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697324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当空腹进食大量未成熟的柿子后,柿子中的鞣质在胃酸作用下,与胃内蛋白质结合成分子较大但不易消化和溶解的固形物积存在胃内,形成胃柿石。如柿胃石不能排出,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急性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积较大的柿胃石导致上腹部有重压感、可能出现胃梗阻,患者可呈周期性恶心、呕吐,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柿胃石还可引起粘膜损伤性溃疡、出血,严重者可致胃穿孔和腹膜炎。
[0003]柿石症在产柿地区和柿子成熟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对柿胃石主要采用胃镜下破碎或手术等方法治疗,而有些特殊病人不宜进行手术治疗。

【发明内容】

[0004]为避免手术,减轻柿石症患者痛苦,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运用乌药、木香、厚朴等大量理气药,破气导滞散结,用鸡内金消结散石,用焦麦芽、焦神曲消食健胃,用牵牛子、大黄泻下通便,太子参、石斛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导滞销、泻下排石之功,有效缓解或消除柿石症患者的痛苦。
[000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9,牵牛子9_15,大黄3_6,厚朴6_9,鸡内金6_9,焦麦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参9-15,石斛9-15。
[0006]经过临床应用,对一般柿石症患者的优选的重量比配伍为:乌药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牵牛子9,大黄6,厚朴9,鸡内金9,焦麦芽12,焦神曲18,太子参12,石斛9。
[0007]本发明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按配方称取地道药材,混合均匀;
(2)浸泡:将配制好的药材放放浸泡池,加药材总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时;
(3)熬煮:将步骤(2)完成的浸泡的药材连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锅,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维持95°C_100°C熬煮2-3小时,出锅;
(4)过滤:将步骤(3)出锅的中药混合物放入离心过滤机过滤,得药汤;
(5)浓缩:将药汤输入真空浓缩机真空低温浓缩,真空度0.08-0.1Mpa,浓缩比为1:0.5-
0.6;
(6)预包装:将步骤(5)完成浓缩的药汤输入灌装机灌装;巴氏杀菌,冷藏备用。
[0008]将本发明的中药按技术规范熬制成成品汤剂,进行预包装后冷藏,既能确保药材地道,又免除患者自行熬药的不方便和不规范,确保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009]本发明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5)浓缩完成后,输入喷雾干燥塔进行喷雾干燥,将药物制成颗粒状;再计量包装备用。将汤剂制成粉剂,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0010]本发明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配方为基本方,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按照传统中药学理论对本发明的配方随症加减。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临床应用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2]实施例1: 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牵牛子9,大黄6,厚朴9,鸡内金9,焦麦芽12,焦神曲18,太子参12,石斛9。
[0013]实施例2: —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12,香附9,木香9,元胡12,砂仁9,牵牛子9,大黄6,厚朴6,鸡内金9,焦麦芽18,焦神曲18,太子参15,石斛9。
[0014]实施例3: —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10,香附10,木香6,元胡12,砂仁6,牵牛子10,大黄6,厚朴9,鸡内金9,焦麦芽12,焦神曲12,焦山楂12,太子参12,石斛10。
[0015]实施例4:
一种实施例1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按配方称取地道药材,混合均匀;
(2)浸泡:将配制好的药材放放浸泡池,加药材总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时;
(3)熬煮:将步骤(2)完成的浸泡的药材连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锅,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维持95°C_100°C熬煮2-3小时,出锅;
(4)过滤:将步骤(3)出锅的中药混合物放入离心过滤机过滤,得药汤;
(5)浓缩:将药汤输入真空浓缩机真空低温浓缩,真空度0.08-0.1Mpa,浓缩比为1:0.5-
0.6;
(6)喷雾干燥:将步骤(5)浓缩完成的浓缩液输入喷雾干燥塔进行喷雾干燥,将药物制成颗粒状;
(7)预包装:将干燥的药物颗粒按成人一次服用剂量进行预包装。
[0016]实施例5:
一种实施例3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按配方称取地道药材,混合均匀;
(2)浸泡:将配制好的药材放放浸泡池,加药材总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时;
(3)熬煮:将步骤(2)完成的浸泡的药材连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锅,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维持95°C_100°C熬煮2-3小时,出锅;
(4)过滤:将步骤(3)出锅的中药混合物放入离心过滤机过滤,得药汤;
(5)浓缩:将药汤输入真空浓缩机真空低温浓缩,真空度0.08-0.1Mpa,浓缩比为1:0.5-0.6;
(6)预包装:将步骤(5)完成浓缩的药汤输入灌装机灌装;巴氏杀菌,冷藏备用。
[0017]
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66岁,安徽太湖人,2010年10月底出现上腹胀满不适、进食不消症状,拖延未治,至11月底上腹疼痛加重,乏力,经诊断为胃柿石症,服用实施例1配方中药,次日疼痛减轻,一周后食欲增强,继续服用半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巩固用药一个月,至今未复发。
[0018]患者乙,女,45岁,安徽宿松人,喜食柿。2013年9月食用未完全软化柿子4枚,当晚自觉胃部坠胀不适,吐而无物,次日到医院经诊断为柿石症。服用实施例2中药,次日好转,连服用七剂后,症状消除,续服1周痊愈。
[0019]患者丙,男,65岁,湖北黄梅人,2015年11月初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经诊断患有胃柿石症。2周前有食用柿子病史,胃腔内见一直径约4.5黄褐色柿石,质硬,实施例3中药七剂后复查,胃柿石减小至直径3.4cm,继续服药一月后胃柿石消失。
[0020]临床观察:观察对象21例,患者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2.6岁,病程2?32天,其中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4例,均为中医内科门诊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所有患者均有空腹食柿子史、或有胃切除病史及胃蠕动障碍等继食柿子诱因,症状为上腹坠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经纤维胃镜检查为胃柿石症。治疗组服用本发明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普瑞博思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10mg,l日3次。3餐前半小时口服,5天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参照《结石病诊疗全书》:痊愈: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胃内无阳性指征;好转:经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内团块缩小;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经治疗2周后,治疗结果为治疗组疫愈4例(33.3%),好转7例(58.3%),无效1例(8.4%),总有效11例(91.6%);对照组痊愈3例(33.3%),好转2例(22.2%),无效4例(44.5%),总有效5例(55.5%)。两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_9,牵牛子9_15,大黄3_6,厚朴6_9,鸡内金6_9,焦麦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参9-15,石斛9-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比为:乌药9,香附9,木香6,元胡12,砂仁6,牵牛子9,大黄6,厚朴9,鸡内金9,焦麦芽12,焦神曲18,太子参12,石斛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按配方称取地道药材,混合均匀; (2)浸泡:将配制好的药材放放浸泡池,加药材总重量5-10倍的水,10°C_15°C浸泡2-3小时; (3)熬煮:将步骤(2)完成的浸泡的药材连同浸泡液一起放入蒸煮锅,100°C_105°C蒸汽煮沸后,维持95°C_100°C熬煮2-3小时,出锅; (4)过滤:将步骤(3)出锅的中药混合物放入离心过滤机过滤,得药汤; (5)浓缩:将药汤输入真空浓缩机真空低温浓缩,真空度0.08-0.1Mpa,浓缩比为1:0.5-0.6; (6)预包装:将步骤(5)完成浓缩的药汤输入灌装机灌装;巴氏杀菌,冷藏备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浓缩完成后,输入喷雾干燥塔进行喷雾干燥,将药物制成颗粒状;再计量包装备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比的中药配伍而成:乌药9-15,香附9-15,木香6-9,元胡12-18,砂仁6-9,牵牛子9-15,大黄3-6,厚朴6-9,鸡内金6-9,焦麦芽12-18,焦神曲12-18,太子参9-15,石斛9-15。本发明的治疗柿石症的中药,运用乌药、木香、厚朴等大量理气药,破气导滞散结,用鸡内金消结散石,用焦麦芽、焦神曲消食健胃,用牵牛子、大黄泻下通便,太子参、石斛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导滞销、泻下排石之功,有效缓解或消除柿石症患者的痛苦。
【IPC分类】A61K35/57, A61P1/00, A61K36/9064
【公开号】CN105456896
【申请号】CN201511001381
【发明人】张凤梅
【申请人】张凤梅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