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59331发布日期:2022-08-31 14:1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乳膏,具体涉及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增多,工伤、烧伤等时有发生。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增多,导致各种创面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这些创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受损,天然的免疫屏障遭到破坏,因此创面感染率较高,愈合延滞。随着近些年抗菌类化学药物的滥用,耐药菌株的数量和耐药性也日趋增强,使医护人员在治疗皮肤创面疾病上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因此,为促进创面愈合,防止难控性感染的发生,保证治疗质量,亟需一种制备工艺简单,促愈效果明显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单硬脂酸甘油酯2-4份、十八醇2-4份、轻质液体石蜡3-5份、白凡士林2-4份、丙三醇4-6份、吐温-80 1.5-2.5份、羧甲基壳聚糖2-3份、大鲵多肽1-2份和纯水28-32份。
6.优选地,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单硬脂酸甘油酯3份、十八醇3份、轻质液体石蜡4份、白凡士林3份、丙三醇5份、吐温-80 2份、羧甲基壳聚糖2.5份、大鲵多肽1.5份和纯水30份。
7.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制备方法。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称取纯水,45-55℃搅拌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冷至室温,加入大鲵多肽搅拌溶解,备用;
11.2)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八醇、轻质液体石蜡与白凡士林置于水浴锅中搅拌溶解,作为油相;称取丙三醇、吐温-80置于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并加入纯水补足全量,作为水相;
12.3)持续保温搅拌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
13.4)待温度降低后,将溶解好的大鲵多肽与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加入步骤3)的产物中,搅拌,冷却至室温,即得乳膏。
14.优选地,步骤1)和步骤2)中各原料具体的重量份如下:单硬脂酸甘油酯2-4份、十八醇2-4份、轻质液体石蜡3-5份、白凡士林2-4份、丙三醇4-6份、吐温-80 1.5-2.5份、羧甲基壳聚糖2-3份、大鲵多肽1-2份和纯水28-32份。
15.优选地,步骤1)和步骤2)中各原料具体的重量份如下:单硬脂酸甘油酯3份、十八
醇3份、轻质液体石蜡4份、白凡士林3份、丙三醇5份、吐温-80 2份、羧甲基壳聚糖2.5份、大鲵多肽1.5份和纯水30份。
16.优选地,步骤2)中油相和水相制备时,水浴锅的温度均为70-80℃。
17.优选地,步骤2)中油相和水相制备时,水浴锅的温度均为75℃。
18.优选地,步骤3)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时间为8-15min。
19.优选地,步骤3)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时间为10min。
20.优选地,步骤4)的具体过程如下:待温度降低至40-50℃时,将溶解好的大鲵多肽与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加入步骤3)的产物中,搅拌3-8min,冷却至室温,即得乳膏。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2.1.本发明乳膏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更强,能有效防止因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引起的皮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本发明的乳膏通过添加大鲵多肽蛋白与羧甲基壳聚糖,为创面愈合提供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及时抑制细菌,控制局部感染,对受损肌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23.2.本发明的乳膏用于创面能起到良好的保湿效果,湿性环境能避免因干燥造成创面脱水、加深、疼痛,有利于创面修复。
24.3.本发明乳膏具有一定的抗紫外能力,该乳膏作用于创面能够抵御紫外线,防止晒伤,促进修复。
25.4.本发明乳膏的感官及理化指标均符合我国润肤霜膏行业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示出了本发明乳膏保湿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
具体实施例
2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31.单硬脂酸甘油酯2份、十八醇2份、轻质液体石蜡3份、白凡士林2份、丙三醇4份、吐温-80 1.5份、羧甲基壳聚糖2份、大鲵多肽(购买得到)1份和纯水28份。
32.实施例2
33.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34.单硬脂酸甘油酯3份、十八醇3份、轻质液体石蜡4份、白凡士林3份、丙三醇5份、吐
温-80 2份、羧甲基壳聚糖2.5份、大鲵多肽1.5份和纯水30份。
35.实施例3
36.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37.单硬脂酸甘油酯4份、十八醇4份、轻质液体石蜡5份、白凡士林4份、丙三醇6份、吐温-80 2.5份、羧甲基壳聚糖3份、大鲵多肽2份和纯水32份。
38.实施例4
39.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1)称取纯水,微热(45-55℃)搅拌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冷至室温,加入大鲵多肽搅拌溶解,备用;
41.2)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八醇、轻质液体石蜡与白凡士林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溶解,作为油相;称取丙三醇、吐温-80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并加入纯水补足全量,作为水相;
42.3)持续保温搅拌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10min(此处时间控制在8-15min均可);
43.4)待温度降低至45℃(此处温度控制在40-50℃均可)时,将溶解好的大鲵多肽与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加入步骤3)的产物中,搅拌5min(此处时间控制在3-8min均可),冷却至室温,即得乳膏。
44.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各原料具体的重量份如下:单硬脂酸甘油酯3g、十八醇3g、轻质液体石蜡4g、白凡士林3g、丙三醇5g、吐温-80 2g、羧甲基壳聚糖2g、大鲵多肽1g和纯水31g。
45.步骤1)中的纯水的加入量保证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和大鲵多肽即可;剩余的纯水在步骤2)中水相制备时加入即可。
46.实施例5
47.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8.1)称取纯水,微热(45-55℃)搅拌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冷至室温,加入大鲵多肽搅拌溶解,备用;
49.2)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八醇、轻质液体石蜡与白凡士林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溶解,作为油相;称取丙三醇、吐温-80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并加入纯水补足全量,作为水相;
50.3)持续保温搅拌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10min(此处时间控制在8-15min均可);
51.4)待温度降低至45℃(此处温度控制在40-50℃均可)时,将溶解好的大鲵多肽与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加入步骤3)的产物中,搅拌5min(此处时间控制在3-8min均可),冷却至室温,即得乳膏。
52.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各原料具体的重量份如下:单硬脂酸甘油酯3g、十八醇3g、轻质液体石蜡4g、白凡士林3g、丙三醇5g、吐温-80 2g、羧甲基壳聚糖2.5g、大鲵多肽1.5g和纯水30g。
53.步骤1)中的纯水的加入量保证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和大鲵多肽即可;剩余的纯水在步骤2)中水相制备时加入即可。
54.实施例6
55.一种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6.1)称取纯水,微热(45-55℃)搅拌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冷至室温,加入大鲵多肽搅拌溶解,备用;
57.2)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八醇、轻质液体石蜡与白凡士林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溶解,作为油相;称取丙三醇、吐温-80置于75℃(此处温度控制在70-80℃均可)水浴锅中搅拌,并加入纯水补足全量,作为水相;
58.3)持续保温搅拌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加入结束后继续搅拌10min(此处时间控制在8-15min均可);
59.4)待温度降低至45℃(此处温度控制在40-50℃均可)时,将溶解好的大鲵多肽与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加入步骤3)的产物中,搅拌5min(此处时间控制在3-8min均可),冷却至室温,即得乳膏。
60.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各原料具体的重量份如下:单硬脂酸甘油酯3g、十八醇3g、轻质液体石蜡4g、白凡士林3g、丙三醇5g、吐温-80 2g、羧甲基壳聚糖3g、大鲵多肽2g和纯水29g。
61.步骤1)中的纯水的加入量保证溶解羧甲基壳聚糖和大鲵多肽即可;剩余的纯水在步骤2)中水相制备时加入即可。
62.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的性能
63.1.抑菌效果的评价:
64.参照ws/t650-2019,采用抑菌圈法。将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倾倒入无菌平皿内待凝固,吸取试验菌,均匀涂布于培养皿上。再将无菌滤纸圆片(直径5mm)浸泡在本发明乳膏或空白基质中1h,取滤纸圆片贴于培养皿表面,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24h,观察结果,抑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65.表1本发明乳膏对不同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
66.[0067][0068]
其中,第一空白基质,在实施例4乳膏的基础上,不含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第二空白基质,在实施例5乳膏的基础上,不含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第三空白基质,在实施例6乳膏的基础上,不含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
[0069]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空白基质组,即不含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基质,抑菌圈为0mm,而本发明实施例4、5、6得到的乳膏,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抑菌圈均大于7mm,表明本发明乳膏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更强。
[0070]
本发明乳膏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因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引起的皮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有感染、疼痛、营养等。由于细菌感染创面周围组织,形成炎症,导致愈合延滞。本发明乳膏通过添加大鲵多肽蛋白与羧甲基壳聚糖,为创面愈合提供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及时抑制细菌,控制局部感染,对受损肌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0071]
2.保湿性的测定:
[0072]
取本发明乳膏1.5g,精密称重,平铺于恒重的称量瓶(直径6cm)底部,放置于干燥器24h,每隔2h称重一次,计算保湿率。计算公式如下:
[0073]
保湿率%=mn/m0*100%
[0074]
式中:mn—放置n小时后产品与称量瓶的重量,g;
[0075]
m0—放置前产品与称量瓶的重量,g。
[0076]
保湿性能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乳膏保湿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由图1可以看出,室温下3份乳膏平行样品(分别命名为乳膏1、乳膏2、乳膏3)进行平行试验,长时间放置样品会失水,但放置10h后保湿率均在98%以上,24h后保湿率仍在97.5%以上,说明本发明乳膏失水较为缓慢,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研究表明,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中含有氨基、羧基和羟基等亲水基团,能与水结合,使水分不易蒸发,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该乳膏用于创面能起到良好的保湿效果,湿性环境能避免因干燥造成创面脱水、加深、疼痛,有利于创面修复。
[0077]
3.防晒性的测定
[0078]
取30mg本发明乳膏于1*4cm石英比色皿透光面,均匀涂抹一层,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280-320nm的吸光度,其结果如下表3所示:
[0079]
表2本发明乳膏在uvb区的吸光度值
[0080][0081][0082]
其中,样品编号1、2、3、4、5为采用的实施例6得到的乳膏的5个平行样,基质为在实施例6乳膏的基础上,不含大鲵多肽和羧甲基壳聚糖。
[0083]
表2为本发明乳膏在280-320nm范围内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由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乳膏在uvb区域的吸光度值大于1.1。参考国家防晒霜评价标准,说明本发明乳膏具有一定的抗紫外能力。该乳膏作用于创面能够抵御紫外线,防止晒伤,促进修复。因为创面愈合期间新生肌肤娇嫩,角质层薄,防护阳光作用差,而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晒伤皮肤,形成疤痕和色素斑,应尽量避免。
[0084]
4.本发明乳膏其他指标的测定
[0085]
根据中国轻工行业qb/t1857-2004的规定,测定本发明乳膏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0086]
1)感官指标
[0087]
外观:取适量本发明乳膏在室温和非阳光直射下目测观察外观是否均匀,色泽是否光亮;
[0088]
涂抹性:取适量本发明乳膏均匀涂布于滤纸上,观察涂布过程是否细腻顺滑,有无颗粒感。
[0089]
2)理化指标
[0090]
耐热性:取约1.5g本发明乳膏置于离心管中,于40℃恒温箱中放置24h,取出恢复室温后,观察是否出现油水分离现象。
[0091]
耐寒性:取约1.5g本发明乳膏置于离心管中,于-24℃冰箱中放置24h,取出恢复室温后,观察是否出现油水分离现象。
[0092]
ph值:取3g乳膏,加入27ml纯水,搅拌至均匀,用校正好的ph计测ph值。
[0093]
根据qb/t1857-2004中常规检测项目,对本发明乳膏样品进行感官、理化指标测定,具体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本发明乳膏的感官及理化指标均符合我国润肤霜
膏行业标准要求。
[0094]
表3本发明乳膏其他指标测定结果
[0095][0096]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