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73907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在1842年3月30日的美国格鲁吉亚州杰佛逊市。CrawfordWiIIiamson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麻醉药。新麻醉药愈来愈多,包括静脉、吸入麻醉药、止痛药、肌松药和局麻药。静脉麻醉药除硫贲妥钠,依托咪月旨、氯安酮,安定外还有咪唑安定,异丙酚。吸入麻醉药已由氟脘、安氟醚,异氟醚发展到七氟醚(Sevoflurane)及地氟醚(Desflurane)。止痛药除芬太尼、阿芬太尼、苏芬太尼外还有Remifentany。肌松药除琥胆碱、潘库溴胺、阿端(Pipearium)、卡肌宁、万可松外现又有起效较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胺(Rocuronium)及作用时间很短的Mi vacurium。这一方面增加了麻醉医师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求麻醉医师掌握一些新药的药代和药效的知识及使用的方法。
[0003]人类疼痛与紧张等情绪是一种生理现象,伴随着情绪活动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客观的生理变化,称为情绪生理反应。自律(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反应,可以表现为与外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关的生理指标的相对改变。心理生理的影响因素确实很多,简单采用现有仪器确实难以精确测试,综上所述,目前急需一种可以更加精确的测试病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生命特征,并针对性进行麻醉剂的注入的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旨在解决人工麻醉过程中工作量大,准确性差,在麻醉过程中不能实时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麻醉剂的输入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包括智能控制端及与智能控制端连接的生命体征检测端、麻醉药剂注射端;
[0007]所述生命体征检测端包括:激光多谱勒传感装置、心电图监测装置、呼吸监测装置、脉搏监测装置、外周感神经信号监测装置、中心静脉血压监测装置、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
[0008]所述的麻醉药剂注射端包括多个麻醉药剂腔和与麻醉药剂腔连接的注射器加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可控注射栗和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由电源、微电脑控制系统、电机驱动模块、显示装置和输入装置构成,电源通过电源管理模块向各装置供电,微电脑控制系统分别与电源管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和输入装置有数据线电连接,电机驱动模块的输出至可控注射栗。
[0009]优选地,所述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还包括室内环境监测端,所述室内环境监测端包括数据处理计算机与显示器,通过数据采集卡与数据处理计算机连接,各种环境参数变送器与数据输出卡连接、对环境参数进行自动监测、调节控制的执行机构,以及与数据处理计算机连接的摄像系统。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智能控制端接收生命体征检测端、室内环境监测端的信息,根据接收到的信息给出用药量推荐值,并控制麻醉药剂注射端进行定量给药,并将整个麻醉过程中的监控信息实时显示在监控显示屏,能实时反馈病人身体状况,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同时也大大减轻麻醉师的工作负荷。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0012]附图中:1、生命体征检测端;2、激光多谱勒传感装置;3、心电图监测装置;4、呼吸监测装置;5、脉搏监测装置;6、外周感神经信号监测装置;7、中心静脉血压监测装置;8、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9、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10、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11、麻醉药剂注射端;12、室内环境监测端;13、智能控制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0014]—种智能监控手术麻醉系统,包括智能控制端13及与智能控制端13连接的生命体征检测端1、麻醉药剂注射端11、室内环境监测端12。
[0015]所述生命体征检测端包括:激光多谱勒传感装置2、心电图监测装置3、呼吸监测装置4、脉搏监测装置5、外周感神经信号监测装置6、中心静脉血压监测装置7、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8、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9、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10;
[0016]激光多普勒传感装置可以监测整个微循环系统的血液灌注量,包括毛细血管(营养血流)、微动脉、微静脉和吻合支。该技术基于发射激光通过光纤传输,激光束被所研究组织散射后有部分光被吸收。击中血细胞的激光波长发生了改变(即多普勒频移),而击中静止组织的激光波长没有改变。这些波长改变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与监测体积内的血细胞数量和移动速度直接相关。其工作原理为:激光多普勒可以监测整个微循环系统的血液灌注量,包括毛细血管(营养血流)、微动脉、微静脉和吻合支。该技术基于发射激光通过光纤传输,激光束被所研究组织散射后有部分光被吸收。击中血细胞的激光波长发生了改变(即多普勒频移),而击中静止组织的激光波长没有改变。这些波长改变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与监测体积内的血细胞数量和移动速度直接相关。通过接收光纤,这些信息被记录并且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它可分为接触式点式血流仪和非接触式扫描式血流成像仪。血流仪:通过各种各样的探头,可连续监测几乎所有组织/器官的表面或深层血流;其特点为:(I)单点监测;
(2)连续动态监测。成像仪:不接触监测对象,距离监测对象一定距离(数厘米?数十厘米),通过激光束扫描一定区域内的血流;其特点为:(I)大面积血流成像;(2)非实时动态监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深度约为1_3_,其监测深度受以下因素影响:(I)组织特性:不同组织监测深度不同,血流越丰富的组织,由于激光被血红蛋白吸收越多,监测深度越浅;例如牙齿/骨骼深度可达3_左右,皮肤约为1_,而肝肾等器官约为0.5_。(2)光纤间距:光纤间距(发射光纤与接收光纤之间的距离)越宽,监测深度越深;当然并不是光纤间距越宽越好,间距超过一定距离,激光被组织吸收/散射,接收光纤接收不到激光信号,则无法进行数据分析。
[0017]心电图监测装置3:可对个人心脏进行随时随地监护,其检测原理与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检测原理一样,但其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及时检测以及自适应调整ECG显示幅度等优点,为心脏疾病的早期检测和亚健康人群进行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为医生提供病人相关的有效信息。呼吸监测装置4:呼吸是指监护病人的呼吸频率,即呼吸率。呼吸频率是病人在单位时间内呼吸的次数,单位是分。平静呼吸时,新生儿60-70次/分,成人12-18次/分。呼吸监护有两种测量方式:热敏式和阻抗式热敏式呼吸测量是用热敏电阻放在鼻孔处,当气流通过热敏电阻时,热敏电阻受到流动气流的热交换,电阻值发生改变,从而测得呼吸的频率。阻抗式呼吸测量是根据人体呼吸运动时,胸臂肌肉交变张弛,胸廓也交替变形,肌体组织的电阻抗也交替变化,呼吸阻抗(肺阻抗)与肺容量存在一定的关系,肺阻抗随肺容量的增大而增大。阻抗式呼吸测量就是根据肺阻抗的变化而设计的。监护测量中,呼吸阻抗电极与心电电极合用,即用心电电极同时检测心电信号和呼吸阻抗。
[0018]脉搏监测装置5:主要分为:红外脉搏传感器、心率脉搏传感器、光电脉搏传感器、腕部脉搏传感器、数字脉搏传感器、心音脉搏传感器、及集成化脉搏传感器等等。其中红外脉搏传感器最为常见,其利用特定波长红外线对血管末端血液微循环产生的血液容积的变化的敏感特性,检测由于心脏的跳动,引起指尖的血液变化,经过信号放大、调整等电路处理。其中HKG—07A输出同步于脉搏跳动的脉冲信号,从而计算出脉率,HKG—78输出反映指尖血容积变化的完整的脉搏波电压信号。主要应用于临床上脉率的测量、监测和脉搏波的病理分析。
[0019]外周感神经信号监测装置6:外周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它一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机体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它同脑相连的部分叫脑神经,共12对;它与脊髓相连的部分叫脊神经,共3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