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器具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546962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45的周围的螺纹套筒46。在安装壁44的外面上,凹陷地形成了收容加热器单元36的加热器凹部47。装配部45,是为了收容振荡器50而设置的,由将振荡器50的周围包围的防音壁48和设置在防音壁48的内面上的承受肋49构成。这样,振荡器50配置在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的隔热用的面壁38之间。
[0096]振荡器50由马达51、被固定在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偏心锤52构成。通过将外嵌于马达51上的马达保持架53装配在上述的防音壁48的内部,振荡器50被固定在加热器保持架35上。将加热器框架34及加热器保持架35组装在主体壳体I的状态下的振荡器50,以马达51的中心轴线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平行的状态被固定在装配部45。因此,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的主要的方向成为与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也就是说,通过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使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以与传热面21a正交的方向振动,在由热能头2进行美容处理时,能够由传热体21的传热面21a敲击皮肤面,使之振动。
[0097]加热器单元36由圆形的面状加热器56和从内外夹着面状加热器56的一对电极板57、58构成。面状加热器56由PTC加热器构成。在被收容在加热器凹部47的电极板58上设置了 3个弹簧臂59,由这些弹簧臂59将面状加热器56朝向电极板57推压并加载。外侧的电极板57,其周缘的卡定爪60卡定在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的周缘上,对面状加热器56进行位置保持,能够在卡定爪60的爪长度的范围内向厚度方向自由地动。弹性片材37由富于热传导性的硅橡胶形成,被配置在外侧的电极板57和传热体21之间,将加热器单元36的热向传热体21传导,由振荡器50激发的振动向传热体21传递。
[0098]热能头2如下述的那样组装在前壳体Ia上。将加热器单元36、弹性片材37及振荡器50组装在加热器保持架35上,以拧入螺纹套筒46中的螺钉(第二紧固件)61将加热器框架34和加热器保持架35紧固,得到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发热构造。在此状态下,马达保持架53由加热器保持架35和加热器框架34坚固地夹持固定(参见图6)。将头壳体20的装配基部24从前壳体Ia的外面嵌入到装配座13上固定,进而,将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发热构造从前壳体Ia的内面侧插入头壳体20的内部,在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与装配座13的座壁13a的内面接合的状态下进行临时组合。
[0099]接着,通过将穿插在紧固座40和座壁13a中的螺钉(第三紧固件)63拧入设置于头壳体20的内面上的螺纹套筒27中,将头壳体20、座壁13a和加热器框架34的紧固座40一起拧紧固定。被固定在主体壳体I上的头壳体20,其主筒壁部22的大半部分向主体壳体I的前方(外面)突出,筒中心轴向斜上略微倾斜。头壳体20的主筒壁部22和主体壳体I的装配座13之间,由嵌入并装配在主筒壁部22的外面上的O型环62密封。
[0100]如上述的那样,在将头壳体20和发热构造与主体壳体I进行了一体化的紧固状态下,加热器框架34的面壁38位于头壳体20的主筒壁部22的靠装配基部24的内面上,将头壳体20的内部区分为内外。由此,能够尽量防止由加热器单元36加热的空气向主体壳体I的一侧流动。也就是说,面壁38作为阻止加热空气的移动的隔热用的区分壁发挥功能,防止头壳体20的内部中的热移动。
[0101]另外,在上述的紧固状态下,加热器单元36和弹性片材37由传热体21和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夹持固定。此状态的加热器单元36,经弹性片材37由传热体21的端壁挡住,在内侧的电极板58的弹簧臂59略微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加热器凹部47的内底上。因此,外侧的电极板57的卡定爪60,如图6所示,从加热器保持架35的安装壁44的周缘的后面侧浮动离开,电极板57具有能够朝向传热体21的一侧仅移动此浮动离开的距离的量的余地。这样,可向外移动地支承电极板57是为了在传热体21被加热器单元36加热而向外热膨胀时,使加热器单元36追随传热体21的膨胀变形地移动,可靠地进行相对于传热体21的热传导。
[0102]若如上述的那样,在热能头2的内部设置加热器单元36,则存在如下的危险:面状加热器56的热流动,经传热体21和头壳体20向主体壳体I的一侧移动。但是,由于若主筒壁部22形成为具备中间细部的喇叭口状,则能够使头壳体20的筒截面积从外筒壁部23的外开口的一侧朝向装配基部24的一侧渐渐地变小,所以能够减少向主体壳体I的一侧传导的热量。因此,能够由面状加热器56效率良好地加热传热体21。
[0103](冷能部的构造)
[0104]在图1及图8中,冷能部3由正方形状的珀耳帖元件(热电转换元件)70 ;被配置在珀耳帖元件70的外面(单面)上,输出冷能的冷能头71 ;和被配置在珀耳帖元件70的内面(另一面)上,散出热能的散热器72等构成。珀耳帖元件70由元件保持架73支承,在其冷能面和热能面的每一个上粘贴了传热片材74。元件保持架73由一体地具备圆板状的保持壁75和在保持壁75的周围2个部位延伸出的紧固臂76的塑料成形品构成,在保持壁75的中央形成了用于收容珀耳帖元件70的四角形的保持孔77。另外,在保持壁75的散热器侧的板面上,形成了螺钉穿插用的套筒78。传热片材74与上述的弹性片材37同样,由娃橡胶形成。
[0105]冷能头71,由一体地具备圆盘块状的蓄热部81、突出地设置在蓄热部81的与珀耳帖元件70的相向的面上的四角形状的受热部82、突出地设置在受热部82的周围2个部位的螺纹套筒83和法兰部84的铝制的压铸成形品构成。冷能头71,通过将蓄热部81从壳体内面侧嵌入后壳体Ib的装配窗14中,固定在后壳体Ib上,此状态的蓄热部81的外端的传热面81a露出于装配窗14的外面(参见图1)。散热器72被形成为长轴状,沿壳体轴配置在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I的内部。
[0106]散热器72,由一体地具备板壁状的散热器底座88、突出地设置在散热器底座88的前面上的一群前翅片(散热突起)89和突出地设置在散热器底座88的后面上的一群后翅片(散热突起)90的铝制的压铸成形品构成。如图8所示,散热器底座88由设置在底座上部的筒状的上部底座91和与上部底座91的下侧的横壁连续地垂直地延伸出的下部底座92构成,在上部底座91的纵壁的后面侧突出地设置了四角形状的受热部93。在上部底座91的左右形成了螺钉穿插孔96 (参见图1)。散热突起89、90不需要是板壁状的翅片构造,也可以形成为圆棒状或角棒状。
[0107]如图11所示,在下部底座92的后面上设置了四角框状的环状壁94,形成了四角形状的散热区间95。前翅片89从上部底座91的上侧的横壁的下面遍及靠下部底座92的下端地向前突出地设置,后翅片90从上部底座91的下侧的横壁的下面遍及靠下部底座92的下端地向后突出地设置。后翅片90的突端缘沿后壳体Ib的弯曲形状弯曲,在环状壁94的突端和与该壁94相向的后壳体Ib的内面上,分别凹陷地形成了四角框状的密封槽113、114(参见图8及图11)。
[0108]如上所述,前翅片89及后翅片90,分别沿被形成为纵向长的主体壳体I的上下方向的壳体轴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散热器72的上下长度H2能够被设定为主体壳体I的上下长度Hl的一半以上的长度,由表面积大的散热器72确实地将由珀耳帖元件70生成的热能散热。另外,将散热器底座88的体积设定得比冷能头71的体积充分地大,使散热器72的每个单位时间的热传导量(热容量)变大。因此,在使用冷能部3的情况下,能够将由珀耳帖元件70生成的热能有效地向散热器72的一侧传导,可靠地散热。
[0109]冷能部3如下述的那样组装在后壳体Ib上。首先,将珀耳帖元件70组合在元件保持架73的保持孔77中,在其前后面上粘贴传热片材74。将散热器72组装在此状态的元件保持架73的前侧,将冷能头71组装在后侧,将穿插在螺钉穿插孔96及套筒78中的2个螺钉(第四紧固件)97拧入螺纹套筒83(参见图1),得到被进行了单元零件化的冷能构造。接着,将四角形状的填料102装配在后壳体Ib的与环状壁94相向的部分上,一面将冷能头71的蓄热部81嵌入装配窗14,一面将冷能构造的整体贴在后壳体Ib的内面上进行定位。
[0110]将元件保持架73的左右的紧固臂76穿插在设置在散热器72的下部中央的螺钉穿插孔98中的螺钉(第五紧固件)99,拧入设置于后壳体Ib上的螺纹套筒100 (参见图4及图11)中,将冷能构造固定在后壳体Ib上。蓄热部81和装配窗14之间的间隙由O型环101密封。将此状态的后壳体Ib和组装了热能头2及控制基板17等的前壳体Ia接合成盖合状,由螺钉10将两壳体la、lb紧固,由此,能够得到具备热能头2和冷能部3的美容器具。
[0111]若如上述的那样,由第五紧固件99将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和下部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I上,则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在尽可能从冷能头71离开了的位置向主体壳体I传导,进行散热。这是因为,由于散热器7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经保持架73紧固固定在主体壳体I上,所以向主体壳体I的热传导少,对冷能头71的影响少。另外,由于散热器72的下部侧由紧固件99紧固在主体壳体I上,所以能够在从冷能头71离开得远的位置传导热,进行散热,因此,能够一面抑制热对冷能头71的影响一面有效地进行散热。
[0112]如上所述,在将冷能构造组装在主体壳体I上的状态下,设置在散热器72的大半下部上的后翅片90相对于后壳体Ib的内面壁隔着间隙E相向(参见图8)。另外,环状壁94的突端紧贴于填料102,在后壳体Ib和下部底座92之间形成了环状的散热区间95。由于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后壳体Ib的壳体壁上形成了多个散热口 103,所以能够促进在散热区间95中的热交换,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主体壳体I之外散出。另外,由于配置在散热口 103的下侧的金属制的把手电极11作为散热板104发挥功能,所以能够将传导到后壳体Ib的散热器72的热经散热板104有效地散出。
[0113]详细地说,由于在与散热器72的下方部分正对的后壳体Ib的外面上设置散热板104,所以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散热。进而,由于散热板104配置到从散热器72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散热面积变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另外,由于在与将散热器72的下端紧固的螺钉99正对的位置配置了散热板104,所以能够将散热器72的热更有效地散热。
[0114]如图9所示,在面临散热区间95的下部底座92上,交替地形成了后翅片(散热翅片)90和凹部105。后翅片90和后壳体Ib之间的间隙E,被设定得比后壳体Ib的壳体厚度小。这样设置间隙E,进而将间隙E设定得比后壳体Ib的壳体厚度小,是因为在后翅片90紧贴于后壳体Ib的情况下,存在与后翅片90的接触部的温度比其它的部分高的倾向。另夕卜,是因为在间隙E的值大到必要以上的情况下,存在通过放射作用从后翅片90散出的热不会经后壳体Ib向壳体外散出而是充满壳体内部的倾向。也就是说,为了一面避免主体壳体I局部地成为高的温度,一面将散热器72的热有效地向主体壳体I侧传导,将间隙E设定得比后壳体Ib的壳体厚度小。另外,此实施例中的后壳体Ib的厚度尺寸是2.0mm,间隙E的值是1.0?1.8_。
[0115]如图12所示,控制回路由控制加热器单元36、振荡器50及珀耳帖元件70的工作状态的设备控制回路106、调整离子导入用或离子导出用的微弱的脉冲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