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9352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鼻中隔矫正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对鼻中隔在鼻腔中的位置进行校正的鼻中隔矫正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鼻中隔矫正已由原来的黏膜下切除法演变为三线减张法,这种方法较黏膜下切除法基本保留鼻中隔软骨的完整结构,减张后的鼻中隔软骨需要调整为平整的居中、垂直状态。但鼻中隔往往呈S型偏曲或C型偏曲,即鼻中隔的上、下两部分不在一个垂直平面上,需要调整到居中的垂直平面。目前所使用的器械主要是一根平直光滑的铺平器,只能从一面推压鼻中隔软骨。对于S型偏曲或C型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只能分别从两侧推压鼻中隔,不好控制力量,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鼻中隔矫正器,能够方便地同时从两侧对鼻中隔软骨进行矫形且易于控制力量,不会对鼻中隔软骨和鼻中隔黏膜造成伤害且使用便利。
[0004]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具有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通过设置于其中段部分的销轴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相铰接,所述第一主体部以所述销轴为界被划分为第一手柄部和第一复位部,所述第一手柄部具有第一手柄端杆部以及设置于该第一手柄端杆部的一端的第一指环部,所述第一复位部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一折曲部的第一复位端杆部以及从该第一复位端杆部的所述第一折曲部的顶端起延伸的第一复位头部,所述第一复位端杆部的另一端在所述销轴处与所述第一手柄端杆部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以所述销轴为界被划分为第二手柄部和第二复位部,所述第二手柄部具有第二手柄端杆部以及设置于该第二手柄端杆部的一端的第二指环部,所述第二复位部具有在一端具备第二折曲部的第二复位端杆部以及从该第二复位端杆部的所述第二折曲部的顶端起延伸的第二复位头部,所述第二复位端杆部的另一端在所述销轴处与所述第二手柄端杆部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互交叉成V字形,所述第一复位头部与所述第二复位头部均形成为杆状且互相相对的相对面为平面。
[0005]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呈以所述销轴为枢轴而能够开闭的剪刀状。
[0006]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处于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复位头部与所述第二复位头部互相平行。
[0007]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的所述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一复位头部形成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二复位头部形成的角度为120度。
[0008]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的所述第一手柄端杆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复位端杆部倾斜,所述第二手柄端杆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复位端杆部倾斜。
[0009]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的所述第一复位头部与所述第二复位头部的截面形状为球切形或半球形。
[0010]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的所述第一手柄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手柄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为一体成型。
[0011]优选该鼻中隔矫正器的所述第一手柄端杆部与所述第一复位端杆部呈直线形,所述第二手柄端杆部与所述第二复位端杆部呈直线形。
[0012]实用新型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便于同时调整鼻中隔的上部和下部,并且能够根据鼻中隔的偏曲程度来调整力度,使向两侧弯曲的鼻中隔的上部和下部处于一个平面,使得鼻中隔成为平整状。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接触鼻中隔的复位头部的面是光滑的平面,所以不会对鼻中隔黏膜造成损伤。即,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能够方便地同时从两侧对鼻中隔软骨进行矫形且易于控制力量,因此不会对鼻中隔软骨和鼻中隔黏膜造成伤害且使用便利。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S的主视图。
[0015]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复位部附近的局部图。
[0016]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第一主体部的分解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一个具体例子的主视图。
[0018]图5是图4中的鼻中隔矫正器的复位部附近的局部图。
[0019]图6A和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及其复位部附近的效果图,其中,在图6B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复位头部的截面呈球切形的一个例子。
[0020]标号说明
[0021]S:鼻中隔矫正器
[0022]1:第一主体部
[0023]2:第二主体部
[0024]3:销轴
[0025]A:第一手柄部
[0026]A1:第一手柄端杆部
[0027]A2:第一指环部
[0028]a:第一手柄端杆部的一端
[0029]b:第一手柄端杆部的另一端
[0030]B:第一复位部
[0031]B1:第一复位端杆部
[0032]B2:第一折曲部
[0033]B3:第一复位头部
[0034]p:第一折曲部B2的顶端
[0035]m:第一复位端杆部的一端
[0036]η:第一复位端杆部的另一端
[0037]Α':第二手柄部
[0038]A' 1:第二手柄端杆部
[0039]A'2:第二指环部
[0040]ar:第二手柄端杆部的一端
[0041]b':第二手柄端杆部的另一端
[0042]Br:第二复位部
[0043]B'1:第二复位端杆部
[0044]Br2:第二折曲部
[0045]B'3:第二复位头部
[0046]m/:第二复位端杆部的一端
[0047]n/:第二复位端杆部的另一端
[0048]pr:第二折曲部V 2的顶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0]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S的主视图,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复位部(B、B')附近的局部图,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的第一主体部(1)的分解图。
[0051]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器(S),具有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通过设置于该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
(2)的大致中段部分的销轴(3)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相铰接。即,如图1所示,鼻中隔矫正器(S)的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能够以销轴(3)为枢轴进行张开/闭合,呈类似于剪刀的形状。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中段部分”并非特指正中间的部分,而对于销轴(3)的设置位置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通过设置销轴(3)能够对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进行铰接即可。
[0052]下面,参照图1?3,对第一主体部(1)进行说明。以销轴(3)(或设置销轴(3)的位置)为界,第一主体部1被划分为第一手柄部(A)和第一复位部(B)。其中,第一手柄部(A)包括第一手柄端杆部(A1)和设置于该第一手柄端杆部(A1)的一端(a)的第一指环部(A2)。第一复位部(B)包括在其一端(m)具备第一折曲部(B2)的第一复位端杆部(B1)以及从该第一复位端杆部(B1)的第一折曲部(B2)的顶端(p)起延伸的第一复位头部(B3),第一复位端杆部(B1)的另一端(η)在设置有销轴(3)的位置与第一手柄端杆部(Α1)的另一端(b)相连接。
[0053]第二主体部(2)的结构与第一主体部(1)的结构大致相同,且与其基本对称。具体而言,如图1、图2所示,以销轴(3)(或设置销轴(3)的位置)为界,第二主体部(2)被划分为第二手柄部^ )和第二复位部(B')。其中,第二手柄部(A')包括第二手柄端杆部(A' 1)和设置于该第二手柄端杆部(A' 1)的一端(a')的第二指环部(A' 2)。第二复位部(B')包括在其一端(m')具备第二折曲部(B' 2)的第二复位端杆部(B' 1)以及从该第二复位端杆部(B' 1)的第二折曲部(B' 2)的顶端(p')起延伸的第二复位头部(B' 3),第二复位端杆部(B' 1)的另一端(η')在设置销轴(3)的位置与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