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1563发布日期:2022-09-21 00:5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2.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传统的引流管是一根简单的圆管,其引流效果较差,申请人申请的cn211724154u 、cn207640780u等专利也提供了新型机构的引流管以改善引流管的引流效果,但其引流效果还是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引流管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效果更好的引流管。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具有由前自后贯通的引流管路,所述管体的前部为流入部,所述管体的后部为引出部,所述的流入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引流管路对应的引流口。
5.进一步,所述的管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6.进一步,一种管体的具体形式为:所述管体的流入部呈现扁平状,所述的引流口开设在所述流入部的上侧壁和/或下侧壁。
7.进一步,所述管体的流入部的上内侧壁或下内侧壁设有沿所述管体长度方向布置的凸起的筋条。
8.进一步,所述的筋条具有若干条从而形成锯齿状。
9.进一步,所述的引流口穿透至少一根所述的筋条。
10.进一步,所述的筋条有三根,所述的引流口穿透两侧的两根筋条。
11.进一步,另一种管体的具体形式为:所述管体的流入部呈圆管状,该流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引出部的直径。
12.进一步,所述的流入部上还设有用于对该流入部形成支撑的支撑结构。
13.进一步,所述的支撑结构与所述的管体一体成型。
14.进一步,所述的支撑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流入部两侧的沿管体长度方向的支撑筋、设于所述支撑筋外侧的支撑片。
15.进一步,所述的支撑片呈开口向内的弧形。
16.进一步,另一种管体的具体形式为:所述的流入部具有若干个流入分管路,所述的流入分管路构成流入部处的引流管路。
17.进一步,所述的引出部具有若干个引出分管路,所述的引出分管路与所述的流入分管路对应且相连通,所述的引出分管路构成引出部处的引流管路。
18.进一步,在所述的流入部上,所述的流入分管路之间具有流入缝隙,所述引出部中设有与所述的流入缝隙对应且相连通的辅助引出管路。
19.进一步,所述引出部的后端还连接有连接接头,所述的连接接头还与一导流管连
通。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流入部上开设与所述的引流管路对应的引流口,使得须被引出的脓、血、液体等更容易进入到引流管路中被引出,其引流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21.图1是实施例一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实施例一的引流管的前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实施例一的引流管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实施例一的引流管纵剖图。
25.图5是实施例一的引流管流入部的横剖图。
26.图6是实施例二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8.图8是实施例二的引流管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实施例二的引流管流入部的横剖图。
30.图10是实施例三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31.图11是实施例三的引流管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是加装有连接接头和导流管的实施例三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是图12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5,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1,所述的管体1具有由前自后贯通的引流管路2,所述管体1的前部为流入部3,流入部3插入到病人体内对积液进行引流,使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所述的流入部3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引流管路2对应的引流口4,使得积液可从流入部3的各处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所述管体1的后部为引出部5,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后最终从引出部5的引流管路流出。
3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管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更有利于积液的引流,所述管体1的流入部3呈现扁平状,所述的引流口4开设在所述流入部3的上侧壁和/或下侧壁,当然在流入部3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均开设引流口4对引流效果的改善最佳。管体的流入部3设计成扁平状,使得流入部3插入病人体内时,即使受到体液或病人机体组织等的挤压,也不会轻易变形,从而保证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37.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流入部3的上内侧壁或下内侧壁设有沿所述管体长度方向布置的凸起的筋条6,当积液进入到流入部3的引流管路后,凸起的筋条6可进一步起到将积液向外引流的作用。推荐所述的筋条6具有若干条从而形成锯齿状,对积液的引流效果更佳。
38.当流入部内设有筋条6时,推荐所述的引流口4穿透至少一根所述的筋条6,当积液通过引流口4进入到引流管路中后,可马上顺着筋条6向外引流,使筋条6的引流效果更佳。最优化的方案是:所述的筋条6有三根,所述的引流口4穿透两侧的两根筋条。
39.实施例二,参照图6-图9,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1,所述的管体1具有由前自后贯通
的引流管路2,所述管体1的前部为流入部3,流入部3插入到病人体内对积液进行引流,使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所述的流入部3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引流管路2对应的引流口4,使得积液可从流入部3的各处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所述管体1的后部为引出部5,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2中后最终从引出部5的引流管路流出。
40.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流入部3呈圆管状,该流入部3的直径小于所述引出部5的直径。
41.管体的流入部3设计成圆管状后会产生如下问题:当管体的流入部3插入病人体内后,受到体液或病人机体组织等的挤压,会将流入部3挤扁,从而影响因利于效果,因此还在可所述的流入部3上还设有用于对该流入部3形成支撑的支撑结构,防止流入部3被挤扁,该支撑结构较佳的实施方案是与所述的管体1一体成型。
4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流入部3两侧的沿管体长度方向的支撑筋7、设于所述支撑筋7外侧的支撑片8,通过支撑片8将机体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撑,从而防止流入部被挤扁,该支撑片8最好是呈开口向内的弧形,已取得更好的支撑效果,同时还不会阻挡需要排出的积液流入引流管路内。
43.实施例三,参照图10-图13,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1,所述的管体1具有由前自后贯通的引流管路,所述管体1的前部为流入部3,流入部3插入到病人体内对积液进行引流,使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中,所述的流入部3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引流管路3对应的引流口4,使得积液可从流入部3的各处进入到引流管路中。所述管体1的后部为引出部5,积液进入到引流管路中后最终从引出部5的引流管路流出。
44.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1的横截面呈矩形,使得流入部3插入病人体内时,即使受到体液或病人机体组织等的挤压,也不会轻易变形,从而保证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4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流入部3具有若干个流入分管路9,所述的流入分管路9构成流入部3处的引流管路。所述的引出部5具有若干个引出分管路10,所述的引出分管路10与所述的流入分管路9对应且相连通,所述的引出分管路10构成引出部5处的引流管路。
46.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流入部3上,所述的流入分管路9之间具有流入缝隙11,所述引出部5中设有与所述的流入缝隙11对应且相连通的辅助引出管路12,积液也可从流入缝隙11流至辅助引出管路12从而排出病人体外,进一步提高引流效率。
47.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出部5的后端还连接有连接接头13,所述的连接接头13还与一导流管14连通,可延长引流管的长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