次取栓。在进行下一次取栓之前,需要把上一次所取出的血栓从取栓支架上清除。现有的取栓支架,由于其在结构设计上需要在取栓过程中可靠地固定血栓以避免血栓脱落,导致将血栓从人体中带出后,不能较快捷、且较完全地将血栓从取栓支架上移除,导致再次取栓时间延迟,从而延长了手术时间。甚至因血栓清除的时间过长,造成染菌等而导致器械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将血栓从体内取出后能够较为便捷地、较为完全地将移除血栓的取栓装置。
7.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取栓组件及与所述取栓组件相连的推送组件;所述取栓组件包括取栓支架及取栓滤网,所述取栓支架具有位于近端的开口端,所述取栓滤网具有轴向相对的开口端和封闭端,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与所述取栓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推送组件包括推送轴和驱动轴,所述推送轴与所述取栓支架相连,所述驱动轴穿设所述推送轴,且所述驱动轴的远端与所述取栓滤网的封闭端相连,所述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取栓滤网的封闭端沿轴向运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从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轴向延伸至封闭端,所述驱动轴相对所述推送轴的轴向移动驱动所述取栓滤网的封闭端沿轴向运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送组件还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穿设所述驱动轴,所述取栓支架的远端与所述固定轴相连,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与所述推送轴相连。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轴的远端设置有防创伤部,所述防创伤部在医学影像设备下可视。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滤网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取栓支架中;或者,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与所述取栓支架的远端相连。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支架包括锥形区、圆柱区和导引区,所述锥形区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所述圆柱区的远离所述锥形区的一端与所述导引区相连,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封闭端与所述驱动轴相连。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支架包括圆柱区和导引区,所述圆柱区与所述导引区相连,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封闭端与所述驱动轴相连。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区包括导引部和与所述导引部相连的连接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位于近端的尖角部位,所述导引部的远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所述连接部为线状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尖角部位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推送轴相连。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区包括导引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位于近端的尖角部位,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线状结构,所述导引部的远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尖角部位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推送轴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推送轴相连。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区和所述圆柱区均为网格结构,且所述锥形区的网格密度小于所述圆柱区的网格密度。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区包括多根牵拉丝,每根牵拉丝的近端与所述圆柱区相连,且所述多根牵拉丝的远端汇聚而形成所述锥形区。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滤网在所述取栓支架中轴向延伸,且所述取栓滤网呈锥形,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封闭端的径向尺寸。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滤网的开口端通过缝合、粘接或熔接的方式与所述取栓支架固定相连。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滤网由具有孔隙的材料制成。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栓滤网的孔隙的大小为50~500微米上述取栓装置的取栓滤网的开口端与取栓支架固定连接,当取栓支架径向展开时带动取栓滤网的开口端径向展开以捕获血栓,并且向近端拉动推送轴将取栓组件和血栓从体内撤回后,通过驱动轴的驱动使得取栓滤网的封闭端沿轴向运动,封闭端从远端向近端的轴向运动能够使取栓滤网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颠倒,从而把血栓倾倒出来。因而,能够较为便捷、较为完全地将附着于取栓滤网的原内表面的血栓移除。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其中:图1为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取栓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例的取栓滤网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的取栓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一实施例的推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7.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
28.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1,包括取栓组件10及与取栓组件10相连的推送组件20。
29.取栓组件10包括取栓支架110和取栓滤网120。
30.取栓支架110为网格结构或局部为网格结构。可以采用编织丝编织后定型形成取栓支架110,也可以采用切割中空管材后定型的方式形成取栓支架110。编织丝可以为镍钛合金丝、不锈钢丝或钴铬合金丝等金属丝,也可以为聚合物丝。中空管材可以为镍钛合金管、不锈钢管或钴铬合金管,也可以为聚合物管。
31.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10具有位于近端的开口端111和与开口端111轴向相对的封闭端112。取栓支架110的与开口端111相对的一端汇聚于第一固定环113上而形成近端开口、远端封闭的网状结构。汇聚于第一固定环113的一端即为封闭端112。
32.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从远端至近端,取栓支架110包括依次相连的锥形区a1、圆柱区a2和导引区a3。
33.锥形区a1为锥形网格结构,且锥形区a1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位于远端,直径较大的一端的位于近端。锥形区a1具有呈锥形的内腔,并且该锥形的内腔的直径较大的一端为开口端,直径较小的一端为封闭端。该封闭端即为取栓支架110的封闭端112。
34.圆柱区a2为圆柱形网格结构,具有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内腔。圆柱区a2的远端与锥形区a1的近端相连。
35.导引区a3包括导引部114和连接部115。在一实施例中,导引部114和连接部115的数量各为两个。两个导引部114和两个连接部115一一对应相连。
36.导引部114为具有一定弧度的网状结构。当将导引部114展开而呈平面状时,导引部114呈三角形。导引部114包括具有位于近端的尖角部位1141和位于远端的波形部位(图未标)。波形部位与圆柱区a2的近端相连,尖角部位1141指向近端,两个导引部114围合形成取栓支架110的开口端111。连接部115为线状结构,呈弧形。连接部115的一端与尖角部位1141的近端相连,另一端与推送组件20的推送轴210(将在下文介绍)相连。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10还包括第二固定环116,两个连接部115的远离尖角部位1141的一端与第二固定环116相连,第二固定环116与推送组件20的推送轴210相连。
37.取栓过程中,先使取栓支架110位于血栓的远端,然后使取栓支架110向近端移动,以使血栓从取栓支架110的开口端111进入取栓支架110内部。设置圆柱区a2,使得当将取栓支架110输送至血管中时,圆柱区a2的外壁与血管内壁抵接,一方面,有利于将附着于血管壁上的血栓刮下;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血栓逃逸,从而提高首次取栓完全再通率和提高取栓的效率,且有利于避免血栓进入下腔静脉而造成肺栓塞。
38.设置锥形区a1,以增大取栓支架110的内腔,使得取栓支架110能够容纳较多的血栓,以提高取栓效率。并且锥形区a1呈锥形,有利于避免在取栓过程中,取栓支架110过多地与血管内壁发生剐蹭而对血管造成损伤。
39.上述结构的导引区a3,有利于在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10的内腔而被取栓支架110所拦截后,将取栓支架110牵拉至输送鞘管中,以将血栓取出。
40.可以理解的是,锥形区a1、圆柱区a2和导引区a3一体成型。或者,锥形区a1、圆柱区a2和导引区a3通过焊接、粘接、缝合等方式依次相连。
41.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锥形区a1的网格密度小于圆柱区a2的网格密度。并且,锥形区a1的网格密度小于导引区a3的网格密度。即锥形区a1的单个网格的面积大于圆柱区a2的单个网格的面积,锥形区a1的单个网格的面积也大于导引区a3的单个网格的面积。圆柱区a2和导引区a3的网格密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上文所述的导引区a3的网格密度是指导引部114的网格密度。
42.设置网格密度较大的圆柱区a2,使得圆柱区a2的径向支撑性能较好,使得在取栓过程中,圆柱区a2抵接血管壁,能够保持较大的打开状态,以使较大的血栓能够进入取栓支架110中并被取栓滤网120所拦截,并且能够将附着于血管壁上的血栓刮下。并且,圆柱区a2
的网格密度较大,也有利于避免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10后在进入取栓滤网120前逃逸,有利于提高单次取栓量,从而提高效率和提高安全性。
43.取栓滤网120用于拦截血栓。血栓从取栓支架110的开口端111进入取栓支架110的内部后被进入取栓滤网120中,被取栓滤网120所拦截。取栓滤网120和取栓支架110配合,能够拦截大血栓和小血栓。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为由具有孔隙的材料制成,血栓能够被取栓滤网120所拦截,而血液能够透过取栓滤网120。
44.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的孔隙的大小为50~500微米,以能够同时拦截大血栓和微小血栓,从而提高首次取栓完全再通率和提高取栓的效率。
45.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的孔隙的大小为100~200微米,以能够同时拦截大血栓和微小血栓的同时,能够快速地过滤掉血液,以方便将取栓组件10将拉入输送鞘管中,提高效率,也有利于避免患者失血过多。
46.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取栓滤网120为通过将平面材料卷曲,并使两个边缘相连形成大致为锥形的结构。相连的方式可以缝合或粘接。取栓滤网120具有直径较大的一端121和直径较小的一端122。直径较大的一端121为开口端,定义为开口端121。直径较小的一端122为封闭端,定义为封闭端122。
47.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收容于取栓支架110中。取栓滤网120的直径较大的一端121与取栓支架110固定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122向远端轴向延伸。取栓滤网120在周向上与取栓支架110相连,当取栓支架110处于径向展开状态时,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呈打开状态,以使血栓能够从取栓支架110的开口端111进入取栓滤网120中,从而被取栓滤网120所拦截。
48.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通过缝合或熔接而与取栓支架110固定连接,连接部位在取栓滤网120的周向上连接分布或间隔分布。
49.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取栓滤网120的近端伸入圆柱区a2中,并与圆柱区a2相连。
50.在装载状态下,取栓滤网120在取栓支架110中轴向延伸,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比网格密度较小的锥形区a1的近端更靠近导引区a3,使得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10后即从圆柱区a2进入取栓滤网120中,而不能从网格密度较小的锥形区a1中逃逸。
51.在另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不伸入圆柱区a2中,但取栓滤网120的近端与圆柱区a2的远端相连,使得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与锥形区a1的近端平齐。如此设置,亦能使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10后即从圆柱区a2进入取栓滤网120中,而不能从网格密度较小的锥形区a1中逃逸。
52.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推送组件20包括推送轴210和驱动轴220。驱动轴220穿设推送轴210,且驱动轴220沿推送轴210可轴向滑动。取栓支架110的近端与推送轴210固定连接,使得推送轴210能够整体推送取栓组件10,以进行取栓。具体地,取栓支架110的第二固定环116套设并固定于推送轴210的远端,使得取栓支架110与推送组件20固定连接。
53.请一并参阅图7,取栓滤网120的直径较小的一端122套设并固定于驱动轴220的远端,使得取栓滤网120的直径较小的一端122变成封闭端122。驱动轴220从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轴向延伸至封闭端122。当驱动轴220相对推送轴210向远端轴向滑动至不能继续滑
动时,取栓滤网120呈近端开口、远端封闭的锥形袋状结构,开口端121和封闭端122轴向相对。此为取栓之前的状态,使得血栓较易进入取栓滤网120中,且不会从取栓滤网120的另一端逃逸。
54.取栓滤网120的直径较大的一端121(即开口端121)与取栓支架110固定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122(即封闭端122)与驱动轴220固定连接。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位于近端,封闭端122位于远端。当保持推送轴210的位置不变,从而使取栓支架110的位置不变时,使驱动轴220相对推送轴210向近端轴向滑动时,带动取栓滤网120的远端向近端移动,即带动取栓滤网120的封闭端122向开口端121轴向移动。当驱动轴220相对推送轴210向近端的轴向滑动至取栓滤网120的远端和近端对调时,取栓滤网12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颠倒或对调,从而能够把取栓滤网120所捕获的血栓倾倒出来。因而,能够较为便捷、较为完全地将附着于取栓滤网120的原内表面的血栓移除。
55.可以理解,取栓滤网120由柔性材料制成,以使取栓滤网120能够在驱动轴220的带动下能够翻转而使内表面和外表面对调。并且,由于取栓滤网120由柔性材料制成,当取栓滤网120收容于取栓支架110中时,也不会显著增加取栓组件10的径向尺寸和硬度,从而不会增加输送难度。
56.在一实施例中,取栓滤网120的材料为尼龙材料或pet材料。
57.可以理解,为了能够实现快速倾倒血栓,驱动轴220相对推送轴210轴向移动的行程至少大于取栓滤网120的轴向长度。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轴220相对推送轴210的行程等于取栓滤网120的轴向长度的2倍,以完全将取栓滤网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颠倒,方便清理取栓滤网120表面黏附的血栓。
58.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推送组件20还包括固定轴230,固定轴230穿设驱动轴220,取栓支架110的远端与固定轴230相连。具体地,取栓支架110的第一固定环113套设并固定于固定轴230上。
59.设置固定轴230,以对取栓支架110的远端进行支撑。一方面,有利于在取栓过程中,避免取栓支架110的远端倾斜而摩擦血管内壁,因而有利于避免血管损伤,提高取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在驱动轴220的驱动下,较为可靠地使取栓滤网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对调,以尽快实现把血栓倾倒出来。
60.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轴230的远端设置有防创伤部240,防创伤部240具有圆润的表面,有利于避免固定轴230的远端损伤血管壁,提高取栓的安全性。
61.在一实施例中,防创伤部240在医学影像设备下可视,有利于取栓手术顺利进行。
62.在一实施例中,防创伤部240的内部掺杂有在医学影像设备下可视的材料,例如,磷酸铋、钽粉、钨粉、硫酸钡或羟基磷灰石等。或者,将在医学影像设备下可视的材料与基体材料混合后制备成防创伤部240。
63.在一实施例中,在防创伤部240的表面缠绕有金属显影环或金属显影丝,借助金属显影环或金属显影丝,以识别或判断防创伤部240的位置。
64.在一实施例中,防创伤部240与固定轴230的远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环113套设在防创造部240上从而使取栓支架110的远端与固定轴230相连。
65.上述取栓装置1的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与取栓支架110固定连接,当取栓支架110径向展开时带动取栓滤网120的开口端121径向展开以捕获血栓,并且向近端拉动推送
轴210将取栓组件10和血栓从体内撤回后,通过驱动轴220的驱动使得取栓滤网120的封闭端122向近端运动,当取栓滤网120的封闭端122和开口端121对调时,取栓滤网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颠倒,从而能够血栓倾倒出来。因而,能够较为便捷、较为完全地将附着于取栓滤网120的原内表面的血栓移除。
66.请回到图6,推送组件20还包括控制手柄250,控制手柄250上设置有控制件(图未示)。固定轴230的近端与控制手柄250固定连接。驱动轴220套设在固定轴230上,且驱动轴220的近端与控制件相连,通过控制件控制驱动轴220轴向滑动。推送轴210套设在驱动轴220上,且推送轴210的近端与控制手柄250固定连接。在取栓前的状态,推送轴210的远端端面比驱动轴220的远端端面更靠近控制手柄250。即,当驱动轴220不能再进行向远端轴向滑动时,驱动轴220的远端端面位于推送轴210的远端端面的远端,并且驱动轴220的远端端面位于固定轴230的远端端面的近端。
67.请参阅图8,另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3,包括取栓组件30及与取栓组件30相连的推送组件50。
68.取栓组件30包括取栓支架310和取栓滤网320。
69.取栓支架310包括锥形区b1、圆柱区b2和导引区b3。从远端至近端,锥形区b1、圆柱区b2和导引区b3依次相连。锥形区b1、圆柱区b2和导引区b3一体成型或通过焊接、粘接、缝合等方式依次相连。
70.圆柱区b2和导引区b3的结构分别与圆柱区a2和导引区a3相同。本实施例中,锥形区b1不是网格结构。锥形区b1包括多根牵拉丝311,每根牵拉丝311的近端与圆柱区b2相连,多根牵拉丝311的远端与第一固定环312相连,即多根牵拉丝311的远端汇聚于第一固定环312,从而形成近端大、远端小的锥形区b1。
71.取栓滤网320与取栓滤网120的结构相同,连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72.推送组件50的结构与推送组件20的结构相同,连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73.本实施例的取栓装置3的取栓滤网320的开口端与取栓支架310固定连接,当取栓支架310径向展开时带动取栓滤网320的开口端径向展开以捕获血栓,并且向近端拉动推送轴510以将取栓组件30和血栓从体内撤回后,通过驱动轴520的驱动使得取栓滤网320的封闭端向开口端运动,从而使取栓滤网3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颠倒,把血栓倾倒出来。因而,能够较为便捷、较为完全地将附着于取栓滤网320的原内表面的血栓移除。
74.取栓装置3的结构简单,制备方便。锥形区b1包括多根牵拉丝311,而不是网格结构,使得锥形区b1的柔顺性较好,较易经过弯曲的血管。
75.请参阅图9,另一实施例的取栓装置4,包括取栓组件40及与取栓组件40相连的推送组件60。
76.取栓组件40包括取栓支架410和取栓滤网420。
77.与取栓装置1和取栓装置3不同的是,取栓支架410不包括锥形区。取栓支架410包括圆柱区c1和导引区c2。导引区c2的结构与导引区a3相同。
78.推送组件60包括推送轴610和驱动轴620。驱动轴620穿设推送轴610,且驱动轴620相对推送轴610可轴向运动。驱动轴620的远端设置有防创造部630。
79.取栓滤网420的结构与取栓滤网120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对取栓滤网420的具体结构进行赘述。取栓滤网420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取栓支架410相连,该直径较大的一端为
开口端。取栓滤网420的直径较小的一端与驱动轴620的远端相连,形成封闭端。
80.当使驱动轴620相对推送轴610向近端轴向滑动时,带动取栓滤网420的封闭端向开口端移动至取栓滤网420的开口端和封闭端对调,且内表面和外表面对调,从而快捷地将取栓滤网420所拦截的血栓倾倒出来。
81.取栓滤网420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取栓支架410相连,且取栓滤网420的部分区域与取栓支架410的部分区域c11在径向上相对。取栓支架410的与取栓滤网420在径向上相对的区域c11的径向支撑力大于取栓支架410的其他区域的径向支撑力。取栓支架410的径向支撑力较大的区域能够对取栓滤网420形成良好的支撑,使得取栓滤网4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能够驱动轴620的带动下顺利翻转,以将所拦截的血栓倾倒出来。
82.本实施例的取栓装置4,由于取栓支架410省略了锥形区,使得取栓支架410的远端的柔顺性较好,较易经过弯曲的血管。
8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导引区a3、导引区b3或导引区c2不限于包括导引部和连接部的结构,只要能够将取栓支架110、取栓支架310或取栓支架410导引入输送鞘管中的任何结构均可。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引区包括一个导引部711、第一连接部712和第二连接部713。其中,第一连接部712的一端与导引部71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环714相连,第二连接部713的一端与圆柱区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环714相连。如此设置,以方便将取栓支架710导引入输送鞘管中,并且,取栓支架710的开口面积较大,有利于拦截血栓。
84.上述实施例的取栓装置1通过取栓支架110和取栓滤网120相配合;取栓装置3通过取栓支架310和取栓滤网320相配合;取栓装置4通过取栓支架410和取栓滤网420相配合,能够同时捕获大血栓和小血栓,被捕获的血栓不会二次脱落而进入下腔静脉,有利于避免肺栓塞的发生。
85.需要说明的是,以取栓装置1为例,上述装载状态是指,驱动轴220的不能再向远端轴向移动的状态,此状态下,取栓滤网120沿轴向延伸,取栓滤网120的封闭端122位于远端,开口端位于近端。该状态亦为取栓时的状态,血栓从近端的开口端121进入取栓滤网120中,并被拦截。
8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