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疝气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11407阅读:16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疝气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疝气针。
【背景技术】
[0002]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因内环口未闭合而形成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目前临床采用腹腔镜结扎内环口达到治愈疾病目的;内环口结扎需要在内环口留置结扎线,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送线针和钩线针配合使用完成内环口结扎,存在着操作过程步骤多,手术效率低,容易发生线结反应,术后康复时间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疝气针,能够减少手术操作步骤,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疝气针包括针芯、针鞘、针鞘把手、针芯把手和弹簧,所述针芯的针尖后端设置有燕尾形槽;所述针芯与针芯把手连接,所述针鞘与针鞘把手连接,所述针芯内置于针鞘且可沿针鞘滑动,所述弹簧设置于针鞘把手和针芯把手之间;
[0005]所述针鞘把手设置有圆筒形内腔,所述针芯把手为圆柱形;所述针芯把手可沿针鞘把手设置的圆筒形内腔滑动;
[0006]所述针芯的针尖部分为麦叶状且外露于针鞘,所述燕尾形槽位于针鞘内。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将送线针和钩线针的功能合二为一,减少了手术操作的步骤,缩短了手术操作的时间;燕尾形槽的设置既可以用于送线又可以用于钩线,操作方便快捷;双针操作时送线和钩线需要穿刺两次,造成腹壁副损伤,影响康复时间,用单针操作是需要穿刺一次,可减少腹壁损伤和线结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康复时间。
[0009]附说图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疝气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燕尾形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沛气针包括针芯1、针鞘2、针鞘把手3、针芯把手4和弹簧5,所述针芯的针尖后端设置有燕尾形槽6 ;所述针芯I与针芯把手4连接,所述针鞘2与针鞘把手3连接,所述针芯I内置于针鞘2且可沿针鞘2滑动,所述弹簧4设置于针鞘把手3和针芯把手4之间;所述针鞘把手3设置有圆筒形内腔,所述针芯把手4为圆柱形;所述针芯把手4可沿针鞘把手3设置的圆筒形内腔滑动;所述针芯I的针尖部分为麦叶状且外露于针鞘2,所述燕尾形槽6位于针鞘2内。
[0013]操作过程:先将一根丝线对折,挤压针芯把手4使其在针鞘把手3内滑动,使针芯I上的燕尾形槽6完全外露在针鞘2外部,此时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再将对折丝线钩挂在燕尾形槽6的此时靠近针鞘2端的沟槽内,松开针芯把手4,在弹簧5的作用下针芯I回缩使丝线卡在针鞘2外,钩挂的对折丝线与疝气针在外并行,腹腔镜监视下于内环体表腹横纹处穿刺腹壁达内环口前壁腹膜外,先沿内环口内侧紧贴腹膜外分离潜行,拨离输精管与前面腹膜分开越过,在输精管与精索血管间穿透后腹膜入腹6?8 cm,稍回退疝气针使之与对折丝线分离,用腹腔镜挑拨丝线、推出针芯I使钩挂对折丝线与疝气针分离,将对折丝线暂留在腹内,将疝气针缓慢退至内环前壁腹膜外,随即再将疝气针沿内环口外侧腹膜外潜行,剥离精索血管紧贴腹膜越过,从后腹膜预置结扎线穿刺点进入腹腔,推出针芯I使燕尾形槽6外露在针鞘2外,用燕尾形槽6此时靠近针尖部分的沟槽钩挂住预置的对折丝线,缓慢松开针芯把,4,使针芯I回缩将对折丝线卡牢在针鞘2外,将腹内预置的对折丝线回到腹膜外间隙,经前腹壁穿刺通道带出体外结扎关闭内环,线结埋置于腹壁肌层下、内环口前壁腹膜外间隙。
【主权项】
1.一种疝气针,包括针芯(1)、针鞘(2)、针鞘把手(3)、针芯把手(4)和弹簧(5),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I)的针尖后端设置有燕尾形槽(6);所述针芯(I)与针芯把手(4)连接,所述针鞘(2)与针鞘把手(3)连接,所述针芯(I)内置于针鞘(2)且可沿针鞘(2)滑动,所述弹簧⑷设置于针鞘把手⑶和针芯把手⑷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疝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鞘把手(3)设置有圆筒形内腔,所述针芯把手(4)为圆柱形;所述针芯把手(4)可沿针鞘把手(3)设置的圆筒形内腔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疝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I)的针尖部分为麦叶状且外露于针鞘,所述燕尾形槽(6)位于针鞘(2)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疝气针;该疝气针包括针芯、针鞘、针鞘把手、针芯把手和弹簧,所述针芯的针尖后端设置有燕尾形槽;所述针芯与针芯把手连接,所述针鞘与针鞘把手连接,所述针芯内置于针鞘且可沿针鞘滑动,所述弹簧设置于针鞘把手和针芯把手之间;该疝气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将钩线针和送线针功能结合,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手术效率。
【IPC分类】A61B17-06
【公开号】CN204520817
【申请号】CN201520173976
【发明人】王有亮, 杨婷
【申请人】王有亮, 杨婷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