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603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
[0003]中医将尿频列为“肾虚”的症状之一。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较短、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
[0005]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补骨脂8-12份、益智仁8-12份、桑螵蛸8-12份、五味子4_8份、山萸肉4_8份、覆盆子4-8 份。
[0006]优选地,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
补骨脂10份、益智仁10份、桑螵蛸10份、五味子6份、山萸肉6份、覆盆子6份。
[0007]所述的原料药在中药店及市场有售。
[0008]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可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具体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加入5-10倍原料药总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文火煮10-20分钟,过滤去渣,即得。
[0009]服用方法:每日二次,早晚服用,每次35毫升,一般6-8日即有效果。
[0010]本发明药物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胶囊。
[0011]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功效如下:
补骨脂: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的功效。
[0012]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温肾固精、温脾开胃、缩尿摄痰的功效。
[0013]桑螵蛸:咸甘,平,入肝、肾经、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
[0014]五味子:味酸、性温、无毒,归、肺经、肾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等功效。
[0015]山萸肉:味酸、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等功效。
[0016]覆盆子:甘、微酸、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的功效。
[0017]本发明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选取6种天然中药配伍,各原料药协同作用起到补肾壮阳、补益肝肾、温脾开胃、固精缩尿等作用,对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标本同治,对治疗肾虚尿频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疗程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达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
【发明内容】
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0019]实施例1:
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补骨脂8份、益智仁8份、桑螵蛸8份、五味子4份、山萸肉4份、覆盆子4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0020]实施例2:
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补骨脂10份、益智仁10份、桑螵蛸10份、五味子6份、山萸肉6份、覆盆子6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0021]实施例3:
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补骨脂12份、益智仁12份、桑螵蛸12份、五味子8份、山萸肉8份、覆盆子8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0022]实验例: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选择30例病人,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0023]疗效判定以症状消失为主,并参考效果等改变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0024]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及效果明显改善。
[0025]有效:症状及效果有一定改善。
[0026]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效果不明显。
[0027]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肾虚尿频30例中,男26例,女4例。基本症状为:体质虚弱、尿少、尿频、起夜多等。口服本发明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其中显效27例,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补骨脂8-12份、益智仁8-12份、桑螵蛸8-12份、五味子4_8份、山萸肉4_8份、覆盆子4-8 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是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补骨脂10份、益智仁10份、桑螵蛸10份、五味子6份、山萸肉6份、覆盆子6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补骨脂8-12份、益智仁8-12份、桑螵蛸8-12份、五味子4-8份、山萸肉4-8份、覆盆子4-8份。本发明治疗肾虚尿频的药物选取6种天然中药配伍,各原料药协同作用起到补肾壮阳、补益肝肾、温脾开胃、固精缩尿等作用,对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标本同治,对治疗肾虚尿频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疗程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达90%以上。
【IPC分类】A61K36/9062, A61P13/00, A61K35/64
【公开号】CN105362876
【申请号】CN201410432470
【发明人】李敏
【申请人】李敏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