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足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227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假足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假足构造,特别是指一种行走姿势更接近正常人,使其更稳固地平踏于地面上,且可限制其相对于地面的弹性变形量,以避免失去控制而跌倒,使用时更安全的假足构造。
一般足部残疾必须借助于假足的支撑方得行走自如,因此,如何能使残疾重获健康与信心,设计良好的假足可解决残疾行走不便的困扰,使其可与一般正常人一样享有健康的人生。所以,一般业者在设计假足时,无不参考人体足部的构造,使残疾人在使用时,可得到与正常人相同的走路效果。
而以往一种假足构造,请参阅


图1所示,是一个设在假肢体内的弹簧弹性足嵌入物,可用来承受与传递假肢的负荷,而且是一体成型的,使假足能轴向压缩,其形状沿足纵切方向大致呈S形,所述足嵌入物有水平上腿1及水平下腿10,而上腿1构成假足的上方封闭件,使假足能与假肢连接,而下腿10则较上腿1长,其自由端延伸到足尖部位内,以便在前足受负荷时配合一种高能量储存能力,产生前足及后足弹性。但是,由于其底部是水平的下腿10,对地面并不具有伸展增大底面积及缓冲的效果,以减少震动。所以,稳定度并不甚理想。另外,当所述假足受力不均,而使前足11受力过大时,将持续的弯曲而不受任何制止,因此,其前足11弯曲到一定量时,将失去重心平衡,而使残疾人穿着时容易跌倒。
另一种以往的假足构造,请参阅图2、3所示,其基本上设有平底部2及支撑部20,所述平底部2是以平板的方式贴于地面,而所述支撑部20是由平底部2向上延伸,并形成弧形弯曲状。这样,借助所述支撑部20的弯曲状,可使它具有上下的弹性、向后的弹性以及向前的弹性,如图3所示,使前足及后足具有弹力。但是,这种假足构造也有上述以往对地面不具有伸展增大底面积及缓冲的作用,以减少其震动的效果,并可能造成支撑部20变形过量而产生失去重心平衡的缺陷,而其安全性也不够。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足构造,它具有增加底面积及减震缓冲的效果,同时能使其稳定性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假足构造可限制假足变形量,使用者不致失去重心平衡而跌倒。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将下足件的前足部与后足部以弯曲部连接,使得向下压缩弯曲部时,可使下足件的前足部与后足部分别向外扩张,而增大底面积,并具有减震缓冲效果,并于下足件上方设上足件,且利用所述上足件限制住下足件向上变形的量,并利用上足件及下足件所增加的刚性来减少变形量,以防止下足件变形过量而使使用者跌倒。
本实用新型的假足构造是设于假肢体的容置空间内,并固定于容置空间的固定部上,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设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弯曲部连设住,且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弯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使得当施力于弯曲部上时,可使下足件前后二部份分别向外扩张,而增大假足的底面积,并具有减震缓冲的效果。另外,其相对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设有与前足部相隔适当距离的前止部,而其相对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设有与后足部相隔适当距离的后止部,以限制下足件的后足部与前足部的弯曲量,以防止下足件变形适量而使使用者跌倒。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假足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另一个以往假足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以往假足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组合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假足构造的较佳实施例,包括有下足件3及上足件4。
其中所述下足件3是一体弯制形成有前足部30及后足部31,而所述前足部30与后足部31间是以S形状的弯曲部32连接,以形成一体的造形。也就是所述前足部30一端连设于S形状的弯曲部32的下方,而后足部31一端则以略微弯曲倾斜状连设于S形状的弯曲部32的上方。另外,于所述S形状的弯曲部32上方设有两固定孔321,当于弯曲部32上方向下施力时,可将弯曲部32压缩变形,而促使下足件3的前足部30及后足部31往一端扩张,并于释放负荷时回复,而增大与地面间接触的底面积,并具有减震缓冲的效果,使其可更稳固地置于地面上。
所述上足件4中央位置处也设有固定孔401,可使其固定于前述下足件3的弯曲部32的固定孔321上,并位于下足件3上方,而与下足件3相互固定住,而其相对于下足件3的前足部30位置处设有一前止部40,所述前止部40与前足部30相隔适当的距离402。另外,所述上足件4相对于下足件3的后足部31位置处设有一后止部41,而所述后止部41与后足部31也相隔适当的距离411,且所述后止部41向上方并延伸有一个连接部42,与义肢连接。
另外,所述上足件4的前止部40上与下足件3的前足部30间设有一个调节件43,而所述调节件43与前足部30间则形成一个较小的间隙44,如此,可改变调节件43的大小及硬度。而调节所述间隙44的大小及下足件3的前足部30的弯曲量,如图6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下足件3与上足件4可以一体成型地制成。
请参阅图6所示,前述下足件3与上足件4设置于假肢体5的容置空间50内,并以螺锁元件45穿过固定孔401、321,而螺固于容置空间50内固定部51的螺孔511上。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当残疾者穿着本实用新型假足,若假足前脚尖施力而弯曲变形时,所述下足件3的前足部30将向上弯曲变形,而当所述前足部30弯曲适当的量时,将可被上足部40上的调节件43阻挡,并经由此结合前足部30及前止部40形成更具刚性的弹簧,做为变形的缓冲。
请参阅图8所示,当假足后脚跟受力而使下足件3的后足部31弯曲变形时,若施力过大而使后足部31持续变形时,将可被上足件4的后止部41阻挡,并互相结合成另一个更具刚性的弹簧元件,以减少后足部31的变形量,并避免急剧煞车而造成的不稳定,以防止后足部31变形过量,而产生使用者跌倒的情形。
请参阅图9所示,由于老年人、儿童及因个人体重的差异,而所能承受前脚尖的弹力有所不同,因此,可借由更换上足件4上的调节件43的大小及弹性,以改变调节件43与前足部30间的间隙44,及上足件3及下足件4互相结合的缓冲,以便适合任何年龄层次及体重不同的人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假足构造,设置于假足体的容置空间内,并固定于容置空间的固定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设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个弯曲部连接;而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弯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其相对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设有与前足部相隔的前止部,而其相对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设有与后足部相隔的后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足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足件及上足件是一体成型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假足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足件的弯曲部是S形状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假足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足件的前止部上与下足件的前足部间设有一个调节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假足构造是设于假肢体的容置空间内,包括有下足件及上足件,其中所述下足件设有前足部及后足部,而所述前足部及后足部是由一个弯曲部连接,且所述上足件固定于前述弯曲部上,并位于下足件上方。另外,相对于下足件的前足部位置设有与前足部相隔适当距离的前止部,而相对于下足件的后足部位置设有与后足部相隔适当距离的后止部。
文档编号A61F2/60GK2178511SQ9323572
公开日1994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5日
发明者陈森荣 申请人:陈森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