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61097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 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 位置的改变。
[0003]目前西医采取的治疗方法为: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叮啉或胃复安;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试用ATP治疗, 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必要时放置胃 托。这些方法多为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大,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大。
[0004]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 "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 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 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 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 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0005]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 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 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0006] 气(阳)虚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 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 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0007] 阴虚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 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0008] 可归纳为以下5种分型。
[0009] 1、阳虚饮停 症见脘腹坠胀不舒,食后甚,喜暖喜按,心下悸动,胃内振水声或水走肠间辘辘有声,或 呕恶清水痰涎,或兼头晕目眩、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细。治宜温阳化饮, 和胃降逆。
[0010] 2、脾虚气陷 症见素体体弱,脘腹坠胀,食后、站立或劳累后加重,纳差食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 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或缓。治宜补气升陷,健脾和胃。
[0011] 3、胃络瘀阻 多见于病程较长或慢性病伴胃下垂者。其症胸膈痞满,脘腹坠胀疼痛,痛如针刺,固定 不移,食后或入夜尤甚,但按之濡软,形瘦,面色晦暗,或有呕血、黑便,舌暗或有瘀斑,苔薄, 脉沉细或涩。治宜活血化瘀,疏肝养血。
[0012] 4、胃阴不足 症见胃脘痞满灼热,隐隐作坠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烦渴喜饮,呕恶纳呆,体质偏 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0013] 5、肝胃不和 症见胃脘痞胀疼痛,甚则连及两胁,呃逆、嗳气频频,食后尤甚,善太息,或嘈杂噫酸,舌 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调畅气机。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明一种治疗胃下垂效果较好的中药制剂。为解决该 技术问题,发明人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首先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胃下垂的辨证认知,结合自 身的行医经验,发明一个新的中药组方;然后根据临床实践的效果和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的 特点,对组方药材的种类和比例进行反复调整和摸索,最终发明了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由 该组方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胃下垂疗效显著。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吴茱萸7-28份、黄芪7-34份、党参8-40份、旋覆花7-29份、桂枝6-16份、鸡内金6-22 份、山药6-26份、蒲公英6-20份、升麻6-19份、枳壳6-18份、茯苓7-30份、苍术8-37份、 补骨脂6-21份、鲜石榴皮8-44份、甘草5-14份。
[0015] 在组方药材的范围内优选出来的具有较佳疗效的3个组方配比分别为(以重量份 计): 配比1 :吴茱萸17份、黄芪20份、党参24份、旋覆花18份、桂枝11份、鸡内金14份、 山药15份、蒲公英13份、升麻12份、枳壳12份、茯苓18份、苍术22份、补骨脂13份、鲜石 榴皮25份、甘草9份。
[0016] 配比2 :吴茱萸19份、黄芪22份、党参26份、旋覆花16份、桂枝13份、鸡内金14 份、山药14份、蒲公英14份、升麻14份、枳壳13份、茯苓19份、苍术24份、补骨脂12份、 鲜石榴皮27份、甘草10份。
[0017] 配比3 :吴茱萸18份、黄芪20份、党参25份、旋覆花20份、桂枝13份、鸡内金15 份、山药15份、蒲公英12份、升麻13份、枳壳13份、茯苓17份、苍术23份、补骨脂15份、 鲜石榴皮25份、甘草9份。
[0018]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 )、按组方比例准确称取各味中药材,分别洗净,烘干,粉碎,备用; (2) 、取鸡内金、升麻研磨,过80-120目筛,得细粉a,备用; (3) 、取甘草和黄芪,分别炒制,研磨,过80-120目筛,混合得细粉b,备用; (4)、取吴茱萸、党参、旋覆花、桂枝、山药、蒲公英、枳壳、茯苓、苍术、补骨脂、鲜石榴皮, 混合,加5-17倍的蒸馏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煮3次,每次1-6小时,过滤,混合3次 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所测相对密度为1. 32-1. 35,然后减压干燥得干浸膏,将干浸膏粉 碎,研磨,过80-120目筛,得细粉c,备用; (5) 、将细粉a、细粉b和细粉c混合均勾,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 术制成临床所需求的剂型,例如片剂、胶囊剂(含软胶囊)、散剂、丸剂、颗粒剂、糖浆剂、酊剂 等剂型。
[0019]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材料的性质特点及功效: 吴茱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辛、苦,性 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0020] 黄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补 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0021] 党参: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味甘,性平; 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0022] 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线叶旋覆花或大花旋覆花等的头状花序。味咸,性温; 入肺、肝、胃经;消痰,下气,软坚,行水。
[0023]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24] 鸡内金: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 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
[0025] 山药: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0026] 蒲公英: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味苦、 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0027] 升麻: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味辛、微甘,性 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0028] 枳壳: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味苦、辛、酸,性 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0029] 茯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渗湿 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0030] 苍术: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 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0031] 补骨脂: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温 肾助阳,纳气,止泻。
[0032] 石榴皮: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味酸、涩,性温;归大肠经;涩肠止 泻,止血,驱虫。
[0033]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 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4]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方解: 该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是以党参、苍术、黄芪、鲜石榴皮为君药,补中益气、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补气固表、涩肠止泻;以旋覆花、吴茱萸、茯苓、鸡内金为臣药,消痰下气、助阳止 泻、健脾和胃、健胃消食;以补骨脂、山药、蒲公英、升麻为佐药,温肾助阳、补脾养胃、消肿散 结、升举阳气;以桂枝、枳壳为使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以甘草调和 君臣佐使诸药性质,使诸药协同作用、阴阳相携、补泄均衡,从而达到补中益气、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补气固表、助阳止泻、健脾和胃、温肾助阳、补脾养胃、消肿散结、升举阳气、温通 经脉、理气宽中等治疗效果,对胃下垂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0035] 本发明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