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装置及吸入式给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9631发布日期:2022-08-31 14:20阅读:49来源:国知局
计数装置及吸入式给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数装置及吸入式给药设备。


背景技术:

2.具有计数功能的定量吸入器(mdi)能够使患者直观地了解储药容器中药物的剩余量,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mdi带有的计数装置可以分为机械计数装置和电子计数装置。机械计数装置成本低廉,且对使用环境的要求低。
3.cn110559528a公开了一种带计数器的气雾剂给药器推扭,其包括推扭、帽体、计数器和计数器壳体。计数器包括:计数器基座、齿轮、十位盘、个位盘。计数器基座插设于推扭外侧壁,在推扭外侧壁处设置有固定轴,个位盘套设于固定轴外侧,十位盘套设并压于个位盘之上。个位盘的侧面设置有个位盘棘轮,个位盘棘轮内设置有同轴的十位盘齿轮。计数器基座包括:悬臂梁,悬臂梁下方的促动杆,连接悬臂梁和促动杆的连接臂,促动杆末端具有向外凸起的端部,悬臂梁的一端连接于计数器基座,悬臂梁的另一端悬空设置,在悬空一端的悬臂梁处设置有促动棘爪,促动棘爪的末端向外倾斜并伸入个位盘棘轮处,使得促动棘爪向下运动时能带动个位盘棘轮转动一个单元的位置,完成一次计数;推扭的外侧壁处设置有齿轮轴孔,齿轮的齿轴插设于齿轮轴孔内,齿轮与个位盘齿轮、十位盘齿轮分别啮合。该计数器通过促动棘爪推动个位盘齿轮转动,个位盘齿轮通过齿轮传动十位盘齿轮。
4.cn101657829a公开了一种用于定剂量吸入器的剂量计数器,该剂量计数器包括:致动器;旋转齿轮;驱动器,其用于响应于致动器的移动以步进方式驱动旋转齿轮,该旋转齿轮包括安装在主轴上的轮,该轮具有围绕其周边的多个棘齿;棘爪,其用于防止旋转齿轮反转;显示器,其联接到旋转齿轮上,该显示器在其表面上具有可见的递增整数阵列,该递增整数阵列相应于旋转齿轮的步进旋转运动的每一步可转位一个整数;其中,棘爪包括至少两个棘齿,至少两个棘齿径向间隔开,使得棘齿中的一个在旋转齿轮的步进旋转运动每一步之后与轮的棘齿啮合。该计数器仅设置有一个旋转齿轮,其能够计数的数位有限,不能满足大容量多次使用的吸入器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数装置,其计数准确,便于使用。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结构紧凑精巧,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入式给药设备,其可以精确计数和给药。
6.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计数装置,包括壳体、弹性推动元件、数字显示盘和上盖;
7.所述弹性推动元件包括棘爪、棘爪驱动部和弹性复位部;所述棘爪设置为推动所述数字显示盘转动;所述棘爪驱动部与所述棘爪相连,其设置为驱动所述棘爪运动;所述弹性复位部与所述棘爪驱动部相连,其用于为所述棘爪驱动部提供反弹力,使所述棘爪驱动部复位;
8.所述壳体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第一第二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上部,其设置为容纳所述数字显示盘;所述第二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下方,其设置为容纳所述弹性复位部,并能够为所述弹性复位部发生弹性形变时提供空间;第一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顶部,其设置为将所述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下方;所述棘爪驱动部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棘爪驱动部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从而使所述棘爪驱动部沿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
9.所述数字显示盘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所述数字显示盘的下表面设置有棘轮,所述棘轮设置为能够与所述棘爪相啮合;
10.所述上盖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内设置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槽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导向槽配合,使所述棘爪驱动部沿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上盖本体内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相对应的区域内设置有弹性推动元件压板,所述弹性推动元件压板设置为限定所述弹性推动元件在所述计数装置的厚度方向的位置;所述上盖设置为覆盖所述壳体。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劣弧,所述弹性复位部的中部与所述棘爪驱动部相连;所述棘爪驱动部包括驱动部和连接部;所述驱动部为竖直的杆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竖直段和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的一端相连,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竖直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竖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棘爪相连;所述驱动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驱动部的自由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能够容纳在所述第三导向槽内。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上盖本体内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向槽;所述弹性推动元件压板包括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所述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设置在所述导向板的上方,并沿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设置在所述导向板的上方,且设置在所述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的下端部附近,所述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沿所述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外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容纳部凸台,所述第一容纳部凸台限定第一容纳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底部附近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容纳部由限位部件和第二容纳部挡板围合形成;所述限位部件设置为至少设置两组,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的两端;所述限位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凸台相连,所述限位部件沿所述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设置在所述开口的两端的所述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之间具有空隙,从而形成第一导向槽;以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为准,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长度与所述弹性复位部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宽度略大于所述弹性复位部的宽度,从而为所述弹性复位部发生弹性形变时提供空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数字显示盘包括显示内盘和显示外盘;所述显示内盘包括内盘面板、内盘棘轮和驱动部件;所述内盘棘轮设置在所述内盘面板的
下表面,所述内盘棘轮与所述棘爪相啮合;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内盘面板的下表面相连,所述驱动部件设置有外盘拨齿,所述驱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有内盘凸台;所示显示外盘套设在所述显示内盘外,所述显示外盘包括外盘面板和外盘棘轮;所述外盘棘轮设置在所述外盘面板的下表面,所述外盘棘轮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外盘拨齿相啮合;所述显示外盘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凸台上,使显示外盘的高度高于显示内盘的高度,从而使外盘拨齿和外盘棘轮不相接触;所述第一容纳部设置有外壳本体凸台,所述外壳本体凸台设置为当其与所述内盘凸台相接触时,能够将所述外盘拨齿抬高,从而使所述外盘拨齿与所述外盘棘轮相啮合,进而使所述外盘拨齿带动所述外盘棘轮转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内盘面板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设置在所述内盘棘轮的外周;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径向部和周向部;所述径向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凸台相连,所述径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周向部的一端相连,所述周向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外侧设置有外盘拨齿;所述内盘凸台设置在所述周向部的自由端的下表面;所述内盘凸台包括由所述驱动部件的周向部的自由端向所述内盘面板的下表面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部分和由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驱动部件的周向部方向延伸的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内盘面板的表面为斜坡面;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内盘面板的表面的一部分为斜坡面,另一部分为平面;所述第一部分的斜坡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斜坡面相连,所述第一部分的斜坡面的最低点与第二部分的斜坡面的最高点的高度一致;所述外壳本体凸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近似三角形,相邻两边之间弧形平滑过渡。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外盘棘轮的下表面设置有锁止凸起;当数字显示盘显示的数字为最小值时,所述锁止凸起转动到所述棘爪驱动部的一侧,由于所述棘爪驱动部的阻挡,所述数字显示盘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将所述数字显示盘的位置锁定。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壳体本体上设置有内盘棘轮止回爪;所述内盘棘轮止回爪设置为与所述内盘棘轮啮合,从而限定所述显示内盘的转动方向。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壳体本体上设置有外盘棘轮止回爪;所述外盘棘轮具有内圈部和外圈部;所述内圈部设置有传动齿,所述传动齿设置为与所述外盘拨齿相啮合;所述外圈部设置有止动齿;所述止动齿设置为与所述外盘棘轮止回爪相啮合,限定所述显示外盘的转动方向;所述外圈部包括带齿侧壁和平滑侧壁;所述带齿侧壁上设置有传动齿,所述平滑侧壁不设置有传动齿。
19.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入式给药设备,优选地,包括上述计数装置。
20.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通过弹性推动元件驱动数字显示盘进行计数。通过外壳本体上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以及上盖上设置第三导向槽保证棘爪驱动部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从而使棘爪驱动部每运动一次,棘爪能够准确地推动棘轮前进一个齿位,从而保证精准计数。将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复位部设置在第二容纳部内,既能够满足外力驱动棘爪驱动部产生位移的要求,又能够在外力撤销后使弹性复位部恢复到未受力的状态,使棘爪驱动部恢复到初始位置。
21.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设置有内盘棘轮止回爪和外盘棘轮止回爪,在弹性复位部由受力状态回复到未受力状态时会产生一个返向推动的力,这样能够防止显示内盘和显示外盘反向转动,从而保证计数的准确使。
内盘定位件;110-连接部件;111-上盖定位件;112-剪短筋位;
51.2-弹性推动元件;21-棘爪;22-棘爪驱动部;221-驱动部;2221-竖直段;2222-弯曲段;23-弹性复位部;24-限位部;25-外力按压部;
52.3-显示内盘;31-内盘面板;311-第一定位孔;312-连接凸台;32-内盘棘轮;321-第二定位孔;33-驱动部件;331-径向部;332-周向部;333-外盘拨齿;334-内盘凸台;3341-第一部分;3342-第二部分;341-驱动啮合齿位;342-止动啮合齿位;
53.4-显示外盘;41-外盘面板;411-缺口;412-外盘定位孔;42-外盘棘轮;421-传动齿;422-止动齿;423-锁止凸起;
54.5-上盖;51-上盖本体;521-第一导向板;522-第二导向板;523-上盖下定位槽;531-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2-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41-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2-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5-上定位柱;56-下定位柱;57-固定装置;58-显示窗口;59-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5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长度方向”即为说明书附图1中的y方向。
5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宽度方向”即为说明书附图1中的x方向。
5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厚度方向”即为说明书附图1中的z方向。
59.本实用新型中“平行”是指基本上平行,但不排除工艺或设备等带来的误差。
60.本实用新型中“重合”是指基本上重合,但不排除工艺或设备等带来的误差。
61.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包括壳体、弹性推动元件、数字显示盘和上盖。以下分别对本实用新型的计数装置的各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62.《弹性推动元件》
63.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推动元件包括棘爪、棘爪驱动部和弹性复位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推动元件还具有限位部和外力按压部中的一项或多项。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推动元件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64.棘爪
65.本实用新型的棘爪设置为驱动显示内盘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棘爪能够与显示内盘的内盘棘轮相啮合,从而驱动显示内盘转动。
66.棘爪驱动部
67.本实用新型的棘爪驱动部与棘爪相连。棘爪驱动部设置为驱动棘爪移动。棘爪驱动部远离棘爪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棘爪驱动部可以呈杆状结构,例如可以为驱动杆。
68.棘爪驱动部可以包括驱动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与棘爪相连。连接部的另一端与驱动部相连。驱动部的另一端可以为自由端。驱动部可以为竖直的杆状结构。
69.连接部可以包括竖直段和弯曲段。竖直段的一端与棘爪相连。竖直段的另一端与弯曲段相连。弯曲段的另一端与驱动部相连。竖直段可以与驱动部相平行。这样能够使棘爪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移动。竖直段可以为杆状结构。弯曲段的弧度可以与内盘棘轮的弧度相吻合。这样能够使驱动部的中心与内盘棘轮的中心相重合,且能够将棘爪与内盘棘轮相啮合。弯曲段可以为杆状结构。
70.弹性复位部
71.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复位部与棘爪驱动部相连。弹性复位部用于为棘爪驱动部提供反弹力,使棘爪驱动部复位。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部与棘爪驱动部的中部相连。
72.弹性复位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为弧形;优选为劣弧形。圆的任意一条弦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所对圆心角小于180
°
的圆弧叫做劣弧。这样易于产生弹性形变,且能够提供反弹力使棘爪驱动部复位。弹性复位部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在棘爪驱动部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在棘爪驱动部相对应的另一侧。优选地,弹性复位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使弹性复位部具有更好的反弹力。弹性复位部的中部与棘爪驱动部相连。弹性复位部可以由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够提供反弹力,且耐疲劳性好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聚甲醛(pom)形成。
73.限位部
74.本实用新型的限位部设置在棘爪驱动部远离棘爪的一端。具体地,限位部设置在棘爪驱动部的驱动部的自由端。限位部能够设置于上盖的第三导向槽(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的凹槽)内,从而限制棘爪驱动部的运动方向,使棘爪驱动部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
75.限位部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弹性复位部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限位部沿着垂直于弹性复位部所在平面的方向凸起。限位部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例如,限位部件可以为在棘爪驱动部远离棘爪的一端形成的凸起。具体地,限位部件可以为在棘爪驱动部的驱动部的自由端所形成的凸起。
76.外力按压部
77.本实用新型的外力按压部设置在棘爪驱动部远离棘爪的一端。具体地,外力按压部设置在棘爪驱动部的驱动部的自由端。外力按压部设置为接受外力,并将外力传导至棘爪驱动部。
78.外力按压部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弹性复位部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外力按压部沿着垂直于弹性复位部所在平面的方向凸起。
79.外力按压部与限位部的凸起方向相反。外力按压部与限位部件可以分别设置在棘爪驱动部相对的两侧。外力按压部可以为棘爪驱动部在远离棘爪的一端形成的凸起。具体地,外力按压部可以为在棘爪驱动部的驱动部的自由端所形成的凸起。该凸起可以具有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弹性复位部所在的平面相垂直。这样能够使外力均匀地作用在外力按压部上,并且能够使外力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作用在外力按压部上。
80.《壳体》
81.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包括外壳本体,外壳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82.外壳本体
83.本实用新型对于外壳本体的形状不做限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外壳本体的外轮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近似长方形。
84.本实用新型的外壳本体上可以设置有连接部件。连接部件设置为将壳体与上盖固定连接。连接部件可以为卡扣和/或卡槽。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卡扣。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为卡槽。连接部件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4个、6个或8个。在某些实施方式
中,连接部件平均分为两组,两组连接部件分别靠近外壳本体的两个长边设置。优选地,连接部件沿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分散设置。
85.本实用新型的外壳本体上还可以设置有上盖定位件。上盖定位件设置为在自动化组装的过程中对上盖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这样能够使上盖上的固定装置与外壳本体上的连接部件位置吻合,进而使上盖与壳体固定连接。上盖定位件可以设置为多个,优选为两个。这样既能够方便定位,又能够保证定位的精确度。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盖定位件分别设置在第二导向槽的两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上盖定位件为中空的的圆柱体,且由外壳本体的表面向外凸出。
86.第一容纳部
87.第一容纳部设置在外壳本体的上部。第一容纳部用于容纳数字显示盘。第一容纳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第一容纳部可以由第一容纳部凸台围合形成。第一容纳部凸台可以为连续的凸台,也可以由多个分散的凸台组合形成。显示外盘的外盘面板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上。这样能够使显示外盘的位置高于显示内盘。第一容纳部凸台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开口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底部附近。这样能够使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相连通。
88.第一容纳部内设置有内盘定位件。内盘定位件一方面可以固定显示内盘的位置,另一方面能够固定上盖的位置。优选地,内盘定位件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中部。更优选地,内盘定位件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中心处。内盘定位件可以为中空的圆柱体,且由外壳本体的表面向外凸出。
8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容纳部凸台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容纳部隔板。第一容纳部隔板设置为限定显示外盘的位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部隔板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外边缘附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容纳部隔板由多个隔板组成,多个隔板分散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上。第一容纳部隔板围合形成的空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为圆形或近似圆形。
90.第一容纳部内可以设置有外壳本体凸台。外壳本体凸台设置为将显示内盘的外盘拨齿抬起,从而使外盘拨齿与显示外盘的传动齿相啮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外壳本体凸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近似三角形,且相邻的两个边之间弧形平滑过渡。这样能够减少阻力,便于将外盘拨齿抬起。
91.第一容纳部内可以设置有剪短筋位。剪短筋位的长度短于一般筋位。剪短筋位与第一容纳部凸台不相接触,其与第一容纳部凸台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不妨碍显示外盘转动。
92.内盘棘轮止回爪和外盘棘轮止回爪设置在外壳本体上。内盘棘轮止回爪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内。内盘棘轮止回爪与内盘棘轮相啮合,从而防止显示内盘反向转动。内盘棘轮止回爪可以与外壳本体相连。内盘棘轮止回爪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外盘棘轮止回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隔板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外盘棘轮止回爪设置为限定外盘棘轮的转动方向。外盘棘轮止回爪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外盘棘轮止回爪设置为两个,两个外盘棘轮止回爪相对设置。
93.第二容纳部
94.第二容纳部用于容纳弹性复位部。以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为准,第二容纳部
的长度可以与弹性复位部的长度相等。第二容纳部的宽度略大于弹性复位部的宽度。这样能够为弹性复位部发生弹性形变时提供空间。
95.第二容纳部可以由限位部件和第二容纳部挡板围合而成。第二容纳部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下方。
96.本实用新型的限位部件至少设置两组,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开口的两端。限位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容纳部凸台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限位部件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
9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限位部件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连接段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开口端相连,另一端与限位部相连。连接段靠近第一容纳部凸台开口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连接段靠近限位段的宽度。连接段可以为杆状结构。限位段为在连接段远离第一容纳凸台一端形成的凸起。凸起可以为长方体结构、正方体结构或球形结构。连接段和限位段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98.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
9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向槽为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开口的两端的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之间的空隙。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向槽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开口下方,且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导向槽与第一导向槽相互配合,从而使棘爪驱动部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
10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槽的对称轴与第一导向槽的对称轴相重合。
101.第二导向槽可以为在外壳本体上开设的凹槽,也可以为由隔档部件形成的槽体。隔档部件可以为隔挡板。
10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部凸台的开口下方的外壳本体上开设有凹槽,且凹槽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沿计数装置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凹槽的边缘连接有隔档部件。隔档部件设置为两组,其分别设置在凹槽沿计数装置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边上。隔档部件向凹槽的外部延伸。两组隔档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与凹槽共同构成第二导向槽。优选地,凹槽的对称轴与第一导向槽的对称轴相重合。隔档部件可以隔档板。
103.《数字显示盘》
104.数字显示盘置于第一容纳部。数字显示盘的下表面设置有棘轮,棘轮设置为能够与棘爪相啮合。数字显示盘可以包括显示内盘和显示外盘。
105.显示内盘
106.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内盘包括内盘面板、内盘棘轮和驱动部件。显示内盘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107.内盘面板为圆形或近似为圆形。内盘面板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数字。例如,面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数字0~9。这些数字沿内盘面板的周向均匀分布。内盘面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定位孔。
108.显示内盘的下表面可以设置有连接凸台。连接凸台环绕在内盘棘轮的外周。连接凸台与驱动部件连接。连接凸台凸出于内盘面板的下表面。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凸台与驱动部件的径向部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连接凸台的外壁与驱动部件的径向部相连。这样既可以起到将内盘面板和驱动部件连接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定位作用。连接凸台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与内盘面板的中心相重合。
109.内盘棘轮与内盘面板的下表面相连。内盘棘轮带动内盘面板转动。内盘棘轮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与内盘面板的中心相重合。内盘棘轮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落入连接凸台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范围内。内盘棘轮具有驱动啮合齿位和止动啮合齿位。驱动啮合齿位和棘轮相啮合。止动啮合齿位与内盘棘轮止动爪相啮合。
110.内盘棘轮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相连通。第一定位孔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定位孔在内盘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共同定位显示内盘的位置。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套设在内盘定位件上,从而将内盘棘轮固定在壳体上。
111.内盘棘轮具有与内盘面板上设置的数字的个数相对应的齿。这些齿均匀地分布在棘轮的外周。每个齿分别对应一个数字。这样在拨动内盘棘轮转动时,内盘棘轮带动面板上的数字转动,且内盘棘轮每转动一个齿位,内盘面板上的数字转动一个数位,从而完成个位数的计数。
112.本实用新型的驱动部件与所述内盘面板的下表面相连,驱动部件设置有外盘拨齿,所述驱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有内盘凸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驱动部件与连接凸台相连。外盘拨齿设置为拨动显示外盘转轴。内盘凸台设置为将外盘拨齿抬起,使外盘拨齿与显示外盘啮合,带动显示外盘转动。套设在显示内盘外的显示外盘的位置高于显示内盘的位置。当内盘凸台不经过外壳本体凸台时,外盘拨齿由于位置较低无法与显示外盘啮合,显示外盘不转动。当内盘凸台经过外壳本体凸台时,外壳本体凸台将内盘凸台提高,从而将外盘拨齿的位置抬高,外盘拨齿进而能够与显示外盘啮合,从而带动显示外盘转动。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盘凸台远离面板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斜坡面。这样能够减少与外壳本体凸台接触时的阻力。
113.驱动部件可以包括径向部和周向部。径向部的一端与内盘面板的下表面相连。周向部的一端与径向部的另一端相连。周向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周向部具有一定的弧度。优选地,周向部外轮廓所在圆与内盘面板外轮廓所形成的圆构成同心圆。周向部外轮廓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内盘面板外轮廓所形成的圆的直径。周向部的自由端的外侧设置有外盘拨齿。
1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内盘凸台包括由驱动部件的周向部的自由端向内盘面板的下表面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部分和由第一部分沿驱动部件的周向部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远离内盘面板的表面为斜坡面。第二部分远离内盘面板的表面的一部分为斜坡面,另一部分为平面。第一部分的斜坡面与第二部分的斜坡面相连。第一部分的斜坡面与第二部分的斜坡面平缓过渡。第一部分的斜坡面的最低点,与第二部分的斜坡面的最高点的高度一致。优选地,第一部分在面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近似为长方形。所述“长方形”包括相邻两边相等的情况,即正方形。第二部分在面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近似为梯形。第二部分在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底边与第一部分在面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一条边相重合。这样在转动的过程中梯形的斜面先与凸起的斜面相接触,减少阻力,易于将内盘凸台抬起。
115.显示外盘
116.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外盘包括外盘面板和外盘棘轮。显示外盘可以为一体成型结
构。显示外盘可以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上,从而使传动齿的高度高于外盘拨齿的高度。
117.本实用新型的外盘面板的轮廓为圆形或近似为圆形。外盘面板的中部开设有外盘定位孔,其用于限定显示外盘的位置。显示外盘通过外盘定位孔套设在显示内盘的外周,进而将显示外盘的位置固定。外盘定位孔的中心可以与外盘面板的中心相重合。
118.外盘面板的上表面依次设置有从最小值至最大值的数字。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这些数字沿外盘面板的内周均匀分布。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盘面板的上表面包括空白部和数字显示部。空白部不设置有数字。这些数字沿外盘面板的内圈均匀分布在数字显示部。这样能够防止当外盘面板上显示的数字旋转到最小值时,显示外盘过渡旋转至最大值,造成错误计数。
119.外盘面板的外边缘设置有缺口。该缺口向外盘面板的圆心方向凹陷。该缺口用于确定显示外盘的安装初始位置。
120.外盘棘轮设置在外盘面板的下表面。外盘棘轮环绕外盘定位孔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外盘棘轮在外盘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落入外盘面板的范围内。优选地,外盘棘轮在外盘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的中心与外盘面板的中心相重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盘棘轮在外盘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的中心与外盘定位孔的中心相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外盘棘轮具有圆环结构。
121.外盘棘轮具有内圈部。内圈部可以包括带齿侧壁和平滑侧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带齿侧壁的圆心角大于180
°
,平滑侧壁的圆心角小于180
°

122.带齿侧壁上设置有传动齿,传动齿设置为带动外盘面板正向转动。传动齿可以为向外盘棘轮的中心方向突出的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传动齿为不对称梯形齿。传动齿的个数与外盘面板上表面设置的数字的个数相同,每个传动齿分别对应一个数字。这样传动齿每变化一个齿位,外盘面板上顺次变化一个数字。
123.平滑侧壁不设置有传动齿。平滑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外盘面板设置有最小值数字的区域相对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平滑侧壁与外盘面板上表面设置的最小值数字的区域以及空白部区域相对应。这样能够当外盘面板上的数字旋转到最小值时,将外盘面板的位置锁定。
124.外盘棘轮还具有外圈部。外圈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止动齿,止动齿设置为防止外盘面板反向转动。止动齿可以为向外盘棘轮的外圈方向突出的齿。止动齿的工作齿面倾斜方向与传动齿的工作齿面倾斜方向相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止动齿为圆弧型三角齿。每个传动齿分别对应一个止动齿,但止动齿的个数大于传动齿的个数。止动齿可以均匀设置在外盘棘轮的外圈部的侧壁上。
125.外盘棘轮的下表面可以设置有锁止凸起。当数字显示盘显示的数字为最小值时,锁止凸起位于棘爪驱动部件的一侧,由于棘爪驱动部件的阻挡,数字显示盘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将数字显示盘的位置锁定。
126.《上盖》
127.本实用新型的上盖包括上盖本体。上盖本体上设置有第三导向槽,第三导向槽设置为与第二导向槽配合,使棘爪驱动部件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上盖本体内与第二容纳部相对应的区域内设置有弹性推动元件压板,所述弹性推动元件压板设置为固定弹性推动元件沿计数装置厚度方向的位置。所述上盖设置为覆盖所述壳体。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上盖本体内还可以设置有上定位柱、下定位柱、固定装置和加强筋中的一项或多项。上盖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128.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本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近似为长方形。上盖本体上可以开设有显示窗口。显示窗口设置为显示计数装置记载的数值。显示窗口可以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中上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窗口可以设置在上定位柱的一侧。进一步地,显示窗口可以与上定位柱基本平行。
129.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导向槽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下部。第三导向槽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向槽由导向板形成。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相对设置。优选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平行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以上盖本体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向槽。棘轮推动元件的限位部件置于第三导向槽内,限定棘轮推动元件的运动方向。
130.弹性推动元件压板可以包括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
131.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设置在导向板的上方,并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包括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在导向板的两侧。优选地,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平行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以上盖本体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
132.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设置在所述导向板的上方。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设置在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的下端部附近。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包括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分别设置在棘轮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的两侧。优选地,第一棘轮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第二棘轮推动元件纵向压板水平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以上盖本体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
133.本实用新型的上定位柱设置在上盖本体的表面,且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上部或中部。上定位柱能够伸入内盘定位件中,从而限定上盖和壳体的位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定位柱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上定位柱可以设置为一个。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定位柱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中心线附近。上定位柱和上盖本体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上定位柱在上盖本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为“十”字型。这样既保证了强度,又便于开模。
134.本实用新型的下定位柱设置在上盖本体的表面,且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下部。下定位柱能够伸入上盖定位件中,从而在自动化装配过程中起定位导向作用。下定位柱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两个。多个下定位柱分别设置在第三导向槽的两侧。
135.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设置在上盖本体的表面。固定装置与连接部件配合,为将上盖与壳体固定连接。固定装置与壳体的连接部件的位置相匹配。固定装置可以为卡扣。固定装置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6个或8个。多个固定装置可以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固定装置分别沿上盖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个边分散设置。
136.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筋设置在上盖本体的表面。加强筋用于加强上盖本体的力学强
度。加强筋与上盖本体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强筋设置在上盖本体的下部。
137.《吸入式给药设备》
138.本实用新型的吸入式给药设备包括给药设备本体和上述计数装置。给药设备本体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那些。采用上述计数装置控制给药设备本体。
139.实施例1
140.如图1所示,计数装置包括壳体1、弹性推动元件2、数字显示盘和上盖5。数字显示盘包括显示内盘3和显示外盘4。
141.如图2和图3所示。弹性推动元件2包括棘爪21、棘爪驱动部22和弹性复位部23。弹性推动元件2为一体成型结构。
142.棘爪21与显示内盘3设置的内盘棘轮32相啮合,从而能够驱动显示内盘3转动。
143.棘爪驱动部22包括驱动部221和连接部。驱动部221为竖直的杆状结构。连接部包括竖直段2221和弯曲段2222。竖直段2221和弯曲段2222均为杆状结构。驱动部221的一端为自由端。驱动部221的另一端与弯曲段2222的一端相连。弯曲段2222的另一端与竖直段2221的一端相连。竖直段2221的另一端与棘爪21相连。弯曲段2222的弧度与内盘棘轮32的弧度相吻合。竖直段2221与驱动部221之间相互平行。
144.弹性复位部23设置在驱动部221的中部。弹性复位部2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劣弧形。弹性复位部23的中部与驱动部221的中部相连。弹性复位部23为棘爪驱动部22提供反弹力,使棘爪驱动部22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部23由聚甲醛(pom)形成。
145.驱动部221的自由端设置有限位部24。限位部24沿着垂直于弹性复位部23所在平面的方向凸起。
146.驱动部221的自由端还设置有外力按压部25。外力按压部25沿着垂直于弹性复位部23所在平面的方向凸起,且与限位部24的凸起方向相反。外力按压部25和限位部24分别设置在驱动部221的两侧。
147.如图4和5所示,壳体1包括外壳本体101、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第一容纳部隔板103、限位部件104、第二导向槽105、外壳本体凸台106、内盘棘轮止回爪107和外盘棘轮止回爪108。壳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
148.外壳本体101的外轮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近似长方形。
149.第一容纳部凸台102设置在外壳本体101的上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围合形成的空间为第一容纳部,第一容纳部容纳数字显示盘。第一容纳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的底部附近具有开口。该开口沿外壳本体101的宽度方向设置。
150.内盘定位件109设置第一容纳部的中心处。内盘定位件109为中空的圆柱体,从外壳本体101的表面向外凸出。内盘定位件109用于对显示内盘3进行定位,且能够对上盖5进行定位。内盘定位件109的中心线与棘爪驱动部22的中心线相重合。
151.内盘棘轮止回爪107与外壳本体101相连,且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内。内盘棘轮止回爪107限定显示内盘3的转动方向。
152.第一容纳部隔板103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上,且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的外边缘附近。第一容纳部隔板103由多个隔板组成,多个隔板分散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
102上。第一容纳部隔板103限定显示外盘4的位置。
153.第一容纳部设置有剪短筋位112。这样不妨碍显示外盘4转动。
154.外壳本体凸台106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如图6所示,外壳本体凸台1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近似三角形,且相邻的两个边之间弧形平滑过渡。
155.外盘棘轮止回爪10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部隔板103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外盘棘轮止回爪108设置为两个,两个外盘棘轮止回爪108相对设置。外盘棘轮止回爪108限定显示外盘的转动方向。
156.第二容纳部(未图示)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下方。第二容纳部容纳弹性复位部23。如图10所示,以所述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为准,第二容纳部的长度与弹性复位部23的长度相等。第二容纳部的宽度略大于弹性复位部23的宽度。这样可以为弹性复位部23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空间。第二容纳部由限位部件104和第二容纳部挡板(未图示)形成。
157.限位部件104设置为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的开口的两端。如图4和7所示,限位部件104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连接段为杆状结构。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相连,连接段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连接段的另一端与限位段相连,限位段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连接段与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相连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连接段的另一端的宽度。限位段为在连接段远离第一容纳部凸台102的一端形成的凸起。凸起可以为长方体结构、正方体结构或球形结构。设置在开口两端的限位部件104的自由端之间具有空隙,从而形成第一导向槽。位于弹性复位部23的上方的棘爪驱动部22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导向槽内。
158.如图4和图8所示,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开口的下方的外壳本体101上设置有凹槽,且该凹槽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凹槽的对称轴与第一导向槽的对称轴相重合。沿计数装置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凹槽的边缘连接有隔档部件。隔档部件设置为两组,其分别设置在凹槽沿计数装置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边上。隔档部件沿凹槽的边缘设置,且向凹槽的外部延伸。两组隔档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与凹槽共同构成第二导向槽105。位于弹性复位部23下方的棘爪驱动部22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导向槽105内。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105相互配合,从而使棘爪驱动部22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
159.如图4所示,连接部件110分别沿外壳本体101的长度方向分散设置,且分别靠近外壳本体101的两个长边设置。连接部件110用于与上盖5连接并固定。连接部件110可以为卡扣或卡槽。连接部件110为多个,例如六个。
160.上盖定位件111设置在外壳本体101的下部。上盖定位件111可以为两个。上盖定位件111分别设置在第二导向槽105的两侧。如图9所示,上盖定位件111为中空的圆柱体,从外壳本体101的表面向外凸出。上盖定位件111用于对上盖5进行定位。
161.如图11~17所示,显示内盘3包括内盘面板31、内盘棘轮32和驱动部件33。显示内盘3为一体成型结构。
162.内盘面板31的上表面设置有十个数字,分别为0~9。内盘面板31为圆形。数字0~9均匀地沿内盘面板31的周向设置。内盘面板31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定位孔311。
163.内盘棘轮32与内盘面板31的下表面相连。如图16所示,内盘棘轮32具有驱动啮合齿位341和止动啮合齿位342。驱动啮合齿位341与棘爪21相啮合。止动啮合齿位342与内盘棘轮止回爪107相啮合。内盘棘轮32在内盘面板3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与内盘面板31
的中心相重合,且内盘棘轮32在内盘面板3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范围落入内盘面板31的范围内。内盘棘轮3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321。第二定位孔321可以与第一定位孔311相连通。第二定位孔321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定位孔311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
164.如图15所示,显示内盘3通过第一定位孔311和第二定位孔321套设在内盘定位件109外,并置于第一容纳部内。驱动啮合齿位341均匀分布在内盘棘轮32的外周,且每个驱动啮合齿位341分别对应内盘面板31上的一个数字。
165.如图11所示,内盘面板31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凸台312。连接凸台312凸出于内盘面板31的下表面。连接凸台312环绕在所述内盘棘轮32的外周。连接凸台312在内盘面板3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与内盘面板31的中心相重合。
166.如图12所示,驱动部件33包括径向部331和周向部332。径向部331的一端与连接凸台312相连。径向部331的另一端与周向部332的一端相连。径向部331在内盘面板3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对称轴通过内盘面板31的中心。周向部33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周向部332具有一定的弧度。周向部332的外轮廓所在圆与内盘面板31的外轮廓所形成的圆构成同心圆;周向部332的外轮廓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内盘面板31的外轮廓所形成的圆的直径。
167.如图13所示,周向部332的自由端的外侧设置有外盘拨齿333。外盘拨齿333与显示外盘4的传动齿421相啮合,从而拨动显示外盘4转动。
168.如图14所示,周向部332的自由端的下表面设置有内盘凸台334。内盘凸台334用于将外盘拨齿333抬升,从而使外盘拨齿333与传动齿421相啮合。
169.如图12所示,内盘凸台334包括由周向部332的自由端向内盘面板31的下表面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部分3341和由第一部分3341沿周向部33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3342。第一部分3341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近似为长方形。第二部分3342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近似为梯形。第二部分3342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底边与第一部分3341在内盘面板3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一条边相重合。第一部分3341远离内盘面板31的表面为斜坡面。第二部分3342远离内盘面板31的表面的一部分为斜坡面,另一部分为平面。第一部分3341的斜坡面与第二部分3342的斜坡面相连,且平缓过渡。第一部分3341的斜坡面的最低点,与第二部分3342的斜坡面的最高点的高度一致。
170.如图18~20所示,显示外盘4包括外盘面板41和外盘棘轮42。显示外盘4为一体成型结构。
171.外盘面板41的轮廓为圆形。外盘面板41的中部设置有外盘定位孔412。外盘定位孔412套设在显示内盘3的外周。显示外盘4设置在第一容纳部凸台102上,且位于第一容纳部隔板103限定的范围内。这样将显示外盘4的位置固定,且使外盘拨齿333的位置低于显示外盘4中的传动齿421的位置。外盘面板41的上表面包括空白部和数字显示部。空白部不设置有数字。数字显示部设置有十位数字及其以上数位的数字。这些数字顺次从最小数字至最大数字沿外盘面板41的内圈均匀分布在数字显示部。外盘面板41外边缘设置有缺口411。缺口411用于确定显示外盘4的安装初始位置。
172.外盘棘轮42设置在外盘面板41的下表面。外盘棘轮42环绕外盘定位孔412设置。外盘棘轮42在外盘面板41所在平面的投影的中心与外盘面板41的中心相重合,且外盘棘轮42在外盘面板41所在平面的投影落入外盘面板41的范围内。
173.外盘棘轮42具有内圈部,包括带齿侧壁和平滑侧壁。带齿侧壁的圆心角大于180
°
,平滑侧壁的圆心角小于180
°
。带齿侧壁上设置有传动齿421;平滑侧壁具有平滑表面而不设置有传动齿421。传动齿421带动外盘面板41正向转动。传动齿421为向外盘棘轮42的中心方向突出的齿。外盘棘轮42的内圈部的平滑侧壁所在的区域与外盘面板41上表面设置的最小值数字所在的区域和空白部所在的区域相对应。
174.外盘棘轮42还具有外圈部,其全部侧壁上均匀设置有止动齿422。止动齿422与外盘棘轮止回爪108相啮合,防止外盘面板41反向转动。止动齿422与传动齿421的方向相反。止动齿422为向外盘棘轮42的外周方向突出的齿。每个传动齿421与一个止动齿422对应,但止动齿422的个数大于传动齿421的个数。
175.传动齿421为不对称梯形齿,止动齿422为圆弧型三角齿;二者工作齿面的倾斜方向相反。
176.外盘棘轮42的下表面设置有锁止凸起423。当数字显示盘显示的数字为最小值时,锁止凸起423位于棘爪驱动部22的一侧,由于棘爪驱动部22的阻挡,数字显示盘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将数字显示盘的位置锁定。
177.如图23~25所示,上盖5包括上盖本体51。上盖本体51的同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导向板、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上定位柱55、下定位柱56、固定装置57、显示窗口58和加强筋59。上盖5为一体成型结构。
178.上盖本体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近似为长方形。导向板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表面上。导向板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下部,并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
179.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22。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22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22以上盖本体5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22之间形成上盖下定位槽523。限位部24置于上盖下定位槽523内,这样限定棘爪驱动部22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运动。
180.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设置在上盖本体51与第二容纳部相对应的表面上。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设置在导向板的上方,且沿计数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沿计数装置的宽度方向设置,且设置在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的下端部附近。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固定弹性推动元件2沿计数装置厚度方向的位置。
181.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包括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2。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2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2分别设置在导向板的两侧。第一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532以上盖本体5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
182.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包括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2。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2分别设在弹性推动元件纵向压板的两侧。第一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1和第二弹性推动元件横向压板542的以上盖本体5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镜像设置。
183.上定位柱55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表面。上定位柱55与内盘定位件109的位置相匹配,且能够伸入内盘定位件109内。上定位柱55在上盖本体51所在的平面的投影为“十”字
型。
184.下定位柱56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表面。下定位柱56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下部。下定位柱56可以设置为两个,其分别设置在导向板的两侧。
185.固定装置57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表面。固定装置57与连接部件110相匹配,从而将壳体1和上盖5连接固定。固定装置57可以为卡扣或卡槽。固定装置57可以与连接部件110的个数相等,例如六个。固定装置57设置的位置与连接部件110的位置相匹配。
186.在自动化装配过程中,先通过下定位柱56固定上盖5的初始位置,然后通过上定位柱55与内盘定位件109使上盖5与壳体1相对固定,这样能够使固定装置57和连接部件110的位置相对应,通过连接部件110将上盖5和壳体1完全连接固定。
187.上盖本体51上开设有显示窗口58。显示窗口58设置为显示计数装置记载的数值。显示窗口58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中上部。显示窗口58设置在上定位柱55的一侧,且基本与上定位柱55平行。
188.加强筋59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表面。加强筋59加强上盖本体51的力学强度。加强筋59设置在上盖本体51的下部。
189.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外力驱动棘爪驱动部22使棘爪21驱动显示内盘3转动;与此同时,弹性复位部23在棘爪驱动部22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当作用在棘爪驱动部22上的外力消除时,弹性复位部23恢复到未受力的状态,同时带动棘爪驱动部22恢复到未受力时的位置。这样重复驱动棘爪驱动部22多次,完成显示内盘3的计数。在此过程中,由于显示外盘4的位置高于显示内盘3的位置,使显示内盘3的外盘拨齿333不能够与显示外盘的传动齿421相啮合。当显示内盘3在显示窗口58的显示的数值为最小值时,内盘凸台334恰好被外壳本体凸台106抬起,使外盘拨齿333的位置升高,从而使外盘拨齿333和传动齿421相啮合,完成一次显示内盘3到显示外盘4的传动。当显示外盘4在显示窗口58显示的数值递减到最小值时,由于外盘棘轮42具有内圈部具有平滑部,这时即使内盘凸台334恰好被外壳本体凸台106抬起,使外盘拨齿333的位置升高,外盘拨齿333的位置与平滑部相对应,也不能够驱动外盘棘轮42转动,防止过渡计数。当显示窗口58显示的数值为最小值时,外力再次驱动棘爪驱动部22,此时,显示内盘3的外盘拨齿333恰好与显示外盘4的最后一个传动齿421相啮合,使显示内盘3和显示外盘4成为一个整体;锁止凸起423恰好转动到棘爪驱动部2的一侧,由于棘爪驱动部22的阻挡,显示外盘4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将整个数字显示盘的位置锁定。
190.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