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6186发布日期:2022-09-06 20:3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


背景技术:

2.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ct影像科是一个影像诊断功能综合区域,应具备相应的工作区,并且法规要求检查区的有效面积不小于30m2,单边长度不小于4.5m,整体占地面积较大。目前的ct影像科通常是在医院前期设计时规划或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造周期较长,建造复杂,此外,该种ct影像科场地较为固定,不能移动,拆迁的难度和成本均极大,不具备拆迁优势,对于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不能及时抽调足够的ct影像科集中处理公共事件,不能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ct形象需求,因此亟需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以满足突发事件对影像检测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包括由侧壁和地板围成的舱体,所述舱体中部设置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舱体分隔成独立的观察舱和影像舱;所述观察舱内设置有办公装置、配电装置和清洁装置;所述影像舱内设置有ct机;
5.所述舱体的顶端设置有舱顶板,所述观察舱对应的所述舱顶板的底端安装有第一通风组件和若干照明灯,所述影像舱对应的所述舱顶板固定安装有第二通风组件和另外的若干所述照明灯;
6.所述地板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支撑腿。
7.优选的,所述侧壁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地板顶端边缘的骨架,所述骨架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内墙和外墙,所述内墙位于所述舱体的室内侧,所述外墙位于所述舱体的室外侧。
8.优选的,所述内墙包括与所述骨架的内侧贴合的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外壁贴合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骨架固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外壁敷设有第一隔离层,所述螺栓的头部嵌设在所述第一隔离层内,所述第一隔离层外敷设有防火涂料;所述外墙包括贴合固接在所述骨架外壁的所述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外贴合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外壁敷设有第二隔离层,所述螺栓的头部嵌设在是第二隔离层内。
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材质为防火轻质金属,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材质为高强度金属。
10.优选的,所述隔离墙包括两端与所述侧壁固接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边与所述地板垂直固接;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观察舱的一侧依次贴合固接有所述防护层和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影像舱的一侧贴合固接有防辐射层,所述防辐射层外敷设有另外一层所述第一支撑板。
11.优选的,所述防辐射层包括两层相互扣接的铅扣板,第一层所述铅扣板贴合固接在所述支撑架的侧面上,第二层的所述铅扣板扣合固接在相邻的所述铅扣板的接缝上;第二层所述铅扣板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接。
12.优选的,所述隔离墙上开设有观察窗和连通门,所述观察窗内嵌设有双层的防爆玻璃。
13.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面转动连接有底框,所述底框的顶面滑动连接有支撑螺柱,是支撑螺柱的顶面螺纹连接有顶框,所述顶框与所述地板固接;所述底框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支撑螺柱的底端与所述底板的顶面转动连接;所述顶框的底面与所述底框的顶面之间固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套在所述支撑螺柱上。
14.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所述底框的底面与所述第一齿轮的顶面固接,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中心滑动连接有锁定轴,所述锁定轴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适配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齿轮的底面等间距设有若干滚轴,所述滚轴与所述环形槽的底面滚动接触;所述支撑螺柱的底面与所述底板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滚珠。
1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通过侧壁、地板和舱顶板构成舱体,舱体内有隔离墙将舱体分成独立的观察舱和影像舱,影像舱内安装有ct机,用于完成检测,观察舱内设置办公装置、配电装置和清洁装置,工作人员能在观察舱内进行工作,做到医患分离,防止造成交叉感染,防止病情蔓延,既保护了工作人员,又保护了患者;观察舱的舱顶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照明灯,用于保持观察舱内的空气清新和亮度适中;影像舱的舱顶板上设置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照明灯,保证了影像舱内的空气清新和亮度适中,观察舱和影像舱分别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防止二者之间通过空气进行交叉感染;地板下的支撑腿能调节地板的水平度,保证本检测舱的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模块化程度高,安装拆卸方便,便于移动和转移,满足突发卫生事件对影像检测的集中需求;舱体内的观察舱和影像舱封闭隔离,避免医患之间交叉感染,能有效防止病情蔓延扩散。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的三维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舱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墙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图8中c的局部放大图;
27.其中,1、侧壁;2、地板;3、隔离墙;4、ct机;5、舱顶板;6、第一通风组件;7、照明灯;8、第二通风组件;9、支撑腿;11、骨架;12、螺栓;13、防护层;14、第一支撑板;15、第一隔离层;16、第二支撑板;17、第二隔离层;18、水密门;131、隔音层;132、隔热层;133、支撑层;31、支撑架;32、防辐射层;33、观察窗;34、连通门;35、铅扣板;91、底板;92、底框;93、支撑螺柱;94、顶框;95、支撑弹簧;96、第一齿轮;97、第二齿轮;98、锁定轴;99、环形槽;910、滚轴;911、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0.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包括由侧壁1和地板2围成的舱体,舱体中部设置有隔离墙3,隔离墙3将舱体分隔成独立的观察舱和影像舱;观察舱内设置有办公装置、配电装置和清洁装置;影像舱内设置有ct机4;
31.舱体的顶端设置有舱顶板5,观察舱对应的舱顶板5的底端安装有第一通风组件6和若干照明灯7,影像舱对应的舱顶板5固定安装有第二通风组件8和另外的若干照明灯7;
32.地板2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支撑腿9。
3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移动医学影像检测舱通过侧壁1、地板2和舱顶板5构成舱体,舱体内有隔离墙3将舱体分成独立的观察舱和影像舱,影像舱内安装有ct机4,用于完成检测,观察舱内设置办公装置、配电装置和清洁装置,工作人员能在观察舱内完成全部工作,做到医患分离,防止造成交叉感染,防止病情蔓延,既保护了工作人员,又保护了患者;观察舱的舱顶板5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组件6和照明灯7,用于保持观察舱内的空气清新和亮度适中;影像舱的舱顶板5上设置有第二通风组件8和照明灯7,保证了影像舱内的空气清新和亮度适中,观察舱和影像舱分别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防止二者之间的通过空气进行交叉感染;地板2下的支撑腿9能调节地板2的水平度,保证本检测舱的正常使用。
34.进一步的,照明灯7为常用的医用照明装置,按照空间布局组成无影灯阵列,满足医用的照明需求;照明灯7和无影灯阵列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35.进一步的,第一通风组件6和第二通风组件8在满足排风需求的同时,具有杀菌消毒的能力,防止影像舱内的病原体随空气排出造成外界的污染和传播,消毒方式包括但不
限于紫外灯、臭氧等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36.进一步的,配电装置包括电性连接的蓄电池、变压器和外接电路插口,使用时外接电路插口连接外部电路,经过变压器转换后满足检测舱内的所有用电设备工作;当没有外接电源或者外界电源土人断开时,自动切换成蓄电池供电,满足应急需求。配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进行赘述。
37.进一步的舱顶板5的顶面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延长蓄电池的使用时间,提高应急使用的时长。太阳能电池板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进行赘述。
38.进一步的,观察舱内和影像舱内都设置有紫外灯进行消毒,有效降低检测舱内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内的感染几率,紫外灯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进行赘述。
39.进一步的,清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洗手池、消毒风干机、拖布池,用于保持检测舱内的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降低感染几率。
40.进一步的,舱顶板5上设置有若干的吊环,用于整体吊装本检测舱。
41.进一步的,影像舱和观察舱之间设置有通话装置,医护人员能在观察舱内即可指挥患者在影像舱内的操作。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42.进一步的,检测舱配备电话和网络通信系统,可选配4g或者5g网卡,紧急情况可以一键报警求助。
43.进一步优化方案,侧壁1包括垂直固定在地板2顶端边缘的骨架11,骨架11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12固定安装有内墙和外墙,内墙位于舱体的室内侧,外墙位于舱体的室外侧;内墙包括与骨架11的内侧贴合的防护层13,防护层13的外壁贴合有第一支撑板14,第一支撑板14通过螺栓12与骨架11固接;第一支撑板14的外壁敷设有第一隔离层15,螺栓12的头部嵌设在第一隔离层15内,第一隔离层15外敷设有防火涂料;外墙包括贴合固接在骨架11外壁的防护层13,防护层13外贴合有第二支撑板16,第二支撑板16的外壁敷设有第二隔离层17,螺栓12的头部嵌设在是第二隔离层17内。侧壁1具有隔热、隔音、高强度的优点,使检测舱内的环境舒适,噪音在可接受范围以下,防止冷热急剧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也防止噪音问题对检测舱造成影响。骨架11作为侧壁1的支撑结构,使侧壁1具有足够的强度,内墙和外墙通过螺栓12与骨架11固接,拆卸和组装方便、模块化程度高,满足应急需要组装的需求;第二隔离层17具有防水的功能,防止外界的水分穿过侧壁1进入检测舱造成检测舱的设备短路失效;第一隔离层15具有防火功能,降低意外起火造成的损失,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防火涂料敷设在第一隔离层15外,除了增加防火能力外,还能保持清洁,日常打扫时用消毒抹布直接擦拭即可保持清洁。
44.进一步的,防护层13包括逐层贴合固接的隔音层131、隔热层132、支撑层133、隔热层132、隔音层131,保证侧壁1具有优良的隔音性和隔热性,多层和设置隔音层131和隔热层132,对噪音和热量进行多层的隔离,提高效果;支撑层133提高高了防护层13的强度。
45.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支撑板14的材质为防火轻质金属,第二支撑板16的材质为高强度金属。第一支撑板14包括但不限于蜂窝铝扣板,具有优良的透气性,重量轻、防火性好,有效降低侧壁1的重量,便于转运和安装;第二支撑板16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板,强度高,支撑性好,防火性好,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增加检测舱内的安全性。
46.进一步优化方案,隔离墙3包括两端与侧壁1固接的支撑架31,支撑架31的底边与地板2垂直固接;支撑架31靠近观察舱的一侧依次贴合固接有防护层13和第一支撑板14;支
撑架31靠近影像舱的一侧贴合固接有防辐射层32,防辐射层32外敷设有另外一层第一支撑板14。隔离墙3设置在影像舱和观察舱之间,由于影像舱的ct机4具有一定的辐射性,长期接触容易产生危害,影响观察舱内的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隔离墙3除了具有支撑性和防火隔音性能外,还应具有足够的防辐射性。支撑架31作为隔离墙3的支撑结构,防护层13和第一支撑板14为隔离墙3提供足够的支撑能力和防火隔音能力,防辐射层32为隔离墙3提供了足够的防辐射能力。
47.进一步优化方案,防辐射层32包括两层相互扣接的铅扣板35,第一层铅扣板35贴合固接在支撑架31的侧面上,第二层的铅扣板35扣合固接在相邻的铅扣板35的接缝上;第二层铅扣板35远离支撑架31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板14固接。铅是具有优良防辐射能力的金属,对辐射具有较好的隔离作用;铅扣板35的形状为“匚”形,第一层的铅扣板35侧边相互贴合,底板91固接在支撑架31上,铅扣板35的开口朝向影像舱,第二层的铅扣板35扣接在第一层铅扣板35上,二者方向相反,第二层铅扣板35的底面抵接在第一层铅扣板35的接缝上,两层的铅扣板35增加了防辐射层32的防辐射能力,降低了实心铅扣板35的重量,同时两层铅扣板35错位扣合既增加了铅扣板35之间的支撑性,又对铅扣板35之前的接缝进行了防护加强。
48.进一步优化方案,隔离墙3上开设有观察窗33和连通门34,观察窗33内嵌设有双层的防爆玻璃。双层防爆玻璃还具有优良的防辐射性,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49.进一步的,观察舱和影像舱在侧壁1上设有对应的水密门18,保证二者进出不会相互影响,减少医患支之间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效率。
50.进一步优化方案,支撑腿9包括底板91,底板91的顶面转动连接有底框92,底框92的顶面滑动连接有支撑螺柱93,是支撑螺柱93的顶面螺纹连接有顶框94,顶框94与地板2固接;底框92与底板91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支撑螺柱93的底端与底板91的顶面转动连接;顶框94的底面与底框92的顶面之间固接有支撑弹簧95,支撑弹簧95套在支撑螺柱93上。当整体运输时,支撑腿9具有减震能力,防止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导致设备损坏;当在固定地点使用时,支撑腿9具有支撑能力和高度调节能力,使检测舱在坑洼起伏的底面也能保持水平和稳定。支撑螺柱93的底端一段为棱柱型,底框92的顶面开设有与支撑柱相适配的棱柱型孔,当底框92转动时,会带动支撑螺柱93转动,同时由于支撑螺柱93与顶框94的底面螺纹连接,当支撑螺柱93转动时,插入顶框94的长度会发生变化,使支撑螺柱93与底框92顶面产生纵向的位移。当运输时,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螺纹段更多的旋入顶框94内,顶框94与底框92之前的距离逐渐减小,直到距离小于支撑弹簧95的压缩距离,顶框94与底框92之间的支撑由支撑螺柱93变为支撑弹簧95,继续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底端与底板91顶面分离,不再具有支撑作用,当运输产生震动时,震动被支撑弹簧95吸收,防止检测舱受震动影响损坏设备。当固定地点使用时,反向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底面与顶板顶面抵住,支撑螺柱93螺纹段旋入顶框94的长度减少,顶架逐渐升高,支撑螺柱93的支撑作用代替支撑弹簧95的支撑作用,将检测舱撑离一定的高度,当检测舱不平时,调节单个支撑腿9的长度,即可将检测舱调平。
51.进一步优化方案,转动组件包括与底板91转动连接的第一齿轮96,底框92的底面与第一齿轮96的顶面固接,第一齿轮96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97,第二齿轮97与底板91转动连接,第二齿轮97的中心滑动连接有锁定轴98,锁定轴98与底板91可拆卸连接。底框92转动
带动第一齿轮96转动,第一齿轮96与底板91转动连接,底板91支撑在地面上不会转动,更加稳定,第二齿轮97与第一齿轮96啮合,第二齿轮97与底板91转动连接,第二齿轮97上设有锁定轴98,锁定轴98与底板91可拆卸链接,当锁定轴98插入底板91时,第二齿轮97不能再转动,同时与之啮合第一齿轮96也不能产生转动,进而将底框92锁死,防止误碰导致检测舱水平度变化;需要调节平衡度时,将锁定轴98拔出底板91,就不会阻止第二齿轮97转动,也就不会影响底框92的转动。
52.进一步优化方案,底板91上开设有与第一齿轮96相适配的环形槽99,第一齿轮96的底面等间距设有若干滚轴910,滚轴910与环形槽99的底面滚动接触;支撑螺柱93的底面与底板91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滚珠911。第一齿轮96在环形槽99内转动,滚轴910将环形槽99地面与第一齿轮96的底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降低底框92带动第一齿轮96转动的难度;支撑螺柱93底面与底板91顶面之间的滚珠911同样是将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降低转动的阻力;同时滚珠911设置在滚珠911槽内,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
53.使用方法:
54.当需要本检测舱时,根据需求预制好侧壁1、地板2、舱顶板5、隔离墙3和支撑腿9,运输到现场后进行组装,在组装的同时铺设电路,安装配电装置、装置和ct机4,最后检测隔音、隔热和密封效果,检测完成后,如果地板2不够水平,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底面与顶板顶面抵住,支撑螺柱93螺纹段旋入顶框94的长度减少,支撑螺柱93的支撑作用代替支撑弹簧95的支撑作用,继续转动底框92,地板2水平。
55.接水接电,就可以开始使用本检测舱,患者从影像舱的水密门18进行影像舱,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躺在ct机4上,由观察舱内的医护人员遥控ct机4进行工作,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测。
56.当需要将组装好的检测舱转运到别处使用时,需要通过挂车或板车进行运输。先将检测舱通过舱顶板5顶端的吊环吊装到挂车或板车的车厢上,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螺纹段更多的旋入顶框94内,顶框94与底框92之前的距离逐渐减小,直到距离小于支撑弹簧95的压缩距离,顶框94与底框92之间的支撑由支撑螺柱93变为支撑弹簧95,继续转动底框92,使支撑螺柱93的底端与底板91顶面分离,不在具有支撑作用,当运输产生震动时,震动被支撑弹簧95吸收,防止检测舱受震动影响损坏设备。
57.运输到位后,将检测舱吊装下车厢,然后再按照上述调平的步骤进行调平,在接电、供水,开始使用。
5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模块化程度高,安装拆卸方便,便于移动和转移,满足突发卫生事件对影像检测的集中需求;舱体内的观察舱和影像舱封闭隔离,避免医患之间交叉感染,能有效防止病情蔓延扩散。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0.以上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