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神经衰弱性睡眠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93448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性睡眠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神经衰弱性睡眠障碍的中药组合 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神经衰弱性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多发于中青年,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起病缓 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晚上兴奋,心烦难眠,多梦易醒,白天思睡,精神不振,倦怠乏力, 伴头昏脑胀,心悸健忘,厌食腹胀等症状。
[0003] 失眠症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很少,而神经衰弱除有主诉失眠外,易 衰弱、易兴奋、躯体不适症状明显多于失眠症。目前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性失眠的药物虽然很 多,但都不能彻底根治。西药多以安眠药为主,但这些药副作用大,大多依赖性较强,容易成 瘾,且不能根治。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效果明显、有效率高,无副作用的治疗神经衰弱性睡眠障碍的 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性失眠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药组成: 山萸肉20-40份、炒酸枣仁5-15份、生酸枣仁5-15份、黄连3-6份、肉桂0. 4-4份、阿胶7-12 份、川1f 15-25份、生牡蛎15-25份、茯苓10-15份、知母10-15份、石膏15-25份、手掌参 10-15份、茴心草10-15份。
[0006] 优选的,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是:山萸肉30份、炒酸枣仁10份、生酸枣仁10份、黄连 8份、肉桂3份、阿胶10份、川考20份、生牡蛎20份、茯苓12份、知母12份、石膏20份、手 掌参12份、茴心草12份。 本发明药物活性组分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辅料,例如崩解剂、润滑剂、 黏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适宜的临床制剂,例如可以是胶囊剂、丸 剂、散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或滴丸剂等,优选为胶囊剂或颗粒剂。
[0007]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一种制备方法:按所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将各原料药粉 碎,过筛,加入制剂成型所需的辅料或赋型剂,制备成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0008] 优选的,所述的黄连阿胶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按所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 (2) 将山萸肉、生牡蛎、茯苓、知母、石膏、茴心草用水提取两次,合并水液,减压浓缩, 将浓缩液喷雾干燥,备用; (3) 将黄连、手掌参、肉桂、川芎、炒酸枣仁和生酸枣仁用40-80%乙醇提取两次,将乙 醇提取液回收乙醇后,喷雾干燥,备用; (4) 将阿胶粉碎后与步骤(2)和(3)所得到的产物混合均匀,加入药物制剂辅料混匀 制成制剂半成品,再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制剂成品。
[0009]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神经衰弱性睡眠障碍药物中的应用。
[0010] 神经衰弱性失眠的多由情志所伤,精神过度紧张,或大病久病之后,脏腑功能失调 所致。若恼怒抑郁,肝郁化火,灼伤心阴,扰及神明,可致心肝热盛;忧思过度,耗伤心脾,脾 虚血少,心失濡养,心神不守,而为心脾两亏,纵欲不节,肾阴亏耗,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潮 心火不能下济而皆能导致神经衰弱性失眠。中医理论认为,失眠一症,无论病因如何,病机 总为人体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所致。神经衰弱性失眠,由于病人长期夜间睡眠不足,暗耗精 血,使阴阳不能互根互用,阴阳两虚,表现为:夜间阴虚,虚阳外越,阳不入阴,心烦难眠,或 多梦易醒,故《医效秘传不得眠》有"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 终夜烦扰而不眠也"之说。白天阳虚阴敛,阳不出阴;或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或心阳不足, 血运无力,症见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头昏脑胀。
[0011] 方解:方中山萸肉、阿胶、手掌参补气养血、滋阴益肝肾共为君药;知母、石膏清火 除烦、降相火,黄连、肉桂交通心肾;牡蛎祛痰潜阳,生熟酸枣仁、茴心草敛气安神、安心肾, 川考活血行气,载药入脑。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血益肝肾、养心安神之功,对神经衰弱引起的 睡眠障碍有良好的效果。
[0012] 本发明处方中的各个药物的研宄: 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功用:补益肝肾,涩精止汗:用于肝肾不足之腰酸遗精、头晕 目眩、月经过多以及尿频、自汗等症。主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瘘,遗精,小便频数, 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雷公 炮炙论》:壮元气,秘精。《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药性论》:治脑骨 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日 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皴。《珍珠囊》:温肝。《本草 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0013] 川考: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 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 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 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日华子本草》:治一切 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 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0014] 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功能主治: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症瘕痞块。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 胃痛吞酸。《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 骨节。《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 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 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海药本草》:主 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珍 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 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0015]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 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 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药性论》:开 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瘘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日华子本草》:补 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药征》:主治悸及肉瞷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0016]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 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瘆,湿疮,耳道流脓。《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 下痢,妇人阴中肿痛。《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0017]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 黄,眩晕心悸,肌瘘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 娠胎漏。《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 益气。《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治大风。《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 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0018]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经。功能主治: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 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 《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 肥健。《药性论》: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王好古:治胆虚不眠,寒也,炒服;治胆实多睡, 热也,生用。《本草汇言》: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本草再新》:平肝理气,润肺养阴, 温中利湿,敛气止汗,益志定呵,聪耳明目。
[0019] 茴心草,苔藓类真藓科大叶藓属植物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giganteum (Schwaegr. )Par.,别名回心草、茴薪草、铁脚一把伞、岩谷伞、大叶藓;味辛、苦、性平。功能 与主治:养心安神,清肝明目。用于心悸怔忡,神经衰弱,外用治目赤肿痛。《云南中草药选》: 镇静,壮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安神镇静。治心慌、心悸、心脏病。
[0020]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 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 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陶弘 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 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 止惊悸。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 汗,遗精,痹瘘,瘈疯。
[0021] 生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 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 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 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 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日 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