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190阅读:1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压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血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股动脉穿刺及插管后拔管时的加压止血器。
目前在进行股动脉穿刺、心脏造影及成型术后,拔除动脉内导管时,必须要医生用手压迫穿刺部位15~20分钟,十分费力,稍一松劲就会引起动脉出血和血肿,增加病人痛苦,至今国内尚无有效方法替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的加压止血装置,以替代人手按压,增加压迫止血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压止血器,它是在底板1上固定有支柱2,支柱上套有可进行三维调节的横梁3,横梁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加压螺杆4,加压螺杆的下端装有用于指示刻度的塑料垫5,塑料垫外套有弹簧6,弹簧外部装有标有刻度的透明罩7,透明罩下部装有加压头8。
所述的横梁3由套管31和横杆32构成,横杆一端活动地插入套管中,其另一端开有供加压螺杆4穿过的螺孔,横杆通过第一锁定螺栓33使其在调整好的长度与套管固定;所述套管则由水平套管311和与之相垂直的竖直套管312构成,竖直套管活动套在支柱2上,并通过第二锁定螺栓34使其在调整好的高度和角度与支柱固定。
所述的塑料垫5为彩色塑料垫。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横梁3可在支柱上上下滑动,并可被固定于任意位置,且其可在水平方向伸缩转动,并可被固定于任意位置,因此能方便快速地实现三维调节,并可适用于不同体形的病人;同时带弹簧及刻度透明罩的加压螺杆4使医生能够准确掌握所需施加的压力,因而具有轻便准确可靠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加压止血器包括底板1、支柱2、横梁3、加压螺杆4。所述底板1为长方形,在其一端靠端部处通过螺钉9固定有支柱2,支柱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管状的。在支柱上靠上端套有横梁3,横梁3由套管31和横杆32构成,横杆一端活动地插入套管中,可相对于套管左右移动,使得横梁的长度可调。其另一端开有供加压螺杆4穿过的螺孔,横杆通过第一锁定螺栓33使其在调整好的长度与套管固定。所述套管31则由水平套管311和与之相垂直的竖直套管312构成,竖直套管活动套在支柱2上,可相对于套管作上下移动和转动,并通过第二锁定螺栓34使其在调整好的高度和角度与支柱固定。由上可知,横梁3可进行前后、左右、上下三个方向的三维调节,以适用于不同体型的病人。横梁3的另一端装有加压螺杆4,加压螺杆与横梁螺纹连接,加压螺杆的上端端部装有旋柄41,用于转动加压螺杆,其下端装有用于指示刻度的彩色塑料垫5,该塑料垫可转动地地套在加压螺杆上,并通过螺母42固定。也可直接在加压螺杆上设一彩环,可起到同样的指示作用。弹簧6的上端卡在塑料垫上,弹簧外部套有标有刻度的透明罩7,透明罩呈筒状,由塑料制成,其底部与弹簧6相连,侧壁上标有用于指示压力的刻度,透明罩下部装有一杯状的加压头8,加压头卡在透明罩的下端部。
上述的装置在使用时,将底板1插于病人臀下,松开第二锁定螺栓34,拉动横梁3使加压头8对准要压迫的部位,锁紧第一锁定螺栓33,旋转加压螺杆4向下,即可施加压力。根据彩色塑料片边缘所指在透明罩7上的刻度,便可知道施加压力的大小。解除加压只需松开第二锁定螺栓34,抬起横梁3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加压止血器,其特征在于它是在底板(1)上固定有支柱(2),支柱上套有可进行三维调节的横梁(3),横梁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加压螺杆(4),加压螺杆的下端装有用于指示刻度的塑料垫(5),塑料垫外套有弹簧(6),弹簧外部装有标有刻度的透明罩(7),透明罩下部装有加压头(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止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梁(3)由套管(31)和横杆(32)构成,横杆一端活动地插入套管中,其另一端开有供加压螺杆(4)穿过的螺孔,横杆通过第一锁定螺栓(33)使其在调整好的长度与套管固定;所述套管则由水平套管(311)和与之相垂直的竖直套管(312)构成,竖直套管活动套在支柱(2)上,并通过第二锁定螺栓(34)使其在调整好的高度和角度与支柱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止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垫(5)为彩色塑料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股动脉穿刺及插管后拔管时的加压止血器,该加压止血器是在底板1上固定有支柱2,支柱上套有可进行三维调节的横梁3,横梁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加压螺杆4,加压螺杆的下端装有用于指示刻度的塑料垫5,塑料垫外套有弹簧6,弹簧外部装有标有刻度的透明罩7,透明罩下部装有加压头8。本实用新型能方便快速地实现三维调节,并能使医生准确掌握所需施加的压力。该装置可适用于不同体形的病人,且具有轻便准确可靠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B17/12GK2349997SQ98250539
公开日1999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怀昕, 胡雪松, 常林 申请人:李怀昕, 胡雪松, 常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