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2364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热贴,该发热贴包括发热层和和设置于所述发热层靠近人体一侧的微电流层;微电流层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和至少一个微电流电源,柔性导电基底层设置于所述发热层上。该发热贴能够同时提供微电流和热量,热量在微电流的作用下更容易渗透至身体内部,并且所述发热贴的产热时间及产热量可调;微电流直接与皮肤接触,可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皮肤状态的作用;另外,所述发热贴质轻,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
_种发热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日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热贴,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微电流电源的发热贴。
【背景技术】
[0002]冬天气候寒冷,为了取暖人们采用多穿衣服或者借助外用热源如火炉、热水袋取暖,但是多穿衣服显得臃肿且不够美观,外用热源大多携带不便,只能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使用。
[0003]CN 202801900U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发热贴,包含背胶纸、背胶层、发热层、透气膜、无纺布,背胶纸粘接于背胶层上,发热层设置在背胶层的一侧,透气膜设置在发热层的一侧,无纺布设置在透气膜的一侧,且无纺布的边缘与背胶层的边缘处粘合。使用的时候只需将外包装袋撕开,把隔离层从黏胶层上剥离下来,然后依靠黏胶层粘附在身体需要温热部位的衣服上即可,使用方便且不受场所限制。但是,这种发热贴有较大的局限,当大面积使用的时候,该发热贴直接贴于人体会造成不便,如关节部位不便伸缩、不便弯折等,另外,发热层里的粉料容易坠至底端造成只有局部发热且温度过高的现象。
[000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使用方便,产热均匀又具有微电流的发热贴。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贴,所述发热贴能够同时提供微电流和热量,所述热量在微电流的作用下更容易渗透至身体内部,并且所述发热贴的产热时间及产热量可调;微电流直接与皮肤接触,可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皮肤状态的作用;另外,所述发热贴质轻,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0006]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和设置于所述发热层靠近人体一侧的微电流层;
[0008]所述微电流层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和至少一个微电流电源。
[0009]所述发热层用于产生热量,微电流层用于产生电流。所述发热贴的微电流层直接接触皮肤,微电流电源与柔性导电基底层构成回路,形成微电流,同时发热层提供热量,二者同时作用于人体,微电流使毛孔扩大,使热量更容易渗透至身体内部。
[0010]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只要是柔性的具有导电性的材质即可,其形状和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可为圆形、方形或菱形等。
[0011]所述微电流电源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如I个、2个、3个、4个、5个、6个或10个等。
[001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本发明所述微电流层中的电流不能过大,应该在人体的安全电流以内,优选在1mA以内,更优选在5mA以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节柔性导电基底层的电阻和/或微电流电源的电压来调节微电流的大小,具体是通过I=U/R的等式,其中,I为电流大小,U为电压大小,R为电阻大小。
[001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了:使用所述发热贴时,应将所述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柔性导电基底层相连,以产生微电流;不使用时,将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与柔性导电基底层断开,以节约微电流电源的电量。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有可拆卸隔离层,用于将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或负极与柔性导电基底层隔开。
[0014]所述发热层可为现有发热贴公开的含有铁、蛭石、活性炭、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混合物的原料层;优选为电热层和电源,所述的电热层也可以是市售的低压电热膜(如CN1980494A公开的复合型低压电热膜)、低压电热片等,可以产生低压电热效果的产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在所述发热贴不使用时,电热层与电源的正极和/或负极之间是断开的。所述发热层的电源可与微电流层共用,也可单独设置。
[0015]优选地,所述电热层包括电热单元,所述电热单元选自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
[0016]本发明对所述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的选择不做具体限定,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得的在电压电流作用下达到发热目的结构均可用于本发明。且本发明所述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为能够在本发明所述发热体的电源提供的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的电热产品。所述电压可为生活通用电压,优选的,可选择低压,如<36V。
[0017]优选地,当所述电热单元为电热片、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时,所述电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电热单元上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互不接触。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形状均为梳形,且第一导电条的梳齿放置在第二导电条的梳齿间隙中。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一种。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第二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
[0021]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可以理解为正极延长线和负极延长线,选自电阻很小的导体,电阻远小于电源内阻,几乎可忽略不计,等同于电源的正极、负极,所起的作用是降低电热片、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整体的电阻,并且使加热更均匀。
[0022]优选地,所述基体层为纤维层、塑料层或金属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0023]优选地,所述电热层中包含石墨烯,所述石墨烯优选为生物质石墨烯。
[0024]所述电热层主要用于低压条件(36V以下)下的加热,尤其是1-5V下的高温度(室温?130°C)工作,其中的电热层既可以仅由纯的石墨烯与电极材料组成,也可以由混合有各种改性剂的石墨烯与电极材料组成;适当的改性的使用也可使电热层可在高压条件下使用。当所述电热层中含有石墨烯时,所述发热贴具有远红外功能。
[0025]所述微电流电源可直接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也可以是外接电源,其正负极通过导线与柔性导电基底层相连。所述微电流电源包括纸电池、锂电池或外接电源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纸电池。所述微电流电源可以是至少两种微电流电源的组合,例如在设置有纸电池或锂电池的前提下,同时设置有外接电源,在有外接电源插口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插电使用。
[0026]所述微电流电源的电压不高于36¥,例如1.5¥、3¥、3.7¥、4.5¥、6¥、7.4¥、12¥、2狀、36V等,优选的所述微电流电源电压不高于12V;且形成的微电流彡10mA,如lmA、2mA、3mA、4mA、5mA、6mA、7mA、8mA 或 9mA 等,优选 < 5mA。
[0027]纸电池,是用纸张作为载体的电池,或者是将电池的各个部分制成纸张的形式,制成的电池,能够进行折叠。当选用纸电池作为微电流电源时,其能够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一起折叠,且不影响使用时的电流输送。任何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得的纸电池均可用于本发明。
[0028]优选地,所述微电流电源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上,以方便携带,当所述微电流电源为外接电源时,可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连接有导电的插头或USB插头,当需要使用时直接插入插座或连接USB接口即可加热发热贴用于保暖。
[0029]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互不接触。
[0030]本发明中,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可以理解为正极延长线和负极延长线,导电条选自电阻很小的导体,电阻远小于电池内阻,几乎可忽略不计,等同于电池正、负极,所起的作用是将微电流电源的电势均匀分布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
[0031]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间隔排布。
[0032]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0033]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与柔性导电基底层边缘的距离独立地为0.5_5cm,如0.8cm、1cm、1.5cm、2cm、2.5cm、3cm、3.5cm、4cm或4.5cm等。
[0034]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独立地选自导电纤维、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导电金属片、导电金属条或导电浆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如导电纤维与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与导电金属片,导电金属条或导电浆料,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与导电金属片,导电纤维、导电金属线与导电金属丝。
[0035]优选地,所述导电纤维为碳纤维、石墨烯纤维或石墨烯复合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如,碳纤维与石墨烯纤维,碳纤维与石墨烯复合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纤维与石墨烯复合纤维。
[0036]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均各自独立地通过导电浆料印刷或刷涂而成。
[0037]优选地,所述导电浆料为导电银胶。
[0038]所述正极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负极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间隔设置。
[0039]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I种。
[0040]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形状均为梳形,且正极导电条的梳齿设置于负极导电条的梳齿间隙中,以使得微电流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分布均匀。
[0041]所述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的中心,所述微电流电源的负极通过导线连接负极导电条,负极导电条以微电流电源的负极为中心呈一圆环分布于柔性导电基底层,所述导线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
[0042]或者,
[0043]所述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的中心,所述微电流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正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以微电流电源的正极为中心呈一圆环分布于柔性导电基底层,所述导线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
[0044]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有至少2个微电流电源,每个微电流电源均可选地连接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互不接触且间隔设置。
[0045]优选地,相邻的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呈中心对称分布或轴对称分布。
[0046]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有至少2个微电流电源,每个微电流电源均可选地连接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悬置端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所述正极导电条的悬置端和负极导电条的悬置端与粘贴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均彡60°,如62°、65。、68。、70。、72。、75。、78。、80。、85。、90。、95° 或 100° 等。
[0047]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含有柔性导电纤维或表面涂覆有导电层。
[0048]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纤维选自银纤维、石墨烯复合纤维或碳纤维中的任意I中或至少2种的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如,碳纤维与石墨烯纤维,碳纤维与石墨烯复合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纤维与石墨烯复合纤维。当所述柔性导电纤维为生物质氧化石墨烯复合纤维,或者柔性导电基底层和/或发热层中复合有生物质石墨烯时,所述发热贴具有远红外功能。
[0049]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由石墨烯复合纤维和碳纤维混纺而成。
[0050]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可拆卸保护套,用于在需要时固定、更换或拆卸微电流电源。
[0051]优选地,所述发热贴两端设置有固定带和/或微电流层上设置有粘贴层,以方便将所述发热贴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0052]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有传感器和芯片,用于收集待热体信息。传感器可以与手机APP相连,监控皮肤状况。
[0053]所述发热贴还包括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和发热层之间;或,
[0054]所述绝缘保护层包裹于发热层外。
[0055]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护层为塑料层和/或树脂层。增设绝缘保护层是为了提高电热材料的安全性,以便直接用于人体。根据应用领域不同,所述绝缘保护层中可添加1%。_3%0的耐氧耐热剂,如1%。、1.5%0、2%0、2.5%。或2.8%。等。
[0056]优选地,所述微电流层与发热层之间还设置相变层。
[0057]优选地,所述相变层为固-固相变层,优选为多元醇类固-固相变层。所述固-固相变层适用范围更广,避免了固-液相变材料受液体流动的限制。所述固-固相变层可采用的固-固相变材料有无机相变材料如硫酸钠类、醋酸钠类、氯化钙类、磷酸盐类,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类、脂肪酸或其脂类、高级脂肪烃类、醇类、芳香烃类、酰胺类和多羟基碳酸类等,以及高分子相变材料如聚烯烃类、聚多元醇类、聚烯醇类、聚烯酸类、聚酰胺类等。其中以多元醇类固-固相变材料层为最优,其成本较低。
[0058]所述发热贴的各层之间(如电热层与基体层、绝缘保护层与柔性导电基底层等)的粘结可以通过印刷、刮涂、喷涂、浸渍、压合等工艺来实现。
[0059]本发明所述的发热贴的制备方法,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包括如下步骤:
[0060](I)制备发热层,所述发热层可为现有技术中发热贴公开的含有铁、蛭石、活性炭、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混合物的原料层,或是电热层和电源;
[0061](2)选取柔性导电基底,并将柔性导电基底按照设定形状进行裁切,得到柔性导电基底层,并将其贴合在发热层上;
[0062](3)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贴合微电流电源或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得到微电流层。
[0063]此时制备得到的发热贴不具有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
[0064]可选地,在步骤(3)之前进行步骤(3’)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形成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在进行了步骤(3’)之后,得到的微电流层具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
[0065]所述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贴合微电流电源或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的方法为通过粘结剂贴合。当所述微电流电源为纸电池或锂电池时,其体积比较小,可以直接将电源贴合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当所述微电流电源为外接电源时,其可以直接只贴合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使用过程中插入外界电源即可。
[0066]电热层的材质可为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当所述电热单元为电热片、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时,所述电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电热单元上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互不接触。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形状均为梳形,且第一导电条的梳齿放置在第二导电条的梳齿间隙中。
[0067 ]对于电热层中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布置情况,还可以选择微电流层中导电条的布置情况,具体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相对位置和布置情况可以参考微电流层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相对位置和布置情况。
[0068]例如:
[0069]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I种。
[0070]所述第一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第二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
[007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72]本发明提供的发热贴中,微电流电源与柔性导电基底层构成回路,形成微电流,同时发热层提供热量,二者同时作用于人体,微电流使毛孔扩大,使热量更容易渗透至身体内部;
[0073]发热层的产热时间、产热量可通过调节电流大小、电压大小或电阻大小进行调节;
[0074]微电流层直接与皮肤接触,可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皮肤的作用;
[0075]在柔性导电基底层和/或发热层中复合有生物质石墨烯的时候,所述发热贴具有远红外功能,能够更进一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0076]所述发热贴质轻,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0077]图1是实施例1中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为圆形螺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0078]图2是实施例1中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为方形螺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0079]图3是实施例2中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为长条状的结构示意图;
[0080]图4是实施例2中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为圆弧状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图5是实施例2中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为波浪状的结构不意图;
[0082]图6是实施例3的发热贴的结构示意图;
[0083]图7是实施例4的发热贴的结构示意图;
[0084]图8是实施例5的发热贴的结构示意图;
[0085]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贴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0086]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87]其中,100,柔性导电基底层;200,微电流电源;201,第一微电流电源;202,第二微电流电源;300,正极导电条;301,第一正极导电条;302,第二正极导电条;400,负极导电条;401,第一负极导电条;402,第二负极导电条;403,导线;500,粘贴件;600,保护件;7,发热层;8,绝缘保护层;9,相变层;10,微电流层;11,固定带;12,第一导电条;13,第二导电条;14,基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8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89]实施例1
[0090]一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7、微电流层10和绝缘保护层8;微电流层10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一个微电流电源200,绝缘保护层8包裹于发热层7外,柔性导电基底设置于被包裹的发热层7上,微电流层10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0091]微电流电源200的正极连接正极导电条300,微电流电源200的负极连接负极导电条400;所述正极导电条300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负极导电条400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正极导电条300与负极导电条400并排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以使得正负间隔设置。
[0092]在实施例1中,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可以是两个并排设置的圆形螺旋线(如图1所示),或者是两个并排设置的方形螺旋线(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两个并排设置的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螺旋线的具体形状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列举,任何能够实现正负极间隔设置的,呈现螺旋结构的布线均可用于本发明。
[0093]在实施例1中,第一设定点和第二设定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094]在实施例1中,微电流电源200的正极可以与所述正极导电条300的任意端连接,所述微电流电源200的负极可以与所述负极导电条400的任意端连接。
[0095]实施例2
[0096]一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7、微电流层10和绝缘保护层8;微电流层10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的第一微电流电源201和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绝缘保护层8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发热层7之间,微电流层10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0097]第一微电流电源201的正极连接第一正极导电条301,第一微电流电源201的负极连接第一负极导电条401;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的正极连接第二正极导电条302,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的负极连接第二负极导电条402。所述导电条正负间隔分布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如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正极导电条301、第一负极导电条401、第二正极导电条302和第二负极导电条402。
[0098]在实施例2中,对于第一正极导电条301、第一负极导电条401、第二正极导电条302和第二负极导电条402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定,可以是长条状(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圆弧状(如图4所示),或者是波浪状(如图5所示)。
[00"]在实施例2中,相邻的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为轴对称或者点对称分布。
[0100]实施例3
[0101]—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7、微电流层10和绝缘保护层8;微电流层10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的第一微电流电源201和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绝缘保护层8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发热层7之间,微电流层10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0102]第一微电流电源201的正极连接第一正极导电条301,第一微电流电源201的负极连接第一负极导电条401;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的正极连接第二正极导电条302,第二微电流电源202的负极连接第二负极导电条402。所述导电条的悬置端正负间隔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且所述导电条的悬置端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圆心的连线的夹角均多60°,例如65。、70。、75。、80。、85。、90。、98°、110°、130°、150°、180° 等(如图6所示)。
[0103]实施例4
[0104]—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7、微电流层10和绝缘保护层8;微电流层10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和一个微电流电源200,绝缘保护层8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发热层7之间,微电流层1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0105]微电流电源200的正极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的中心位置,微电流电源200的负极通过导线403连接负极导电条400,负极导电条400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负极导电条400沿柔性导电基底层100的边缘呈一圆环状,所述导线403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如图7所示)。
[0106]在实施例4中,正极和负极也可以相互调换,即微电流电源200的负极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的中心位置,微电流电源200的正极通过导线403连接正极导电条300,正极导电条300设置在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正极导电条300沿柔性导电基底层100的边缘呈一圆环状,所述导线403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
[0107]实施例5
[0108]—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7、微电流层10和绝缘保护层8;微电流层10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和一个微电流电源200,绝缘保护层8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和发热层7之间,微电流层1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0109]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有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所述正极导电条300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负极导电条400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互不接触,所述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的形状均为梳形,且正极导电条300的梳齿设置于负极导电条400的梳齿间隙中(如图8所示)。
[0110]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发热贴的柔性导电基底层100上还可设置粘贴件500,保护件600可剥离地粘附在粘贴件500表面,粘贴件500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粘贴件500的设置位置可以是除微电流电源和导电条所占位置外的任意位置;或者,所述发热贴两端设置有固定带11(如图9所示),用于固定在人体需要保暖的部位。所述粘贴件和固定带11可同时设置。所述固定带11上还可设置卡扣。
[0111]在所述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收集皮肤信息,如皮肤中的水分、油脂和微电流信息等,可以设置传感器和芯片,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皮肤状况,芯片用于收集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并将其保存或传输至移动终端。传感器可以与手机APP相连,监控皮肤状况。
[0112]在所述实施例中,柔性导电基底层与发热层7之间可设置相变层9,所述相变层9可为固-固相变层9,所述固-固相变层9可采用的固-固相变材料有无机相变材料如硫酸钠类、醋酸钠类、氯化钙类、磷酸盐类,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类、脂肪酸或其脂类、高级脂肪烃类、醇类、芳香烃类、酰胺类和多羟基碳酸类等,以及高分子相变材料如聚烯烃类、聚多元醇类、聚烯醇类、聚烯酸类、聚酰胺类等。其中以多元醇类固-固相变材料层为最优,其成本较低。
[0113]在所述实施例中,发热层7可为现有发热贴使用的含有铁、蛭石、活性炭、无机盐和水等合成的混合物的原料层(当原料层的外层封装袋为绝缘材料时,所述实施例中的绝缘保护层8可不设);或者,
[0114]所述电热层包括电热层和电源,所述电热层包括电热单元,所述电热单元选自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
[0115]当所述电热单元为电热片、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14时,所述电热层还包括设置在基体层14上的第一导电条12和第二导电条13,所述第一导电条12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条13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导电条12和第二导电条13互不接触;所述第一导电条12和第二导电条13的形状为梳形,第一导电条12的梳齿放置在第二导电条13的梳齿间隙中(如图10所示)。
[0116]所述电热单元中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布置情况,还可以选择实施例1-4中微电流层中导电条的布置情况,具体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相对位置和布置情况可以参考微电流层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相对位置和布置情况,如: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一种;或,
[0117]所述第一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第二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
[0118]所述发热层可与微电流层共用同一电源或单独设置电源。
[0119]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保护层8可为塑料层和/或树脂层,所述绝缘保护层8中还可含有1%。-3%。的耐氧耐热剂。所述耐氧耐热剂为本领域常用的产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获得。
[012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在所述发热贴使用之前,微电流电源的正负极应当形成断路,避免释放电流,例如当所述微电流电源为纸电池时,纸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设有隔离层,用于将纸电池的正极和/或负极与柔性导电基底层隔开。
[0121]在本发明所述的发热贴中,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100含有柔性导电纤维;所述柔性导电纤维优选自银纤维、石墨烯复合纤维或碳纤维中的任意一中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作为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本发明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100由石墨烯复合纤维和碳纤维混纺而成。
[0122]在本发明所述的发热贴中,所述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均各自独立地选自导电纤维、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导电金属片、导电金属条或导电浆料的任意I种或至少2种的组合;所述导电纤维优选为碳纤维、石墨烯纤维、石墨烯复合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正极导电条300和负极导电条400均各自独立地优选通过导电浆料印刷或刷涂而成;所述导电浆料优选为导电银胶。所述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导电金属片和导电金属条的金属元素优选为金属银或铜等导电金属。
[0123]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热贴,包括发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热层靠近人体一侧的微电流层; 所述微电流层包括柔性导电基底层和至少一个微电流电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包括电热层和电源; 优选地,所述电热层包括电热单元,所述电热单元选自电热丝、电热片、电热条、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 优选地,当所述电热单元为电热片、导热织物或印刷有电热浆料的基体层时,所述电热层还包括设置在电热单元上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互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的形状均为梳形,且第一导电条的梳齿放置在第二导电条的梳齿间隙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第二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导电条与第二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基体层为纤维层、塑料层或金属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电热层中包含石墨烯,所述石墨烯优选为生物质石墨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流电源包括纸电池、锂电池或外接电源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纸电池; 优选地,所述微电流电源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互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与柔性导电基底层边缘的距离独立地为0.5-5cm;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独立地选自导电纤维、导电金属线、导电金属丝、导电金属片、导电金属条或导电浆料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导电纤维为碳纤维、石墨烯纤维或石墨烯复合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均各自独立地通过导电浆料印刷或刷涂而成; 优选地,所述导电浆料为导电银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条绕第一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一设定点的外周;所述负极导电条绕第二设定点依次环绕排布于所述第二设定点的外周;且所述正极导电条与负极导电条并排设置,以使得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在柔性导电基底层上独立地构成方形螺旋线、圆形螺旋线、三角形螺旋线或菱形螺旋线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形状均为梳形,且正极导电条的梳齿设置于负极导电条的梳齿间隙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的中心,所述微电流电源的负极通过导线连接负极导电条,负极导电条以微电流电源的负极为中心呈一圆环分布于柔性导电基底层,所述导线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或者, 所述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设置于柔性导电基底层的中心,所述微电流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正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以微电流电源的正极为中心呈一圆环分布于柔性导电基底层,所述导线与柔性导电基底层之间绝缘。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有至少2个微电流电源,每个微电流电源均可选地连接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互不接触且间隔设置; 优选地,相邻的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呈中心对称分布或轴对称分布。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设置有至少2个微电流电源,每个微电流电源均可选地连接有正极导电条和/或负极导电条,正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悬置;负极导电条的一端与微电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悬置;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的悬置端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所述正极导电条的悬置端和负极导电条的悬置端与粘贴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均多60°。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含有柔性导电纤维或表面涂覆有导电层;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纤维选自银纤维、石墨烯复合纤维或碳纤维中的任意I中或至少2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由石墨烯复合纤维和碳纤维混纺而成;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有可拆卸隔离层,用于将微电流电源的正极和/或负极与柔性导电基底层隔开;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可拆卸保护套,用于在需要时固定、更换或拆卸微电流电源。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电基底层上还设置有传感器和芯片,用于收集待热体信息。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发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贴还包括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设置于微电流层和发热层之间;或, 所述绝缘保护层包裹于发热层外; 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护层为塑料层和/或树脂层; 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护层中含有1%。_3%。的耐氧耐热剂; 优选地,所述微电流层与发热层之间还设置相变层; 优选地,所述相变层为固-固相变层,优选为多元醇类固-固相变层;优选地,所述发热贴两端设置有固定带和/或微电流层上设置有粘贴层。
【文档编号】A61N1/18GK105919721SQ201610257790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发明人】张金柱, 袁征, 刘顶, 张小鸽
【申请人】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