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烧钳的操作握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2380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电烧钳的操作握把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操作握把,尤指一种适用于电烧钳等手术用器具的操作握把。【【背景技术】】
[0002]在手术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剪刀、夹具等外科手术器具来进行患部的剪切或夹持,亦或是使用电烧钳等外科手术器具来进行患部或伤口的切除、黏合或止血。现今使用的电烧钳等外科手术器具多具有类似剪刀的握持部,供医师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能更为直觉式的进行剪切或夹持等操作。
[0003]如图1及图2所揭示,其为习知可锁定的医疗外科器具。当医师想操作前方的夹持机构a20进行夹制时,即按压第二柄体a30使其靠近夹柄all,此时限齿a61与卡齿a321相互卡合,使第二柄体a30固定至所需的夹持位置。且于此同时即使医师手离开第二柄体a30及夹柄all,由于限齿a61与卡齿a321的作用,夹持机构a20仍会维持夹制状态。
[0004]而当要解除夹制时,医师需按压控锁组件a50的压部a51,使限齿a61远离卡齿a321,并同时操作第二柄体a30使其远离夹柄all,以解除夹制。但此种操作模式,在夹持时医师可直觉式操作,即握持于夹柄all的四只手指与套握于第二柄体a30中的大拇指互相靠近即可。但在解除夹制状态时,食指或中指需要按压压部a51,即朝向第二柄体a30的方向施力,但位于夹柄all的其余三指则要维持夹柄all。同时,位于第二柄体a30的大拇指又要将第二柄体a30朝向远离夹柄all的方向移动。
[0005]如此一个手指要按压,一个手指要操作向后移动的动作,则需要反复的操作练习,才能熟练的同时按压并操作第二柄体30来完成打开的动作。因此,医师在开始使用此工具时,皆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烧钳的操作握把,包括:一握把、一操作杆、一顶止件、一定位杆、以及一从动组件。操作杆的一端枢设于握把,并且可选择性地移动于一初始位置及至少一工作位置。而操作杆的另一端则具有一按压部。顶止件是固设于操作杆,并邻近按压部。定位杆是固设于握把,并具有至少一定位槽。从动组件具有一从动杆及一扭簧,从动杆是枢设于操作杆,并邻近按压部。扭簧的一端抵靠于操作杆且扭簧的另一端抵靠于从动杆。扭簧推抵于从动杆,使从动杆的一端选择性地顶抵于顶止件。当操作杆的按压部受力,使操作杆由初始位置移动至至少一工作位置时,从动杆的另一端卡止于至少一定位槽中。
[0007]当医师要操作时,即将大拇指放置于操作杆的按压部,另外四指放置于握把上,并借由大拇指按压按压部,使操作杆由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初始位置可为打开状态的位置,工作位置则可为完成夹持的位置。当操作杆被按压至工作位置后,从动件的一端会卡止于定位杆上的任一定位槽中。借此,使操作杆可被固定于所需的工作位置,因此,当医师手部离开握把与操作杆,操作杆仍可维持于工作位置而使电烧钳维持工作状态或是夹持状态。
[0008]而当医师要释放工作或夹持状态时,仅需操作操作杆,使其远离握把,即使大拇指带动操作杆向远离握把的方向施力移动即可,而不需要再另外按压其它组件。如此,医师在操作此操作握把时即可如平常在使用剪刀一般,而无需任何学习或练习,即可马上熟练操作,亦无需分心去进行释放的动作。
[0009]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0010]图1绘不为医疗外科器具的不意图(一)。
[0011]图2绘示为医疗外科器具的示意图(二)。
[0012]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示意图。
[0013]图4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侧视图。
[0014]图5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一)。
[0015]图6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二)。
[0016]图7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三)。
[0017]图8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四)。
[0018]图9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3及图4,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操作握把的示意图及侧视图。本发明的操作握把包括一握把10、一操作杆20、一顶止件30、一定位杆40、以及一从动组件50。握把10包括一本体101、一指环102及一指靠件103,在本体101的一端可连接各式需夹持使用的手术器具如电烧钳、夹具等等,而本体101的另一端则是连接指环102。而指靠件103则是连接至指环102相对于本体101的一侧。本体101及指靠件103分别连接于指环102的相对侧。握持时,医师可将无名指穿过指环102,将食指及中指顺势放在指环102上方的本体101,且将小拇指放在指靠件103上,使得握持上更为直觉、顺手,操作上更为便利。
[0020]操作杆20 —端枢设于握把10,另一端具有一按压部21。按压部21可为一中空圆环,并让大拇指穿过圆环后而对该中空圆环的内壁按压施力。顶止件30是固设于操作杆20且其邻近按压部21。在本实施例中,顶止件30为一柱体,如图3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为任何几何形状的柱体,使从动组件50可顶抵于此顶止件30即可。关于从动组件50将于稍后描述。
[0021]定位杆40固设于握把10的第二端102,并具有至少一定位槽401。由图4可见,定位杆40固设于指环102与指靠件103相连接处,并以握把10及操作杆20间的枢接处为弧心,自指环102与指靠件103相连接处以一弧度向外延伸,使定位杆40概呈一长条弧状。当操作杆20的按压部21朝向指环102靠近时,不会触碰到定位杆40,且可使操作杆20的按压部21能与握把10的指环102相顶抵,以达到最紧密闭合的一工作位置。定位杆40上的定位槽401数量可依所需的夹持程度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多个连续的半圆凹槽。
[0022]从动组件50具有一从动杆51及一扭簧52,从动杆51枢设于操作杆20,并邻近按压部21。扭簧52—端抵靠于操作杆20及其另一端抵靠于从动杆51。如图3所不,可于操作杆20呈圆环状的内侧,在邻近按压部21的位置,利用一枢轴53将扭簧52及从动杆51枢设于操作杆20上。如此,从动杆51受扭簧52的扭力影响,使得从动杆51的一端可顶抵于顶止件30。
[0023]如图3及图4所不,从动杆51包括一第一杆件511及一第二杆件512,第一杆件511与第二杆件512实质上相互连接后成为L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使从动杆51的动作更为对称且顺畅,于操作杆20的二侧分别设置一从动杆51,二从动杆51固设于枢轴53的二端并平行设置,以枢设于操作杆20。在其它态样中亦可仅使用一从动杆51。
[0024]在第一杆件511的末端选择性地顶抵于顶止件30。为使从动杆51的第一杆件511可确实顶止于顶止件30,第一杆件511的末端可对应顶止件30的外型设置相对应的一凹部5111。如本实施例的顶止件30为圆柱状,而第一杆件511的末端即为对应圆柱体的圆弧状凹部。
[0025]而如图3可见,第二杆件512的末端则是可选择性地卡止于定位槽401中。在本实施例中,从动杆51的第二杆件512包括一定位柱54,且定位柱54为一圆柱,其是为配合定位槽401的形状,使定位件54可容设于定位槽401中以暂时卡固定位。当操作杆20移动至工作位置时,定位柱54会卡止于呈半圆凹槽状的定位槽401中。
[0026]接着请参阅图5至图9,其为本实施例操作握把的动作示意图(一)至(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