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54856发布日期:2022-09-17 09:5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递送支架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一般指大脑动脉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3.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夹闭和瘤内介入栓塞治疗。在介入栓塞治疗中,主流手段为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弹簧圈栓塞占位效应大,瘤颈口容易残留,对于巨大型动脉瘤需要更高的填塞密度,对周围组织压迫明显;覆膜支架现为球囊扩张式,目前无自膨式覆膜支架上市,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柔顺性较自膨式覆膜支架差,到位能力不好,无法治疗远端病变。除了以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外,还会采用密网支架治疗法。密网支架治疗法通常采用编织的方式,提高金属覆盖率达到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液滞留和缓慢血栓形成,促进支架内的内皮细胞和新生内膜组织增生,依靠瘤颈的逐渐内膜化,一定时期后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目前的密网支架通常采用摩擦力方式在微导管内进行输送,但是,当支架在微导管内经历波动或者通过较迂曲病变时,支架输送阻力会突增,而且输送阻力波动也大,容易发生脱载现象。除此之外,同一套输送装置也无法适配不同尺寸的微导管,需要为不同尺寸的支架选择不同的微导管,手术成本提升,手术操作也变得复杂化。特别地,现有的支架不容易成功释放,导致手术失败,造成严重的临床事故。
4.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递送支架的输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支架输送装置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旨在提高支架输送的安全性,并降低支架输送阻力,确保输送稳定性。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包括输送主体,所述输送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用于与支架相接合的装载部,所述支架用于设置在所述装载部上;
7.所述装载部包括可伸缩支撑体,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至少具有压缩构造和径向膨胀构造,并能够在所述压缩构造和所述径向膨胀构造之间切换;
8.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上设置有高分子覆膜,所述覆膜能够随同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进行伸缩。
9.可选地,所述覆膜按照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进行设置:
10.设置在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上;
11.设置在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以及,
12.部分嵌入于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中。
13.可选地,所述覆膜的材料包括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聚甲醛、尼龙、聚醚嵌段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酯和聚乙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14.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轴向长度不大于所述装载部的轴向总长度。
15.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设置在所述装载部的近端,或者,至少一个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设置在所述装载部的近端,至少一个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设置在所述装载部的远端。
16.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可伸缩支撑体沿所述装载部的轴向依次布置。
17.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装载部的轴向总长度的比值不小于0.02。
18.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装载部的轴向总长度的比值为0.02~0.1。
19.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为自膨式支架结构。
20.可选地,所述自膨式支架结构为单层支架结构或内外嵌套的多层支架结构。
21.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为编织支架结构,所述编织支架结构的编织角大于或等于90
°
且小于180
°

22.可选地,所述编织角为120
°

23.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近端和远端中的一个与所述输送主体可移动地连接,另一个与所述输送主体固定连接。
24.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近端设置有近端固定件,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远端设置有远端固定件,所述近端固定件和/所述远端固定件能够显影,所述近端固定件和所述远端固定件中的一个与所述输送主体可移动地连接,另一个与所述输送主体固定连接。
25.可选地,压缩后的所述可伸缩支撑体具有第一外径,且自然状态下的所述可伸缩支撑体具有第二外径,所述第一外径小于0.43mm,所述第二外径大于0.74mm。
26.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外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
27.可选地,所述输送主体包括轴向相接的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的外径相同,所述远端部分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依次减小;所述可伸缩支撑体围绕所述远端部分的纵向轴线设置,所述装载部还包括所述远端部分暴露在所述可伸缩支撑体外的部分长度。
28.可选地,所述远端部分的近端设置有柔软部,所述柔软部的硬度小于所述近端部分的硬度。
29.可选地,所述输送装置的最远端设置有显影元件。
30.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中,采用可伸缩支撑体作为输送元件对支架进行输送,一方面在微导管内输送即使遇到波动或通过迂曲病变时,也可利用可伸缩支撑件的伸缩,减小对支架的压力,降低输送阻力,将支架顺利地输送到位,而且可伸缩支撑件可随时调整外径,减少输送阻力的波动,提升输送稳定性,并降低支架输送装置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支架释放后,还可利用可伸缩支撑件的径向膨胀对支架打开未充分部位或贴壁不良部位进行按摩或调整,促进支架充分打开或更好的贴壁,提升支架的扩张性能或贴壁性能,换句话说,可伸缩支撑体可以提供额外的向外的径向力,帮助支架膨胀并保持膨胀的状态,再
一方面,利用可伸缩支撑件的形变,使支架可在不同尺寸的微导管中输送,使手术更为灵活和方便,并降低手术成本,又一方面,通过在可伸缩支撑件上设置高分子覆膜,在输送支架时,可伸缩支撑体和覆膜径向膨胀至与压握状态下的支架的内表面贴合,而支架外表面与微导管内表面贴合,高分子覆膜可以增加可伸缩支撑体与支架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支架掉落,达到更好地输送支架和回收支架的目的,特别地,高分子覆膜可以防止支架上的波杆伸入可伸缩支撑体中,造成支架变形,或者推出微导管后支架无法从可伸缩支撑体中脱离,造成严重的临床事故,因而手术的安全性更高。
31.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中,由于可伸缩支撑体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输送主体远端的硬度,对过弯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确保输送主体远端的过弯性能,所述可伸缩支撑体的轴向长度优选不大于所述装载部的轴向总长度。
32.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中,当需要输送较长的支架时,为了避免可伸缩支撑体轴向长度过长对过弯性能的不利影响,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优选为独立设置的多个,多个可伸缩支撑体沿装载部的轴向依次布置,如可以间隔一定距离布置或者紧挨着布置,相比于一体式的较长的可伸缩支撑体,多个分体的可伸缩支撑体可以提升输送主体远端的柔软性,确保过弯性能。
附图说明
33.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输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输送主体;11-近端部分;12-远端部分;2-可伸缩支撑体;21-近端固定件;22-远端固定件;3-覆膜;4-柔软部;5-装载部;6-显影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39.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指输送装置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输送装置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也是首先进入人体的一端。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多个”通常是指至少二个。在本技术中,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描述各种部件,这些部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术语“径向”通常是指垂直于输送装置纵向轴线的方向;术语“轴向”通常指平行于输送装置纵向轴线的方向。
4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用于递送支架类的植入物。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所适用递送的支架类的植入物可基于目标输送部位的位置进行选择,例如所述支架包括但不限于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覆膜支架、密网支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还可以用于将其它应用场景的支架,如输尿管支架、前列腺支架、末梢支架、气管支气管支架等置入到身体的相应位置。所述支架还可以是移植物、栓塞装置、封堵装置等。支架通常是管状装置,其通过输送装置被输送至患者的血管系统。支架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病症,包括狭窄和动脉瘤。
4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支架包括但不限于自膨胀式支架,也可以为非自膨胀式支架。这里的自膨胀式支架通过压握式输送方式到达病变处,推出微导管后自扩张;这里的非自膨胀式支架亦通过压握式输送方式到达病变处,推出微导管后在外力作用下扩张。膨胀式支架无需借助于外部工具即可自主扩张;非自膨胀式支架需要在外部工具(如球囊等)的作用下进行扩张。
4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具体包括输送主体,所述输送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用于与支架相接合的装载部,所述支架用于设置在所述装载部上;所述装载部包括可伸缩支撑体,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至少具有压缩构造和径向膨胀构造,并能够在所述压缩构造和所述径向膨胀构造之间切换;所述可伸缩支撑体上设置有高分子覆膜,所述覆膜能够随同所述可伸缩支撑体进行伸缩。如此构造,可降低支架输送阻力,也可减少输送阻力的波动,还可提升支架的扩张性能或贴壁性能,同时能够使同一套输送装置匹配支架在不同尺寸的微导管中进行输送,尤其防支架脱落效果更好,特别地,手术安全性更高。
43.需理解,在一些应用场景下,所述装载部还包括输送主体的一部分长度,也即所述输送主体在其远端的一部分长度被构造成装载部(即支架压握段)。所述输送主体可轴向贯穿可伸缩支撑体,也可不轴向贯穿可伸缩支撑体,但可伸缩支撑体的近端和远端均与输送主体连接,可伸缩支撑体通常围绕输送主体的纵向轴线设置。
44.以下结合附图以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4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送装置,其包括输送主体1,该输送主体1通常由金属芯丝制成,金属芯丝的材料为医用金属材料,优选为弹性较好的医用金属材料,如镍钛合金、镍钛诺、不锈钢、钴铬合金及镍钴合金等中的一种和多种材料的混合。
46.所述输送主体1的远端设置有用于与支架(未图示)相接合的装载部5,所述支架在输送过程中用于压握在装载部5上,由装载部5固定支架,防止支架脱落。
47.所述装载部5包括可伸缩支撑体2;在支架输送时,所述支架压握在可伸缩支撑体2上,通过可伸缩支撑体2向外的径向力固定支架。所述“向外”是指向远离输送主体1的纵向轴线方向。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装载部5还包括金属芯丝,构成装载部5的金属芯丝可以与构成输送主体1的金属芯丝一体式连接,或者通过可伸缩支撑体2与构成输送主体1的金属芯丝连接。当金属芯丝一体式连接时,整根金属芯丝轴向贯穿可伸缩支撑体2,即金属芯丝穿过可伸缩支撑体2;当金属芯丝通过可伸缩支撑体2连接时,金属芯丝轴向不贯穿可伸缩支撑体2,即可伸缩支撑体2的内部没有金属芯丝。通常情况下,金属芯丝是连续的一整根,不仅作为输送主体1,还作为装载部5的一部分,并还用于套设可伸缩支撑体2。
48.较优方式中,将支架压握在装载部5的金属芯丝上,还压握在装载部5的可伸缩支撑体2上,金属芯丝相对较软,可以改善远端的过弯性能。
49.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至少具有压缩构造和径向膨胀构造,并能够在所述压缩构造和所述径向膨胀构造之间切换。因而在输送时,可伸缩支撑体2可对支架产生径向的、向外
的径向力,可避免支架在输送过程中发生脱载问题,并且可利用可伸缩支撑体2的伸缩特性,降低输送阻力,尤其是穿越迂曲病变时的输送阻力,而且当管腔尺寸或微导管尺寸变化时,输送阻力可以保持稳定,特别在释放时,可伸缩支撑体2可帮助支架打开或充分贴壁,提升支架的扩张性能或贴壁性能。
50.发明人发现,当单独设置可伸缩支撑体2时,由于可伸缩支撑体2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若直接与支架接触,则由于支架与可伸缩支撑体2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摩擦力小时,会增加支架的输送与回收难度,尤其支架上的波杆还容易伸入可伸缩支撑体2中,导致支架变形,或推出微导管后支架无法从可伸缩支撑体2中脱离,造成支架释放失败。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参考图1和图2,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高分子覆膜3,所述覆膜3设置在可伸缩支撑体2上,并能够随同可伸缩支撑体2进行伸缩。
51.所述覆膜3的材料为具有一定摩擦系数的高分子材料,可以覆盖在可伸缩支撑体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上,或者覆盖在可伸缩支撑体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或者同时覆盖可伸缩支撑体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和至少部分外表面。进一步地,所述覆膜3还可至少部分嵌入于可伸缩支撑体2中,进一步地,嵌入可伸缩支撑体2的覆膜3还突伸出可伸缩支撑体2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如突伸之后进一步覆盖可伸缩支撑体2的表面。优选,所述覆膜3覆盖可伸缩支撑体2的全部外表面和/或全部内表面。所述覆膜3的材料包括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聚甲醛(pom)、尼龙(nylon)、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聚酰亚胺(pi)、聚氨酯(pu)、聚酯和聚乙烯(pe)等高分子材料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52.在输送时,可伸缩支撑体2和覆膜3一同膨胀并与支架内表面贴合,支架外表面与微导管内表面贴合,覆膜3能够增加可伸缩支撑体2和支架内壁间的摩擦力,并在压缩构造下向支架提供由金属芯丝所传递过来的力,以达到输送支架和回收支架的目的;而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在可伸缩支撑体2没有全部展开时,可以通过回撤输送装置对支架进行回收;同时覆膜3覆盖在可伸缩支撑体2上,防止支架上的波杆伸入可伸缩支撑体2中,造成支架变形或者推出微导管后支架无法从可伸缩支撑体2中脱离,造成严重临床事故。
53.在一实施例中,输送主体1轴向贯穿于整个输送装置,此时,可伸缩支撑体2套设在输送主体1上,输送主体1穿过可伸缩支撑体2,也即输送主体1的金属芯丝穿过可伸缩支撑体2。一般的,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近端和远端中的一个与输送主体1可移动地连接,另一个与输送主体1固定连接,以方便一端的轴向移动来实现可伸缩支撑体2在输送主体1上的伸缩。在其他实施例中,输送主体1也可仅连接至装载部5的近端,此时,输送主体1的金属芯丝非轴向贯穿于整个输送装置,同时装载5包括另一根金属芯丝,装载部5自身通过另一根金属芯丝连接可伸缩支撑体2并形成支架压握段。
5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近端设置有近端固定件21,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远端设置有远端固定件22,所述近端固定件21和远端固定件22均与输送主体1连接,其中近端固定件21和远端固定件22中的一个与输送主体1可移动地连接,另一个与输送主体1固定连接。也即,通过其中一个固定件(如近端固定件21或远端固定件22),将输送主体1与可伸缩支撑体2相固定,并通过另一个固定件来实现可伸缩支撑体2相对于输送主体1的轴向移动。
55.优选的,所述近端固定件21和/或远端固定件22能够显影,以便操作者根据这些结构在x光下的显影确定可伸缩支撑体2的伸缩状态和位置。所述近端固定件21和远端固定件
22的结构不限定,例如可以为环状或螺旋状结构,从而套设在金属芯丝上,由此将可伸缩支撑体2和输送主体1连接在一起,如果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粘接或者焊接等,具体不限定。此外,制作近端固定件21和/或远端固定件22的显影材料不限定,如可以是铂、铱、金、银、钽和钨等不透射线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56.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主体1轴向贯穿整个输送装置。为了有较好的过弯性能,所述输送主体1设置为包括轴向相接的近端部分11和远端部分12。如图3所示,所述近端部分11的外径相同,所述远端部分12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依次减小,此时可以确保近端具有良好的推送性能,而远端具有良好的过弯性能。而且远端部分12中外径不同的部分平滑过渡。所述装载部5设置在远端部分1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主体1(包括近端部分11和远端部分12)由一根变径金属芯丝一体成型制作而成,使其远端部分12的金属芯丝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依次减小,而近端部分11的金属芯丝的外径相同,从而将输送主体1构造成一根变径金属芯丝,变径金属芯丝在远端更细,有利于提升柔软性。
57.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围绕远端部分12的纵向轴线设置,且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暴露出远端部分12的一部分长度,即可伸缩支撑体2没有完全覆盖远端部分12,且所述装载部5还包括远端部分12上暴露在可伸缩支撑体2外的部分长度l1,即装载部5还包括远端部分12的部分金属芯丝(即长度l1所在的部分)。所述远端部分12的轴向长度一般为400mm,该轴向长度适配于常见的血管解剖结构,以便远端部分12能够顺利穿越迂曲病变。
58.优选,所述输送主体1的最大外径不超过0.74mm且不低于0.2mm,另外,至少一处的外径低于0.15mm,每两个不同外径间为锥形过渡,过渡段的长度可小于或等于50mm。优选,所述输送主体1的外表面涂覆有减小其与微导管之间摩擦力的涂层,如亲水涂层、润滑涂层等。
59.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远端部分12的近端设置有柔软部4,所述柔软部4的硬度小于近端部分11的硬度。输送主体1的金属芯丝可以轴向贯穿柔软部4,还可以轴向不贯穿柔软部4。需理解,当金属芯丝轴向贯穿柔软部4时,柔软部4外套于构成远端部分12的金属芯丝上;当金属芯丝轴向不贯穿柔软部4时,柔软部4的内部无金属芯丝穿过,此时,柔软部4的近端和远端分别与金属芯丝固定连接即可。
60.所述柔软部4相较于近端部分11更柔软,以改善远端部分12的过弯性能。柔软部4的具体结构类型未限定。例如柔软部4可以是切割而成的海波管,海波管固定于金属芯丝上,在海波管的外表面可以涂覆有亲水涂层或润滑涂层或者降低摩擦的高分子材料。其中海波管的节距可以为等距的,也可以为变径的,其变径的方式为由近端至远端节距变小,如逐渐递减或阶梯式递减或其他递减方式。海波管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或其他常用医用金属材料。
61.柔软部4也可以为金属丝缠绕而成的弹簧固定于金属芯丝上,在弹簧的外表面可以涂覆有亲水涂层或润滑涂层或者降低摩擦的高分子材料。其中弹簧的外径可以为相等的,也可以为变径的,其变径的方式为由近端至远端节距变小,如逐渐递减或阶梯式递减或其他递减方式。弹簧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或其他常用医用金属材料。
62.进一步地,压缩后的可伸缩支撑体2具有第一外径d1,且自然状态下的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具有第二外径d2;这里的压缩状态是指,可伸缩支撑体2在受外力时可以压缩为第
一外径d1,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可以自然膨胀至第二外径d2,d1小于d2。所述第一外径d1优选小于0.43mm,所述第二外径d2优选大于0.74mm,这些外径基本上可以满足常规的各种微导管尺寸的输送要求,以及大部分规格支架的输送需求。
63.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外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这里主要是指可伸缩支撑体2压缩后的外径,当然也可以是径向膨胀的外径。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可伸缩支撑体2的硬度,提升过弯性能。
64.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一般为网状支架结构,成型方式不限定,如可以是切割支架结构或编织支架结构,或者由若干周向布置的波杆组成。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是自膨胀式支架结构或非自膨胀式支架结构。本示例中,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为自膨胀式支架结构,可由超弹性材料或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如镍钛合金等。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为编织支架结构,柔顺性好,可以改善输送主体1远端的过弯性能。
65.本示例中,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为编织支架结构,使可伸缩支撑体2具有更好的柔顺性,其可以是单股或多股编织丝编织而成。优选,所述编织支架结构的编织角大于或等于90
°
且小于180
°
,更优选编织角为120
°
,具有较强的径向支撑力。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是单层支架结构,也可以是内外嵌套的多层支架结构。多层支架结构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可以更好的输送支架。
66.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形状不作要求,例如可以是圆筒形、纺锤形、锥形、球形、哑铃形等各种形状。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是各种所需的形状,只要能够伸缩,并对支架施加向外的径向力即可。
67.鉴于可伸缩支撑体2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远端硬度,为此,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轴向长度优选不大于装载部5的轴向总长度,以此改善远端的过弯性能。一般的,装载部5除了包括可伸缩支撑体2外,还包括一部分暴露在可伸缩支撑体2外的金属芯丝。金属芯丝可以轴向贯穿可伸缩支撑体2,也可不贯穿可伸缩支撑体2。
68.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轴向长度与装载部5的轴向总长度的比值不小于0.02,更优选的,所述可伸缩支撑2体的轴向长度与装载部5的轴向总长度的比值为0.02~0.1。这些长度比值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平衡远端径向支撑性和过弯性能,不仅确保支架的输送性能,同时确保远端的过弯性能。
69.通常将至少一个可伸缩支撑体2设置在装载部5的近端(即装载部5包括在其近端设置的至少一个可伸缩支撑体2),以靠近输送主体1的近端部分11,如此配置,可以较好的将近端金属芯丝上的力传递至可伸缩支撑体2,达到顺利地输送支架和回收支架的目的。或者,将至少一个可伸缩支撑体2设置在装载部5的近端,至少一个可伸缩支撑体2设置在装载部5的远端。需说明的是,远端部分12包括近端的柔软部4,而装载部5设置在柔软部4的远端,装载部5和柔软部4是在远端部分12上的不同位置。
70.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是连续设置的一个整体,还可以将其分割为多个独立的个体。相比于整体,多个独立的个体可以减小轴向长度,以此减小远端硬度来进一步改善过弯性能。例如当需要输送的支架的长度比较长时,如果设置一整个较长的可伸缩支撑体2,则相对而言整体硬度较高,而将一整个较长的可伸缩支撑体2分割为多个较短的可伸缩支撑体2,则可以有效减小硬度。因此,如图3所示,优选所述可伸缩支撑体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可伸缩支撑体2沿装载部5的轴向依次布置,这里的依次布置可以是彼此紧挨地布置,或
者间隔一定距离布置,通常以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布置,效果更好。多个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均匀或非均匀地分布,优选均匀分布。
71.为了方便操作者判断输送装置远端的位置,通常在输送装置的最远端设置有显影元件6,该显影元件6也即设置在远端部分12的最远端。该显影元件6可以为螺旋状的不透射线金属丝螺旋缠绕而成,也可以通过激光加工的方式在输送主体1的远端形成球状显影元件。显影元件6在x光下能够显影,材料为常规的金属显影材料。
72.接下去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的工作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73.在支架组装时,支架压握后与输送主体1上的装载部5在轴向上重叠,支架的内表面与可伸缩支撑体2直接接触,且根据微导管内径,可伸缩支撑体2可以自行调节膨胀外径,以施加于支架上一个向外的径向自膨胀力,再结合覆膜3通过摩擦阻力驱动支架沿微导管输送。由于可伸缩支撑体2受不同外径或微导管外径时,外径可自主调节,故对支架的压力无显著变化,驱动支架输送的摩擦阻力无显著变化,可以满足在不同微导管下输送支架的需求,且推送阻力较为平稳。
74.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推送输送主体1的近端带动支架沿微导管向远端移动,当输送主体1远端的显影元件6脱离微导管后即指示支架即将释放,继续推动输送主体1,支架缓慢释放;而且在可伸缩支撑体2未推出微导管前,可以通过回撤输送主体1回收支架,重新调整位置后继续释放;当可伸缩支撑体2完全推出微导管后,支架全部释放。特别地,在支架打开不充分或贴壁不好处,可使用可伸缩支撑体2对支架进行按摩或调整,使支架可以充分打开或更好的贴壁。
7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利用可伸缩支撑体的自膨胀特性,使输送装置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微导管,应用范围广,而且输送过程更为安全,并使输送装置保持较小的截面积,完成高难度手术操作。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装置,摒弃了以往通过高分子摩擦垫输送的方式,采用新型可伸缩支撑体作为输送元件,解决了高分子摩擦垫尺寸波动造成的输送阻力波动较大的问题,也克服了高分子摩擦垫弹性差而难以控制输送尺寸,导致高分子摩擦垫尺寸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问题。同时通过可伸缩支撑体的自适应调节可以匹配支架在不同尺寸的微导管中输送,且在微导管内输送遇到迂曲病变发生管腔弯曲(kink)时,可根据管腔尺寸调节外径,降低输送阻力,支架顺利输送到位。同时支架释放后可使用可伸缩支撑体对支架打开未充分部位进行按摩或调整,以使支架最终完全打开或更好的贴壁。
76.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