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条、艾条制作方法及艾灸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54444阅读:8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艾条、艾条制作方法及艾灸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艾灸器材领域,具体涉及艾条及艾灸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第一种目前已有技术:纯艾绒或艾条灸
[0003]1.瘢痕灸
[0004]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使局部皮肤灼伤后起泡化脓,成为灸疮,愈合留有瘢痕。
[0005]主要的问题
[0006](1)施灸过程中的疼痛或施灸后留有疤痕等让人难以接受。(2)无法只用一个艾炷灸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如果要就多个穴位,就要同时点燃多个艾炷。(3)灸治过程中始终存在火苗或火点,容易发生火灾(例如受灸者因疼痛产生的肢体条件反射,导致艾柱火星意外飞溅)。(4)无法精准施灸全身任意穴位,如几乎无法灸腋窝、会阴穴等部位。(5)燃烧烟雾大,污染环境而且伤害身体。
[0007]2.隔物灸
[0008]在艾炷与穴位之间垫一隔物,将艾炷点燃施灸。包括隔盐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葱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等。
[0009]主要的问题
[0010](1)施灸者施灸时操作繁琐,需要增加或盐或姜等辅助隔物材料,且隔物的厚薄及放置对施灸者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2)施灸过程相对耗时长,受灸者常常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3)隔物的放置不稳定,容易因艾柱脱落产生意外,甚至火灾。(4)无法只用一个艾炷灸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如果要就多个穴位,就要同时点燃多个艾炷。(5)灸治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6)几乎无法施灸腋窝、会阴等偏僻穴位。(7)燃烧烟雾大,污染环境而且伤害身体。
[0011]3.温针灸
[0012]温针灸是留针时在针柄着艾施灸的针法。艾绒燃烧时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发挥针与灸的协同作用,适用于既需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0013]存在的问题
[0014](1)艾柱燃烧过程中容易有燃烧不尽且仍带火星的艾灰脱落,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2)灸治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还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3)燃烧烟雾大,如处理不当,则可能严重损害施灸者与受灸者的呼吸系统或视觉健康,对施灸的房屋内墙、家具等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坏。(4)灸治过程中始终存在火苗或火点,容易发生火灾(例如受灸者因疼痛产生的肢体条件反射,导致艾柱火星意外飞溅)。(5)要求操作者必须会针刺穴位,操作难度极高。
[0015]4.温灸器灸
[0016]温灸器灸是采用特制温灸器施灸的方法,又名温灸法,实为熨法的一种。
[0017]存在的问题
[0018](1)燃烧时间长,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环境而且伤寒身体。(2)在使用温灸器时,常常要用绳等来固定,这样容易造成对受灸者的压迫感,甚至严重阻碍受灸者肢体的血液循环。(3)任何温灸器都具有一定体积,如需要多个部位同时施灸,则常要配置多个温灸器,这样增加了施灸者外出施灸的携带负担。
[0019]第二种目前已有技术:药艾条灸
[0020]1.艾条结构
[0021 ] 圆柱状,根据直径、长短不同而大小不一,最常见的是直径15mm?30mm,长5?20mm ο
[0022]外面是若干层棉纸(通常3?6层),里面是卷成圆柱状的混合药品粉末的艾绒,药品粉末含量多少不一,可以根据需要增减。
[0023]2.制作方法
[0024]比如,通常取艾绒24克,在艾绒中掺入药品(如加入药末6?8克,或加入其他重量的药末,与艾绒拌匀),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根据艾绒与药品的多少,棉纸的大小,可以制作成不同大小的药艾条。最具有代表性的药艾条是雷火神针与太乙神针。
[0025]雷火针灸,又称“雷火神针”。是用药物加上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雷火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灸”。制法艾绒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和匀。取桑皮纸1张,宽约30厘米,摊平。先取艾绒24克平铺在纸上,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卷紧,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余空约3厘米,捻紧即成,阴干勿令泄气。最好置备2支以便交替使用。此法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药引,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的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泄泻等病症。
[0026]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在雷火针的基础上改变药物处方而成。制法艾绒9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刺、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用法施灸方法与“雷火针灸”同。此法可消散瘀血,再生新血,祛除寒邪,缓解病痛。适应证广泛,尤其对风寒湿痹、顽麻、痿证及半身不遂等病症疗效较好。
[0027]3.使用方法
[0028](1)悬灸
[0029]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0030]①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灼,距皮肤2?3厘米,以患者有温热舒适为度,可固定不移,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此法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作用。适用于慢性病、风寒湿痹等病症。
[0031]②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距皮肤2?3厘米,灸20?30分钟。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皮肤病等。
[0032]③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灸,每处灸5分钟。此法有温阳起陷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儿童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病证。
[0033](2)隔纸灸
[0034]隔纸灸,取面纸半张,折叠五次成2.5cm见方之折纸,以清水浸透,略压干。将湿纸放置在待灸穴位上,上置艾条灸之。每次灸5?7壮。如纸烘干,可用清水湿润后再灸。
[0035]4.存在的问题
[0036](1)药艾条存在的问题
[0037]①药品粉末容易混合不均匀,影响药效的发挥。②艾以外的其他材料含量过大对人体有害。根据文献记载,古人尝试过各种灸的材料,如硫黄、灯心草、桃枝、桑技、麻叶、竹茹、黄蜡、鼠粪等,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
[0038]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灸疗所使用的施灸材料中,出现频率居首位的是艾,约占80%。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临床施灸所用的材料中艾占主体地位,其他材料辅之。这些经验提醒我们,在艾条中混入其他成份越少越好,最好保持在20%以内。由于艾灸主要利用艾叶燃烧的特性进行灸治,其他材料与艾叶燃烧的特性相差迥异,因此添加过多的其他材料会影响艾灸效果,与传统经验不符,艾以外的其他材料含量过大对人体有害。虽然可以通过固体粉末药品的量来控制添加,但这种方法操作步骤复杂。同时其药品成分并不能有效被人体吸收,造成较大浪费。③药艾条使用过程中其实只需要艾绒燃烧,不需要药品燃烧,药品燃烧可能反而会破坏药品成份,影响疗效。
[0039](2)悬灸存在的问题
[0040]①距离皮肤有一定距离,虽然不容易烧伤皮肤,但距离会影响艾灸燃烧的热力深入人体,效果大打折扣,只能靠加长燃烧时间弥补这一不足(针对灸点的施灸持续时间应充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②施灸过程耗时太长,如施灸者手持施灸非常耗费体力,非常辛苦,而且随着体力的下降容易精力极易不集中,非常容易发生因手持不稳或无意间晃动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也有可能无意间偏离灸点距离过远而达不到预期效果。③艾条燃烧过程中容易有燃烧不尽且仍带火星的艾灰脱落,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④受灸者常常需要更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⑤施灸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依然还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⑥长时间的艾条燃烧必然耗费大量的原材料。⑦燃烧烟雾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严重损害施灸者与受灸者的呼吸系统或视觉健康,对施灸的房屋内墙、家具等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坏。
[0041](3)隔纸灸存在的问题
[0042]①施灸者施灸时操作繁琐,另外纸要清水浸透,如果不浸透,纸的可燃烧性容易导致烧伤皮肤,纸的干湿程度需要时刻严格控制,对施灸者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②施灸过程相对耗时长,受灸者常常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③纸的放置不稳定,容易因艾条脱落产生意外,甚至火灾。④隔纸灸灸在施灸时纸要先固定在身体某处,然后再放艾条或艾绒施灸,因此不能灵活移动,灸完一个穴位再灸第二个穴位时,需要重新铺纸。也有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用浸湿的纸包裹艾条进行施灸,但浸湿的纸会吸收大量的热,不仅影响单次艾灸效果,而且艾条温度很快降低,导致无法灸多个穴位。同时,湿纸烤干后又变得易燃导致不安全。⑤灸治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依然还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⑥由于施灸时浸湿的纸只是铺在人体上,所以很难精准施灸全身任意穴位,几乎无法灸腋窝、会阴等穴位。⑦燃烧烟雾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严重损害施灸者与受灸者的呼吸系统或视觉健康,对施灸的房屋内墙、家具等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坏。⑧目前药艾条的药品成分主要是通过药品粉末或颗粒进行添加,使用广泛,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主要是通过其他辅助手段解决,例如增加通风设备,采用辅助器械等等,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从药品的添加方式角度去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现有一些药品浸泡或萃取出有效成分的方法并不适合制造药艾条,因为艾条浸泡药液后无法点燃;而且一些溶剂是易燃品,艾条浸泡后点燃容易发生危险。
[0043]第三种目前已有技术:灯火灸
[0044]1.灯心结构
[0045]灯心包括灯心草、灯纱、灯线等。
[0046]2.制作方法
[0047]灯心蘸植物油。
[0048]3.使用方法
[0049]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又称灯草灸、打灯火、悴法。操作时应蘸油适量,动作迅速,以防燃油下滴引起烫伤。当灯火灼及穴位皮肤时可听见轻微“拍”声,灯火即灭,称为一燋。每穴一般只灸一燋。灸后局部稍起红晕,应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临床还用于腮腺炎,呃逆,呕吐,阴痧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手足厥冷等病证。有时为了使用方便,也将灯芯淹没在油中,使用时取出,擦干表面油渍后进行灸治。
[0050]4.存在的问题
[0051 ] (1)本法灸火处多有小块灼伤,容易感染,这一点接近瘢痕灸。(2)燃烧时容易滴落油滴烫伤皮肤,对操作者的手法要求很高。(3)灸治过程中始终存在火苗或火点,容易发生火灾(例如受灸者因疼痛产生的肢体条件反射,导致火星意外飞溅)。(4)必须同时准备灯心与植物油,使用与携带不方便,比如无法通过机场安检。
[0052]第四种目前已有技术:敷贴法
[0053]1.敷贴法
[0054]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过程中艾没有燃烧,因此不属于灸的范畴,其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均与艾灸不同,不能混淆使用。
[0055]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如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以艾作为一种主要成份,加入其他药品或辅料,用于敷贴的方法。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中提到灸脐法,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目艮,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用于治疗上热下寒,水火不济的病症。还有一种敷贴法,是指将艾绒加适量的水或药液再加热后敷于穴区,通过湿热刺激而起到治疗作用。将艾绒用乙醇灯加温,再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药液(如:十滴水、红花油、正骨水等,依病证而选用),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1?2min用手取出艾绒,挤压到不滴水、不烫手程度,放在患者选定的穴区,用胶布压盖固定,12?24小时后取下。每次可取一穴至数穴,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主治流行性腹泻、急慢性扭挫伤、胃痛等。虽然上述方法使用艾叶成分,但只是把艾作为一种敷贴的材料,使用过程无需点燃,与传统定义的艾灸有明显差别。
[0056]3.存在的问题
[0057](1)只是把艾作为一种敷贴的材料,使用过程无需点燃。根据实验与研究,艾叶或艾绒燃烧时火点内部温度至少在500度以上,甚至最高可达到890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其性状和气相物的产生不断发生,经燃烧后至少生成85种以上不同的化合物,其中这些氧化物都有很强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如L-抗坏血酸的氧化物,以及10余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神经内分泌物质,如内啡肽,等等。而敷贴灸没有燃烧的过程,敷贴灸就算以其他方式加热,通常根据适合使用的温度考虑加热不会超过60度,在150度以下时艾叶或艾绒的性状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自然缺少很多经燃烧才生成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艾灸的效力大大打折。此外,艾叶或艾绒通过燃烧后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并事宜于机体的红外线,从热力和近红外辐射强度也优于敷贴灸。(2)敷贴法的取材非常广泛,对所取材料没有液体固体的要求,即使有少数无意中使用油脂作为材料,也没有对油脂的含量与种类进一步限定,更不用考虑燃烧后如何防止滴油与防止油脂烫伤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和艾灸方法结合使用。(3)由于两者原理、操作方法差距较大,根据使用时燃烧与否,多年以来敷贴法和灸法一直处于两个领域,是并列使用的两种方法,从未有文献记载将两者的结构相互借鉴改造形成新的敷贴结构或新的艾灸结构。这也说明这两种方法和使用的器具相互较为独立,两者结构上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产品结构具有一定的技术偏见和障碍,两者结构和制造方法并不能简单直接结合改造实现。
[0058]第五种目前已有技术:用药纸制作药艾卷
[0059]1.艾条结构
[0060]外表是棉纸经过有关中药萃取液浸泡以及晾干处理后制成的一种药纸,里面是艾绒。
[0061 ] 2.制作方法
[0062]以树皮、竹子等植物制成棉纸作为一种载体,用于吸附一些中药成份,使所卷好的艾卷是一种药艾卷。比如,以50斤白酒浸泡4.5斤乳香、4.5斤没药、1斤冰片数日,将裁切好的棉纸浸泡于其萃取液中十秒钟,取出悬挂晾干,干燥后置于密封袋中备用,然后称lg精制艾绒均勾分布在裁切尺寸为100mm*100mm的棉纸上,手工制作成5mm直径的小规格药艾卷。可以传统工艺制作小规格药艾卷。
[0063]3.使用方法
[0064]根据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技术制成的小规格药艾卷成品呈干燥状态,使用方法应该以悬灸为主。
[0065]4存在的问题
[0066](1)棉纸通常很薄,吸附的中药成份有限,该方法只适合制作小规格药艾条。(2)除了艾条表面的棉纸含有中药成份,且直径较小以外,这种艾条与传统艾条无异,因此,没有解决传统艾灸的上述各种问题。由于该艾条呈干燥状态,点燃后有明火,温度较高,直接灸会造成皮肤损伤(类似瘢痕灸),因此只能悬灸或者隔物灸。而在进行悬灸时,存在上述悬灸的各种问题,例如①距离皮肤有一定距离,影响艾灸燃烧的热力深入人体,效果大打折扣,只能靠加长燃烧时间弥补这一不足。②施灸过程耗时太长,如施灸者手持施灸非常耗费体力,非常辛苦,而且随着体力的下降容易精力极易不集中,非常容易发生因手持不稳或无意间晃动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也有可能无意间偏离灸点距离过远而达不到预期效果。③艾条燃烧过程中容易有燃烧不尽且仍带火星的艾灰脱落,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④受灸者常常需要更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⑤施灸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依然还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⑥长时间的艾条燃烧必然耗费大量的原材料。⑦燃烧烟雾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严重损害施灸者与受灸者的呼吸系统或视觉健康,对施灸的房屋内墙、家具等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坏。而利用其它物体(例如纸、姜片等)进行隔物灸时,该艾条也存在隔物灸的上述各种缺陷,例如:①施灸者施灸时操作繁琐,另外纸要清水浸透,如果不浸透,纸的可燃烧性容易导致烧伤皮肤,纸的干湿程度需要时刻严格控制,对施灸者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②施灸过程相对耗时长,受灸者常常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③纸的放置不稳定,容易因艾条脱落产生意外,甚至火灾。④隔纸灸灸在施灸时纸要先固定在身体某处,然后再放艾条或艾绒施灸,因此不能灵活移动,灸完一个穴位再灸第二个穴位时,需要重新铺纸。也有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用浸湿的纸包裹艾条进行施灸,但浸湿的纸会吸收大量的热,不仅影响单次艾灸效果,而且艾条温度很快降低,导致无法灸多个穴位。同时,湿纸烤干后又变得易燃导致不安全。⑤灸治时因施灸的穴位限制,时常要求受灸者平躺或平爬,故施灸时依然还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施灸的操作空间也要求不能太狭小。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