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917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伤治疗仪器,特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
目前,在治疗烧伤过程中,烧伤面暴露治疗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是将烧伤面暴露于空气中,不用敷药覆盖或包扎,目的是使烧伤面的渗液蒸发变干与坏死组织形成干燥的痂皮,以暂时保护创面,为了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不断落在创面上,抑制细菌繁殖,目前采用红外线烤灯进行烧伤面暴露治疗,但是红外线烤灯对于创伤面治疗感觉热痛,效果不尽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治疗烧伤并具有抑制细菌繁殖的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实现的,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是采用采用多头尖端电极与平行镀铬铜管正电极以宽距离电晕放电的原理。多头尖端电极为锥形针尖负电极,镀铬铜管电极为圆管或半圆管状正电极,锥形针尖负电极的尖端与圆管或半圆管状正电极端之间宽距为35~47毫米,锥形针尖负电极对应圆管或半圆管状正电极之间所处位置为两个圆管或半圆管状正电极的中心处。
两个正、负电极采用悬空状安装在机体上。
电路控制部份是采用220伏交流电,经6千伏整流变压器,以二倍压获得15千伏所需的直流负高压,电路部份高压输出电流的大小,也决定了负离子浓度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工艺结构巧妙,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而且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使用起来使烧伤病人感觉凉爽,与红外线灯的对比第三天痛消失,红外线灯第6天才使痛消失;痴皮增厚用5天时间,而红外线灯用6天时间。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实施例由以下附图
给出。
附图给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见附图所示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是采用在前后敞开的机壳内装有两个电极固定板1,在电极固定板1的一端装有正电极支撑杆2,在电极固定板1的另一端装有负电极支撑杆3,在两个正电极支撑杆2上等间隔排列10~20根圆管状正电极4,在两个负电极支撑杆3上等间隔排列9~19根电针杆5,在电针杆5上具有等间距并垂直于电针杆5的锥形针尖负电极6,锥形针尖负电极6尖端指向圆管状正电极4,电针杆5与圆管状正电极间隔排列的间距为20~25毫米,锥形针尖负电极6的尖端与圆管状正电极4端之间宽距为35~47毫米,锥形针尖负电极6对应圆管状正电极4之间所处位置为两个圆管状正电极4的中心处。
负电极支撑杆3的一端连接二倍压电路输出口的一端,正电极支撑杆2的一端连接二倍压电路输出口的另一端。
在机壳7的前后敞开面上可装有栅状盖8,以使机内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在机壳7的下部装有一个可升降支撑件9,在支撑件9的下端具有一个固定座10,在固定座10内装有电路控制部份,电路控制部分为二倍压整流电路,变压器采用6千伏输出,以二倍压获得15千伏所需的直流负高压,从而使输出电流达450~550微安,电路控制部份是采用220伏电源。
权利要求1.一种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它包括红外线烤灯所构成的治疗仪器,其特征在于锥形针尖负电极(6)的尖端与圆管状正电极(1)之间的宽距为35~47毫米,锥形针尖负电极(6)的尖端对应圆管状正电极(4)所处的位置为两个圆管状正电极(4)的中心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其特征于电路控制部分的整流变压器输出电压为6千伏,电路负高压输出电流为450~550微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其特征于电针杆(5)与圆管状正电极(4)间隔的排列间距为20~25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非接触式烧伤治疗仪,该装置是采用在机壳内装有负电极的尖端与正电极端之间宽距为35-47毫米,负电极对应两个正电极所处的位置在其两个正电极的中心处,两个正、负电极采用悬空状装在机壳内,电路控制是采用6千伏输出,以二倍压获得15千伏所需的直流负高压,该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
文档编号A61N1/00GK2088434SQ9121039
公开日1991年11月13日 申请日期1991年4月6日 优先权日1991年4月6日
发明者曲贵斌, 褚学胜 申请人:曲贵斌, 褚学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