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追风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92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乌马追风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面瘫的乌马追风罩。
对于人体的面瘫、面肌痉挛和偏头痛病,目前在治疗方法上1是内服强的松加维生素B族药;2是理疗、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疗法;3是穴位注射药物,其药物多选用氢溴酸加兰他敏,维生素B12;4是针灸。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够理想,其治疗周期太长,且易于复发,患者往往须多次乃至数十次去医院就诊,实为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能够对面瘫、面肌痉挛和偏头痛病产生积极疗效的乌马追风罩。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中医该病的发病机理是“风寒侵袭,经络瘀滞”的理论,确定了“驱风散寒,化瘀通络”的治疗法则,选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白附子等九味中草药,经加工炮制,又依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及解剖特点,选择了该病发作于颜面部位足阳明胃经的地仓穴至颊车穴之间的颊肌部位,我们命它为“追风”穴,同时又选用经外奇穴太阳穴。而足阳明胃经地仓至颊车部位是面神经分布之所,太阳穴是面神经颞支所经之处,故将药外敷于两处经穴之上,通过皮肤吸收,以达治疗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方式是在一个帽罩边缘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药芯附着带,在每个药芯附着带的上部和下部,各设有一个太阳穴药芯和一个追风穴药芯,其药芯内均装有驱风散寒,化瘀通络的川乌、草乌、马前子、白附子等9味中药的药粉,药芯附着带下端各设有一个粘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驱风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效。对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和消除面神经水肿,能促进面机能的恢复,而且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对因风寒湿邪内侵、气血痹阻、经络瘀滞所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头痛能够产生积极的疗效。经20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4.5%。


图中1是帽罩,2是药芯附着带,3是粘扣,4是太阳穴药芯,5是追风穴药芯。
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由帽罩(1)与药芯附着带(2)构成,帽罩(1)用棉纱布制成,药芯附着带(2)也用纱布制成,其2个药芯附着带(2)的上端分别各连接在帽罩(1)两侧的帽缘上,其下端各连接着一个粘扣(3),在药芯附着带(2)的上部设置着一个太阳穴药芯(4),使用时对准太阳穴,在药芯附着带(2)的下部设置着一个追风穴药芯(5),使用时对准追风穴。其药芯内均装有驱风散寒,化瘀通络的川乌、草乌、马前子、白附子等9味中药药粉。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治疗面瘫病的乌马追风罩,它由一个帽罩(1)与2个药芯附着带(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个药芯附着带(2)的上端,分别各连接在帽罩(1)两侧的帽缘上,其下端各连接着一个粘扣(3),在药芯附着带(2)的上部设有一个太阳穴药芯(4),下部设有一个追风穴药芯(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一种用于治疗面瘫病的乌马追风罩。它由一个帽罩与2个药芯附着带构成,其2个药芯附着带上端分别各连接在帽罩两侧的帽缘上,其下端各连接着一个粘扣,在药芯附着带的上部设有一个太阳穴药芯,下部设有一个追风穴药芯,其药芯内装有驱风散寒,化瘀通络的川乌、草乌、马前子、白附子等9味中药药粉。它能对因风寒湿邪内侵、气血痹阻,经络瘀滞所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头痛产生积极的疗效。而且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61M37/00GK2175008SQ9324595
公开日1994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1993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1993年11月30日
发明者骆增福, 李玉英, 杨承祖, 张振忠 申请人:张振忠, 骆增福, 李玉英, 杨承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