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用的灸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99387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隔姜灸用的灸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诊疗用的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
[0003]【背景技术】:
[0004]隔姜灸是中医重要的治病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它可广泛治疗内,夕卜,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0005]隔姜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利用药物、艾绒燃烧刺激穴位,将热能转换成生物内能,激活人体经络,调节机体生理平衡,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
[0006]隔姜灸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证,如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遗精、阳瘘、早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关节酸痛、不孕症等。
[0007]传统隔姜灸从古代沿袭而来,是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传统的隔姜灸历史渊源,但目前发现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
[0008]第一:姜片的大小和厚度不易掌握,过薄灼热感太强,达不到隔姜灸的疗效,过厚热力不能渗透,同样达不到治疗目的,且姜片过小艾柱脱落时容易烫伤患者。
[0009]第二:隔姜灸的时间过长,背部治疗时病人一直俯卧位,体位不舒适。
[0010]第三:姜片的大小有限,覆盖面积小。
[0011]第四:在身体的关节部位、骨隆凸做治疗时,由于骨头凸凹不平,存在不稳固、不方便固定的缺陷。
[0012]【实用新型内容】:
[0013]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它是设计一个木质的框体,木质框体的底部设计成弧形,方便牢固放置在人体所灸的部位,木质框体内设置有传递艾火热力及药力的透气网,使用时,先在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均匀撒上中药,然后敷盖一层桑皮纸,将姜泥牢固地铺在所制成的灸器中,然后姜泥上放置橄榄型艾柱或铺设一层艾绒,点燃艾炷或艾绒,进行隔姜灸。本实用新型的灸器充分发挥了生姜、药粉、艾绒、热力的四位一体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等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5]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其中:包括木质框体,木质框体的边框底部为弧形结构,木质框体内设置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均匀铺设一层姜泥层,姜泥层上均匀设置铺设一层艾绒层或橄榄型艾柱层,所述的的木质框体内壁上涂有耐火层。
[0016]进一步,所述的木质框体两侧设置有把手。
[0017]进一步,所述的木质框体为正方体结构或为长方体结构。
[0018]进一步,所述的透气网为金属网。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实用新型设计一个木质的框体,木质框体的底部设计成弧形,方便牢固放置在人体所灸的部位,木质框体内设置有传递艾火热力及药力的透气网,使用时,先在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均匀撒上中药,然后敷盖一层桑皮纸,将姜泥牢固地铺在所制成的灸器中,然后姜泥上放置橄榄型艾柱或铺设艾绒,点燃艾炷或艾绒,进行隔姜灸。本实用新型的灸器充分发挥了生姜、药粉、艾绒、热力的四位一体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等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0021]2、本实用新型的木质框体两侧设置把手,木质框体的边框底部设计成弧形,把手能够防止操作者在挪动灸器时烫伤;边框底部设计成弧形,充分结合人体弧度,在对患者的腹部、腰部、膝关节、肘关节进行隔姜灸时,防止灸器发生侧翻,固定稳固,防止侧翻、倾斜,避免烫伤患者。
[0022]3、本实用新型的透气网上设置姜泥,姜泥由三斤左右的生姜,经粉碎去水而成,铺设面积较大,厚度均匀,能够有效克服现有隔姜灸用姜片厚度及大小不易控制的缺点,保证提高隔姜灸的治疗效果,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0023]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泛,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隔姜灸。
[0024]【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B-B剖视示意图。
[0029]【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1、图2所示,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包括木质框体1,木质框体I为正方体结构,木质框体I的边框2底部为弧形结构,木质框体I两侧设置有木质把手8,木质框体I内设置有透气网3,透气网3为金属网,透气网3上均匀铺设一层姜泥层4,姜泥层4上均匀设置铺设一层橄榄型艾柱层6,所述的的木质框体I内壁上涂有耐火层7。
[0033]使用时,对患者腹部任脉进行隔姜灸时,在患者腹部均匀撒上中药,然后敷盖一层桑皮纸,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患者腹部上,在木质框体I内,透气网3表面先铺一层姜泥,然后在姜泥上均匀放置橄榄型艾柱,点燃艾柱,进行隔姜灸,完成一次隔姜灸,所述的姜泥需要准备约三斤生姜,利用粉碎机粉碎为姜泥,弃去姜水、保留姜泥。
[0034]本实施例中利用生姜性辛,微温,入肺、脾、胃经,用于胃中呕逆不能食,散烦闷,开胃气,解药毒,祛痰下气及益脾胃。生姜中的主要成分姜烯酮、生姜酮,可透过脐作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活络,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减慢,从而起到镇吐功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治疗胃寒、胃凉、脾胃虚弱等胃部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创伤、无不良反应、简便易于操作。
[0035]实施例二:
[0036]如图3、图4所示,重复实施例一,有以下不同点:所述的框体I为长方体结构,姜泥层4上铺设一层艾绒层5,点燃艾绒层5对患者背部督脉进行隔姜灸,具有温肾壮阳、补精益髓、通督止痛、散寒祛湿及保健强身的功效。
[003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木质框体I的边框2底部的弧形可根据人体不同的部位来设计弧形的弧度,以方便在人体不同部位进行隔姜灸,如:对患者的上臂进行隔姜灸时,边框2底部弧形可设置成直径略大于上臂直径的大半圆弧形,使用时方便大半圆弧形卡住患者上臂;再如:对患者的膝盖进行隔姜灸时,可将边框2下部的弧形参照人体膝盖上下的腿部的直径设计。
[0038]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其中:包括木质框体(1),木质框体(I)的边框(2)底部为弧形结构,木质框体(I)内设置有透气网(3),透气网(3)上均匀铺设一层姜泥层(4),姜泥层(4)上均匀设置铺设一层艾绒层(5)或橄榄型艾柱层(6),所述的的木质框体(I)内壁上涂有耐火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姜灸用的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质框体(I)两侧设置有把手(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姜灸用的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质框体(I)为正方体结构或为长方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姜灸用的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气网(3)为金属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姜灸用的灸器,包括木质框体,木质框体的边框底部为弧形结构,木质框体内设置有透气网,透气网上均匀铺设一层姜泥层,姜泥层上均匀设置铺设一层艾绒层或橄榄型艾柱层,所述的木质框体内壁上涂有耐火层。本实用新型设计一个木质的框体,木质框体的底部设计成弧形,方便牢固放置在人体所灸的部位,木质框体内设置有传递艾火热力及药力的透气网,本实用新型充分发挥了生姜、药粉、艾绒、热力的四位一体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等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IPC分类】A61H39-06
【公开号】CN204307076
【申请号】CN201420720552
【发明人】郑连雪, 费景兰, 刘晓娟
【申请人】郑连雪, 费景兰, 刘晓娟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