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式脂肪瘤切除仪器的药液电动注射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23334阅读:来源:国知局
头13,光杆12内端中心沿轴向开设有螺纹孔52,螺纹孔52内螺纹连接有螺柱14,固定管11内壁设有限位导槽15,螺柱14内端外侧设有伸入到限位导槽15内的限位导块16,每个螺柱14内端均连接有一根拉线17,拉线17另一端依次穿过推杆2、固定筒1、外筒体5后与连接座8连接。
[0029]切刀加热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箱18和设在连接柱7内的加热芯棒19,控制箱18内设有控制器,控制器连接有位于控制箱18外部的脚踏开关21,控制器连接有加热导线22,加热芯棒19上端伸入到柔性波纹管6内,加热导线22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推杆2、导向筒4和柔性波纹管6与加热芯棒19上端连接,控制箱18上设有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的加热时间显示器23、加热温度显示器24、脂肪瘤尺寸档位按钮25、时间调节旋钮26和温度调节旋钮27。
[0030]切刀深度定位调节装置包括设在外筒体5侧部的限位环板28和上下通透且上小下大的支撑座29,支撑座29顶部垂直设有支撑筒30,支撑筒30外螺纹连接有调节支撑螺母31,限位板下表面支撑在调节支撑螺母31上;固定筒I下部插设在支撑筒30和支撑座29内,刀片10下端低于支撑座29下端,支撑座29侧部设有用于定位切割部位的十字激光指示器32,支撑座29侧部设有观察孔33。
[0031]药物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34、导流管35和连接管36,注射器34的手柄上传动连接有电动驱动机构37,导流管35上同轴向设在柔性波纹管6和外筒体5之间,外筒体5和导流管35之间形成环形导流通道38,连接管36设在外筒体5外部并与导流通道38连通,注射器34的出液口与连接管36的进口之间通过注射软管39连接,注射软管39上设有注射药液量电动调节机构40。
[0032]电动驱动机构37包括驱动固定板41,驱动固定板41 一侧表面固定设有驱动伺服电机42和两条驱动导轨43,两条驱动导轨43均水平设置,驱动伺服电机42位于两条驱动导轨43的前方,两条驱动导轨43上滑动连接有驱动滑座44,驱动滑座44前部设有驱动传动螺母45,驱动伺服电机42的主轴通过驱动联轴器46同轴向连接有驱动丝杆47,驱动丝杆47与两条驱动导轨43平行且与驱动传动螺母45螺纹连接,驱动固定板41上设有位于驱动传动螺母45和驱动伺服电机42之间的驱动轴承座48,驱动丝杆47穿过驱动轴承座48并通过驱动轴承与驱动轴承座48转动连接,驱动滑座44上设有与驱动丝杆47同轴向的驱动推拉杆49,驱动推拉杆49后端与注射器34的手柄50传动连接。
[0033]注射药液量电动调节机构40包括调节固定板85,调节固定板85 —侧表面固定设有调节电机86和两条调节导轨87,两条调节导轨87均水平设置,调节电机86位于两条调节导轨87的前方,两条调节导轨87上滑动连接有调节滑座88,调节滑座88前部设有调节传动螺母89,调节电机86的主轴通过调节联轴器90同轴向连接有调节丝杆91,调节丝杆91与两条调节导轨87平行且与调节传动螺母89螺纹连接,调节固定板85上设有位于调节传动螺母89和调节电机86之间的调节轴承座92,调节丝杆91穿过调节轴承座92并通过调节轴承与调节轴承座92转动连接,滑座88上设有与调节丝杆91同轴向的调节推拉杆93,调节推拉杆93后端连接有安装架94,安装架94的左侧设有左滑轨95,安装架94的右侧设有右滑轨96,左滑轨95和右滑轨96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滑轨95和右滑轨96后端之间的距离,左滑轨95和右滑轨96关于垂直面左右对称;固定板85后部铰接有左夹板97和右夹板98,左夹板97后端I父接有半圆形的左夹环99,右夹板98后端I父接有半圆形的右夹环100,左夹环99和右夹环100的开口相对设置,注射软管39位于左夹环99和右夹环100之间,左夹板97和右夹板98之间在通过拉伸弹簧101连接,拉伸弹簧101位于左夹板97与固定板85铰接点的前侧,左夹板97前端设有与左滑轨95滑动配合的左滑块102,右夹板98前端设有与右滑轨96滑动配合的右滑块103。
[0034]在手术前,可以通过支撑座上的观察孔33来观察刀片10切割的位置,并通过激光指示器定位下刀部位,使得手术精确度得到提高,调节支撑螺母31与限位环板28相接触,手握固定筒1,可以通过拧动调节支撑螺母31来调节限位环板28的位置高低,从而带动带动外筒体5内的导向管及刀片10上下移动,这样可以根据手术需要随时调整刀片10的位置,达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0035]支撑座支撑在脂肪瘤所在处的周围皮肤上,十字激光指示器32发出十字光线照射到脂肪瘤51边沿,精确指示出刀片10的下刀位置,推柄3通过推杆2、导向筒4、柔性波纹管6直接作用于刀片10,刀片10向下伸入到皮肤内;推杆2上设有四个固定管11,通过转动旋转头13,驱动光杆12在固定管11内转动,与光杆12螺纹连接的螺柱14在限位导块16的限位下,只能沿光杆12的长度方向向外移动,从而带动拉线17拉动连接座8向上移动,连接座8 一侧的柔性波纹管6就会弯曲,连接柱7上的刀片10就会向该侧移动,同样的操作不同方向的旋转头13,就可以控制刀片10向对应方向移动,从而对切割脂肪瘤51进行切割。切割完一个方向后,把刀片10拔出,按照上述步骤对脂肪瘤51周围另一个方向进行下刀切割。
[0036]固定管11内壁设置的限位导槽15与螺柱14内端外侧设置的伸入到限位导槽15内的限位导块16,这样可确保螺柱14沿光杆12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不会发生带动拉线17进行转动。
[0037]在切割过程中,操控电动驱动机构37可使注射器34内的药液经注射软管39、连接管36进入到导流通道38内,最后药液经导流通道38滴落到刀片10的切割部位,对切割部位进行止血、消炎。在注射药液过程中,可操控注射药液量电动调节机构40对注射软管39进行药液量进行调节。柔性波纹管6管壁呈柔性螺纹结构,在受到外力时可以任意角度弯曲变形。
[0038]控制器可以对连接柱7内部的加热芯棒19进行加热,通过热传导加热刀片10,刀片10插入患者脂肪瘤51所在部位时,根据脂肪瘤51的尺寸选择相应的档位,设定好温度和时间,用脚踩下脚踏开关21可启闭对刀片10的加热和停止,从而破坏脂肪瘤51组织配合药物达到去除脂肪瘤51的目的。控制箱18上加热时间显示器23和加热温度显示器24直接用于观察在进行脂肪瘤51切除时的时间和温度,时间调节旋钮26和温度调节旋钮27用于调节脂肪瘤51切除的时间和所需温度的调节,脂肪瘤51尺寸档位按钮25共三个,针对不同尺寸大小的脂肪瘤51选择相应的脂肪瘤51尺寸档位按钮25,脚踏开关21用于对控制器进行开关控制。
[0039]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切除脂肪瘤51的手术,可以直接进行消毒以及治疗,不必再通过注射针扎入患者体内进行药物治疗,这样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并且操作方便,治疗效果明显,另外刀片10和连接柱7之间是卡接配合,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刀片10。
[0040]电动驱动机构37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通过操控驱动伺服电机42,驱动伺服电机42带动驱动丝杆47旋转,与驱动丝杆47螺纹连接的驱动传动螺母45沿驱动丝杆47轴向移动,带动驱动滑座44沿两条驱动导轨43移动,驱动滑座44通过驱动推拉杆49推动或拉动注射器34的手柄50移动。这种自动化操作,确保药液注射量保持均匀注入手术部位。
[0041]注射药液量电动调节机构40的左夹环99和右夹环100将注射软管39夹持,通过左夹环99和右夹环100之间的距离进行流量调节。具体调节过程如下:通过操控调节伺服电机86,调节伺服电机86驱动调节丝杆91旋转,与调节丝杆91螺纹连接的调节传动螺母89沿调节丝杆91轴向移动,带动调节滑座88沿两条调节导轨87移动,调节滑座88通过调节推拉杆93推动或拉动安装架94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拉伸弹簧101的作用下,左夹板97上的左滑块102和右夹板98上的右滑块103始终分别沿左滑轨95和右滑轨96滑动,调节推拉杆93向后推时,安装架94向后,左滑块102和右滑块103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左夹板97和右夹板98后端的左夹环99和右夹环100将注射软管39夹紧,注射软管39的截面积变小,这样就可以调节注射药液的注入量及注入速度。
[0042]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自动控制式脂肪瘤切除仪器的药液电动注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注射器、导流管和连接管,注射器的手柄上传动连接有电动驱动机构,导流管上同轴向设在柔性波纹管和外筒体之间,外筒体和导流管之间形成环形导流通道,连接管设在外筒体外部并与导流通道连通,注射器的出液口与连接管的进口之间通过注射软管连接; 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固定板,驱动固定板一侧表面固定设有驱动伺服电机和两条驱动导轨,两条驱动导轨均水平设置,驱动伺服电机位于两条驱动导轨的前方,两条驱动导轨上滑动连接有驱动滑座,驱动滑座前部设有驱动传动螺母,驱动伺服电机的主轴通过驱动联轴器同轴向连接有驱动丝杆,驱动丝杆与两条驱动导轨平行且与驱动传动螺母螺纹连接,驱动固定板上设有位于驱动传动螺母和驱动伺服电机之间的驱动轴承座,驱动丝杆穿过驱动轴承座并通过驱动轴承与驱动轴承座转动连接,驱动滑座上设有与驱动丝杆同轴向的驱动推拉杆,驱动推拉杆后端与注射器的手柄传动连接。
【专利摘要】自动控制式脂肪瘤切除仪器的药液电动注射系统,包括外筒体、注射器、导流管和连接管,注射器的手柄上传动连接有电动驱动机构,导流管上同轴向设在柔性波纹管和外筒体之间,外筒体和导流管之间形成环形导流通道,连接管设在外筒体外部并与导流通道连通,注射器的出液口与连接管的进口之间通过注射软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切割精度高、稳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手术时间短使得患者术后恢复周期短,市场前景好,易于推广。
【IPC分类】A61B17/3209, A61B18/12, A61M35/00
【公开号】CN204932580
【申请号】CN201520720274
【发明人】刘扬, 王震虎, 吴群雄, 张涛
【申请人】黄河科技学院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